南岳大庙有什么坑(南岳大庙佛道并居)
南岳大庙有什么坑(南岳大庙佛道并居)正殿又名圣帝殿,里面供奉着6米多高的南岳圣帝坐像。据专家考证,南岳圣帝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祝融是轩辕时代黄帝手下掌管火的官员,负责教黎民以火熟食、生火御寒、举火驱兽等事务,被后世尊为火神。因火是红色,所以火神祝融又称赤帝。后来黄帝委派祝融主管南方事务,祝融于是迁徙至衡山。祝融死后葬于衡山,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岳神。衡山的最高峰因此被命名为祝融峰,祝融葬身之处被命名为赤帝峰。南岳大庙的核心建筑是正殿。正殿坐落在两米多高的石台基上,高31米,面积1895平方米,是整个大庙最高大的建筑。正殿内外共有72根石柱,代表衡山的72座山峰。正殿装饰大量采用木雕、石刻、泥塑、彩绘等艺术作品,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殿外台阶四周用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等图案,栏杆中嵌有144块汉白玉双面浮雕。浮雕刻画《山海经》中的典故,花卉鸟兽,千姿百态。殿宇的梁柱、屋檐、门框各处,雕刻有许多
南岳进香
去南岳衡山旅游,第一站是南岳古镇。进入南岳古镇,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头扎红布条,身着黑衣黑裤,胸前挂着一个红肚兜香袋,带着一脸虔诚,在古朴的麻石街道上川流不息。有些队伍中,还举着一面上书“南岳进香”的红旗,齐唱朝香歌曲,引得游人驻足观望。显然,香客也是南岳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南岳古镇有南岳大庙、祝圣寺、大善寺、黄庭观等著名宗教场所,其中以南岳大庙的香火最为旺盛。南岳大庙是中国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庙宇,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筑鳞次栉比,飞檐高耸,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是一座集皇家祭祀、民间朝圣、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于一体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人称“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
南岳大庙棂星门
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古镇北端,坐北朝南,前有寿涧水,背靠赤帝峰,左右不远处分别有东、西寿涧。据说这个位置是衡山的风水宝地——龙穴。从风水角度看,南岳大庙的选址确实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佳地要素为一身。大庙入口处的“天下南岳”石坊,据说是宋真宗的手迹。
南岳大庙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依次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组成,另有碑亭、回廊、厢房、钟鼓楼等附属建筑。黄色琉璃瓦屋顶,标志着这是一座由皇帝赐建的庙宇。大庙围墙外两侧,有“八寺八观”,即东侧有八个道宫,西侧有八个佛寺。大庙主体建筑是皇家建筑风格,两侧的道宫和佛寺则为民间庙宇建筑风格。用八寺八观围绕中间的大庙,自然是想营造众星拱月的效果。东面的八观还象征“紫气东来”,西面的八寺则寓意“西方极乐”。这种建筑格局可谓独具匠心。
南岳大庙总平面图
南岳大庙的核心建筑是正殿。正殿坐落在两米多高的石台基上,高31米,面积1895平方米,是整个大庙最高大的建筑。正殿内外共有72根石柱,代表衡山的72座山峰。正殿装饰大量采用木雕、石刻、泥塑、彩绘等艺术作品,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殿外台阶四周用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等图案,栏杆中嵌有144块汉白玉双面浮雕。浮雕刻画《山海经》中的典故,花卉鸟兽,千姿百态。殿宇的梁柱、屋檐、门框各处,雕刻有许多神态各异的蛟龙,栩栩如生,号称“八百蛟龙护南岳”。
正殿又名圣帝殿,里面供奉着6米多高的南岳圣帝坐像。据专家考证,南岳圣帝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祝融是轩辕时代黄帝手下掌管火的官员,负责教黎民以火熟食、生火御寒、举火驱兽等事务,被后世尊为火神。因火是红色,所以火神祝融又称赤帝。后来黄帝委派祝融主管南方事务,祝融于是迁徙至衡山。祝融死后葬于衡山,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岳神。衡山的最高峰因此被命名为祝融峰,祝融葬身之处被命名为赤帝峰。
南岳大庙圣帝殿
早在秦汉时期,衡山主峰祝融峰顶就有祭祀祝融的岳庙。隋朝时,为方便皇家祭祀和民间朝圣,官府又在山下兴建了大庙,取名司天霍王庙。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听取道士司马承祯的建议,在五岳各修一所真君祠,统管各地山神。大庙于是被改建为真君祠。此后,历代帝王对岳神礼遇有加,御封不断。天宝五年(746年),唐玄宗封岳神为“司天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加封岳神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岳神就这样又演变成了南岳圣帝。宋元明清各代,南岳大庙先后进行了十六次重修扩建。
南岳大庙现存建筑建成于清朝光绪年间。光绪五年(1879年),湖南巡抚王文韵聘请举人李元度主持重修被大火烧毁的南岳大庙。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22岁中举,33岁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的湘军,升按察使,后因与太平天国作战失利,放归乡里。李元度接受重修南岳大庙的任务后,殚精竭虑,历时三年,将南岳大庙正殿重修一新,并增建了行祠、御碑亭、御书楼、注生殿、辖神祠等建筑,大致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规模。李元度还编纂了26卷、共40余万字的《南岳志》,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南岳大庙简介
南岳大庙有三大神奇之处。首先是佛道并居一庙,堪称奇观。佛教与道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历史上两教经常闹摩擦,为何能共处一庙同奉南岳圣帝?这事得从唐玄宗说起。唐玄宗是一位崇尚道教的皇帝。他将岳神纳入道教体系并修祠、加封,目的是提升道教的地位。当时南岳的僧人大约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便主动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岳神套近乎: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初到衡山时,曾与岳神下棋,并连胜三局。依照“赢家所求,输家必应”的惯例,岳神问慧思有何所求。慧思请求赐一小块地盘建寺庙。岳神同意了,并让慧思以掷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慧思把锡杖向空中一抛,最后落在掷钵峰东麓。慧思于是在锡杖落地之处伐木取石,修筑了般若寺。所以,僧人声称岳神也是南岳佛教的保护神。为表明对岳神的尊敬,般若寺还在寺内辟出专殿,铸造了一尊八千斤重的岳神铜像进行供奉。这样一来,岳神成了南岳佛道两教共同供奉的神灵。南岳大庙出现佛道并居、香火相通、和谐共处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火神祝融
其次是六次浴火重生,千年不衰。南岳大庙自隋唐以来,屡遭火灾。有史可查的大火就有六次,每次都被烧个精光。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南岳圣帝是火神出身,火气太重,所以大庙容易着火。这种说法当然属于臆想。实际情况是,早期的南岳大庙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且大量采用木雕进行装饰,由于大庙内常年香火不断,自然容易发生火灾。不过,尽管南岳大庙屡遭火灾,可每次都能浴火重生,而且规模越建越大。这就说明南岳大庙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南岳圣帝显远不显近。意思是说,远道而来的香客比本地人朝拜圣帝更为灵验。南岳大庙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的香客数以百万计,许多人是年年进香从不间断,可南岳本地人除了大年初一给南岳圣帝拜年之外,平时很少朝拜圣帝。这大约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距离产生美”——距离能够引发人们美好的想象。
在南岳大庙的宣传资料上,有这样一段神来之笔,令人久久难忘:风雨沧桑,更替轮回,多少帝王已化为泥土,多少英雄已归隐江湖,而南岳大庙依然红墙黄瓦,翠柏森森,众生云集,香火袅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文/谢志东)
南岳衡山导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