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对于毛泽东来说,显然是非常容易的。毕竟凭借着自己的名号和学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金子,必然会被各用人单位抢着要,完全不愁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当时新民学会刚刚起步,毛泽东作为主要干事之一,他承担起组织发展的重担又责无旁贷。因此留在长沙就业,其实是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惠的选择。1918年,青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是继续学业,还是参加工作——这样的人生抉择和如今的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如出一辙。不过,对于毛泽东而言,他做抉择,比起如今的年轻人却又困难得多。不过,这种说法虽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也的确是青年毛泽东不选择出国留学的重要原因,可事实上,毛泽东是很认真考虑过出国留学这个问题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留学热情还异常高涨,他非常渴望了解国外世界,还试图通过求学西方来为国家找到一条救亡之路。那么,既然如此,毛泽东又为什么会在赴法勤工俭学热潮

在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曾掀起过一阵赴法勤工俭学的浪潮,当时全国各地等地都相继组建起了“留法俭学会”,人们试图通过赴法求学来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以达到“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效果。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出国留学、寻找“救国良药”是有志青年最好的选择,因此这项运动一经提倡,无数学子都趋之若鹜,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后来为中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革命者,以及新中国的缔造者。像我们熟知的陈独秀先生之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还有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是在那时踏上出国求学之路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重要倡导者和组织者,毛泽东却并没有选择踏上前往法国的轮渡,反而是选择留在北大图书馆,跟着李大钊先生,一边做着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一边兼任教员的角色,踏踏实实地继续着自己的半工半读。

有人说,当时毛泽东之所以不愿出去,是由于他与生俱来的“排外”心理,在他的观念中,中国文化是要领先西方文化的,所以不出国其实就是源自于他的这种文化自信。

不过,这种说法虽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也的确是青年毛泽东不选择出国留学的重要原因,可事实上,毛泽东是很认真考虑过出国留学这个问题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留学热情还异常高涨,他非常渴望了解国外世界,还试图通过求学西方来为国家找到一条救亡之路。

那么,既然如此,毛泽东又为什么会在赴法勤工俭学热潮中放弃出国留学的“绝好机会”呢?

不得不说,细细道来,又是对于伟人的无尽膜拜与无限感慨了。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1)

1918年,青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是继续学业,还是参加工作——这样的人生抉择和如今的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如出一辙。不过,对于毛泽东而言,他做抉择,比起如今的年轻人却又困难得多。

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对于毛泽东来说,显然是非常容易的。毕竟凭借着自己的名号和学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金子,必然会被各用人单位抢着要,完全不愁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当时新民学会刚刚起步,毛泽东作为主要干事之一,他承担起组织发展的重担又责无旁贷。因此留在长沙就业,其实是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惠的选择。

至于继续学业,不仅要走出湖南,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而且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尽管毛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而言,庞大的开支依旧是难以维系。更为重要的是,继续学业,前途如何,谁也不能给他一个答案。

想必这样的选择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理想工作,宏伟前途,这就是学业的目的,有此选项,哪里还用得着纠结?然而,对于毛泽东来说,或者是对于他们那代青年学生来说,他们却不得不进行更深的考虑,毕竟站在国家甚至是历史的变局上,他们深知自己作为青年的责任。

因此,看似简单的选择项,毛泽东却陷入了巨大的抉择困难之中,而经过考量以后,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学业这条路。因为他认为,只有继续学业、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一条救国之路,一条真正适用于中国的救国之路。

正好此时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出国留学成为了当时学生中的热潮,而这股浪潮传到长沙以后,新民学会的众成员都心生向往,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毛泽东。

很快,湖南就组织起了“留法俭学会”,毛泽东还主张以新民学会的团体形式筹备赴法留学事宜,其中由蔡和森先行到北京打前站。1918年8月,在蔡和森与恩师杨昌济的邀请下,毛泽东与萧子升等20多名同学一起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而他们此行去北京最重要的事宜,就是探讨筹备赴法留学的相关事宜。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2)

到达北京以后,毛泽东先是在恩师杨昌济家借住了一段时间,尔后要强的他不愿打扰老师,便跑去和蔡和森挤一张木板床。后来在杨昌济的引荐下,他才得到了去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机会,这时他才算是在北京真正有了一个落脚点。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北大,还是毛泽东人生中相当大的一个契机。

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是对青年毛泽东影响最大的一批人。而当时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以及胡适等人都在北大任职,这无疑使得毛泽东更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偶像。

结果也正是如此,进入北大的毛泽东很容易就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以及胡适这些大家,并且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了足够多的学问。特别是时任北大图书馆长的李大钊,更是在思想上给了青年毛泽东相当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能得到李大钊的青睐,源自于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度,尽管李大钊并没有像章士钊那样给出“天子之气”的评价,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定了毛泽东的非同寻常。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李大钊经常向毛泽东推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有意识地将这个青年引入到一条自己所认为的最适合中国的道路上。而历来注重“先博而后约”这条自我读书心得的毛泽东,自然非常乐意去接触新事物。

让李大钊惊喜的是,随着毛泽东对马克思著作的阅读不断增多,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他的思想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快,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这些在当时中国备受争议的新概念,就开始在他的心里留下非常深的烙印。这一点对于李大钊来说是非常值得高兴的。

而在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毛泽东意识到,赴法留学似乎没有太多的必要了。因为他想要出国留学的原因就是为了寻找救国之路,如今在李大钊的开导与带领下,这条救国之路已经有了眉目,他自然不必去法国。

所以,赴法留学,此时实际上已经从毛泽东的规划中淡化了。不过,出于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十月革命的向往,毛泽东开始萌生了前往苏俄留学的想法,且这个想法,在他的心里愈发强烈。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3)

1920年,毛泽东在与红颜陶毅的通信中曾说道:“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何叔衡想留法,我劝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这桩事(留俄),我正和李大钊君等商量。

如此看来,赴俄留学一事,确实是被毛泽东认真考虑过的,而且他还与李大钊有过商议。那么,后来他又为什么没有去成俄国呢?

其实,除了李大钊给予毛泽东信仰上的觉悟,使得其放弃了赴法留学以外,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也给了他非常大的启发与决心。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执大旗者,胡适深受青年毛泽东的崇敬,在北大时毛泽东就曾特意前去旁听过他的课程,他的很多观点都受到了其肯定。特别是他所倡导的实验主义(又名实用主义),虽然当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毛泽东还是觉得这种思想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而受到实验主义的影响,加之毛泽东本身就是实干派,他开始对“留学”一事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经过自己所作的实验比较之后,他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求知要“先中而后西”。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把自己本国的东西搞清楚了,才有必要去学习别人的东西。否则连自己的东西都搞不明白,学得再多都无法融会贯通,反而是浪费时间。

对于这个问题的清楚把握,是青年毛泽东能够做出正确抉择的关键条件,对此他还表明了自己对于留学热潮的观点:“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出自毛泽东写给周世钊的信)

毛泽东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充满了讽刺的,因为当时的青年总是迷信外国的东西,总觉得只有出国留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虽然在彼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初心确实是为了国家,可一味地“崇洋”随大流终究会出现问题,比如后来王明、博古等人,就是相当典型的例子。

不得不说,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与条件下,同为青年的毛泽东却能看到如此深层次的东西,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当然,以上帝视角看来,他能想到这些,倒是并不惊讶。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4)

在毛泽东看来,“留学”无非只是一种选择,且绝不是最好的选择。在坚定了这个想法以后,他拒绝了很多同学劝他出国磨砺的好意,并反劝同学:“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出自毛泽东写给陶毅的信)

大概从那时起,青年毛泽东就已经决心留在国内,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在中国文化上打先锋的人。而后来他的发展,也证实了他所作选择的正确性,他对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使得他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对于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毛泽东所推崇的“先中而后西”这条读书法则,并非是完全沉浸在中国文化之中,对于一些国外的重要著作,他同样是积极涉猎,且很有心得。比如马列专著《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哲学著作《社会学大纲》、《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科学著作《物种起源》、《天演论》,以及名人传记《拿破仑传》、《林肯传》等等,都是青年毛泽东的重点阅读书目,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毛泽东选择留在中国做先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认为“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如此看来,青年毛泽东倒是一个颇具“功利心”的人,他考虑问题首要从效益出发,而当时“留学”国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那么,想清楚了这些的青年毛泽东,是否就彻底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呢?答案当然是否。虽然青年毛泽东彻底放弃了赴法留学的计划,但对于赴俄留学一事,他却挂念了许久,甚至直到建军以后,他都还有过这样的心思。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5)

青年毛泽东没有去成俄国,最主要有三个原因,除却上文讲到的他对于“先中而后西”的觉悟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想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国。但可惜的是,等到他做好万全准备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变化以及繁忙的革命工作却让他再无从脱身,而这也构成了第三个原因。

在赴俄事宜的商讨过程中,毛泽东曾在新民学会的报告中作了一个相对完备的规划:“预计一年或者二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然后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

而考虑到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他还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表示:“同住有意往俄,我也决去,暂且自习,一年半或二年后,俄路通行既往。...想找一俄人,学习俄语,此时尚未找到。

由此看来,毛泽东的确是对赴俄留学一事进行过认真考虑的,并且他绝不是一时意气,而是有着周全的考量与准备。从中我们也可以不难领会,伟人所作任何决策都是相当严谨的,这绝对值得我们的青年去学习。

只不过,赴俄事宜尚未得到实现,中国共产党便成立了。作为湖南党组织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党的组织与发展上,这也使得他不得不暂缓赴俄留学的相关事宜。久而久之,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革命任务的不断加重,毛泽东再没有时间进行留学准备,最终赴俄一事彻底流产。

但有意思的是,1929年源自红军内部的一次争论,却使得毛泽东险些实现了赴俄留学的“昔日宏愿”。

当年5月,红四军在闽西永定县的湖雷镇进行了一次大辩论,会议就“要不要设立军委”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支持派与以刘安恭(中共早期高级军事人才,1929年10月于广东牺牲)为代表的反对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结果会议以反对派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争辩,实际上是毛泽东与朱德少有的一次意见不合,而且两人在争辩中都怄上了气,谁也不肯服软。最终,陈毅左右为难,只好给两人都记了处分,而此后的选举,毛泽东也失去了竞选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资格,由此落选了红四军的领导地位。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6)

失去了红四军的领导地位,加之与朱老总产生嫌隙,这都使得毛泽东的心情跌落谷底。为了缓和心情,他向红四军前委提出了到莫斯科留学兼休息一段时间的申请,结果直接得到了批准。无奈之时,他又接到了上级让他暂到中共闽西指导工作的命令,于是他即刻动身,顺便开始做起赴苏留学的准备。

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毛泽东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他不明白自己的正确主张为何会遭到巨大的反对,甚至连一向默契的朱老总都不赞成自己。加之革命形势愈发严峻,他还不得不对红军的前途充满担忧,认真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

“或许去苏联看一看,学一学,就能找到出路。”这也许是毛泽东当时唯一的慰藉了。

这次离开军队,可以说是毛泽东距离出国留学最近的一次机会,他也着实认真进行了准备。可是,还没等他接到中央的通知,陈毅的信件却又先一步到了,这封信件,再次断绝了他的留学之路。

原来,湖雷之争以后,陈毅出任了红四军前委书记,不过他深知红军离不开毛泽东与朱德的共同领导,于是他便前往上海,将红四军发生的诸多事宜亲自上报给了临时中央,请求中央指示。而中央在经过商讨之后,认为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军委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于是批复陈毅将毛泽东请回红四军,并恢复其领导地位。

接到中央指示后,陈毅随即赶回红四军,并给毛泽东修书一封。他在信中不仅指出了自己的错误,还用了极为诚恳的语气表达了“朱毛不可分家”这个道理,希望他回到红四军参与领导。读过陈毅的信后,毛泽东对他的坦然诚恳非常感动,于是怨气全消,毅然动身返回红四军。至于他和朱老总的嫌隙,两人一番畅谈过后,所有阴霾就一扫而尽了。

这个小插曲,成为了毛泽东在出国留学问题上付诸的最后一次热情,此次过后,他便再没有过留学的想法。而且不得不说,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已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他也没有再留学进修的必要了。

赴法勤工俭学出发地遗址(赴法勤工俭学热潮兴起)(7)

总之,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其实并不是没有过出国留学的打算,反之,他也曾和无数青年学子一样,有过不小的“出国看世界”的热枕。只不过,在引路人的带领下,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正道,并由此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回顾青年毛泽东的抉择之路,他有一个抉择标准非常明确,那就是“先中而后西”。这个准则,可以说帮助他避开了最纠结的问题,使得他在面临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迷茫。

先中而后西,这既是毛泽东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他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而我们也清楚,这条准则,当今时代同样适用。

放眼当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无数青年学子即将步入社会,而在这时,“选择”似乎成为了每个学子进入社会前的必经之路。是升学还是就业?升学是留学还是考研?工作是创业还是入职?这些,都是困扰一个个年轻人的问题。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供选择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可归根结底,自主权总是在他们自己手里,他们还是有选择的权力。因此,通过对青年毛泽东的探索,我们希望能够让青年人有所启迪,尽快找到适用于自己的准则,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