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老故事(弄堂旧趣录邻里情又回来了)
弄堂里的老故事(弄堂旧趣录邻里情又回来了)邻居是互帮互助的好亲戚,但有时也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和纠纷。邻居诸家没打招呼便把家门口的一块弹硌路面填高了,雨水便积在了孙家门口,孙家姆妈大为不快。次日早,孙家姆妈有意把刷好的马桶放到了贴近诸家门口的地方以示“抗议”。诸家姆妈一看也不乐意了,也把她家的马桶放到了孙家马桶旁。本来两只马桶都是贴着自家门口放的,现在都到了两家的分界线上。一天,孙家姆妈见诸家的马桶越界到了自家地盘,怒从心头生,撩起一脚将马桶踢得老远。正从大饼摊买好油条回家的诸家姆妈见状也恼羞成怒,拎起孙家马桶掼到了弹硌路上,马桶盖裂成了两爿。从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家大小都如同陌人。哥在崇明农场是帮职工剃头的,每次探亲回沪,他总是不忘把理发工具一同带回来,抽空为邻居剃头。特别是春节前,弄堂里不少人都会来找哥剃头、剪发,一时间,我家门庭若市。有的人还拎着热水瓶、面盆,剃好头还要哥为他洗头,哥也是毫无怨言,乐呵呵地为大家服
疫情肆虐沪上,大家都宅家了,楼里建起了互助群,你缺菜、我送上,谁家没口罩了,邻居们纷纷送去,团菜一起接龙……搬进楼里二十多年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从未有过这么融洽、亲近,邻里情又来了。
儿时的弄堂,大都居住着平民百姓,生活并不富裕,居住条件差,有的多户合用一只灶披间,一只大火表,但邻里间嘘寒问暖相互照应的生活气息很浓厚,整条弄堂像一个大家庭似的,充满着人情味。
夏日,弄堂里一些老头老太常会搬只小矮凳坐在弄堂口茄山胡,手中却不空闲,有的在拣菜,有的结绒线,有的则戴只红袖章当治保,一旦有陌生人进弄堂,就会盯着问:“侬寻啥人啊?”非要来人讲清门牌号头和姓名才会让他进去。
邻里间彼此的家庭情况也了如指掌。张家儿子会裁剪,李家媳妇绣花绣得赞;沈家爷叔会修脚踏车,王家女儿是厂里电工……谁家有困难上门求助,邻居绝对不会推卸。如果遇到老人半夜里发毛病,左邻右舍闻声都会出门帮忙:有的人去推黄鱼车,有的人搬来躺椅放到车上让病人躺下,有的小青年自告奋勇来踏车,朝着医院飞驰而去。
逢年过节,小小的灶披间是最忙碌的地方,你洗菜我烧饭,侬炒菜我择菜,相互谦让着,尽量为对方腾出空间来。王家泡饭在煤球炉上烧着烧着潽出来了,王阿姨却出去倒垃圾了,邻居蒋阿姨忙帮她掀开锅盖,搁上只筷子,不让泡饭再潽出来。灶披间里相互借根葱借块姜借一调羹酱油食盐麻油也是常事。谁家要炒辣椒毛豆子了,都会事先打个招呼,让怕辣的人避避开。谁家要办喜事了,邻居家有圆台面的都会主动出借,甚至台子、凳子,还有锅碗瓢盆,还帮着拣菜、洗菜、汏碗、刷锅子……
上学的孩子丢了钥匙,坐在家门口等爸妈回家,也会被邻居叫进屋里吃点心、做功课,甚至直接吃夜饭的。有什么好吃的,邻里间也会一起分享。谁家包了馄饨,总要一碗碗端给四邻尝尝味道;谁家有人过生日,也会把排骨面一一送给邻居。
端午节家家户户裹粽子,你家送赤豆粽,我家送白米粽,你家送蜜枣粽,我家送鲜肉粽,分享着各家的品种和手艺。春节前,农场和插队落户回来的儿女们带回的瓜子、花生和山芋干等相互也会送来送去。
哥在崇明农场是帮职工剃头的,每次探亲回沪,他总是不忘把理发工具一同带回来,抽空为邻居剃头。特别是春节前,弄堂里不少人都会来找哥剃头、剪发,一时间,我家门庭若市。有的人还拎着热水瓶、面盆,剃好头还要哥为他洗头,哥也是毫无怨言,乐呵呵地为大家服务。
邻居是互帮互助的好亲戚,但有时也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和纠纷。邻居诸家没打招呼便把家门口的一块弹硌路面填高了,雨水便积在了孙家门口,孙家姆妈大为不快。次日早,孙家姆妈有意把刷好的马桶放到了贴近诸家门口的地方以示“抗议”。诸家姆妈一看也不乐意了,也把她家的马桶放到了孙家马桶旁。本来两只马桶都是贴着自家门口放的,现在都到了两家的分界线上。一天,孙家姆妈见诸家的马桶越界到了自家地盘,怒从心头生,撩起一脚将马桶踢得老远。正从大饼摊买好油条回家的诸家姆妈见状也恼羞成怒,拎起孙家马桶掼到了弹硌路上,马桶盖裂成了两爿。从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家大小都如同陌人。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孙家姆妈去菜场买菜,留下儿子照看着晒霉的衣物。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雨顷刻降至,孙家儿子手忙脚乱地朝着自家搬东西。此时,诸家姆妈第一个跑过来帮孙家收竹竿上晾晒的衣服,接着诸家大女儿、小儿子都跑来帮忙。孙家姆妈急匆匆赶回来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仇人”变“亲人”了,孙家姆妈难为情地喃喃说:“谢谢奈一家门哦。”就此,两家的隔阂渐渐消除,两只马桶也都撤出了阵地。
弄堂虽已拆迁多年,但抚今思昔,我仍会念念不忘弄堂人的那份邻里情。但愿疫情过后的邻里情继续,继续……(陈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