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镫笔法的传承(拨镫法中虽然有一个)
拨镫笔法的传承(拨镫法中虽然有一个)抵,是无名指揭笔时,中指要抵住,不让它失去控制。拒,是中指钩笔时,无名指要抵挡着。导,是中指钩的时候,小指引导无名指向右移动。送,是写勾画无名指揭笔时,送无名指向左运动。揭,是指用无名指的指甲与肉连接的部位,向上抵,向上抬笔。这个动作一般用在写勾画,出勾时,无名指的动作。擫,是大拇指指骨的上节的下端用力按,象引领着千钧之力。说白了就是大拇指推着笔杆前行,不只是用腕力来拖拽。压,是重按食指于中节旁。歧义大概就出在这里,不管是把食指中节按在笔上,还是食指中节上部用力按,都太象执笔的动作了。钩,是用中指指尖钩住笔杆,让它向下。前半部分也是容易让人当成执笔动作的,因为多了后面的“令向下”。那就不是执笔的动作,而是运笔的动作了,在书写竖画时,使毛笔由竖画的上边向下边行笔。中指钩上力,拇指推上力,毛笔便在一个对抗力的作用下运笔,保持笔头不会自偃,这样得到的笔画才是最有力的。
唐朝的林蕴写了一篇《拨镫四字法》的书论,他说这种方法是从韩愈那里传出来的。“拨镫”一说一直争论不断,有人说是执笔法,有人说是运笔法。有人说是拨马镫,有人说是拨油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有说辞。
拨镫法最早的记录者是林蕴,先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推、拖、撚、拽是也。决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卢先生也没有说明这四个字什么意思,这个拨镫法到底怎么用!只告诉林蕴,口诀就是这些,你就本着它的意思去体味吧!
推,在这种实际动作环境中,只能是以手抵物使物向前移动。拖,则是牵引,拉,拽的意思。撚,这个字和现代汉语中“捻转”的捻不一样。还记得白居易的《琵琶行》吗?里面的一句“轻拢慢撚抹复挑”,也是这个撚字。《国语词典》的解释是:“一种弹琵琶的手法。揉弄、拨弄。”拽,这里肯定不是拉,拽的意思,那样跟拖的方法就重复了。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是平声,读平声时,是“用力扔”的意思。
说拨镫法是执笔法,大概从南唐后主李煜这里得来的吧,因为李煜在文中列出来“擫压、钩揭、抵拒、导送”八个字,这八个字分别说了五个手指的动作。
擫,是大拇指指骨的上节的下端用力按,象引领着千钧之力。说白了就是大拇指推着笔杆前行,不只是用腕力来拖拽。
压,是重按食指于中节旁。歧义大概就出在这里,不管是把食指中节按在笔上,还是食指中节上部用力按,都太象执笔的动作了。
钩,是用中指指尖钩住笔杆,让它向下。前半部分也是容易让人当成执笔动作的,因为多了后面的“令向下”。那就不是执笔的动作,而是运笔的动作了,在书写竖画时,使毛笔由竖画的上边向下边行笔。中指钩上力,拇指推上力,毛笔便在一个对抗力的作用下运笔,保持笔头不会自偃,这样得到的笔画才是最有力的。
揭,是指用无名指的指甲与肉连接的部位,向上抵,向上抬笔。这个动作一般用在写勾画,出勾时,无名指的动作。
抵,是无名指揭笔时,中指要抵住,不让它失去控制。拒,是中指钩笔时,无名指要抵挡着。导,是中指钩的时候,小指引导无名指向右移动。送,是写勾画无名指揭笔时,送无名指向左运动。
这八个字,正好两两成对,也分别对应了林蕴的四个字。擫和送是推法,钩和导是拖法,抵和拒是撚法,压和揭是拽法。其中抵和拒,无论无名指揭笔时中指抵住,还是中指钩时无名指抵住。一拨一揉,正是林蕴所说的“撚法”,所以说,撚,不但不能表明是捻管,还表明这是一个运笔的动作。
这个动作,也是挑拨油灯的标准动作,马蹬一说显然是会错了意。就算虎口成马蹬形,这马蹬里深也好,浅也好总得有个拨镫的东西吧。还有把笔杆比作镫马蹬的脚的,只是这只脚没有蹬到马镫上。也有把笔杆比作马背的,就不知道哪里是马镫了。就算比方得是调转马头的动作,也不太合理,再怎么说,这来回捻动也不是书写的主要动作吧?不管是马镫说,还是捻管说,都差强人意,倒是运笔说很合情理。
李煜说拨镫法“自卫夫人并锺、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这意思是这拨镫法是卫夫人传下来的,这应该是可信的。卫夫人虽然没有留下痕迹,这也正是笔法不能假于文字,只能口传身授的最鲜明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