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感觉自己是局外人文案(局外人)

感觉自己是局外人文案(局外人)从默尔索进监狱起,我就一直关注他进监狱后的转变。入狱后不再有女人和香烟,自由人意识被囚犯意识替代,如何消磨时间,只能用回忆来解决。默尔索始终以局外人的心态渡过监狱里的难关: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易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种种细节,我从中看到,他只是在真实地做自己。就连法庭上不断询问为什么枪杀阿拉伯人,尤其在第一枪时人已身亡,又补了四枪时,默尔索只回应了一句话:那是因为太阳起了作用。当然这个杀人动因是挺好笑,而且作者加缪也没在书上给出真正的原因。然而,默尔索就是这样,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合上书本,《局外人》的开头令我印象深刻: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起初,根据人之常情,使我觉

感觉自己是局外人文案(局外人)(1)

第二次读《局外人》,此书总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只有六个小节,讲默尔索料理母亲的后事到枪杀阿拉伯人;第二部分只有五个小节,讲法庭是如何审判默尔索,及默尔索是如何面临死刑。

阅读第一部分其实是很枯燥的,都是很平常的叙事,一切都围绕主人公默尔索的生活圈,有养老院院长、门房、多玛•贝雷兹老头,女友玛丽,沙拉玛老头与狗、仓库管理员雷蒙•桑泰斯与情人,马松和太太,彼此之间在生活中的交集。直到默尔索独自前往沙滩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停了一停又补了四个枪。

根据惯性思维,我以为《局外人》到了第二部分,肯定会从中看到杀人者默尔索与死者阿拉伯人的关系,也就是默尔索的杀人动机究竟是什么,整个小说无疑会一直按照这个线性来发展不是么。然而,在整个第二部分当中,我看不到默尔索的杀人这个核心事件,反而是与枪杀案无关的日常生活细节,因此读起来真是令人大铁眼镜。

用书中律师的话来讲:说到底,究竟是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法庭上检察官都在拼命证明和枪杀案无关的几件事:默尔索为什么要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为什么不知道母亲的岁数?为什么不亲自看母亲的遗容?默尔索在母亲的停尸房是否有抽烟有喝牛奶咖啡?母亲葬礼之后第二天是怎么和女友玛丽游泳看电影甚至做爱?到这里已经完全令人费解,用检察官的话来讲: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合上书本,《局外人》的开头令我印象深刻: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起初,根据人之常情,使我觉得默尔索是个冷漠无情的儿子,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看到默尔索在生活圈子也如此,面对女友玛丽提出的要不要一起结婚,默尔索觉得这个问题毫无意义;面对仓库管理员雷蒙提出的一起做个朋友,默尔索的回应是,做不做都可以。默尔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始终在生活边缘,与社会格格不入,把自己当做局外人。

种种细节,我从中看到,他只是在真实地做自己。就连法庭上不断询问为什么枪杀阿拉伯人,尤其在第一枪时人已身亡,又补了四枪时,默尔索只回应了一句话:那是因为太阳起了作用。当然这个杀人动因是挺好笑,而且作者加缪也没在书上给出真正的原因。然而,默尔索就是这样,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

从默尔索进监狱起,我就一直关注他进监狱后的转变。入狱后不再有女人和香烟,自由人意识被囚犯意识替代,如何消磨时间,只能用回忆来解决。默尔索始终以局外人的心态渡过监狱里的难关: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易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而且进监狱有两个人劝解默尔索信仰上帝,都以失败告终,基督徒预审法官称默尔索为反基督先生,这令默尔索很高兴;然后四次拒绝指导神甫,并且自我呐喊: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们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

或许,不会刻意跟着社会潜在规则走,始终忠于内心,我想,这大概是真正的局外人心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