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子路和孔子间的故事有哪些(子路与孔子的师友情和亲情)

子路和孔子间的故事有哪些(子路与孔子的师友情和亲情)在许多的时候,子路也似乎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弟子。在投入孔子门下之前,书上记载他“陵暴”孔子。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打过孔子,更多应该是他觉得孔子就是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故意轻慢刁难孔子。因为他崇尚勇武与孔子的讲道有些格格不入。这也说明他认为武力是很重要的,这一见解不能说有什么问题。子路曾经当过卫国的大夫,也做过卫国孔悝(kui)的邑宰。因此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说明他热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在治理问题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孔子也不止一次地赞赏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甚至向其他人推荐子路:“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认为子路办事干净利落,果断干脆“可谓具臣矣”。那么他在孔子那里学到了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生死大义。作为一个曾经的问题青年(二逼青年),他有自己天性纯朴的一面,也有争勇斗狠的过去,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前途在哪儿,所以他追随孔子,就是想弄清楚应该

#抄书打卡第9天#挑战抄书30天#

子路和孔子间的故事有哪些(子路与孔子的师友情和亲情)(1)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学生。从他和孔子的交往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

据说子路比孔子小9岁,所以他认为自己应该是孔子的弟弟,而不是弟子。这是有区别的,因为弟弟是年龄差别,弟子是身份问题。从他对孔子的直言不讳地批评和孔子对他的评价来看,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在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子路并没有真正的被改变多少。他的勇猛,直率没有因为学习礼仪被磨去,反而在孔子的身边显得更加突出。孔子对他的学识评价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见他在孔子的教化之下,只是登堂,未能真正学到孔子的精髓。孔子又评价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就是他勇有余,而裁度事理于义不足。

那么他在孔子那里学到了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生死大义。作为一个曾经的问题青年(二逼青年),他有自己天性纯朴的一面,也有争勇斗狠的过去,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前途在哪儿,所以他追随孔子,就是想弄清楚应该为什么去做。就是想在黑暗中寻找那点光!

他曾经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他:“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说明他想弄明白“勇”的用处和道理。

同时,他也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他几乎一生追随孔子,中间也出世为官。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的时候,他坚定地站在孔子的身边,保护孔子的安全,落实执行孔子的想法。说明他也想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子路曾经当过卫国的大夫,也做过卫国孔悝(kui)的邑宰。因此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说明他热心政治,关心民生疾苦,在治理问题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孔子也不止一次地赞赏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甚至向其他人推荐子路:“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认为子路办事干净利落,果断干脆“可谓具臣矣”。

在许多的时候,子路也似乎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弟子。在投入孔子门下之前,书上记载他“陵暴”孔子。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打过孔子,更多应该是他觉得孔子就是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故意轻慢刁难孔子。因为他崇尚勇武与孔子的讲道有些格格不入。这也说明他认为武力是很重要的,这一见解不能说有什么问题。

追随孔子以后,他也能直面批评孔子。比如孔子五十岁那年,也许是多年奔波无所建树,鲁国权臣季桓子的家臣公山不狃与季桓子作对,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不悦,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又如:孔子见南子一事,自古至今沸沸扬扬,其中原委只有孔子与南子自知,咱们也无需揣测。书载:子路不悦,孔子矢之:“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把孔子逼到了赌咒发誓的地步。可见对于孔子的有些作法,子路不苟同,更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不盲从,而孔子也会反思和参考。

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一路陪伴。驾车,问路,住店,寻找饭食都是子路,他也毫无怨言。多年的交往和照顾,他们都已经把对方当做了自己的家人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孔子经常批评子路,甚至是不分时间场合。曾经责备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不就是爱之深,责之切吗?自从有了子路,孔子是非常安心的了,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就像一个勇武过人的弟弟,照看着想教化民众达到天下大治的哥哥一样,帮助孔子前行!孔子曾经断言:“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相信在他穷途末路的时候,哪怕所有人都弃他而去,但子路一定是忠心耿耿追随他的人。

鲁哀公十五年(前479)卫国发生内乱,已经六十三岁的子路临危不惧仍然冒死冲进卫国都城去救援孔悝。在子路赶回卫国时遇到了子羔,子羔劝阻子路不必去趟这趟浑水。只是性格使然的子路哪里会听得进去?在救援孔悝的战斗中子路的帽缨被敌人击落,而子路在系帽缨的时候就被人砍成肉酱。史书上只留下一句“鲁哀公十五年,春,三月初三,子路结缨遇难,葬于澶渊”。“君子死而冠不免”这是子路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孔子崇尚“周礼”,认为士族要有士族的样子,衣冠不整非君子所为,子路临死之前也算是听了一回孔子的教诲了。

关于孔子当时的感受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是史书记载,孔子闻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当子路过世的消息传来时,孔子当即泪流满面,并再不肯吃肉酱,不过一年之后,孔子便与世长辞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