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评论与认识(郑启五爱译随笔)
郑成功的评论与认识(郑启五爱译随笔)据笔者所查,“考拉”一译源自1970年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该词典的英语词解是一流的,而相对应的中文释义则大不然,相当粗糙。因而该词典1984年版对中文释义进行了重新编译,“挖掘问题”,补疏漏,改谬误。不伦不类的“考拉”在劫难逃,被改译成“科拉熊”,至此,“考拉”已成译中垃圾,被该词典所清除。我国1975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首次将音译“考拉”原装进口。1978年该词典新版时,“因限于时间和条件”,只对“原版本作少量的挖补修改”。因此,“考拉”原封未动。这些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情有可原;加上“考拉”一译的使用率微乎其微,似不足挂齿。改革开放之后,“考拉”便由此以正宗而居,频频出入各种传媒:横行于《海外星云》,攀爬于《正大综艺》;《动物世界》挑大梁,《世界真奇妙》唱大戏……直至今日,居然堂而皇之登上了“国家的名片”——“珍稀动物”特种邮票上。在以讹传讹之中,竟形成了约定俗成之态
我国邮票上出现中外两种文字的票图说明一般说来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为动植物邮票,往往同时标出中文和拉丁文名称,如“昆虫”、“杉树”、“水仙花”、“雪豹”等等特种邮票。其二为中外两国联合发行的邮票,如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的“白求恩”,票名有中文以及加拿大的两种官方文字英文和法文。又如中国和泰国联合发行的“中泰建交20周年”,票名有中文和泰语。
1995年9月发行的“珍稀动物”邮票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该套邮票既属于动物植物系列又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联合发行的,但却偏偏只有一种文字标明票图,即中文“考拉”和“熊猫”。原本这也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只要中文读者能明白图中为何物,这文字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然而问题在于“考拉”这一译名很不明确。它是否能约定俗成尚未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标出它的英文原名或拉丁文的学名就显得更多了一层意义。
“考拉”英文原为Koala,是澳大利亚独有的一种无尾动物,貌似小熊,栖于树上。据我所知,海内外华语界目前对其至少有四种译法并行使用:一种以其外在特点为下笔依据,形象地译为“无尾熊”;一种以其栖身之处为出发点,意译作“树熊”或“树袋熊”;再有一种则考虑其属性之独,名声之特,而别出心裁地音译为“考拉”。多译之中,我以为“考拉”最成问题。若就独特而言,澳大利亚另一独拥的“土著”——Kangaroo并没有被音译为“康格鲁”,而是瞄准其肚,妙译成“袋鼠”。
动物汉语名称的确立向来十分严谨,且多以字义求形象,力图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如“河马”、“长颈鹿”、“秃鹫”等等。偶尔有音译,也是瞻前顾后,考虑再三。如sardine音译为“沙丁鱼”,不但“沙丁”二字在谐音上与原词的发音十分契合,且选用的汉字又兼顾了该鱼的形象。此译可谓音像俱佳,惟妙惟肖。既便如此,译者还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在词尾添加了“鱼”字,力避误解。而“考拉”一译则恰好相反,非但无形象可言,就连谐音也与原形的相去甚远。koala的发音并没有按传统英语的发音规则,该词极可能外来自毛利人的土语或英国移民的后裔某种语音变奏。它有三个音节,汉语字音上最为接近的三个字应是“科阿勒”,重音第二个音节“阿”上。“考拉”的音译者将“科阿”两音合二为一个“考”,正是用传统英语的拼音习惯,去拼发特别的外来语,故属发音错误导至中文谐音用字失误。再则“考”呀”“拉”呀的中文字义,与koala本物的言行举止形态无丝毫传导联想的牵扯。由此可见,“考拉”一译,谐音不谐音,形象不形象,等而下之,实乃译名中的伪劣产品。
据笔者所查,“考拉”一译源自1970年版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该词典的英语词解是一流的,而相对应的中文释义则大不然,相当粗糙。因而该词典1984年版对中文释义进行了重新编译,“挖掘问题”,补疏漏,改谬误。不伦不类的“考拉”在劫难逃,被改译成“科拉熊”,至此,“考拉”已成译中垃圾,被该词典所清除。
我国1975年出版的《新英汉词典》首次将音译“考拉”原装进口。1978年该词典新版时,“因限于时间和条件”,只对“原版本作少量的挖补修改”。因此,“考拉”原封未动。这些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情有可原;加上“考拉”一译的使用率微乎其微,似不足挂齿。改革开放之后,“考拉”便由此以正宗而居,频频出入各种传媒:横行于《海外星云》,攀爬于《正大综艺》;《动物世界》挑大梁,《世界真奇妙》唱大戏……直至今日,居然堂而皇之登上了“国家的名片”——“珍稀动物”特种邮票上。在以讹传讹之中,竟形成了约定俗成之态势,“考拉”终于战胜“无尾熊”,成为译名的首选!
19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