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材料制备技术未来发展(双碳兑现材料支撑)
光伏材料制备技术未来发展(双碳兑现材料支撑)当天多场学术论坛和教学研讨中,不仅作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的施正荣教授,来自强电磁工程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文劲宇,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华中科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明厚等认为,科技是新材料与未来能源变革的基础,材料发展是高效清洁利用一次能源的重要支撑。当下,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电源侧能源转型的重要研究内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全校科研布局中,“源、网、荷”3个字均为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一网两侧”即:大电网的一侧是电源,包括火电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而另一侧就是负荷侧,涵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比如副校长符杨教授所在团队主攻风电,继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目前正重点攻关深海和远海领域风电应用关键技术,属国内首创。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学校及早布局、尽快行动,今年又向教育部申报
从“电力之光”浮雕墙揭幕到电影《我和我的学校》首映,“电字头”的上海电力大学设置云报到、云会议、云展览、云游览等直播环节,而其海内外师生校友目光最集中的焦点仍在于能源电力。
10月16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点亮电灯的城市,在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临港大学城,作为中国3所电力大学之一的上电,举行“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电力发展高峰论坛暨建校70周年发展大会。与会报告的多位业内大家中,包括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施正荣,也就是原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在位于新校区的上电实验室,一种新型轻薄柔性光伏组件已获得多个国家的标准认定,产品厚度仅为2毫米,单位重量还不到传统晶硅光伏组件的30%。这种新产品可弯曲、易折叠,大大拓展了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柔性光伏组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这就是作为沪上全职教授的施正荣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出的新能源新材料——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封装材料,可以完美代替传统的玻璃封装,应用于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组件封装及其产业化生产的工艺和装备,继而诞生无玻璃、轻量化、薄片化和柔性化的新型晶体硅光伏组件。
兑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在动力系统电气化、工业生产智能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的大趋势下,能源电力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蕴藏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为了探索能源高效利用新方法,上海电力大学抓住新校区建设机遇,建设了临港校区新能源微电网的示范项目,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示的首批28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之一,也是国内仅有的大学园区示范项目。为高效能源管理、节能改造以及运营管理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标杆,产生了示范推广作用。
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李琦芬教授科研团队正负责临港综合能源服务项目,着力开展基于电网的能源互联网规划,打造国内首个多规合一能源整体规划,既对接国网总体部署,又推动本地电网转型。其牵头的新片区综合能源规划工作获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度认同,也成为全域推动低碳园区建设的积极探索。眼下,全校在综合能源领域的科研项目,已为全国十多个省份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表示,作为一所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上电对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需求,正紧密围绕“双循环”格局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目标,聚焦“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一体化建设“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着力于主动承担我国能源电力领域重大科技问题解决。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全校科研布局中,“源、网、荷”3个字均为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方向。“一网两侧”即:大电网的一侧是电源,包括火电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而另一侧就是负荷侧,涵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比如副校长符杨教授所在团队主攻风电,继相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目前正重点攻关深海和远海领域风电应用关键技术,属国内首创。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学校及早布局、尽快行动,今年又向教育部申报两个与储能相关的新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
当天多场学术论坛和教学研讨中,不仅作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的施正荣教授,来自强电磁工程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文劲宇,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华中科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明厚等认为,科技是新材料与未来能源变革的基础,材料发展是高效清洁利用一次能源的重要支撑。当下,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电源侧能源转型的重要研究内容。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电力大学
来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