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太昊伏羲氏号曰“龙师”,民间久传“二月二龙指头”说,故每年庙会从一月初一开始。此时春回大地,万木复苏又是农闲时节,民众乘此大好时光朝祖进香,祝龙托福。过去统治阶级,总是打着神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即天神人化思想。专制帝王常托神灵自炫是“真龙天子”。汉光刘秀自称受人祖伏羲保护而得帝位。明太祖朱元璋也说托伏羲佑助而得天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据载,仅明、清两代,朝廷先后派52名大臣到太昊陵进谒致祭。到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等亲致匾额以示奉祀。有古风、有民间信仰、有统治者提倡,使二月庙会热闹凡。据民国23年(1934年)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淮阳省立师范学校联合调查记载:这年赶二月庙会的人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参加大会商业的各种摊铺共52类,1476家;义务游艺(多为民间自行组织、发起)40多班,如龙灯、狮子、高跷、旱船、肘歌等;营业性游艺班23班,如梆子戏、马戏团、电影、洋片等。男女

据传说伏羲氏都宛丘,西华有女娲城,“女娲之故墟也” 神农氏都于陈,他们被誉为人类始祖,史称“三皇”,他们都在陈地留下自己的业绩。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创造文明的伟大功绩,一年四时祭祀。西周初,陈胡公妻大姬,尊贵好巫觋、歌舞祭祀之事,其民化而为之,于是陈地祭祀活动渐起。《诗经•陈风》记载,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栩之下,可能就是这种祭祀活动的开端。《宋史•地理志》称陈地“民风淳厚,勤俭质朴。重礼仪,勤耕耘”。清雍正年间《河南通志》云:陈地民众“崇祭祀,多尚史巫,重丧葬,谨婚姻”。由崇祭祀慢慢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即民间庙会,形成陈地民俗的一大特色。在规定的节日或俗定的时日举行,时间长的达月余,最短的一天,还有三至五天的、十天半月的,长短不一。届时,四方善男信女纷至庙会,顶礼膜拜,朝神敬祖,祈福祝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八方商贾云集,货棚摊点,沿街林立,买物卖物,各取所需,得到物质上的收获;更有那戏曲杂耍,唢呐歌舞,评弹大鼓,狮子龙灯,高跷肘歌,竞相献技,令人如醉如痴,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成为陈地一道优美的民俗风景。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1)

一、庙会文化

陈地,庙会非常多,有资料统计达一百多处。现择影响大的庙会简介如下。

1.太昊陵庙会

太昊陵是太昊伏羲的陵庙,位于淮阳县北1.5公里处的蔡河北岸。系我国帝王级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建筑之一。

太昊陵庙会历史久远,驰名中外。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礼记•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祀称“少牢”。古人把传说中的由群婚到对偶的第一对夫妇——伏羲氏和女娲氏称为神媒。伏羲女娲姐弟相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暴风雨来临,捏的泥人来不及用手收,用扫帚扫得缺胳膊少腿,出现了残疾人,这说明是近亲相婚的弊端。聪慧盖世的伏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开始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青年男女相会成婚。这传说和《周礼•媒氏》所载是一致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2)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日龙师,分理海内;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创立八卦,结束结绳记事开启人类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礼教的熏染,二月会演变成朝祖进香、保佑平安繁荣的性质。加上陈地有好祭祀之风,所以太昊陵庙会,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求神拜祖之风越来越盛,香火愈演忍然,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反宋国的桑林、楚的云梦、齐国的社稷、燕国的祖等的二月会,相继绝迹。

太昊伏羲氏号曰“龙师”,民间久传“二月二龙指头”说,故每年庙会从一月初一开始。此时春回大地,万木复苏又是农闲时节,民众乘此大好时光朝祖进香,祝龙托福。过去统治阶级,总是打着神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即天神人化思想。专制帝王常托神灵自炫是“真龙天子”。汉光刘秀自称受人祖伏羲保护而得帝位。明太祖朱元璋也说托伏羲佑助而得天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据载,仅明、清两代,朝廷先后派52名大臣到太昊陵进谒致祭。到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等亲致匾额以示奉祀。有古风、有民间信仰、有统治者提倡,使二月庙会热闹凡。据民国23年(1934年)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淮阳省立师范学校联合调查记载:这年赶二月庙会的人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参加大会商业的各种摊铺共52类,1476家;义务游艺(多为民间自行组织、发起)40多班,如龙灯、狮子、高跷、旱船、肘歌等;营业性游艺班23班,如梆子戏、马戏团、电影、洋片等。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3)

近年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西自京广铁路,东至皖西,北自齐鲁,南至湖广的游客商贾、善男信女、三教九流、各色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淮阳太昊陵,每日人数少者数万,多者数十万。其罕物鲜事之多,非亲历而难以置信。庙会期间,不仅北京、上海等地的各色杂货、日用土产云集于此,而且各种戏剧、杂技、马戏、曲艺说唱、民间杂耍、精工刺绣、草织竹编、雕刻泥玩等也随之而来,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农民们从偏远乡村来到这松柏参天、庄严肃穆的圣殿之中,朝祭祖先,祈祷还愿,随后听弦琴之歌,看各色表領,买称心如意物品,特别是买一兜古拙朴实的泥泥狗,可一扫劳作的疲困,精神上得到陶冶。

逛会的人们并不满足于观看别人的技艺,还要来一番自我表演。他们有的前三皇后五帝地唱经歌,有的是专门为庙会组织的狮子、龙灯、高跷、肘歌、竹马、旱船,前来表演献技。他们自筹资金,远道而来,演唱于万人之中,不仅分文不取,而且还不断向观众道谢。从这可以看出太昊陵庙会历久不衰的文化根基。

庙会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繁杂。其中既有专业的表演团体,又有业余的自发性组织;既有宗教的、民旌的特色,又有现代化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一年一度的物资、文化大交流、大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步三叩头的虔诚信徒与为分文而争吵的市侩同场;出售电子计算器与相面人挤摊,西装革履油头长发青年与大衫马褂的长者同行;大波浪式的披肩烫发女郎与圆宝髻村妇比美;交谊舞与担经挑斗胜;泥泥狗与洋娃娃竞雄。目睹新与旧、时尚与保守,市井百相,芸芸众生,从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中,我们可看到庙会的繁荣状况。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4)

近几年太昊陵庙会上,不少国际友人来陈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裔回国观光,寻根问祖,以到伏羲陵前进谒朝拜为荣,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

2.女娲城庙会

女娲城(遗址)位于西华县城北8公里处思都岗村后。宋《太平寰宇记》卷十载:“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名娲城。”

传说女娲和伏羲姐弟相婚成夫妻,同为人类始祖。女娲用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杀死猛兽治平洪水,使人得以安居。后人为了纪念其创世功勋,士民接踵祈拜,绵绵不绝,乃成千年不易的女娲信仰中心。虽史书记载不详,志书从略,而通过当地丰富的传说及庙会的空前盛况,可以看出女娲在这一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远离市区,女娲城庙会又有其独特之处。第一,女娲城庙会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月二日为大会,另外每月的初一、十五,好象例会一样,也热闹非凡。第二,由于祭奉女娲娘娘,这里是由女性构成的世界,讲的、唱的、跳的、神灵附体的以及庙会的各层管理人员皆为女性。第三,这里虽然也有物质的交流和娱乐的成分,但最主要的是信仰中心,对女娲的信奉达到了虔城、笃信,可以说如醉如痴,甚至达到癫狂的地步。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5)

女娲城庙会敬神、娱神的方式,除了一般庙会的烧香、叩头、祈祷、还愿之外,还有自己的特色。

(1)添坟。坟是敬神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传说女娲因炼石补天,累死在黄沙岗(今西华思都岗)。因此,凡到庙会的人,从四面八方的田地里,用手捧、用衣兜,虔诚地将土送至坟顶。边步履艰难地走,边念着祈祷,因年龄层次不同,祈祷的愿望、内容略有差异。据调查,岁数大的老太太念:“老娘土,老娘土,痛打痛收保五谷。”年轻媳妇念:“添把老娘土,多子又多福。”年轻姑娘念:“添把老娘土,来年配贵夫。”据说当地清明节坟的习俗就源于此。

(2)讲唱女娲的功德。这些善长讲、唱的女性们被称为“宣传功”。她们一到庙会便开始讲或唱以女娲为中心的系列故事和祭歌。这些故事和祭歌的大致内容为:女娲母亲感雷而生女娲,女娲与伏羲同母,首生女娲,后生伏羲,且因神界三千,人间三千”,故女娲比伏羲大三千岁。女娲初与兽居,与大树婚,伏羲与猿猴配婚。女娲居山洞、采野果、治洪水、躲天火、战猛兽、种五谷、置婚姻、制笙簧,滚磨成亲、黄土造人、炼石补天,直至累死黄河滩。其中还夹杂一些佛家劝善、劝孝的内容。这些妇女多言是梦中受女娲点化而会唱的。“女娲附体时才能唱,一下体啥也不知道。”她们所唱祭歌并无固定歌词,每唱一遍,内容情节相近,但字句韵脚不同,然而都能信口吟来,朗朗有韵。那宏大的嗓音,古朴的情节,充满粗犷的原始野味。这些祭歌短者三五行,而大多数都是数百行,完整地叙述了以女娲为代表的汉民族在中原发祥、创业、繁衍的艰难历程,具有民族史诗的性质。这些远古颂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使女娲城庙会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6)

(3)“对功”(或称“盘功”)。

这是娱神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关于女娲文化的基本知识及其他宗教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又指女娲点化给人的神力、神性。是庙会上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用歌唱的韵语形式进行或交谈或结识或切磋。双方唱过礼节性的开场后,即进入“对功”阶段,类似文人的对诗或山乡的对歌。往往持续数小时难见高低。但最终都会心平气和地唱一曲结束曲而言归于善。

(4)“渡船”是另一种祭歌形式。

借助戏剧表演因素,唱念多为戏曲声腔。双方分别自觉进人“船家”和“村姑”角色,二人以能否上船为内容展开对答,一般也可对唱数小时,但不管“村姑”胜负,最终都会被“船家”渡过彼岸去见女娲娘娘。

(5)表演。

娱神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就是表演,可分为个体的即兴表演和集体的传统表演。即兴表演,是庙会上常见的神灵附体状态。全是女性,或边说带唱,或神情木然,或以饮泣不止,或哭笑无常,并时不时做出一些奇形怪状的动作,处于一种颠狂状态,轻者数小时,重者几日才能恢复正常。

集体表演,是由各乡村民众自发组织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民间舞蹈和戏曲,另一方面是原始巫舞担经挑舞。民间传统舞蹈和戏曲表演,只是以人物扮相突出剧情主题,并踏着节奏做出一定的富有特征的简单动作或技巧动作,画戏曲脸谱并着戏装。在内容上一般以女性主题为主。参加表演者绝无男性,有姑娘、有媳妇,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表演队伍往往前后绵延几十米。这些装束道具,也是各香会自置。各乡各村争奇斗艳,往往是一拨正是兴头,一拨又至,令人目不暇接,娱神娱人,其乐融融。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7)

娱神的正宗表演是“担经挑舞”,义叫“花篮舞”。起源于传统的“龙花会”。民间传说,女娲蛇身,为龙,是祭祀女娲的原始巫舞。这与太昊陵庙会的担经挑舞大体上一致

(6)“守功”,即在女娲殿下守夜。

这是女娲城庙会与众多庙会的不同之处。缤纷喧闹的白天过去以后,女娲城庙会的夜晚也热闹非常。妇女们赶庙会的心愿之一,就是夜晚在殿下陪女娲老娘说说话,有苦衷向老娘倾诉,有愿望向老娘祈祷,有喜事向老娘汇报,向老娘诉家常尽孝心。就像一个女儿回到娘家,向慈母诉说一切一样。守功妇女们在殿下铺上草垫,被子多是新缎子棉被,为四方百姓捐送,人多时一个挨一个坐守天明。表现了对天地至尊女娲之神的虔诚信仰。

女娲城庙会,人文积淀厚重,孕大含深。既有古老祭祀、崇拜、等尚古遗风,也有现代科学意识的因子。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8)

3.其他庙会

古庙会是陈地的一大特色,不仅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庙会星罗棋布,遍及古陈各地。除上述介绍以外,还有很多,如淮阳南关弦歌台庙会,周口市的关帝庙会,鹿邑的老君台庙会,扶沟的雾烟山(乌鸦山)庙会,项城的鬼修城庙会,其模都相当大,且有各自的特色,而大体上与太昊陵庙会、娲城庙会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周口龙舟会,独具特色。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聚集在周口市沙、颖河交汇处开阔的水面上,划龙舟,争奇斗胜,闻名遐还,驰誉中州,在江北17个省区中,周ロ是唯一的“龙舟之乡”,这又显示出陈地与南方文化的血缘关系。比起江南龙舟,周口龙舟独具特色,龙舟饰以龙头、龙尾,船身披龙甲,中舵树旌旗。比赛时锣鼓喧天,众舟竞发,高潮是“飞舟捉鸭”,以先夺和捕数多者为胜。于会期,沙、颖河水面上排划飞舞,群舸争流,两岸人头攒动,观者如云。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9)

二、庙会文化

1.庙会的文化根源

陈地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其文化根源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原始宗教、原始祭祀的遗风。民间庙会最早起源于对鬼神崇拜的祭祀活动,庙会上的各种奉神、拜神、娱神、媚神,以期祈福、穰灾,成为庙会的中心内容。这种内容植根于原始人民对生命、生存的一种忧患意识。

第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沟通的一条渠道。借助庙会,知识文化得到传播,信仰得到强化,圣贤的思想尤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得到了灌输,人与神之间得以对话。在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的沟通中,痛苦得到了释除、信心得到加强、灵魂得到净化,给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第三,是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远离大都市的农村,人们整天面对黄土背朝天,足不出门,人不出户,无娱乐活动,无节假日,无星期天,往往借助庙会,走亲访友,在各种民间文艺活动的表演观看中,起到了情感的调节作用、交流用。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10)

2.庙会文化的功能

几千年来,庙会一直繁荣不衰,日愈演愈烈,在社会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传统文化信息集散中心。古代没有广播、报纸,也没电视,传播媒介落后,于是庙会就成为传统文化集散中心,对学堂教育起到弥补作用。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文化发展,图腾崇拜,信仰教育,道德教育,都在这里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各地的商业信息,国家大事以及传闻轶事在这里聚拢,又更广泛地撒向各地。可以说,庙会是古代的信仰教育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

第二,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借助庙会进行情感交流。在陈地,庙会附近的村民,于庙会开始的前几天,就四处奔跑请自己的亲戚来赶会、看戏,这无疑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庙会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之间的一种交际。更有那青春大好年华的男女,借庙会期间,聚首相会,倾诉衷肠。

第三,经济功能。庙会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特殊的市场形式产生特殊的效果和作用。庙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商品的流通机制。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的这种功能越来越突出。近几年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影响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功能更加突出,规模更趋宏大。

第四,娱悦功能。庙会期间,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狮子、龙灯、高跷、肘歌、竹马、旱船、戏曲、杂技、马戏、电影等,令人如知如痴,给人带来无尽的欢乐。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11)

3.庙会文化的特征

第一,神秘性。民俗共有的特征就是神秘性,而庙会文化的神秘性更为突出。庙会文化的祭祀仪式必须是十分庄重的。俗话中所谓“诚则灵”、“信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都是强调虔诚不疑的信仰,而神秘性的心理基础即在于此。神秘性的表现,一方面在于仪式的庄重,一方面在于“显灵”一类带有感应色彩的传说。神秘性是庙会祭祀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情感的必要因素,即人神相通。庙会上唱经也很突出,年迈体弱的老太婆,一旦唱起经、跳起舞,浑身好像增了百倍的力量;有些平时笨嘴拙舌,可一唱起经歌,却随口吟来,句句有韵,究其原因,正是神秘性支配着其大脑,指挥着她们靠敬神,求得神的德恩沐浴。庙会的神秘性还表现在众多的游戏上,诸如往池水中抛硬币试其沉浮,往墙上贴硬币等以验证某种感应活动。

第二,集体性。庙会虽然是自发的,然而却是一种集体活动。从庙会最早的形式到今天的发展,始终贯穿着集体性。不管是“三人操牛尾”,还是“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都体现其突出的群体特征。现代的狮子、龙灯、肘歌等集体性更突出。这种集体性又是以区域、家族等因素为表现内容的,不同的集团在庙会上表演,都是为了显示一种力量、强大的气势和恢宏的度量。进一步讲,是一种示威,是通过某种活动,向社会和自然及神明提出的挑战及回答。

第三,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所谓继承性,就是千百年来庙会所祭祀的内容基本上不变,保持看神灵的供奉及各种仪式的固定性。虽不见经传记载去固定、去规范,却代代相传,大体保持原有风貌。正是这固定的因素,使庙会的个性突出、鲜明起来。所谓变异性,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中,庙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继承性保持主旨不变,变异性使内容不断丰富,两者统一,使之既有延续又有发展,这就是庙会文化几千年的演变过程。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12)

第四,娱乐性。庙会的娱乐性通过娱神达到娱人的效果。庙会上,汇集了陈地甚至全国的各种文艺活动:震天的锣鼓,撼人的歌舞,充分显示出陈地人民高亢的精神风貌;杂技艺术的精彩表演、戏曲艺术的精湛演出,表现了陈地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还有高跷、肘歌、竹马、旱船、面具舞等喜剧气氛浓郁的活动,通过表演者憨态可掬、洒脱幽默,博得观众的哈哈大笑。人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将久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苦闷、惆怅和悲哀化解为欢乐、高兴。庙会使人们心理得到有益的调适,形成轻松愉快的心境。

弟五,地域性。庙会以某一个地区比较富有特色的建筑物为中心,形成一个点,向四周辐射扩散,将四周的人群汇聚起来。陈地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土地平旷,人口稠密,庙会群的密集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庙会作为活化石般的历史资料,是某个地区的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人他心理依赖和骄傲的带有保护意义的一片圣地。西华女娲庙会的守殿,淮阳太昊陵庙会的泥泥狗,周口龙再会的捉鸭、赏标等,都和地方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特有的文化风格。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13)

第六,季节性。庙会的季节性,主要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陈地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为多。尤其是正月最为繁密。这与陈地的气候特点是有关的。陈地位于黄淮大平原,是传统的农耕大区。耕作以春天为始,庙会一方面为祈神降福,保佑丰收,另一方面也是为耕作做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人们的祈愿和担忧等心理因素,都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大多历时3-7天,较短的只有1天,而像太昊陵庙会历时一个多月,女娲城庙会半个多月,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实不多见。庙会的时间性还表现在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高潮。夏收秋收的繁忙季节,一般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或半天就结束。这种季节性,充分体现出庙会与农耕的密切联系。

陈地的庙会文化,作为民俗的载体,承纳了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化,凝聚着陈地人民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和审美意趣。在辉煌的陈楚文化篇章中是绚丽多彩的一页。

文/王剑《陈楚文化》

淮阳庙会唱什么(歌与舞的特别形式及场所)(1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