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二战快结束时,哈里被叫回了家,出任戴比尔斯总经理,正式接手父亲的商业帝国。顺便说一下,罗本岛后来出名,是因为一位南非名人在这里蹲了十几年大牢,那个人的名字叫纳尔逊·曼德拉。他的父亲,戴比尔斯主席,世界钻石垄断者恩斯特·奥本海默听了这个消息,吓得不轻。鉴于奥本海默家的老二已经在5年前去世,老恩斯特就剩这么个亲生儿子了,死不起了。况且戴比尔斯还在偷偷卖工业金刚石给德国人。儿子还在前面打纳粹,当爹的怎么能放心和元首做生意。赶紧动用关系把儿子撤回后方罗本岛,做文职工作。

1940年初,二战爆发没多久,31岁的哈里·奥本海默不顾自己的独苗身份,也不顾家里还有矿要继承,直接跑去参了军。

在利比亚战场,他碰上了隆美尔的部队,被三个德国纵队包围。本来上级都以为他阵亡了,德军都公布击毙名单了。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像没事人一样跑回来了。

哈里·奥本海默无疑是个狠人。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1)

哈里·奥本海默

他的父亲,戴比尔斯主席,世界钻石垄断者恩斯特·奥本海默听了这个消息,吓得不轻。

鉴于奥本海默家的老二已经在5年前去世,老恩斯特就剩这么个亲生儿子了,死不起了。

况且戴比尔斯还在偷偷卖工业金刚石给德国人。儿子还在前面打纳粹,当爹的怎么能放心和元首做生意。赶紧动用关系把儿子撤回后方罗本岛,做文职工作。

顺便说一下,罗本岛后来出名,是因为一位南非名人在这里蹲了十几年大牢,那个人的名字叫纳尔逊·曼德拉。

二战快结束时,哈里被叫回了家,出任戴比尔斯总经理,正式接手父亲的商业帝国。

大概这就是所谓父爱如山了吧。

书接上回,奥本海默家族的权杖传到了二代目手上。

哈里接班戴比尔斯时,这家公司在整个钻石行业都已经找不到敌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当个富二代。哈里所要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战后世界政局。

世界上看戴比尔斯不爽的国家没有五六十也有三四十,最重要的是美苏双爹都不是很待见这个垄断集团。

二代目,不好当啊。

01

垄断与反垄断

1958年,俄罗斯在西伯利亚雅库特地区发现了钻石巨矿。

社会主义也有钻石了!这条消息震动行业,戴比尔斯股价应声跌掉四分之一。

苏联发现钻矿的故事也很巧合,40年代末起,地质学家就在西伯利亚探矿,多年来一直没有收获。没想到1955年,地质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狐狸窝,狐狸为了挖洞把地下的金刚石矿土翻到了地面。

专家们没想到,他们花了几年时间,还不如一只狐狸。他们沿着狐狸窝继续探索,发现了一片巨大的金刚石矿场。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2)

西伯利亚的一只狐狸挖个洞,险些干掉全非洲所有的钻石矿。

苏联开采钻石的方法非常具有社会主义美学,在雅库特,苏联人建了一座名叫艾哈尔的新城市。西伯利亚天寒地冻,这座城市建立在无数矿井支柱上,城市上空全部用半透明塑料膜覆盖来保暖。

理论上开矿坑是要用挖掘机的。苏联人觉得挖掘机太慢了,不如我们用炸药吧。

于是在苏联人施展了一发大地按摩术,炸出了一个个巨大的矿坑。很快,苏联人就拿到了第一批钻石。

对手握钻石的苏联人来说,有两个选择。一是向国际市场倾销钻石,社会主义铁拳直接打击西方钻石业。代价是辛辛苦苦发现的钻矿,价值没法最大化了。

另一个选择,则是在西方找一个代理人,有钱大家一起赚。

正当苏联人还在思考,哈里·奥本海默已经坐不住了。以前打价格战,是戴比尔斯挤死人家,现在对面是个深不见底的超级大国,还手握钻石富矿,分分钟就是毁灭你与你何干。

在社会主义面前,他感受到了面对隆美尔都不曾有过的恐惧。立刻派自己的堂兄菲利普前往莫斯科。

菲利普问他,万一我见到了慈父,我咋说呢?

哈里强作镇定:莫慌,我这里有一个问题和一个建议,你带给慈父就好,其他话莫要多说半句。

它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要独自销售钻石,全世界钻石商人全部都破产,苏联也捞不着好处呢?

建议是:我们戴比尔斯用一个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苏联生产的所有钻石原坯。大家一起垄断市场。这样钻石价格跌不下来,我们站着把钱赚了,你们也有钱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多好啊。

这个道理无疑是朴实而简单的,但苏联人还是忧心忡忡,一方面和资本家打交道,这件事在政治立场上就说不过去了,况且你哈里·奥本海默还是绝对的资本寡头。

另外,南非以种族隔离制度享誉世界,克里姆林宫和南非公司偷偷打交道。说出去,是要被美国和它的小弟们指指点点的。

哈里表示:这都是小事,我可以让你们看看资本家的技巧。

于是,戴比尔斯开辟了一条复杂而又机密的渠道。首先他们会通过一系列小公司来收购西伯利亚的钻石,而这些小公司又分别隶属于几家卢森堡和瑞士的公司,而这些控股公司又属于更大的公司。

通过一层层的股权控制,戴比尔斯可以在幕后像操纵木偶一样操纵整个交易进行,外行根本无从追查。

而苏联可以放下心,一边在联合国谴责南非的种族主义,批判资本家的垄断行为,督促各国抵制南非进出口贸易,一边把钻石卖给南非人。

50年代开始,非洲人民开始摆脱殖民地的身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而获得了独立的非洲黑兄弟们,自然拒绝和一个实行种族隔离的国家进行交易。

于是,苏联把自己这套玩法又无偿转授给了非洲兄弟,通过类似「金刚石开发公司」和「矿业技术服务公司」这样的渠道,大量钻石被戴比尔斯收入囊中。而非洲兄弟们卖了资源,可不就有钱买AK了嘛。

搞定苏联是一回事,另一边,美国也看奥本海默家族不爽很久了。

事实上,战后的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奥本海默家族代表的,还是以伦敦为核心的旧经济体系。

二战中,老恩斯特两面三刀,和元首眉来眼去,配合英国政府大打太极拳,成功惹恼了罗斯福。

另一方面,奥本海默家族控制了整个钻石行业的上下游,正好撞在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枪口上。

在美国,没有一家钻石店可以挂着「戴比尔斯代理商」的牌子营业。甚至二战结束后,戴比尔斯高管都不会随便去美国,怕一下飞机就被美国人控制起来。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3)

注意,这个不是段子。

早在罗斯福主政期间,司法部就开始调查戴比尔斯,试图起诉它控制了金刚石制造业。但苦于没有证据。

1970年,司法部反垄断局接到一个匿名举报电话,告发戴比尔斯正在筹划收购美国工业级金刚石产业。

举报人非常专业,不仅用的是无法追查的公用电话,还故意改变了语调,也拒绝和司法部任何官员见面。他为反垄断局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名、地名和银行户头。

他告诉反垄断局,哈里·奥本海默巧妙地把经济实体隐藏在300多个互相关联的公司里,而这些公司注册在卢森堡、瑞士等等对奥本海默帝国非常友好的国家。

通过这些公司,戴比尔斯可以投资美国境内金刚石制造业公司,更可以把货卖给美国钻石商人。

沿着举报人的线索,反垄断局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终于找到了一家名为「克里斯滕森金刚石产品公司」的企业。

这家企业主业生产石油钻井塔的钻头。调查人员发现,戴比尔斯控制了克里斯滕森50%的股份,并且将最好的金刚石原料独家提供给克里斯滕森,通过它来影响美国石油钻井业。

就在司法部拿到确凿证据之时,戴比尔斯突然宣布退回这家公司的股份,和克里斯滕森撇清了关系。

这让司法部官员们大失所望。因为他们知道,戴比尔斯永远有办法把货偷偷弄进美国,但他们能抓住钻石巨头的马脚的机会很可能只有这么一次。

戴比尔斯断尾求生,美司法部望洋兴叹。

实际上,直到1975年,美国政府才第一次从戴比尔斯身上收到罚款,加起来一共4万美元,还不够买颗稍微大一点的钻石。

当然,哈里·奥本海默也并不想和美国人彻底闹翻。

奥本海默家族和美国,与其说是针锋相对,不如说相爱相杀。老恩斯特能入主戴比尔斯,靠的就是美国前总统的牵线搭桥和美国资本的大力支援。而战后,美国更是戴比尔斯最重要的消费市场,75%的珠宝级钻石都卖给了美国人。

早在接班家族生意之前,哈里就把美国纳入了自己对钻石帝国的构想之中。

在二代目看来,父亲执掌的戴比尔斯,只是大英帝国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服务富人的生意。这样的生意是没有未来的。

钻石要变成大生意,必须扩大市场基础。而这件事必然会发生在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市场。

而美国,则是哈里计划中,那个注定要替代英国和欧洲市场的国家。

另外,哈里还很早就认识到了大众传媒的潜力,他甚至在战前就通过摩根财团的引荐,与世界第一家广告公司,也是当时美国最重要的报纸广告代理商N.W.艾耶父子公司搭上了线。

既然戴比尔斯无法直接接触美国市场,哈里希望利用广告传媒的力量,让艾耶公司替戴比尔斯打一场代理人战争,为美国消费者编制一套关于钻戒的「爱情神话」。

02

钻石恒久远…吗?

这套神话最早可以追溯到1477年。

那一年,勃艮第大公,也就是著名的大胆查理,把女儿玛丽嫁给了奥地利大公,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对方送给玛丽一枚镶有重达76克拉钻石的戒指作为结婚信物,象征永恒的爱情。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枚钻戒。此后,欧洲王室频繁的基因交换运动中,开始出现钻石的身影。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4)

但是钻石早期并不是那么受欢迎的礼物。主要是因为未加工的钻石并没有那么好看,钻石又太硬,加工难度太大,大家都更喜欢红蓝宝石还有祖母绿这样的有色宝石。

钻石真正成为广受欢迎的宝石,还是因为18世纪,切割工艺改进,最大程度释放了钻石的光芒,钻石才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宝石之一。

而钻石见证的第一段爱情,虽然没有天长地久,也算是至死不渝了。因为玛丽公主婚后第五年,就从马上坠落,然后被马蹄子在背上狠狠踩了一脚,很快去世了。

所以我说大姐你要爱情,你要它有啥用啊。

况且,20世纪前,普通人是根本买不起钻石的,更别说拿来当求婚礼物了。

钻石真正和爱情扯上关系,其实就是从上世纪30年代,戴比尔斯和艾耶公司的策划开始的。

为了把钻石扯到爱情上,艾耶公司游说各地大学,允许他们的演说家进入学校,向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科普所谓「订婚钻戒的历史」,告诉女生,钻石是一份代表爱的礼物,一次浪漫的求婚钻戒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男性,艾耶则会改变话术,宣称「成功男士都会为心爱的女性送上的一枚钻戒」。

而且越大,品质越好的钻石,越能代表爱情。

毕竟男人才是真正为钻石买单那个人,不煽动一下男人的虚荣心,光讨好女人,钻石是卖不出去的。

当年美帝也可以说是民风淳朴,一番营销下来,从1939年到1941年,钻石在美国的销量两年暴涨55%,事实证明,只要荷尔蒙上来了,智商就下去了,哪国人民都差不多。

到了战后,哈里真正执掌了戴比尔斯,于是就有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A Diamond Is Forever)」。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5)

广告,代表着过去高傲的,只服务于有钱阶层的钻石业开始瞄准普通人,瞄准中产阶层。也宣告了哈里·奥本海默时代的真正到来。

哈里动用了属于新时代的传媒机器:电影。

1953年,一部名为《绅士爱美人》的电影上映,银幕中,玛丽莲·梦露肆无忌惮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片中佩戴着看上去得有好几斤重的钻石首饰,摇曳身姿演唱的一首《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6)

《绅士爱美人》中的玛丽莲梦露

歌词里不光是提到蒂芙尼、卡地亚、海瑞·温斯顿等众多珠宝品牌,还赤裸裸地号召女孩们,买钻石吧,钻石比男人靠谱多了。男人只想玩玩你,钻石永远不会背叛你。

而《绅士爱美人》背后,艾耶公司几乎把好莱坞渗透了一个干净。

戏里,他们和制片人一顿顿喝大酒,想尽办法把男人拿着订婚戒指求婚的桥段塞进各种影片。戏外,凯瑟琳·赫本、贝蒂·戴维斯这些响当当的女星,日常佩戴的珠宝几乎都由钻石品牌提供。

这恰好又迎合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生态。

二战后,美国中产崛起,在底层工人和统治阶层之间,出现了新的阶层。中产阶层比底层民众有钱,绝对数量又远超资产阶级。他们是消费市场的新兴力量。

在他们的推动下,50年代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商品和购买力都极大丰富的社会。

此外,战争让女性的地位受到认可,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参与工作,进入社会,也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

在当时,梦露拍摄了一系列以「钓金龟婿」为主题的电影,恰好反映了50年代美国的社会风气:万物皆可为商品,就连男女之间,也是互为商品。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7)

而钻石,正是这个商品社会最好的写照:

一切皆可被物化,一切皆可被当成商品审视,爱情也不例外。

50年代初,美国只有50%的男性会在求婚时使用钻戒。50年代末,这个数字提高到了80%。

哈里·奥本海默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一个爱情邪教,将钻石奉为至高神。

此后,从欧洲到美洲,从日本到中国,全世界男女求婚结婚,都必须用钻石证明自己的爱情。

03

重新定义钻石

现在我们去店里买钻石,店员都会给你出示一张证书,证书上写的除了钻石的防伪编号,还会包括克拉数(Carat)、颜色(Color)、净度(Clarity)、切工(Cut)这几个维度的评分。

也就是所谓的钻石4C标准。

这套标准是1931年,美国宝石学院(GIA)提出的。用来让宝石行业标准化,也方便培训正规的宝石鉴定人员。

但这套4C标准能够通行至今,还得感谢戴比尔斯。

从1940年开始,戴比尔斯就和GIA合作,推广GIA标准。艾耶公司更是为GIA的创立者罗伯特·希普利安排了全国各地的巡回演讲,请他向全美各地的珠宝商科普4C标准。并且安排报纸和杂志在广告中使用4C标准术语。

很快,到了60年代,4C标准已经通行业内。

这就是哈里·奥本海默的聪明之处。有了4C标准这样一个简单明确的分级标准,钻石鉴定机构就可以为每一颗钻石发行证书。

绝大多数消费者看不懂钻石,但可以看懂证书。就能就能轻松理解不同钻石的品质差别,心甘情愿为高品质钻石的高溢价买单。

某种程度上,你看现在的得物,其实也是类似的生意。可以说这类生意卖的不是货,而是证书的信用。

制定标准,发行信用,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

如今,全世界都将4C标准奉为圭臬,甚至产生了崇拜。

拿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克拉数」来举个例子。

前两年小红书上,张雨绮曾经有一句名言:「一克拉以下都是碎钻,不值钱的」。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8)

这句话肯定是错的,碎钻不是她这样定义的,但背后「克拉溢价」的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在钻石领域,克拉数越大的钻石,价格会阶梯式上涨,两克拉的钻石价格,绝对是要高于两颗一克拉的。而一克拉的钻石价格又要远远高于99分的。因此越大的钻石,利润率也就越高。

有了这个标准,再把钻石大小和求婚的诚意一挂钩,男人们就会节衣缩食,借钱贷款,尽全力买更大的钻戒,钻石商就能从他们身上捞到更高的利润。

这正是制定标准者所希望看到的。

同理,不同颜色、切工、净度的钻石,都有相应的溢价方法。而这正是戴比尔斯参与推动行业标准的目的所在。

最后,还是来聊聊哈里·奥本海默本人。

1956年,007之父伊恩·弗莱明亲自采访了哈里·奥本海默。这位以平易近人著称的钻石大佬向弗莱明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分享了关于钻石走私、盗窃的诸多秘闻。

回到英国,弗莱明以哈里的故事为灵感创作了两部小说《钻石走私犯》和《金刚钻》。其中后者在1971年被改编成007系列的第七部电影《金刚钻》。小说和电影的英文名,正是那句经典的「A Diamond Is Forever」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9)

007之金刚钻

而在现实中,哈里也试图让父亲传给他的钻石产业成为永恒不灭的帝国。他不仅守护了父辈传承下来的「制造稀缺」和「垄断生产」,更为钻石增添了「爱情信物」和「标准化」的属性。

哈里无疑是一个商业奇才,甚至远超他的父亲。

可以说,哈里之于现代钻石业,约等于乔布斯之于智能手机行业。现在我们对钻石的一切概念,都是哈里·奥本海默所奠定的。

他重新定义了钻石,而在他的定义下,钻石成为了20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一段神话。

但和他父亲在政商两界如鱼得水相比,哈里在政治上是失意的。

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生意遍布全世界的商人,哈里是种族隔离制度坚定的反对者。种族隔离制度的存在,使得南非钻石在道义上出现了瑕疵。这比宝石上的瑕疵更加致命。

哈里执掌公司的年代,正是右翼政府掌权南非的时代。哈里花了几乎一辈子和右翼唱反调。因此,在南非政界,他一直是个不得志的异见者。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10)

1994年之后,南非开始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在这背后,奥本海默家族,以及戴比尔斯的公司高层一直在秘密支持曼德拉和他的非洲人国民大会。

2000年8月,哈里·奥本海默去世,享年92岁。时任南非总统姆贝基称他为「南非的杰出儿子」和「 最早在南非寻求种族和解的人之一」。

2004年,哈里入选南非最伟大的100位人物。

只不过,在这位「南非之子」的治理下,戴比尔斯却越来越「去南非化」。他的产业、矿场、销售渠道遍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上世纪70年代,奥本海默家族旗下所有公司的产值占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10%,出口额占南非总出口额的30%。俨然是「国中之国」。

南非之子的企业,早已超越国界,不止属于南非。

毕竟,资本家也许有自己的祖国,但资本是没有国界的。

04

帝国将倾

1985年,哈里从戴比尔斯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接班人是哈里的亲信,非家族成员朱利安·汤姆森。

13年后的1998年1月1日,朱利安把权杖交到了奥本海默家族第三代继承人——53岁的大龄太子,尼基·奥本海默的手上。

尼基接手公司时,戴比尔斯的垄断帝国眼看已经要保不住了。

问题还是出在了矿上。

苏联和戴比尔斯的博弈与合作,暴露了戴比尔斯的死穴所在。

相比钻石行业里的其他对手,戴比尔斯显然是资本更雄厚的。依靠这一点,戴比尔斯可以和任何人打价格战,挤死对手。

但相比苏联级别的国家意志,或者资本更雄厚的商业财团,戴比尔斯就没那么强大了。如果对方还恰好手握一处能够影响世界钻石总供应量的矿场,那戴比尔斯就只能选择坐下来好好谈判,从垄断体系里分一杯羹给对方。

这就是垄断的悖论。

垄断很赚钱,但维持垄断很花钱,也很费劲。

越是看起来不可一世的巨人,越是处处有破绽,处处是死穴。

80年代末,加拿大西北部和澳大利亚连续发现大型钻矿。依靠着这些大型钻矿,迅速崛起了新的钻石原坯供应商。

1994年,加拿大的Dominion成立,不仅坐拥两大钻石矿,更是把海瑞·温斯顿买入旗下,形成了从采矿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11)

而在澳大利亚,1873年成立的老牌矿业巨头力拓集团也发现了巨大的钻矿,而且还包括稀有昂贵的粉钻矿区。

讽刺的是,在哈里执掌公司期间,戴比尔斯的勘探员也曾经造访过同一片矿区,但却毫无发现。只能说澳大利亚的兔子不争气,比不上苏联的狐狸。

这两处大矿脉的出现,给钻石帝国的版图,划上了两道深深的裂痕。

而真正摧毁了戴比尔斯垄断的,是俄国人。

1990年,苏联经济日益恶化,莫斯科向戴比尔斯提出,要签一份条件更好的合同。

戴比尔斯也正在烦恼,如何维持对钻石供应的话语权,双方一磋商,重签了一份为期5年的合同,苏联每年将95%的钻石原坯出售给戴比尔斯,而戴比尔斯每年支付10亿美元。

第一年,这份合同执行的还挺顺利,结果到了1992年,苏联直接就解体了。

先是莫斯科失去了对边远省份的控制,雅库特当地钻石企业埃罗莎开始闹「独立」,停止了钻石生产。

然后莫斯科的贵金属委员会悄悄向公开市场出售苏联时代囤积的钻石。光是1994年,莫斯科就卖掉了10亿美元钻石,到了1995年,又增加了七八亿美元的流出。

这波相当于原来交给戴比尔斯代理的市场份额,俄国人直接自己吃下了。

可以说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戴比尔斯在挨揍。

更秀的是,当1996年,当莫斯科和戴比尔斯重返谈判桌,戴比尔斯拿出证据,直指贵金属委员会不守信用,扰乱市场体系时。叶利钦非常大方,谈笑间把委员会负责人巴切可夫撤了职。俄国人表示:就是这个人,利用权力搞到了前苏联时代囤积下来的钻石,抛售来谋取暴利。

戴比尔斯直接看傻了,只能见好就收。毕竟做生意是第一位的,事儿不能再查下去了。

于是,贵金属委员会撤出谈判,谈判变成了戴比尔斯和埃罗莎的对话。

作为半个俄国国企,埃罗莎一眼就看出戴比尔斯色厉内荏,急于拿下俄国维持钻石垄断。于是也没客气,双方达成了一份新的协议。

戴比尔斯允许俄国每年生产50亿美元的钻石。并且在戴比尔斯垄断的份额之外,允许俄罗斯拿出5%的钻石自行投放市场。

通过这场谈判,埃罗莎一举在钻石业为自己拿下了话语权。

可能整个1996年,全世界最怀念苏联的,就是这帮南非资本家吧。

05

叛逆的三代目

总之,尼基·奥本海默上任之前,全世界都知道戴比尔斯已经守不住垄断地位了。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90%一路下滑到80%,又接着跌到60%

对垄断型企业来说,90%的份额和60%的份额,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

所以尼基成为家族新任掌门之时,外界普遍觉得靠这么个大叔,戴比尔斯怕是救不回来了。

但谁也没想到,三代目新官上任,就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戴比尔斯必须放弃垄断。

在尼基看来,戴比尔斯已经是一条处处漏水的大船,勉强维持过去的垄断地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如放弃垄断,搭上救生艇,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既然要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既然要改祖制,那就得从爷爷辈改起。

尼基的第一刀,就砍在了一代目创立的中央统售机构CSO这里。

尼基将CSO改名为国际钻石商贸公司DTC,并且提出了「最佳供应商」战略。

简单来说,就是放弃过去「爱买不买」的销售方式,主动为下游的看货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多的附加值,避免下游买家流失到竞争者那里去。

此外,尼基还砍掉了过去「戴比尔斯125」的看货商限制,只要看货商在市场推广能力、销售渠道、加工技术、批发能力方面有亮点,能帮戴比尔斯消化更多库存,就可以参加看货。

很明显,CSO改成DTC,关键点就只有两个字「卖货」。

过去为了维持价格,戴比尔斯积累了大量钻石库存。战略转型后,这些库存需要尽快被消化掉。还不能出货太凶,引起钻石价格暴跌。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12)

所以戴比尔斯提高服务品质和产品附加值,在商业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降价。

在大量出货的同时避免行情跳水。

同理,重视货商的营销能力,也是因为只有会做广告,增加市场总需求,才能在大量出货的同时避免价格大跌。

尼基的第二项重大举措,是同样是为了卖货。

尽管二代目哈里花了很大力气在钻石营销上,但所有的营销都是在为整个钻石行业摇旗呐喊,没有一条广告,是呼吁大家去买戴比尔斯的钻石的。

毕竟戴比尔斯从来不直接向消费者出售钻石。

这正是垄断的结果,当你垄断了上游原料,那么做不做自己的品牌,就没有区别了。反正蒂芙尼和卡地亚会帮你卖掉的.

如今,放弃垄断的尼基,有了足够的理由涉足行业下游。

2001年,戴比尔斯与知名奢侈品集团LVMH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新的珠宝公司,双方各持股50%,推出了真正名叫De Beers的高端珠宝品牌。

八克拉是智商税么(但还是前赴后继)(13)

从此,戴比尔斯不止是钻石供应商和矿业公司,更是一个奢侈品牌。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和二代目的策略相违背的。

但事实上,珠宝商的利润率比销售钻坯的利润率可高多了。尼基有一句名言:一个消费者只会拿出口袋里1%的钱购买钻石,却会拿出10%的钱购买奢侈品。

有了自己的品牌,戴比尔斯不止可以继续赚原来那1%的钻石钱,还可以从卡地亚,梵克雅宝,海瑞·温斯顿手上瓜分那10%的奢侈品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在尼基的主导下,戴比尔斯摆脱了垄断者的身份,在钻石原坯市场份额一路下降到35%,但利润和销量却飞速上涨。

他走了一条和父亲祖父完全相悖的路,却实现了同样的成功。

说回尼基·叛逆者·奥本海默本人,他虽然和父亲哈里一样,接受的是英式贵族教育,但和举止绅士的父亲相比,尼基的性格更叛逆,更桀骜不驯。

他从来不戴名表,只喜欢电子表。他喜欢板球,于是买下了一只板球队。

他的父亲温和宽厚,待人接物非常友好。而尼基性格儒雅随和,日常口吐芬芳。

性格不能说和父亲一模一样,可以说是毫不相干,简直让人怀疑人类遗传学。

最重要的是,对戴比尔斯,这个他的父亲用尽一生去守护的钻石帝国,尼基看来只不过是一桩生意,一份资产罢了。

2011年11月,戴比尔斯在尼基的带领下高速增长,所有人都认为这家企业将会重返光荣之时,奥本海默家族突然宣布,将所持有的股份全部出售给英美集团。

嘿,我不干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如果把戴比尔斯看做一个国家,那么从1925年到2011年,奥本海默王朝经历了86年,先后三代人继承权力,却没有一个人料到,这个王朝会以如此潦草随意的方式画上句号。

但尼基就是这么干脆地把公司卖了,不然咋叫叛逆者呢。

在奥本海默家族的公告中提到,卖掉戴比尔斯,是「最符合家族利益」的决定。从尼基接手到卖掉,13年时间里,戴比尔斯已经实现了业绩的飞速发展。

可以说,尼基比他的父亲和爷爷更像一个纯粹的资本家,在公司最值钱的时候不留感情地卖掉,这才符合一个资本家对待一份资产的态度。

而事实也证明,2011年是整个钻石行业增长见顶的一年,戴比尔斯也确实是来到了一个价值高点。此后国际市场的钻石价格指数等各项指数都开始下跌。

尼基把自家家族产业当股票炒,还正好卖在了山顶。

只能说天赋异禀。

现在的尼基·奥本海默,已经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他依然是南非排名前列的富豪,偶尔出来做做慈善,接受一下采访,完全就是一个快乐富老头的形象。

戴比尔斯丢掉行业第一,那又如何?俄国和澳大利亚人在钻石业呼风唤雨,那又如何?

很难想象,如果他没有卖掉戴比尔斯,面对不景气的全球市场,批量生产的人造钻石,面对不结婚的Z世代,他还能像现在这样快乐。

所以人要过得快乐,还是要学会降低欲望,适时放弃。

手上有个几十亿美元家产,就差不多得了,要啥自行车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