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有良好的基础的杨振宁,成绩优异的毫不意外。从小学到中学,杨振宁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中学毕业之后,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当时小有名气的西南联大。幼时,杨振宁有母亲亲自教导学业,可以说杨母便是杨振宁最好的启蒙老师。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杨振宁便被送到了学校去读书,同时在家里,依旧有母亲在旁督促。杨振宁虽然在后来拥有了如此多的赞誉,却也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换来的,只不过,他比别人可能更多了一些天赋。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没能生逢一个好的年代,教育的发展在那时也称不上好。加上时局动荡,少时的杨振宁生活的并不安稳。可杨母却是一个有主见有远见的女人,在杨振宁小的时候,杨母便把杨振宁的课业放在了首要位置。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1)

了解物理的都清楚的知道爱因斯坦有多伟大,对学问有追求的学者都知道,诺贝尔奖有多难得,想要在物理上深耕钻研的人,哪一个不想让自己的名字,与这二者同时出现,可却甚少有人能做到。

但杨振宁做到了,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有人评价是杨振宁,说他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重要的物理学大师。

此言非虚,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的确令不少人十分钦佩,可在杨振宁心中,他最引以为傲的并不是各项科技成果,而是在心理上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卑不如人的固有想法。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2)

留学海外一心钻研的学者

没有什么成就如惊雷一般突然出现,在功成名就之前,都在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奋斗。

杨振宁虽然在后来拥有了如此多的赞誉,却也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换来的,只不过,他比别人可能更多了一些天赋。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没能生逢一个好的年代,教育的发展在那时也称不上好。加上时局动荡,少时的杨振宁生活的并不安稳。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3)

可杨母却是一个有主见有远见的女人,在杨振宁小的时候,杨母便把杨振宁的课业放在了首要位置。

幼时,杨振宁有母亲亲自教导学业,可以说杨母便是杨振宁最好的启蒙老师。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杨振宁便被送到了学校去读书,同时在家里,依旧有母亲在旁督促。

有良好的基础的杨振宁,成绩优异的毫不意外。从小学到中学,杨振宁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中学毕业之后,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当时小有名气的西南联大。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4)

曾经的国立西南联大,拥有许多我们甚为熟悉的面孔,比如林徽因、梁思成、沈从文、钱钟书等人,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而杨振宁身边的同学,更是有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人,在那样一个积极向上,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加上杨振宁自身的努力,有所成就是必然的事情。

在西南联大读完大学本科之后,面临出社会还是继续钻研学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杨振宁选择了自己更加偏爱的物理学,他留在了西南联大攻读物理学的研究生。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5)

可想要再进一步的时候,杨振宁没有选择留在国内,而是去了美国,去那里攻读博士,还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

那时的美国在物理学上的确是要比中国更先一步的。杨振宁的这个选择,也算是在研究学问上相对来讲较为明智的。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在那里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在学问上有共同追求,一起钻研,并且在后来成功拿下了诺贝尔奖。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6)

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虽然杨振宁获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由于“诺贝尔”这三个字分量极重,于是有不少哪怕不了解物理学的吃瓜群众也知道了杨振宁这个人。

可当有人得知杨振宁准备加入美国籍的时候,对他此举表示十分不理解也不赞同,虽说美国给他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但是中国才是真正让他成才的地方,说他背离了祖国,抛弃了他的故土。

可事实上,一个人爱国与否,与国籍是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杨振宁是美国籍不假,可在他心中一直都认定自己是中国人,也一直为此豪。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7)

当年他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的获奖感言中便有明确的讲到他自己以是中国人而骄傲。要知道,那时的中美关系并不多融洽。杨振宁此举可能一个不小心便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可他还是这样做了,这便是他心向祖国之处。

致力于祖国科研与人才发展

而杨振宁也利用自己身在美国的便利条件,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不仅为身在美国的有志之士找到了归宿,还借此促进了中美关系发展,还第一个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回到中国访问。

在中美建交之后,杨振宁多次返回祖国,一方面是出任香港大学教授,而另一方面便是参与到中国的科研中来,哪怕只是参与到研讨会,也是参与的一种方式。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8)

对于杨振宁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我们自然是更希望他能为我们所用。于是,后来不只是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先后向杨振宁抛出了橄榄枝。

杨振宁对此表示十分荣幸,并且在任职的同时也捐赠出了自己大量的手稿、文章,

连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章都捐赠了出来,那是珍贵的科研资料,也是对当下学生们的一种激励。

直到2003年,人到晚年的杨振宁选择回到祖国定居,这样更利于他在国内执教,也更利于他参与国内的科研。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9)

在杨振宁回国之后,有记者曾在采访时问他,你这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清华校长说是杨振宁带动了清华物理的发展,而杨振宁的学生说他是育人无数的好教授,归国的学子说杨振宁是中美友好的推动者。

纵使人们心中的杨振宁伟大的贡献有许多种,却都不是杨振宁给出的答案。他自己说,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帮助了国人克服不如人的心理。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10)

是啊,曾经有无数人认为我们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不如西方国家,所以我们注定不会比西方人更有成就。

可杨振宁却选择放弃西方国家的哪怕在再高级的待遇,毅然的回到祖国,并且用自身的优秀去带动感染无数热爱科研的学子。

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机会发光发亮,并且给他们自己可以做到,甚至诺贝尔奖就在那里的动力,这才是杨振宁最引以为傲的贡献。

97岁的杨振宁最后忠告(香港记者问杨振宁一生最大贡献)(11)

结语

如今,这个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老人,已经年过百岁,可能在科研上他不会再有更高的成就,但是他所培养的人才却会代替他在学术领域不断深耕探索,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