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戏曲都有什么(老保定的戏曲故事)
保定的戏曲都有什么(老保定的戏曲故事)定兴县东关戏楼,为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定兴县东关戏楼修建的时间稍晚于东林寺戏楼。东林寺戏楼坐南朝北,南与寺殿后身相连,整座戏楼为砖木结构。戏楼正前台东西两楹朱红色,正中的匾额题词为“永远欢乐”四个大字,匾额左上方镌有“大定八年九月一日立”(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东林寺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为寺院香火日,戏楼演戏三天,周围奉佛群众焚香祈祷,百货商贩争相叫卖,熙来攘去,热闹非凡。定兴东林寺戏楼为金代保定戏曲发展证据保定的戏曲演出活动有证能考的可追溯到金代的院本。明初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载:“院本的演出活动,盛行京师(今北京),遍及郡邑。”金代保定地区的庙宇比比皆是,庙前均建戏楼或戏台,为飨神歌舞、唱戏之所。由此可知,当时保定地区的戏曲活动已很频繁。当时的中国北方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相对稳定的时期,因此,作为戏曲艺术的早期形式院本、诸宫调开始在金的中都(今北京)发展起来。《南村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2021就看国际庄##这就是幸福河北##我的小幸福#
中国戏曲是以故事演绎为主线,综合歌舞、杂技以及说唱文学等特点而逐渐形成的。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的形态已消失,只有中国戏曲延绵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方戏曲的国家, 1982年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时的调查资料统计,全国共有317个戏曲剧种。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保定这块热土是一个多剧种繁衍发展的地区,孕育繁荣多个有各自特点的地方戏曲剧种,在祖国戏曲百花园里散发着独领风骚的芬芳,扩至全国,蔚为壮观。正因为这多种戏曲文化,被称为“戏曲之乡”。保定有本地独具一格的北方昆曲、高腔、老调、丝弦、定州大秧歌、新颖调、哈哈腔、保定皮影、诗赋弦、碰板、贤寓调、山梆子、新城小秧歌等地方剧种,及流布保定地区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晋剧、河南坠子、豫剧、蔚县秧歌等。
01
定兴东林寺戏楼为金代保定戏曲发展证据
保定的戏曲演出活动有证能考的可追溯到金代的院本。明初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载:“院本的演出活动,盛行京师(今北京),遍及郡邑。”金代保定地区的庙宇比比皆是,庙前均建戏楼或戏台,为飨神歌舞、唱戏之所。由此可知,当时保定地区的戏曲活动已很频繁。当时的中国北方是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相对稳定的时期,因此,作为戏曲艺术的早期形式院本、诸宫调开始在金的中都(今北京)发展起来。《南村辍耕录》记载:“金有杂剧、院本、诸宫调、院本杂剧。”院本、杂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在金代统称为院本。院本的演出活动,在当时的中都(今北京)是相当普及的。保定作为中都的南大门,有着诸多府、州、县这样的大城镇,也自然会“盛行京师,遍及郡邑”的。这一点可以从今保定市定兴县城内金大定年间修建的东林寺戏楼得到证明。
定兴城内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的东林寺戏楼,即演院本的场所。东林寺在定兴县县城东北角。东林寺又称贾岛寺。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以“推敲”二字闻名于世,相传贾岛削发为僧后,曾居住在东林寺,因此得名。
东林寺戏楼坐南朝北,南与寺殿后身相连,整座戏楼为砖木结构。戏楼正前台东西两楹朱红色,正中的匾额题词为“永远欢乐”四个大字,匾额左上方镌有“大定八年九月一日立”(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东林寺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为寺院香火日,戏楼演戏三天,周围奉佛群众焚香祈祷,百货商贩争相叫卖,熙来攘去,热闹非凡。
定兴县东关戏楼,为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定兴县东关戏楼修建的时间稍晚于东林寺戏楼。
金末正大四年(1227年),张柔重建保州(保定城),曾建浮香、金台二酒馆,并建乐棚两座(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当时的酒馆、茶馆不仅是饮酒喝茶之地,还有说唱等文艺活动,乐棚则是专门进行文化演出的场所。这一切都为金代保定戏曲发展证据。
02
元代保定一带出现众多元曲杂剧作家
元代,蒙古人继续了女真人的统治,取消了儒学,废除了科举,断绝了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途径。一些读书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写杂剧,抒发胸中块垒。
元杂剧作家关汉卿
元曲杂剧异常兴盛。保定为畿辅之地,随着杂剧的兴起,保定一带出现众多元曲杂剧作家,当时保定剧作家群首屈一指的当属关汉卿。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和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位丰碑人物。他活动的时代比世界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300多年。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比莎士比亚的剧作在数量上多出近一倍。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出生在安国城南15公里处的伍仁村。他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才华出众。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废除了科举,青年关汉卿赴京都(今北京)组织编写剧本的行业组织——书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大悲剧《窦娥冤》,描写了官吏的暴政和滥刑,戏中指天道地骂贪赃枉法的黑心官;又加与关汉卿情投意合的著名女演员珠帘秀淋漓尽致地演唱,影响极大。他还写了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妇女题材的《望江亭》《救风尘》,公案戏《包公智斩鲁斋郎》,历史剧《关大王单刀赴会》等戏。关汉卿的剧本题材广泛,宗旨如一,悲剧控诉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喜剧对丑恶鄙视的笑,历史剧超越历史事件表层,获得深厚思索的意蕴。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就是说他是戏曲界的领袖人物,编剧的最高权威,剧团的领导。
元杂剧作家王实甫
如果说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那王实甫是文采派的代表。王实甫是定兴人,曾作县官、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愤世嫉俗,辞官专心写剧本。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成就最大、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戏中表达了王实甫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高歌“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被翻译成英、德、法、日等多种文字。我国派出的艺术团体演出《西厢记》轰动东欧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王实甫还创作了《丽春堂》《破窑记》《芙蓉亭》《贩茶船》等十几部戏。他的作品文辞优美,语言清丽,被推崇为“才情富丽,真辞之雄”。
李好古,史料载是保定人。他创作的《张羽煮海》戏,热情地歌颂了青年张羽与龙王女儿琼莲的爱情。这戏是根据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而编写。塑造了张羽和琼莲为爱情,不畏龙王的层层阻挠,用宝物银锅煮大海沸腾,终于赢得爱情胜利的形象。现在这部戏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并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王伯成是涿州人,他创作了《贬夜郎》戏,写唐代诗人李白在宫廷识破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之事,而被贬往夜郎,在采石矶渡口投江,受到龙王和众水族的欢迎。刻画了李白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诗人气质。他还写了《兴刘灭项》《天宝遗事》等戏。另外,还有彭伯成(保定)、高茂卿(涿州)等,创作了《京娘怨》《两团圆》等戏。
元代保定的剧作家群创造了戏剧的辉煌,对后世的戏剧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的本色派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戏剧创作。王实甫的文采派创作对后来汤显祖的戏剧创作,以至文学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红楼梦》小说第二十三回就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偷看《西厢记》剧本后心灵深处所掀起的感情波澜。清代初年的戏剧家李渔曾吸取李好古的《张羽煮海》,创作了《蜃中楼》戏。
03
明代《桃源景》戏反映
保定乐户众多,戏曲繁荣
朱有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朱元璋称帝后为防备外姓夺取皇位,一面诛杀手握兵权的功臣宿将,另一方面赋予他儿子们重权,给他的24个儿子封藩王驻守各地,握有兵权,监督地方官吏。朱橚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周王,翌年就藩开封。洪熙元年(1425年)朱有燉袭父亲朱橚周王封爵。作为一代藩王的朱有燉没有居父辈之功恃宠,不像一般的贵胄只是养尊处优,以贵宠而废学,而是发奋博学。这样,他利用朝廷提供的优厚条件,专志戏剧写作。朱有燉在开封王位15年,这15年中,他常来往于就藩的开封和京城北京,保定是他必经之地。保定乐户众多,戏曲繁荣,深深迷恋戏曲的朱有燉有时在保定逗留,他对保定的职业戏曲演员——乐户和非职业但也经常演唱杂剧的妓女的生活非常熟悉。大约在宣德六年(1431年)创作了杂剧《桃源景》,主要剧情是:保定府有一位芳龄21岁,名叫桃源景的妓女,不仅容颜漂亮、身材娇好,而且杂剧也演唱得好。住在保定城的一姓李的乐户,艺名橘园奴,他儿子名叫李咬儿,李咬儿想娶桃源景为妻。这橘园奴是名旦角演员,他也看中桃源景杂剧唱得好,特别想要桃源景作他的儿媳。桃源景厌倦卖笑生涯,与穷书生李钊相爱,想跳出火坑随李钊从良。李钊赴京城科考。李咬儿乘机托有权势的罗铤儿到桃源景处闹事,强放聘礼,欲迫娶桃源景为妻,桃源景坚决不从,告到官府。幸而官司得公断,桃源景没被判给李咬儿为妻。然而刚过一灾,新难又临。李钊进京会试得中状元被授官职,却又被罢官充军至口北(张家口以北一带)。桃源景闻知后,设法逃出,只身女扮男装赴口北寻找李钊。途中桃源景在旅店被店主识破为女性,店主欲行不轨,桃源景殊死反抗,最终寻得李钊。二人开一小酒店赖以度日。一年后,李钊得赦任永城县知县,夫妻二人相携赴任。
朱有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
《桃源景》剧描写了明代保定职业戏曲演员——乐户,和非职业演员但也演杂剧——妓女的生活。戏剧情节引人入胜,可谓一波三折。当时的文学家李梦阳《空同集•汴中元宵》诗句:“中山孺子倚新装,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描述的就是汴梁(开封)元宵之夜演出被称为宪王的朱有燉的《桃源景》的盛况。可见朱有燉创作的反映保定题材的杂剧《桃源景》的影响深远。
04
清代保定的戏曲
形成了大融合、大调整的局面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稳定,京城戏曲艺术繁荣,一些艺人也到北京周边活动,使保定一带的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外地剧种的流入,保定的戏曲形成了大融合、大调整的局面,为保定出现多剧种、多声腔的情况奠定了基础。乾隆、嘉庆年间只准昆、弋两腔在北京演出,其他剧种一律禁止。秦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流入保定地区的。同治帝、后“国丧”期间,包括昆、弋在内的剧种禁止在京演出,各剧种部分演员流入保定地区。由于外地剧种的影响,保定区域出现了多剧种并存的局面。至民国年间,保定一带剧种已达十几个。剧种众多,民风好戏,也催生了人才的大量涌现。艺人们大都先在科班学戏,出科后走南闯北,以艺谋生。这时期享誉全国的戏曲界知名人士有被誉为京剧三大武生之一的“李派”武生、高碑店人李春来,有被清廷派为梨园会首、有“响九霄”之称的高阳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有帮助梅兰芳进行戏曲改革并为其编剧既而使京剧走出国门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高阳人齐如山等。
05
抗日战争中保定戏曲
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保定的戏曲活动受到严重冲击。而在以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为了用文艺形式团结民众,动员全民抗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戏剧”口号。随着民主政权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晋察冀边区出现了戏剧演出、创作高潮。不仅有抗敌剧社、火线剧社、新世纪剧社等众多部队剧社,晋察冀边区各专区及县直属剧团(社),大量农村业余剧团也雨后春笋般诞生。如不足10万人的阜平县有村剧团40个。部队、地方产生了戏剧作者近百名,创作了几百个反映抗战生活的作品。剧团大量演出反映抗战生活的新编剧目,使晋察冀边区戏剧活动呈现出题材丰富、品种齐全、主题突出、受众广泛的特点。晋察冀边区戏剧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6
新中国成立后戏剧仍是
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艺形式之一
武生泰斗盖叫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戏剧工作,在各县相继建立了专业剧团,除省、保定专区在保定建有戏校外,有的县还建立了戏校,培养新生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保定籍也有一批享誉全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有“武生泰斗”之称的高阳人盖叫天,有“昆曲大王”之称的高阳人韩世昌,有被老舍誉为可得“一百分”的“活潘洪”、蠡县人崔澄田等。改革开放后,又一度兴起戏剧热,各县出现了不少自娱性业余剧团。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乡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开展,遇有节庆庙会,农村大都请县、市级甚至更高层次的专业剧团演出。近些年,无论城乡,戏剧票友活动仍很活跃。
(转自: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