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杰谁的年纪最大(钟会高赞才同陈思)
汉末三杰谁的年纪最大(钟会高赞才同陈思)就在此时,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穿上铠甲、集合宫中士兵,准备出宫。钟会是世家大族出身,既然他将曹髦与曹植、曹操的文才武略相比较,可见他的能力不凡,可这样一位堂堂魏帝,为何落到被长矛当街刺死的结局呢?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傍晚时分,洛阳城突降大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的是洛阳皇宫内的人呼马嘶,兵器相交之声。因为此时的魏帝曹髦,眼见大权旁落,不胜其忿,决定亲自出宫杀掉权臣司马昭。
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máo)刚登基时,司马师曾经这样问:“咱们的新皇帝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一旁的钟会回答道:“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司马师听完,轻声说道:“如果真像你所说的这样,江山社稷有福了。”
而实际上,司马师回头用凝重的眼神看着司马昭,似乎在说:“老弟啊,咱们可能选错人了......”
钟会是世家大族出身,既然他将曹髦与曹植、曹操的文才武略相比较,可见他的能力不凡,可这样一位堂堂魏帝,为何落到被长矛当街刺死的结局呢?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傍晚时分,洛阳城突降大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的是洛阳皇宫内的人呼马嘶,兵器相交之声。
因为此时的魏帝曹髦,眼见大权旁落,不胜其忿,决定亲自出宫杀掉权臣司马昭。
曹髦带着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宫廷侍官穿上铠甲、集合宫中士兵,准备出宫。
就在此时,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
见此情景,尚书王经苦口劝谏道:
“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远方,失去国君之位,被天下人取笑。现在国家大权被司马家族操纵已久,朝廷上下遍布司马家亲信势力,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久。
您现在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仅凭宫廷侍卫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这样的情况下,兵势一旦发起,非但不能药到病除,反而会加深啊!甚至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三思啊。”
听到如此冷酷的分析,曹髦非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更加怒火中烧,他对三人大喊道: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已经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以待毙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说完,曹髦掏出怀中的诏令,狠狠地扔在地上,厉声说道:“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说完这话,曹髦抛下三人,告别太后,便率领宫中宿卫、官僮数百人,敲起战鼓,从云龙门出宫。
曹髦,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提刀上阵杀大臣的皇帝。
当时王沈、王业二人见劝解不动曹髦,害怕事败受牵连遭灭族,便一起出宫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准备投诚。
此时的曹髦,已经身披铠甲,手持宝剑,坐在车架之上,率领数百僮仆,呼杀而出。当时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zhòu)一行人正好有事入宫,恰巧就遇见了正一脸杀怒的曹髦以及那一群奔涌而出的宫卫。
曹髦看见司马伷后,大声呵斥了他,司马伷一行人慌忙躲避。
年轻的曹髦看到了躲避的司马伷,瞬间信心大增,他对今日的出战更有信心了。
当司马昭的党羽中军护贾充得到了消息后,迅速集合队伍,准备列阵迎战。很显然,司马家族常年的兵权在握,军队训练有素,所以贾充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根本是曹髦的那几百宫卫可比拟的。
因此,当贾充看着这么一群不伦不类的队伍向自己奔来的时候,简直是嗤之以鼻。他亲自上阵,主动扑向曹髦的队伍,曹髦的军队瞬间溃散而去。
曹髦急了,大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便喊他边挥舞着的宝剑,左右乱砍。
“皇帝”二字确实是个金字招牌,大多数时候是可以唬住人的。
当司马家族这边的士兵看见皇帝亲自上阵,变得有点不知所措,害怕伤了这位小皇帝。见此情景,曹髦身边的宫卫又聚集上来,两方的军队就这样若即若离地向司马家继续前进。
年轻的曹髦便以为今日得了上天的保佑,更加起劲地向前冲了去。
就在两军混乱之际,太子舍人成济害怕真出事了,于是跑到贾充身边,问道:“现在事情紧急,该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司马家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
紧接着,贾充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迟疑的!”
说罢,贾充就见身边的成济率先操起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
曹髦毫无戒备,成济的长矛直接从他胸前贯入,顿时血溅宫墙,曹髦当场死亡。
而这位被钟会高赞“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小皇帝,就以这种悲惨的方式,屈辱的结束了年仅二十岁的生命。
曹髦的死,准确地说就是因为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但凡他无能,或者甘做傀儡,或许还能落得跟废帝曹芳一样得个善终。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降封为齐王。高贵乡公曹髦作为曹丕的嫡孙,被选为新皇帝,年仅十四岁。
此时曹髦虽然年幼,可是他早已经历了家庭变故、宫廷斗争、皇室衰落的政治现实,因此他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成熟。
正史评价他:有大成之量。
简单举两个例子:
六年前,曹髦被下诏赶到洛阳当皇帝时,群臣在西掖门拜见,曹髦立刻下轿,准备向官员回拜。礼官阻止说:“礼,君不拜臣。”曹髦回道:“我现在还未登基,也是人臣。”说罢,曹髦毕恭毕敬地给群臣还了一个礼。
接着,曹髦又乘轿来到宫门前,曹髦便下轿步行,礼官又对他说:“天子可乘车驾入宫。”曹髦又说:“我受太后之诏而来,还不知所谓何事。”
曹髦的这一系列行为赢得了朝野上下称赞,当然除了司马家以外。不仅为人处世周到,曹髦个人能力也不差。
在古代,考察个人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他对儒家作品的理解程度。别看曹髦年纪不大,却常常能在太学里与年长的儒者们谈论《易经》、《尚书》、《礼记》,总能说出比较新颖的观点,得到很多好评。
所以,正是较高的个人素质,才让曹髦意识到,他应该承担起兴复曹氏皇室的重任。所以,在接下来六年时间,他以身作则,他一改父辈大兴土木、奢侈享乐的风气,缩减宫廷用度,同时革清政治,慰劳百姓.....
然而,做得越多,曹髦越是发现:他能做的也仅仅是这些象征性的表面工作,司马昭牢牢掌握着朝廷的实权,再这样下去,他终究会落得跟曹芳一样的结局。
就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曹髦发现司马家族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动摇,再加上他正处血气方刚之年,于是便上演了提刀上阵、身亡殉位的一幕。
曹髦当街被刺死,得知消息司马昭大惊失色地说:“天下将怎么看我啊?”当然,司马昭的天下指的是天下的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可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下。
可是无论怎么看,司马昭首先得把曹髦之死这件事摆平。
司马昭立马跑到宫里,对着曹髦的尸体放声大哭了一场,然后立马召集贵族百官,下令收敛皇帝尸体,操办丧事。
可毕竟杀的是皇帝,丧事要办,黑锅也得有人背,司马昭肯定不会自己上,于是他咨询世家大族的陈泰该如何处理。
陈泰冷静地回答道:“斩贾充,才能稍微平息天下人的议论。”
对于司马昭来说,贾充是心腹,杀了代价太大,实在舍不得,于是又问陈泰:“杀其他人,行吗?”
陈泰坚决地说:“但见其上,不见其下。”意思是说,杀皇帝是大罪,只能杀官居高位的人,不能只找一个小喽啰顶罪。
鉴于陈泰的坚决,司马昭决定不管陈泰了,他直接高声宣布:“成济弑君,罪大恶极,营诛灭九族!”
当时,成济正站在一旁,听到这个结果,他当场就急了,大喊:“成济只是奉命行事,罪不在我!”
司马昭不等成济再说任何话,便让人堵住了成济的嘴,直接把他架出去砍了。紧接着,司马昭又以“为臣不忠,祸乱朝政”为由,把没有向自己通风报信的王经诛族了。
曹髦死后,司马昭对外宣告:
“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现在朝廷依照西汉昌邑王因罪被废的先例,以平民之礼埋葬他。臣等身居高位,却没有避免这样的祸乱发生,真是肝胆破裂。太后仁慈过隆,臣等心有不忍,特加恩以王礼安葬高贵乡公。”
也就是说,曹髦死后他回归之前的封号高贵乡公。而他的死则被认为是道德缺陷,是大逆不道,因此才被朝廷废黜,以平民之礼安葬,看在太后可怜他的份上,才破格升为亲王之礼下葬。
几天后,高贵乡公曹髦在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chán)涧之滨安葬。整个葬礼没有礼乐,没有送行,只有几辆破败的车辆......
南朝的裴松之评注:“司马昭做得太过分了,这哪里是王礼安葬啊?”
盖棺定论一下:
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司马昭杀了,又被这么轻易地掩盖过去了,而整个朝廷上下,竟然无一人敢质问,可见司马家族当时的势力有多强大。
而曹髦虽英勇,可他儿戏般的政变,实则是为司马家族篡权进一步扫清了障碍,曹魏王朝实际已经名存实亡了。
司马昭之心,已是天下皆知了。
END
感谢您的阅读!关注@历史苑,一起分享更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