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关于古镇区的范围,据《练溪文献》记载;古琏市位于复家弄东北,三国时巡幕镇在今庄家村一带,唐时连云镇商业中心在夏家弄一带,此后逐渐西移,历代建筑因镇区迁移而废失居多。现仅有残存石碑、石像可作物证,练溪两岸现存的旧镇区也只是清末民初镇貌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千年古镇鲜为外人所知的原因。除八景之外尚有众多寺庙、楼台、泉潭等古迹、但大多已失或只存遗址。其中被载史载册的以“沈氏西楼”为著。其旧址在今练市镇文兴桥东,明太守沈熊之子沈环筑。前后左右共计5048间,号称城东第一,“壮丽甲一镇”(据〈练溪文献〉载)。若以每间10平方米推算,该建筑当时的规模应在50000平方米之巨,比当今湖城四星级的浙北大厦还要庞大,远超南浔的“百间楼”。如此宏伟的建筑何以建之,又何以尽失实在令人暇想万千。另有报恩禅寺(位于练市镇荃步村),传系明洪武帝朱元璋避难处,现已部分重建。古镇练市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旧志记载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1)

练市镇区文兴桥

文兴桥,位于镇区原湖盐公路过境段东侧,于1987年6月改建为公路桥。 文兴桥原叫虹星桥。据《练溪文献》记载:“宋赵良健,花林前村人,咸淳甲子(1274)状元”。他高中后迁居古琏市虹星桥边时,该桥正在重修。因当时人们认为状元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故将虹星桥改名为文星桥(在文兴桥南百米处,解放前坍塌,东西两个石桥堍在1953年拆除)。1987年改建为湖盐公路桥时,易名为文兴桥。秉公断案的沈熊 明朝时期本镇东墩出过一名进士,名叫沈熊,官至汉阳太守,他是个秉公断案的清官。据《练溪文献》卷三记载;有势家(在朝为官的儿子)放鹤银牌以识之。木商(富商儿子)畜犬所毙。讼于官久不决,公(沈太守)至判以:鹤挂银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争,与人不涉的十六个字断案公布于众,并将木商的儿子宣告无罪释放。因而,汉阳城里的老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快,并说新任太守是个不畏权势的清官。

《练溪文献》又载:汉阳太守沈熊墓在清风村,石墓门上书“奉信大夫沈公之墓”。这位清官叶落归根时,为了纪念他为民办实事的无私精神,遂将东墩村命名为“清风村”。到了清朝时期,从朝中大官到老百姓都忌用“清”字,尤其是清字当头,否则要遭满门抄斩。为此,便改清风村为秋风村。至今,还有东秋风和西秋风两个自然村存在。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2)

安济桥边风景独好

古镇练市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旧志记载名胜古迹较多。如现在老街东栅的安济桥也称九天阁桥,这跨水南北的单孔石拱桥,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建。这里不但有《练溪八景》中的二景——《两阁清风》和《练溪秋月》,还有安济桥上的《云臻亭》(已毁)。桥北堍东侧有飞檐翘角的《九天阁》(抗战时毁),桥南100米处是有名的《普贤寺》(抗战时毁),寺院的东侧有《云泉亭》(已毁),桥北200米处还有《元会楼》和《长吟阁》(已毁)等的楼台亭阁的名胜景点。据旧志记载:描写此地的名胜古迹的诗词较多•现录《九天阁》(明•无名氏)诗一首:蹑磴高跻元女台,频忘身世两悠哉。云臻亭近心天凝,巡幕潭深地脉开。鱼跃鸢飞皆自得,春花秋月总宜来。青州公子今何在,费我吟诗半日裁。九天阁。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青州太守施峻重修楼阁。岿然临巡幕潭上,为练溪八景之一。从“春花秋月总宜来”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在春秋二季到安济桥一带游玩的人更加多。登上九天阁顶端的元女台,约有现代的三四层楼高。过去重阳登高就登九天阁。录登高诗三首。以飨读者。九天阁登高(清•李诠)笑我苍然两鬓毛,也随朋辈强登高。霜螯竟劈重阳节,绿螘频斟九月醪。地有胜游惟对菊,诗无好句敢题樵。漫嫌举席足束 狂甚,落帽风多兴转豪。 九天阁偕同人登高和春门音员 二首(清•沈傅霖)其一讵因奉佛荐溪毛,不是登山也是高。八坐如逢坡老客,复杯且尽穆生醪。风光占断三三径,诗句题成九九糕。重订明年还此日,一番佳兴一番豪。其二二十年前已二毛,今朝健步学登高。情同苏子如贪肉,意合陶公不在醪。有色有香篱绽菊,无风无雨笔题糕。青连白发三千丈,年老诗情愈觉豪。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3)

练 溪 八 景

练市昔时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明景泰年间吴兴诗人领袖邱吉曾定练溪八景。练溪秋月(指秋月映照练溪两岸所呈现的怡人秋色)。有诗云“溪上婵娟浪影摇,冰轮飞上绛河高,秋光冷浸金蟆背,夜气凉生玉兔毫。有客吹笙来碧落,何人跨鲤入寒涛。老夫正得南楼兴,高卷珠帘漱玉膏。”莲墩春水(今练市镇连墩村一带,以绿意盎然的田园春色而胜)。瑶山晓钟(遗址在今练市镇凤凰桥西瑶山寺内。唐贞观三年(629)建寺,最盛时期有和尚百人,香火不断,是一处佛事胜地,清末毁)。涵山夕照(即今笔都善琏镇含山风景区,因昔时与练溪一水相依,辖列其中)。瑶庄渔唱(今练市洪塘瑶庄一带,以渔港风情而得名)。环桥晓色(今练市旧镇区环桥一带,因石拱古桥飞跨东西高甲一镇,练溪水由此处分支南流而得名),桥上有楹联;烟波东去通乌戌,桑梓南来近石门。两阁清风(两阁为九天阁,长吟阁,分别建在两座古桥北堍,南北相望,故得名)。有诗云:重重飞阁入云端,常动清风五月寒。百和香尘天外转,四周花信坐中阑。山光远引和烟幼,天征籁长鸣带月残。一自凭虚意无尽,南蕈疑为故人弹。洞霄别馆明邱吉以“旧是余杭玉洞仙,练溪来觅小壶天”来形容之,现已失。

除八景之外尚有众多寺庙、楼台、泉潭等古迹、但大多已失或只存遗址。其中被载史载册的以“沈氏西楼”为著。其旧址在今练市镇文兴桥东,明太守沈熊之子沈环筑。前后左右共计5048间,号称城东第一,“壮丽甲一镇”(据〈练溪文献〉载)。若以每间10平方米推算,该建筑当时的规模应在50000平方米之巨,比当今湖城四星级的浙北大厦还要庞大,远超南浔的“百间楼”。如此宏伟的建筑何以建之,又何以尽失实在令人暇想万千。另有报恩禅寺(位于练市镇荃步村),传系明洪武帝朱元璋避难处,现已部分重建。

关于古镇区的范围,据《练溪文献》记载;古琏市位于复家弄东北,三国时巡幕镇在今庄家村一带,唐时连云镇商业中心在夏家弄一带,此后逐渐西移,历代建筑因镇区迁移而废失居多。现仅有残存石碑、石像可作物证,练溪两岸现存的旧镇区也只是清末民初镇貌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千年古镇鲜为外人所知的原因。

文兴桥文兴桥位于镇区原湖盐公路过境段东侧,于1987年6月改建为公路桥。

文兴桥原叫虹星桥。据《练溪文献》记载:“宋赵良健,花林前村人,咸淳甲子(1274)状元”。他高中后迁居古琏市虹星桥边时,该桥正在重修。因当时人们认为状元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故将虹星桥改名为文星桥(在文兴桥南百米处,解放前坍塌,东西两个石桥堍在1953年拆除)。1987年改建为湖盐公路桥时,易名为文兴桥。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4)

2:明朝时期本镇东墩出过一名进士,名叫沈熊,官至汉阳太守,他是个秉公断案的清官。 据《练溪文献》卷三记载;有势家(在朝为官的儿子)放鹤银牌以识之。木商(富商儿子)畜犬所毙。讼于官久不决,公(沈太守)至判以:鹤挂银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争,与人不涉的十六个字断案公布于众,并将木商的儿子宣告无罪释放。因而,汉阳城里的老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快,并说新任太守是个不畏权势的清官。《练溪文献》又载:汉阳太守沈熊墓在清风村,石墓门上书“奉信大夫沈公之墓”。这位清官叶落归根时,为了纪念他为民办实事的无私精神,遂将东墩村命名为“清风村”。到了清朝时期,从朝中大官到老百姓都忌用“清”字,尤其是清字当头,否则要遭满门抄斩。为此,便改清风村为秋风村。至今,还有东秋风和西秋风两个自然村存在。 

乌家桥

乌家桥练市人家喻户晓;而乌家桥改为“万寿桥”的桥名,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了。 “乌家桥”始于元代,“万寿桥”改于清康熙年间。万寿桥的桥址在现在的老练市大桥以南约三、四百米的地方。它原是一石拱环桥,高大雄伟,古朴雍贵,是古镇练市一大标致性建筑。

旧时为什么叫乌家桥?《练溪文献》载:“万寿桥在西栅溪北跨东西,旧名乌家桥,元驿丞乌文昌居此故名”。由此可知,此桥始建于元。因元代一位叫乌文昌的驿丞居此而名(乌家弄也因此而名)。此前,乌家桥叫“渭城桥”,但桥址在西面白庙那里。《练溪文献》又载:到了清康熙年间,因“圣驾初次南巡更名”(即万寿桥)。康熙是大清进关后的第二代皇帝,是历史上公认的一代英主,自他登基后在内除隐患、外御强敌、皇权日坚的形势下曾多次南巡。目的是惩腐除弊、整饬纲纪,以进一步巩固大清的千秋功业。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陆路不便,很可能是以舟船为主,沿京杭运河南下的。试想,元代一个驿丞居此要改桥名,那么,一个堂堂的大清皇帝的舟船要经过练市,要经过这“乌家桥”,这样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能不改桥名吗?且此桥以“乌”当头,既不雅又不吉,为此,地方官员就动起了改桥名的念头。

据民间传说,原来打算改叫“万岁桥”,但考虑到不含蓄,太直露,故改叫“万寿桥”。这样,桥名既有了诗情画意,又是“万岁桥”的谐音,算是两全其美的事了。就这样,为迎接康熙圣驾经过此桥,把沿用了几百年来的“乌家桥”改成了“万寿桥”。但老百姓不卖帐,叫惯了数百年的桥名,很难改口,仍叫它乌家桥。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古环桥因不适应日益增多的舟流被拆除,改建为铁架平桥,老百姓还是叫它“乌家桥”。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5)

练市普贤寺 

练市普贤寺在练市镇东栅练溪河南畔。普贤寺旧名期堂庵,始建于唐咸通年间。据《练溪文献》中有关普贤寺内朱国桢(南浔人,明万历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首辅)碑记中所载;“唐咸通中僧法振夜梦金星神垂像,至以为普贤豪相,遂创建”。后时兴时废,曾“败壁颓垣,雨淋古佛,凄风冷月,草蔓遗龛。”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重修的次数很多:宋靖康复兴,明洪武年间重修,天顺十年奉旨敕建,成化年间建造大雄宝殿。清乾隆五十八年又重修。寺兴时“院前清流环带,绿树荫翳,曲径盘旋,时闻旃檀绕院,虽刹居近市而风尘喧哗之习杳如不闻”。并称练市普贤寺可与五台、峨眉妣美,参禅求教者从各地纷至沓来,亦普亦贤,即心即佛,抵院进香如同到五台、峨眉一样灵验。 

 普贤寺遭最后的破坏是在抗战时期,许多殿宇经阁被日伪军拆去筑了碉堡,3棵千年古银杏被砍,许多历代文物古迹被抢被毁,僧道返俗。最后剩下的10余间房屋在解放后拆改为公共设施。 

 千余年来,时兴时衰的普贤寺规模到底有多大,无人知晓,但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朱国桢曾为其撰碑辞,米芾(字元章,自号海岳,又号米南宫,襄阳漫士等;曾为徽宗时书学博士,人称“米癫”“米痴”;其《研山铭帖》近年我国化资两千多万元从国外购进作国宝收藏。)为其书丹,嵇世臣在该寺建川南读书阁,茅坤常入寺内游览,嵇世臣、施峻等多名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之题诗,皇帝下旨敕建,足见普贤寺鼎盛时的规模是非同一般的了。瑶山寺探源 作为练溪八景之一的瑶山寺,已有种版本传闻,集中到一点,其规模宏大,似乎已成共识。瑶山寺座落于练市镇东北侧,距凤凰桥很近。据说该寺鼎盛时占地数十亩,房屋200多间,其中客房数十间,可接纳外来膳宿的游僧和佛门信徒百余人。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6)

瑶山寺

瑶山寺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39年),初名逍遥寺,毁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那么,如此规模又延续香火200余年的寺院为什么会被毁呢?近查资料才得以明白。 据史料记载:会昌废佛,又称“会昌法难”和“武宗毁佛”。唐武宗忌恨僧尼 耗天下财富,好道术修摄,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出入禁中,亲爱法第,宰臣李德裕等亦恶佛法,遂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勒令僧尼还俗,财物入官,计天下共拆寺观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放寺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收田数十万顷,当时除道教外,各种宗教均受严重打击。会昌六年武宗卒,宣宗即位,又复佛法,咸通二年(公元861年)重建,改名为瑶山寺。 那么,武宗“收田数十万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载,当时的寺观都拥有大量田产,而这些田产都是朝廷赐于和免税,此律规后延续至南宋。时上赐下来的田地都租给贫民耕种。此外,这些寺观还开设邸店和长生库。

邸店和长生库,即典当店,以实物作抵押,发放借贷,收取利息。也就是贫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用棉衣等物到长生库去抵押借贷,秋收后赎回。

瑶山寺到元末又毁,明洪武十年(1647年)又重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又修,清末再毁。

七总管堂

旧时候练市镇区有大小庙宇七八座,但富有传奇色彩的,要算东栅凤凰桥堍的六总管堂(也叫六老爷庙)和西栅定泉桥堍的七总管堂(也叫七老爷庙)。

这两座庙都是依桥傍水而建,所建年代已无从查考。据先辈所传,说湖州在战国时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称菰城。有一年秦国进攻楚国,有两个秦国解粮总管,从后方率一批民丁,解粮到前方军营。由于路远,又连下大雨,路途泥泞难走,到练市一带时,已经误卯(即超过规定时间),误卯是要杀头的。两个总管见挑伙已精疲力尽,有的已经倒毙,又见练市百姓因连年战争,民不聊生,认为送粮进军营反正是死罪,就把粮食全部分给了民丁和练市百姓,二人自刎而死。

后来人们为感念二个总管的恩德,就为他俩建庙立像供人祭祀。为何叫六总管堂和七总管堂,不得而知。两座庙不大,但建造式样完全一样:三开间庙门直对大桥,正殿供奉泥塑金粉、身披锦袍的老爷菩萨。神案前是一架很长的烛架和一个大香炉,几个蒲团以及一只功德箱。两边墙上挂满敬谢菩萨的长方形牌匾。第二进正殿供着能搬动的、木制的老爷菩萨和夫人的两尊坐像,旁边有几间厢房,住着看管寺庙的香火和和尚。定泉庙院子内,有棵百年以上的大牡丹树,每逢牡丹盛开之时,镇民都去观赏。桥旁靠河处还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古戏台。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和初七日,分别是两个老爷菩萨的生日。到时四乡八里的信徒都自发赶来祭神拜佛赴庙会。香客抬着猪头三牲、干果糕点等来烧香拜佛还愿。 初六日,七老爷要去六总管堂祝贺六老爷生日,就把两庙后殿的两尊活动型总管菩萨和夫人的坐像抬上没有顶蓬的轿子上,给它们换上新做的锦袍,披上大红披风。迷信的妇女把菩萨身上换下来的衣服拿回家去给小孩改做衣服,认为穿着可以避邪保健康。下午开始出庙会,行列比古代官员出巡还要威风:前面二人挥舞火流星,让看客避开;其次由四人抬着二面大铜锣鸣锣开道;接着是“肃静”“回避”的四大木牌和几顶大凉伞;再则是最吃重的“吊臂香”和“吊七星灯”的队伍。玩“吊臂香”的是要有功夫的壮汉,他们用几只尖头铁钩子,扎进伸直右臂的皮肉内,下面吊着一只几斤或几十斤重的铜锡香炉,甚至还有人吊着重达五六十斤重的石香炉,让两个人扶着行走。香炉内点燃檀香。据说这些人事先用烧酒反复揉擦右臂肌肉,直至擦红成熟肉状才减轻疼痛。吊“七星灯”是用七根细软毛竹,分距离捆绑在腰的四周,竹竿中间用绳子串着一只尖头铁钩子,七只钩子分别扎在这人的额头、眉心、耳和后脑的皮肉内,每个竹梢头吊着一只点燃香油的碗,走路时,七只碗上下左右晃动,吊灯的人则双手合十作拜佛状。接着是一些青年男女穿着戏装扮演戏文。还有一些农民,因家有病人曾在菩萨庙里许过愿心,在出庙会时扮作囚犯,身穿红色囚衣,下穿白罗裙,双手戴银镯子、中间用银链条串连作镣铐状。再接着就是老爷菩萨和夫人的二顶敞顶轿子。最后是吹鼓手,浩浩荡荡的,由定泉桥上南,经营房阁过西大街、东大街、从九天阁落北到六总管堂。沿途所有商店住户,都在门前点燃香烛,两旁站满了从四乡来看出庙会的人。在总管菩萨轿子抬过时,都向菩萨作揖叩拜。

队伍到达凤凰桥时,六老爷菩萨和夫人的轿子早就候等在庙门前,四顶轿子并排放在门外正中,供着干果点着香烛,让它们观看庙对面戏台上草台班子的演出。此时广场上站满了观众,河里停满从远处摇着赤膊船来观戏的船只。一些小商贩乘机在此设摊。

四时左右,演戏结束,原班人马抬着七老爷菩萨和夫人,仍由原路回定泉桥庙里。第二天是七老爷菩萨的生日,六老爷菩萨就效仿上日仪程去七总管堂“回拜”。

此仪式已不知流传多少年多少代,直到抗日战争后期,练市镇驻扎了日伪军,在镇后面筑起了竹篱笆,此庙会才被迫停止。抗战胜利后,重新恢复。解放后,此举在破除迷信中逐年衰败,直至匿迹。现在,凤凰桥已属文保。七总管堂部分庙屋曾由供销社当作仓库,随1989年河道拓宽已全部毁迹。

泥鳅钻豆腐

在浙北太湖南岸的练市水乡,一到夏季,泥鳅钻豆腐便作为一道富有特色的传统风味菜而被端上寻常百姓家的饭桌,它不仅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而且具有药效价值。常吃泥鳅钻豆腐对痔疮患者有着明显的疗效。

传说在清朝咸丰年间,浙北归安县练溪镇(今练市镇)西大街上,有一个贫苦的篾竹匠叫林二毛,与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一起艰难度日。由于篾竹活是蹲着干的,久而久之,得了严重的痔疾。每当痔发,他坐立不安,痛苦不堪,因无钱治疗,只得捱着。林二毛的邻居黄文山是个渔民,捕鱼时经常捉到一些泥鳅,大的卖掉,小的自己吃,有时也送一些给林二毛家。有一天,黄文山又送小泥鳅过来,恰好放在一盆豆腐边上,小泥鳅跳到了豆腐盆子里,林二毛的盲子母亲不知道,一古脑倒入锅里煮了,待煮熟揭开锅,一股鱼香扑鼻,林二毛一看,小泥鳅都钻进豆腐里去了,只有尾巴留在外边,十分别致有趣。一尝味道,十分鲜美。从此,只要邻居黄文山送过小泥鳅来,林二毛都要母亲把它们与豆腐同煮。更奇妙的是一段时间后,林二毛的痔疾竟大大好转。后来,这道菜很快在当地民间传开,名之为“泥鳅钻豆腐”。 泥鳅和豆腐营养价值都很高,泥鳅肉质细嫩,味甘性平,具有暖中益气,解毒收痔之功,被誉为“水中人参”,所含的蛋白质、脂肪、钙、鳞及维生素等成分,均超过一般鱼类。而豆腐则是公认的保健食品,有利于消化吸收,更有利肠的作用。

“泥鳅钻豆腐”在浙北民间是一道常见的菜肴,为了更加卫生,烹调方法也有所改进,先将小泥鳅放在清水里养几天,以排除脏内之物,砂锅里先放入一些排骨汤,再放豆腐和泥鳅,文火慢炖,泥鳅被热所逼,钻入豆腐躲藏,待至汤沸即烫死其中,加入调料后,鲜嫩可口,堪称一绝。新女婿上门吃糖烧蛋 练市农村普遍流行女婿(未婚女婿)上门吃糖烧蛋的风俗。只要婚姻关系一确定,这未婚女婿第一次上门时,丈母娘马上起身上灶,将4个或6个鸡蛋(必定要成双)打在锅里,熟时盛在碗里(碗里放糖加镬糍),捧到新女婿面前,叫着女婿的名字,说:“吃糖茶,甜咪咪点。” 有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个规矩,新女婿第一次吃糖烧蛋不可全部吃完,要剩一至两个。全部吃完的话,被人视作呆头女婿,当做笑柄。不过现在此规矩基本破除,新女婿总是将糖烧蛋吃完。还有的地方流行吃抹布水。丈母娘将蛋盛在碗里时,偷偷地把灶上抹布捏一角,榨一点抹布水在碗里,再端给女婿吃。 新女婿吃糖烧蛋的风俗流行很久了,这是对女婿的热情款待。而吃抹布水,说是为了以后女婿来丈母娘时,吃东西不挑肥拣瘦。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除了极少数封建思想严重的中老年妇女外,现今一般丈母娘都不会叫女婿第一次上门吃抹布水的。 而新媳妇上门,从前一直没有吃糖烧蛋这一风俗。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婆婆也给儿媳妇烧糖炒蛋了。 如果丈母娘家经济条件好,或者丈母娘特别喜欢这个女婿,那么女婿只要一到丈母娘家,丈母娘也给女婿吃糖烧蛋。俗话说:“女婿吃糖烧蛋吃得鞋子上插鸡毛。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7)

凤凰桥

练市镇东栅头有座凤凰桥快要塌了。有一天,有一位烂腿老人坐在桥顶上拍苍蝇吃。有人路过对老人说:“桥快塌了,你还不走?”老人说:“塌不塌一千年。”老人说完就不见了,桥上只剩下一堆瓜子壳。于是这桥至今还没有倒塌。

四秀才斗才

从前练市镇上有四个秀才在茶楼里喝茶,因他们来自异地,故互相都不认识,喝了一会儿功夫,其中一个秀才就开口了。朝北坐的那个秀才问朝南坐的那个秀才:先生贵姓?秀才答:我这个姓很奇怪,顶倒掛拉不会变。朝南坐的那个秀才反问朝北坐的那个秀才:先生贵姓?秀才答:我这个姓也很奇怪,在你的姓上加二划,,顶倒掛拉也不会变。南北对坐的两位秀才道出了自己的姓后,朝西坐的那个秀才开始问朝东坐的那位秀才:先生你贵姓?秀才答:我这个姓比你们俩的姓还要奇怪,只要刚才那个先生的姓上加二划,顶倒掛拉也不会变。最后朝东坐的那个秀才问朝西坐的那个秀才:我们三个都说出了自己的姓了,那么先生你贵姓啊?秀才答曰:我这个姓比你们三个先生的姓还要奇怪,在第三个先生的姓上加二划,顶倒掛拉始终不会变。请大家猜猜,这四位秀才到底姓什么啊?四位秀才姓氏是:王、田、申、車 。

天知地知“王哓得”

从前练市镇上有家穷户主人名叫黄晓得,他的乳名叫黄毛。他取了个老婆名叫珠然,她什么都好,就是有两个小毛病,一是嘴馋,二是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有一天他趁黄毛不在家,偷了邻居家的一只鸭子,她边拔毛边哼着小调,鸭呀鸭,我会先吃你的头,再吃你的脚。这一天其实黄毛没有出门,在阁楼上睡大觉,晚上黄毛问老婆家里的鸭肉是哪里来的,老婆说,是捡来的。黄毛说,我来算算看,到底是捡来的还是偷来的。黄毛假装用手指一捏,口中念道:偷来的鸭子,我要先吃你的头,再吃你的脚。黄毛的老婆听道这句话后,猛的从床上坐起来,说道:老公,你怎么会听到的?黄毛说:任何事都逃不过我的神算。她老婆说:我不信,你吹牛。于是夫妻俩打了个赌。他老婆说:我回娘家躲起来,你能找到吗?黄毛说:试试。

这一天,黄毛有个老习惯,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去喝早茶。黄毛对同在喝茶的几个朋友说:今天我老婆要回娘家,必经此地,你们帮我看着点。黄毛老婆的娘家就在茶馆不远的西村,黄毛的老婆吃过早餐就开始上路了,不多时,在茶馆喝茶的几个朋友看见黄毛的老婆路过茶馆朝她娘家的方向走去,没多久,又看见她东张西望的朝西南方向走去,黄毛其中的一个朋友就跟着她,远远的看见她躲进了一座山神庙中,就忙赶回来告诉了黄毛。黄毛吃过中饭就一直朝山神庙的方向走去,脚刚跨进庙就喊起来,老婆啊,你肚子饿了吧,快出来回家吃饭去了。她老婆听到老公在喊他,知道已被他找到了,再加上肚子饿的咕咕叫,就走了出来。马上问他:老公,你是怎么知道我躲在这里的?黄毛说:我一算就知道了。 之后黄毛的老婆把这两件事告诉了几个好姐妹,一传十,十传百,黄毛神算的消息很快的传开了,从此以后附近的村落不管丢失什么东西都要请黄毛算一算,说来奇怪,好多事都被他猜中了。他神算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有一次,皇帝的玉玺失窃,闻名民间有个神算叫黄晓得,皇上就差了中七中八两位将军来邀请他到京城帮助查找玉玺的下落。黄晓得临走的时候悄悄地对老婆说:我走后,你把儿子打伤,并且一定要打出血。黄毛和两位将军走出不到十里路程,黄晓得“啊”的一声说道:不好了,我儿子跌伤,严重得很,我必须得回去。两位将军无奈,只好随同黄毛返家。一进门见到他儿子,果然遍体鳞伤,就买了点药敷上,后又重新上路。黄毛临走事又悄悄对她老婆说:我走后,你把隔壁邻居西面的草房放火烧了。他们三人又上路了,走到十里路程的地方,黄毛又“啊”的叫起来,两位将军问他,又有何事?“我家着火了,我必须得回去。”黄毛急匆匆的说。两位将军再一次随同黄毛回了家,见到他家的房子果真烧掉了,只好安慰他几句后重新上路。黄毛走在路上忐忑不安,这次我可真的要完蛋了,随口说了一句,中七中八都要死。两位将军听到他说,中七中八都要死,认为偷玉玺的事被他算到了,立即跪在地上喊救命:先生,救救我们俩兄弟啊,玉玺是我们俩偷的。黄毛就说:你们只要将藏玉玺的地方告诉我,我是不会将这件事告诉皇上的。于是两位将军就把藏玉玺的地点告诉了黄毛。到了京城后,皇上召见了黄晓得,皇上把玉玺失窃的事告诉了黄毛,叫他帮助寻找。黄晓得伸出手指一算,就说,有了,你们跟我去拿。果然在不远的一座庙中的佛台底下找到了玉玺。皇上很高兴,赏赐了黄毛很多金元宝。黄毛感恩离开时,里面有人喊了一句:慢!原来时皇后娘娘,她说:我不相信他这么神,我还要试试他。

皇后叫人杀了一只黄猫煮熟后放再盘中,周围贴上封条,不许任何人走漏风声,把盘子放在黄晓得面前叫他猜,黄晓得心想:末日来临了,这回死定了。就随口说了句:我黄毛要死在这盘中了。皇后娘娘想,真的被他猜中了,就又赏赐了好的金元宝,黄晓得谢恩后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渔家人风俗

水产村渔家人风俗 练市地处水乡、有“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之谓。俗语说“走马行船三分险”,因而,随之而来的禁忌也比较多。 特别是捕鱼的渔民规矩很多,只要出门打鱼、渔船离埠,妇女儿童不宜开口与船中人说话了、途中有鱼跃入船舱认为大凶,不宜捕鱼。跳在船舱中的鱼也不能食、务须放生。船中人不许在船头小便、违者罚放鞭炮。要是遇到夫妻不和吵架时、不管谁骂谁或谁打谁、只要一方从船头逃到船尾或从船尾逃到船头“战争”要即停。这就有了那句“夫妻没有隔夜愁、船头吵架船尾合”的歇后语了。吃饭时不许打翻饭碗、吃鱼时不可将鱼翻身、用筷只许搁在桌上、不许搁在碗盘上。切忌讲“翻身”、“搁置”等这些不吉利的话。船前檐常挂有红绿蓝等彩条布练、一则辟邪、二则色彩缤纷、以示吉利。若遇搁浅,即烧香纸、近旁若有庙宇土地堂子、即上岸烧香烛祈祷。有事停岸、船在碰着埠头后定要后退一下、可让淹死鬼透口气、不然要“讨替身”,即淹死鬼要设法把活人淹死,来作自己的“替身”,以便他“转世投胎”。要是夜里停船过夜,“水鬼”吵得历害,那么船老大会将船舱芦席翻过来盖,撑船用的竹篙调过头来巅到插,这样水鬼就不会吵了,据说那水鬼会在水里跪上一夜。 开网后捕到的第一条鱼是鲫鱼或鲤鱼,渔民则会大喊一声“大吉大利,谢天谢地谢龙王!”若是鲦鱼,认为是晦气,会气愤地将它放生。 2:据老人们说:“渔民识天。”渔民能预测今年是旱灾还是大水,河港水位大约有多高。渔民用石灰水在桥墩上涂一个白圆圈,表示今年的最高水位到这个白圆圈。

民国23年初,一位老渔民预测这年为旱水年份,河港水位将很低,桥墩上不适宜涂上白圆圈。这位老渔民就拿块砖头,涂上一个白圆圈,将砖头放在桥面上。

一天, 桥上走过一个人,看到桥面上有一块砖头,还涂了一个白圆圈,他自言自语地说:“什么!今年发大水,连这座桥都要淹没。”他一边说一边用脚将这块砖头踢到了河里。砖头沉到了河底。结果,民国23年遇到了大旱灾,不少河港底朝天。

荃步报恩寺的传说

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西北3公里处的荃步村域内,有一座报恩寺,它是如今练市地区被上级批准的唯一的一座寺院。据湖州归安县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宋治平二年(1065)改号“千步报恩寺院”,而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9年(公元1376年)又下旨重建,并把它改号为“护国报恩寺院”。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把它重建,还要加封“护国”二字呢?这里面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哩。

元末,朱元璋率农民起义,一次,他遭到元兵追杀,由北往南踏黑而逃。当他进入练市西北境内时,被一座水淹双堍的小石桥挡住了去路。原来,这天夜里虽浮云遮月,疏星点点,但前几天刚降过一场洪水还未退去,故这小桥的双堍还浸没在水里。朱元璋望望后面,追杀声渐近,情急之中他突然疾退数步,复急奔至桥堍边,使尽平生之力,猛地一纵跳过了北堍,脚尖刚到桥面,又一弹跳,腾云似地纵过了南堍。过桥后,他望了望后面的石桥,心想日后我若身登大宝,就封此桥为“腾云桥”。接着,他又继续南逃,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水面,他揉眼四望不见舟楫,只好沿水而跑。还好,这不是大河,而是一口大漾。此时,天已蒙蒙发亮,朱元璋望望天,又看看河,暗自说,我若能灭元为尊,就赐它“蒙天荡”,以报它没断我南逃之恩。说着,他又往南直奔,途中接连冲过了两座石桥。因平坦畅行,朱元璋心中甚喜。好哇,有河路不断,亏此两石桥,我若皇袍加身之日,就封它为“逃过桥”“着过桥”(注)。此时,朱元璋觉得很累,就在桥南村庄一家廊屋内休息了一下。刚坐下,就觉得浑身发冷,一摸衣衫,全被露水打湿了。哎,想我朱元璋乃一代枭雄,想不到竟会栖身于这样简陋的廊房内,这奇耻大辱必将牢记心头。为不忘记这“露湿衣”的时刻,就捡起土疙粒,在墙上写了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露四圩”(“露湿衣”谐音)。这时,追杀声由远及近,朱元璋顾不得饥寒继续南逃。不一会儿,仰头一看,前面矗立着一座寺院。但见此寺建有前殿、后殿、偏殿、观音殿、三官殿、藏经阁和斋房禅房等。寺前银杏参天,寺后假山为屏,建筑雄伟有皇家的风格和气派。原来此寺就是荃步报恩寺。朱元璋推开后院门正欲入内,但又缩回双脚,还仰天长叹:“天灭我也”!为何?原来后院内有一片积水,轻风拂过,涟漪阵阵,深浅莫测。谁知朱元璋话音刚落,积水顷刻不见,留下一地方砖。朱元璋大喜道:“原来这里是个‘吸水活穴’。”他进入寺院东寻西找见无处藏身,便急急往前冲。啊,大殿却是另一番景象!但见殿前青滕古树,修篁乔松,琪花布锦,瑶草喷香;殿内琼香缭绕,瑞霭缤纷,黄龙盘柱,紫绶金幛,菩萨序列,异彩耀光,钟磬鸣处,群僧虔拜…… 朱元璋为无处躲身发愁,无心赏景。突然,他盯着龙(佛)台眼睛一亮,便迅捷地钻入了龙(佛)台下。也是朱元璋命不该绝,他刚入内,几只大蜘蛛便在龙(佛)台周围不紧不慢地为他“设网布防”…… 没多时,元兵追了进来,他们搜遍全寺未见朱元璋踪迹。便挥刀舞枪逼问众僧。众僧本以慈悲为怀,忌讳杀生,再则见朱元璋皓齿明眸,丰容盛仪,且有神蜘佑护,思量他决非寻常之辈,故顾自吟经诵佛无人答理。元兵本想搜寻龙(佛)台,但见蜘网密布,寻思不会藏人,怕耽搁时间太长钦犯远遁他乡,只好怏怏退去往练市方向追寻而去……

后来,朱元璋果然做了皇帝,他登基后于洪武9年(公元1376年)下旨重建荃步报恩寺,改号“护国报恩寺”,龙头匾额供置于大殿之中。对“腾云桥”、 “蒙天荡”、“陶公桥”(即“逃过桥”)、“日晖桥”(即“着过桥”)、 “露四圩”(即“露湿衣”)、 “吸水活穴”等俱赐名旨封。对寺前的两座石桥也赐了名,一曰“寺桥”(即逃到此桥边才“停住”(寺)),另一座叫“太平桥”(即逃到此桥边才“太平”)。 如今,这些桥、村俱在,特别是处于没有沟渠的地中心的“吸水活穴”,即使今晚积水盈尺,翌日也会滴水不遗,实乃怪事一桩。君若有兴,可临荃步报恩寺一游。注:“着过”,练市方言,即很快穿过之意。玉琳国师和荃步报恩寺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西北部的荃步报恩寺显赫多代,且时兴时衰延耀至今,除了明洪武帝朱元璋曾在此避过难的传说外,与清代高僧玉琳国师曾在该寺为主持的真实故事有很大关系。 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荃步护国报恩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号“千步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额“护国报恩寺”,寺院在元末被毁。明洪武(1368-1398)年间,传说朱元墇为报曾在该寺避难之恩,又大规模重建。其时该寺四周古树参天,前有碧流,河上架桥,后有一漾,其水清澈,环境清幽,寺内高僧甚众。

清初,通琇来到该寺,成为该寺的住持。通琇国师(1641-1675),俗姓杨,号玉琳,毗陵人(今江苏江阴)。顺治十六年(1659)2月15日奉世祖诏进京入万善殿焚修,封“大觉禅师”。庚子(1660得)春赐紫衣金印,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其年冬,复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期间,顺治帝经常向通琇请教禅理。辛丑(1661)春,通琇南还,居天目山狮子正宗寺。康熙十九年(1675年)8月,通琇于江苏淮安慈云庵圆寂,世寿61岁。

就这样,通琇成为全国佛教禅门一代宗师,世称“湖州报恩玉琳通琇禅师。”寺以僧显,荃步报恩寺也名闻海内。报恩碑和石蒲墩的来历 当你来到练市北郊的荃步报恩寺前,就会见到一块长2.5米、宽0.9米、正面镌刻着“报恩”二字的优质乳白石碑和一个直径0.6米的石蒲墩。说起这碑、墩,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前被元兵追捕时,曾逃进荃步报恩寺避难,为此,朱元璋对天发誓说,若有朝位及九重,必至宝刹亲躬天佛,以报救命之恩。

果然,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他登基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原定于翌年春即临荃步报恩寺谢恩,后因江山初定朝务繁杂等诸般原因,直到洪武九年才去报恩寺还愿。

洪武帝亲临荃步报恩寺谢恩,御旨一出,朝野震动。刘伯温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既要通知沿途州府官员做好迎驾工作,又要布置一路的护驾措施,还要安排好荃步报恩寺的接驾、还愿等仪程。

荃步报恩寺虽说凭着悠久的历史名冠一方,但毕竟是座落于名不见经传的旷野乡村,远没有州城寺院的香火旺盛。这次闻得洪武帝来参佛谢恩,报恩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各级官员更是闻风而动,舟桥踵至古寺,立即部署寺院修缮及佛像塑金之事。官员们还认为圣驾一到其他事都可入乡随俗,但跪拜的蒲墩必须要与寺内的草蒲墩不同,再则圣驾下野还愿,乃千古奇事,须立一碑以昭千秋。为此,他们命石匠去道场山采来了一大一小两块优质石头,吩咐他们不分昼夜赶制“报恩”石碑和石蒲墩,完工后,石碑就立于寺前,石蒲墩放在大雄宝殿正中,铺上红毯以待洪武帝参拜之用。洪武九年(1376年)春,洪武帝择日携嫔妃,率百官,登龙舟,离古都,帆楫并举,浩浩荡荡往报恩寺而来。沿途官吏绅庶隔岸跪迎,山呼万岁响彻云天自不必说。不日,龙舟临靠报恩寺河埠,鼓乐声中,洪武帝在朝官的拥搀下离舟上岸,来到寺前,他望着寺前两棵三人合报粗的古银杏,望着金壁辉煌的大雄宝殿,不禁感慨万分:啊,曾几何时,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这寺内,比行乞于街坊的丐童还不如哪!如今,不用说金丝冠,九龙身,若一声断喝,可叫山低头,水倒流,同是一人,真是霄壤之别呀!想到这里他款款入殿,徐徐下跪,在震耳欲聋的鼓罄和诵经声中,十分虔诚地纳拜起来…… 还传说当时龙舟进入寺前河流之时,大蚌作法,百鱼不动,因而河水特别清澈。还传说寺西侧太平桥下本来由南往北流动的水流也在这一天突然由北向南而流,成为该寺后来“北水南流”一大景观。如今,太平桥已废,小河也因建筑而断流,但若开通,“北水”照样会南流,寺前的河水依旧清澈无异味,这些,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荃步照山漾内大蚌求封 《练溪文献》载:“照山漾在溪(即练溪)西北九里千步村,水深数丈。相传有大蚌穴,其下秋夜月明往往浮出水面,形如履舟,光彩射目,或言其腹有宝珠。”这说明,关于荃步照山漾大蚌的传说,在明清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今,大蚌求封的故事仍在一代一代下传。

说的是荃步报恩寺西面深达数丈的照山漾内有一只形如履舟的大蚌,修炼千年,成了蚌精。可它无封号,没入仙道之列,因此,在漾中既难扬善惩恶统率水族,又不能巡游其它水域。平时,除了月明秋夜偶尔浮上水面欣赏一下星月天景外,只能终日蜗居在自己的水晶洞府,在百无聊赖中长吁短叹。 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求封,更待何时?再说,朱元墇在报恩寺避难时,我还救过驾哩,难道他会拒封? 那么,大蚌说的救驾,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元璋避难于报恩寺时,蚌精凭着千万年修行的灵性,知道朱元璋不是等闲之辈,日后必成大器,因此吸水活穴处阻挡元兵忽满忽退的水都是它作的法,为救朱元璋脱险暗中立下了功劳。 却说洪武帝驾临报恩寺这天,蚌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年轻女子,轻移莲步入寺跪下。朱元璋见膝下突然来了一名天仙似的美女,觉得莫名其妙,便问:“卿乃何人,且长跪不起?”蚌姑便轻启朱唇,口吐莺语,把千年修身、暗中救驾、无缘修道、求封为仙的事全部说了一遍。朱元璋本是好色之辈,见蚌姑姿色可餐,早已心软,又听说它暗中救过自己,更是龙心大悦,便说:“好好,朕封你为护水仙子,统率吴地一切水族,再则,要永保这寺前河水不受污染,吸水活穴不容积水。”苦心寡诣潜修千年的大蚌今日终于得道成仙,它谢罢龙恩,欢天喜地地回到了照山漾水府。后来,它秉承旨意除了整饬吴地水族外,见寺前碧水有污,便口吐清水换之;见吸水活穴稍有积水,便立即作法将水吸之。 故事虽是传说,但史有记载的吸水活穴至今雨水哪怕水深过膝,但不一会儿便会荡然无存;别处水流变浊发臭,而寺前碧水永远清澈,无异味,这倒是真的。            

朱元墇与练市羊肉

练市的酱羊肉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因剥皮红烧,故它的特点是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别有一番风味。据说,连洪武帝朱元璋尝了练市羊肉后也赞不绝口说起朱元璋吃练市羊肉,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哩。 一次朱元璋遭元兵追杀,南逃途中躲进了练市北郊荃步报恩寺内的龙(佛)台内。到了黎明时刻,正觉得又饥又冷时忽闻到一阵香味,便情不自禁地在四周摸了起来。黑暗中他摸到了一包用荷叶包着的软绵绵的东西,破荷一闻,浓郁的香味直冲鼻孔。俗话说饥不择食,何况是这浓香诱人的东西,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狼吞虎咽起来。咦,这是什么东西?像狗肉,但又比狗肉好吃得多,再说,佛门净地,何来此物,莫非我朱元璋洪福齐天,这是天赐之物?朱元璋正在边吃边想之际,突然一个黑影闪了进来…… 进来的是谁呢?原来是一个刚进报恩寺不久的年轻和尚。他生性好游,又喜狗肉。刚进报恩寺,第二天就去练市镇上寻访狗肉。但练市人没有吃狗肉的习俗,而普食羊肉。小和尚无奈只好买点羊肉止馋。谁知羊肉一入口,乐得他差点跳了起来,为啥?因羊肉比狗肉好吃得多!从此,他经常偷买羊肉回寺,但不能公开吃,只好偷藏在龙(佛)台下的暗洞内。刚才正想入内解馋,不料羊肉被朱元璋吃得精光。因慑于佛规寺章,才不敢发作,只好自认倒霉。 后来朱元璋回到金陵(南京),把此事告诉心腹谋臣刘伯温。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是个饱学之士,虽然他没尝过练市酱羊肉,但知道练市独特的酱羊肉早就风靡四方,为此,他俩还派特使从练市购回了一大包酱羊肉过了一次羊肉瘾。

上梁裹蓑衣的来历

湖州练市一带农民建造新房时,都在正梁中间裹着一件棕蓑衣,然后把这根梁抬到房顶,木匠把梁条的两端敲上榫,这就叫做“上梁”。包蓑衣上梁的习俗,传说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 一天,朱元璋被元兵追杀,只身从练市向南逃跑,逃到离练市约2公里处朱家埭(杨家角)渡村田畈时,元兵的追杀声越来越近,这时他想,如果一直向南逃是难于逃脱元兵的追杀,只有迂回向北逃才是条生路。正在这生死关头,他看到田里有一群穿蓑衣的农民在耘田拔草,田塍上放着一件蓑衣和笠帽。他灵机一动,连忙把蓑衣穿在身上又戴上笠帽,刚刚猫着腰拔草时,追到田边的元兵不见朱元璋,就气急败坏地问:“喂,刚才有个青年逃到哪里去了?”其中有个杨老二的看小青年怪可怜且又在为他们拔草,于是他用手向南一指说:“向南逃去了。”元兵一听马上向南追去,朱元璋终于逃脱了追杀。

后来,朱元璋打败了元兵,登基做了明朝开国皇帝,而杨老二的蓑衣被皇帝穿过的消息很快传开了,都说被皇帝穿过的是龙袍,是驱邪的宝物。这样村上的人家建造新房时,就向杨老二借蓑衣上梁,以求平安,从此,包蓑衣上梁成了习俗,一直延至今天。

度难桥的传说

练市镇建新村长港岑有座跨水南北的桥,据传这桥的桥名还是朱元璋亲笔御写的呢。元朝末年,朱元璋与元兵在练市作战。朱元璋此一仗战败,只身逃难。朱元璋不敢奔过长港村,只得向右跳入田里,以田埂作掩护,沿埂滩向西逃去。这时,元兵的追杀声越来越近,朱元璋想:向南或向西都逃不脱元兵的追杀,只有过河回原路朝北逃,才是一条生路。于是,他就从车水沟逃至河边,他急忙逃过摇摇晃晃的木桥时,只听到“啪啦”一声木桥坍塌。

元兵追到河边一看,木桥已坍掉了,河里又没有船只,就断定朱元璋已向南逃跑了,于是元兵马上向南追赶去了。朱元璋躲在河滩树丛,见元兵远去,便向北奔跑,这样,双方距离越跑越远,朱元璋终于逃出了元兵的重围。 后来,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就想起当时的情景,派了一名朝廷官员到长港村把木桥改造为石桥。桥造到中途,石匠准备刻凿桥名时,就向这位官员要写好的桥名,这位官员才想起当时没有问过皇上,桥名又不好自作主张,就返回朝廷,朱元璋听罢起奏,稍加思索后,即拿起笔来,写下了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度难桥。

慈茹桥村

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被元兵追杀,一路从大虹桥方向逃来,一直逃到了慈姑桥(原来叫尼姑桥),当时,元璋看到桥东有一座尼姑庵,他就逃了进去,庵堂的老尼姑看见一青年气喘嘘嘘、神色慌张的样子,知道必有追赶,但是看到青年眉清目秀不像是做坏事的人,老尼姑走出庵堂门想看个究竟,到底是啥人在追赶他,脚刚跨出庵门就看见从西面方向有一群元兵正在往东追来,那些元兵追到庵堂面前看见有个老尼姑站在庵堂门前,就问:“老奶奶,有没有看见一个青年来过?”那尼姑说:“刚才看到有个小伙子从门前逃过,一直往东南方向逃去。”那些元兵往东南方向追去了,等元兵走后,元璋出来谢过老尼姑匆忙地离去。1368年,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称帝后不久,他想起了在逃难时救过他的好心人,决定抽空去看望她。有一天,元璋带了几个随从再次来到尼姑庵时,看到的是一片空墟。元璋找了周围几户人家问了一下,他们告诉元璋,庵堂年久失修早已坍塌,老尼姑也早已亡故,只有那座尼姑桥残缺不全的存在,为了怀念这位好心的尼姑,看到尼姑桥也快要倒塌,干脆把尼姑桥改成慈姑桥,意思是说心慈的尼姑我永远不会忘记您。随后拨款给当地的知府,命令他们重建新村,取名为“慈姑桥村” 话说慈茹桥 在距离荃步报恩寺西南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慈姑桥的小石桥,据说,这桥名是朱元璋御笔所书。

朱元璋起义,在练市地区跟元兵打了很多仗。一次,他与元兵交战,兵败而逃,元兵紧追不舍。朱元璋在慌乱中,竟一头撞进了那座尼姑庵。庵内住持见朱元璋俊眉秀目,气宇不凡,知道他绝非一般俗流之徒,就二话不说。破例将他藏到了自己的卧室,元军追到尼姑桥畔,不见了朱元璋,就要进庵搜查,那个老尼早有准备,便站出来用手往桥东虚指了一下说:“你们要抓的人,我亲眼见他逃过桥了”。元军听了,急急上了桥。但他们站在桥上,又大声喝叫老尼过去。原来桥东有三条路,他们要老尼上桥指路。当时,天正下着雨,老尼便戴了一顶草帽,慢吞吞上了桥,胡乱指了一条路…… 后来,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他登基后,就差人召老尼进朝听封,可惜的是那年朱元璋从庵内逃出不久,老尼已在桥上被恼羞成怒的元军所杀。朱元墇痛惜不已,为纪念这位救命恩人,便御笔亲书了“慈菇桥”三个字,将“尼姑桥”改为“慈菇桥”。因老尼姑遇害时是戴着草帽的,故他在“姑”上加了个草头。

马腰坟石像生传说

在慈姑桥村长介斗村马腰坟的最南端,两边竖立着四尊石像。东西各两尊,面面相观。在河的对岸有个自然村,名叫胡家斗村。有一天晚上,胡家斗村一农户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姑娘在睡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感觉有一样冰冷很重的东西压在自己身上,重的喘不过气来,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她只好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听了女儿的话,觉得有点奇怪,怎么办?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女儿说,今天如果还有此事,你把事先准备好的那根红绸带偷偷的系在他的臂膀上。深夜,这怪物又来了,女儿按照母亲的话做了,第二天,又人看见马腰坟里其中一尊石像臂膀上系上了一条红绸带。时间一长,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有人感到气愤,对石像进行毁容,用铁锤敲掉了石像的耳、鼻、嘴。

在慈姑桥村长介斗村马腰坟河的对岸,有个自然村,名叫胡家斗村,村上有一户农户在河边种了一片小麦。有一天,他给小麦施肥,发呆了,好端端的一片小麦被何种怪物吃掉了将近一半,很肉麻(舍不得)。决定守候,想看个究竟,一连几天几夜没有发现任何怪物的踪影,有一天晚上,他蹲守了好长时间,人要打瞌睡了,想准备回家,忽然麦苗地里发出刷刷的声音,抬头望去,好像是一匹马,他想这里怎么会有马?他猫着腰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那匹马发现有人很快地窜入河中,向对岸游去。第二天,马腰坟里的那匹石马不见了,后来石马偷吃麦苗沉在河中的神话就传开了。

泰山石敢当

朱元璋在练溪(练市)北栅被元兵打败后,只身向练溪东南方向逃过去。因元兵越追越近,朱元璋就逃入新华村南瑶一户人家,他看见大门槛外面有只吸烟的火钵头,旁边小凳上放着烟管和烟盒,他灵机一动便坐在门槛上“吧兹吧兹”地吸起了老烟。一高一矮二个元兵一到就把他抓住了,说他是朱元璋,朱元璋说他不是,并说刚才有个与他一模一样的人拼命向南逃去了。是与不是一时争论不下。二个元兵默默地商量起来,矮个子说:“抓错了朱元璋不但拿不到万两黄金的赏银,还要被斩首。”高个子元兵说:“我到有个弄清他是不是朱元璋的方法。 矮个子说:“你快把好办法拿出来,如果他真是朱元璋,我们就可押他去领赏金,发大财了!”高个子猛地拉起朱元璋,指着白墙上的“泰山石敢当”说:“你给我读一遍。”“秦山石取堂”。朱元璋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才慢慢地读出来。 高个子对矮个子说:“他不是朱元璋,朱元璋决不会把‘泰山石敢当’这5个字读错3个的。”于是,二个元兵就向南追去了。朱元璋长吁了一口气:亏我故意读错了3个字,才脱了险。新丰村会龙桥 据说刘伯温曾得过一个神异的梦,说他日后的“会龙”(真龙天子)地在归安县(如今的湖州市)练溪(练市)。为此,他从青田来到练市,以住在荃步报恩寺毗邻大虹桥旁的聚福庵内教书为名,等待与“龙”的相会之日。

一天,他来到练市以南四里的一个村坊,见这里有一座南北向的平板木桥,堍内有棵大樟树,大樟树下躺着一个叫化子,两臂平伸,双腿叉开,头前横放一根讨饭棒。刘伯温一惊:这形状,不正是一个“天”字吗?他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用脚轻轻地踢了一下叫化子的脚底板,他只“嗯”了一声,身体向右一侧,头便斜侧在棒的一端,双臂还是伸直,两脚并拢,腿略一弯,又睡着了。刘伯温一看这个弯曲的姿势,形似“子”字,前后连起来正是“天子”两字。刘伯温心想,难道这个叫化子就是“真龙天子”吗?他正将信将疑,一只狗跑过来要吃叫化子讨饭碗里的剩饭,刘伯温一见就用脚一蹬,嘴里“嗨”的一声,叫化子被惊醒了。

刘伯温见叫化子醒了,连忙用双手把他扶了起来,并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虽说叫化子衣衫褴褛,但身材魁梧,方面大耳,目光炯炯有神……经过交谈,谈吐很不一般。刘伯温凭着自己饱学足谋的眼力知道他正是自己朝寻暮觅的未来皇帝——朱元璋。

后来,刘伯温等拥戴朱元璋灭了元,建了大明。为纪念“会龙”之地,刘伯温下令拆木桥,建石桥,还亲笔题写了“会龙桥”的桥名。如今,这古色古香的“会龙桥”仍雄踞在练市新丰村境内。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8)

车塔村 传说

1:传说很早以前,现在的车塔村有座宝塔,有七层高,由于年久失修,宝塔逐渐破落,后有蛇鸟出没,因为风吹雨打,日晒夜露,砖石风化。有天夜里,倒塌在附近的车沟里,后人就把这里的地名叫车塔。

过去车塔东堡里有户姓王的大户人家,王宅有几十间房屋,都是属于旧社会的上等宅院。传说王家有三粪桶担金银财宝,但藏在什么地方无人知晓,听说要属鸡的,同时辰同年代出生的人才能得到此宝。后来王家要建造牌楼,这天不巧一只鸡落在粪坑里,捞起来仍旧当小菜,当风水先生知道了王家让他吃粪鸡,非常气愤,就想法把王家的风水破掉了,从此王家就败落。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9)

新联村清风桥传说

1:相传有一天,一个和尚,一个书生和一个蚕娘三人巧遇,都准备乘船去杭城。在练市东栅东墩村清和桥边等船时,和尚和书生一心想要蚕娘出那船钱,所以三个人决定打赌,谁输就谁付钱。他们三人商定就用“清和桥”名来作对,每人拆取一个字作对,和尚抢先说道:“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掉三点加个争,要到湖南去静修,有朝一日修成正果,准备到西方去做如来。”书生也接着说:“有口也是和,无口也是禾,去掉口字加个斗,准备到杭州去考科举,有朝一日中了新科就去做府台。”和尚和书生对完后就想等着看蚕娘的笑话了,蚕娘看了和尚和书生一眼后,便胸有成竹地开口道来:“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木字加个女,便是一个娇娇娘,有朝一日嫁个好夫君,为他生下两儿子,一个去西方做如来,一个就到杭州做府台。”说罢,羞得和尚书生二人无地自容,乖乖地付了船钱,后来人家把清和桥叫别了清风桥流传之今。

瑶山寺传说

传说在瑶山寺底下有只鱼箱,凡鱼出没时都有较大的声音,但声东击西,声音难于辨别方向。有一天,鲤鱼精变成一位老头儿,对装簖的人说:“今天夜里有大批鱼要过簖,你开始时不要捉,到后面可以捉一点。老头留在渔夫那里吃晚饭,小菜是虾烧豆腐,饭罢,老头走了,到夜里有一条大鱼躺在竹簖上,各种大大小小的鱼都从这条大鱼身上趟过去,渔夫刚开始不动心,但看着看着,看得眼睛有点发红了,就迫不及待地朝大鱼身上刺去,只听得巨响,从大鱼肚皮上翻出了豆腐烧虾。这时渔夫才知道这老头儿原来就是鲤鱼精变的,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没有了鱼。

丰登村盗山盗四传说

据老人们传说,在洪塘丰登村的盗山有一座张岩桥。桥的南北居住过不少人家,有农民、商人、渔民。人们称这个小镇叫“千家湾”。 有一天,来了一个叫花子,到千家湾讨饭。讨了不少人家一点也讨不到。他就在张岩桥边的凉亭的柱子上写了“讨尽千家无一家”一句话,就离开了千家湾。不知何时这个小镇就在千家湾消失了。

现在这一带的村民在建造房子挖沟时,曾经挖出过用砖头砌成的阴沟,还有用砖叠起的水井等。由此证实,此地确实有祖先居住过。

2:相传,丰登村境内有一座庙,叫张岩寺。庙占地18余亩,不知毁于何时,后来庙基成了一个水泥场。

朱元璋的母亲曾在乌镇一带讨过饭,后死在何地不明。朱登基后,为了寻找母亲尸骨,将死于荒郊野外的无人收管的尸骨全部葬于张岩寺庙基的那块水泥地下,后该水泥地称为“塔地”。 后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百姓们从乌镇城隍庙里将城隍菩萨抬出来,沿西棚大街,经通河桥,一直抬到塔地。沿街的酱盐店老板看到城隍菩萨抬过店门口,都出来敬酒,用酒泼在城隍菩萨的身上、脸上。还有百姓化妆成鬼保长、犯人,拖着锁条跟在城隍菩萨后面走到塔地。到塔地后,把城隍菩萨朝南放,参加庙会的百姓排成八字形参拜城隍菩萨,然后将预先烧好的米饭撒在塔地上。祭拜完毕后,将城隍菩萨重新从塔地抬回城隍庙。

洪福庙及石翁仲传说

1:洪福村境内有一个自然村名叫北连里。相传村里有一个小花园,听说是明朝副使茅坤在此建造的。园内花红草绿,还装有石人石马,花园四周建好围墙。

小花园周边的村妇们每逢聚会念佛,佛经念好后,大家都用铜钿去贴在石人(菩萨)身上。如果铜钿不掉下来,被石菩萨吸住,那么你家中财气要旺起来;如果吸不住掉下来,表示你家财气不旺。几个人用同一个铜钿在石菩萨身上贴,有人吸的住,有人掉下来。这活动至今还在流传着。

2:洪福庙先前是朝南的,不知何时庙朝北了,这里面有一传说。洪福庙的北面,有一户皇甫家氏在朝中做大官,在本地有房屋四间,房前有一条小河,河面上有一座吊桥。有一天刘伯温路过此地,觉得皇甫家氏所建的房屋风水极佳,南面大庙,房前吊桥,只要将庙门一朝北,庙大门直对皇甫家氏桥及大门,皇甫家氏肯定要败下去。 当时皇甫家氏在朝中当官的人,正在朝中议事。恰逢吃饭,餐桌上放有一大盆蚕豆,且不少官员喜欢吃蚕豆,但皇甫官说:“蚕豆在我们那里是用来喂猪的。”不少官员听后很是气愤,联名上书皇上。皇帝认为皇甫污蔑朝中官员,立即将其削职为民。当皇甫从京城回到家中,看到洪福庙大门已朝北,悲伤万分。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10)

3:在洪福村名叫北连里的菩萨桥边竖着两樽明代武将石翁仲。 说起这两樽明代武将石翁仲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呢!相传某一天,黄船婆从练市摇航船(航船,是当时搭载客人的客船)去乌镇,必定要摇过北连里小桥,当航船摇到北连里的小桥边时,只见北连里桥边岸上有两位武将装束的客人在向航船招手,黄船婆见后就将船向他们摇了过去,然后、问他们二人去哪,他们说:“我们要搭你的航船去乌镇!”黄船婆说:“哪你俩赶快上船来吧”当他们二人上到船上时,黄船婆只见他俩体重很沉,船快要给他俩踩沉了,黄船婆就指着他俩说:“你们两人真重呀,好像两樽石菩萨,船快要给你们踩沉了!快下去!”说罢,哪两个搭船人就向河滩边倒了下去,立刻变成了两樽石菩萨!原来这两位武将装束的客人是两樽石菩萨变的! 有人说:“是黄船婆无意之中点破他俩的天机,才使他俩变成了石菩萨,永远留在了北连里桥边”后来,北连里边上那座小桥就叫菩萨桥了。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11)

民安村传说

1:洪塘民安村里有一个自然村名叫“打铁浒”。不知在哪个朝代,这里居住着不少百姓,极大多数百姓靠打铁为生。村上有一百多个铁墩头,有打农具的,有打刀具的,久而久之煤渣堆积如山。

大约在60年代初,村里建造机埠,挖掘排水渠道时,村民们在地底下挖出了不少与泥土混杂在一起的煤渣,非常坚硬。这时,人们才想起“打铁浒”、“打铁浒”,这里过去确实有不少人打过铁,不然地下哪会有这么多煤渣。但“打铁浒”这个自然村名的来历不知在哪朝哪代起,人们已全然不知了。

松亭村传说

1:洪塘松亭村有一个小自然村叫“野猫浜”。很早以前,野猫浜原叫“白米兜”,在白米兜的对面有个小村叫“金鸡坟”。日子年复一年的过去,白米兜的农民生活一年不如一年,而对面的金鸡坟的村民生活却一年比一年富裕。因而白米兜的人怀疑两个村的村名可能有问题。从迷信的角度出发,想想换个名字么好的。鸡要吃米的,我们的白米都被金鸡吃掉了,所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穷了。白米兜的人商量后将村名改成“野猫浜”,因为野猫是勿怕鸡的。河对岸金鸡坟的人听说介件事后,有村民也想换个村民来克制对岸的风水,但因为附和此事的人较少,也可能是河对岸换了新名字后对他们也没什么坏影响,故而没有叫出新名字来,从此野猫浜这个村名就一直叫下来了。

2:据老前辈讲,不知在哪朝哪代,乌镇出了一个一品大官。该官每年要回家休假一段时间。回朝时,家中的家眷、佣人、亲戚好友都要送他一程。有一年休假后回朝,送到乌镇南栅外(现洪塘松亭村北),该官看到送行的人们满头大汗,很是吃力,就对送行的人们说:“多谢大家,你们都回去吧!要不是否在这里造一座亭子,可供行人歇歇脚,休息休息。”家眷们听了大人的话后,马上建起了一座亭子,起名为“送亭”。

又不知在哪个朝代,在亭子的南面造了一座大庙。庙二堂进深,前堂五间,后堂三间,中间大天井,还有围墙。天井里有一棵大银杏,树干的直径有一只蚕扁那么粗。每年大约农历七八月份,庙里都会做戏,热闹非凡。此庙后人称它为松亭庙。松亭村可能由此得名。

2:很早以前,洪塘松亭村里有一位中医眼科郎中,名叫沈长青,大家都叫他沈先生。他的医术在周边乡村中算是有名的。消息传到乌镇一条渔船上,有一位捕鱼人的双眼瞎了,闻名沈先生的医术很高超,于是盲人的子女领着自己的父亲,带上两条大鲫鱼来到松亭请沈先生治病。沈先生一看,对病人及其子女说:“眼病是严重的,但能看好,不过来一趟是不够的,药服完后要看复诊。盲人和他的子女们听了沈先生这么一说,大家心里都很高兴,这要能使眼睛复明,多来几次是没问题的。于是,隔几天药服完后,子女领着盲人带上两条大鲫鱼又来了,这样反复了好几次,盲人感到眼睛稍微有所好转,每次来就诊都带上两条大鲫鱼。

有一次,盲人和子女又来到沈先生家,刚好沈先生出诊不在家,沈师母问了盲人的情况,看过盲人的眼睛后,就又出了几贴药给他们。 沈先生出诊回来后,沈师母将情况告诉了先生,先生问她,你都抓了些什么药给他们?沈师母一一告诉了先生,先生听完后,哎呀一声说:老婆,我们的鲫鱼也算是吃到尽头了,这几贴药服用后,眼睛就会很快复明了,他们也不会再来了。

花林村传说

1:花林村道士兜原名秀才兜,被京城里的军师刘伯温知道后,生怕秀才兜出人才,有人做大官,就被他改成了道士兜。以前当官的上朝用朝板,而道士拜忏的时候也手拿朝板,好像做官似的,但道士毕竟不是当官的,没有权利。

2:在宋朝年间,有个征粮官到各地收皇粮,他看到花林当地百姓生活贫苦,就免去了他们的皇粮。因他没有完成任务,朝廷就将其斩首了。后来当皇帝知道真相后,认为他体恤爱民,就下旨为他平反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征粮官,就在庙里为他造了神像叫总官菩萨,并且每年农历二月十八为他举行庙会。

3:相传王安石赴京赶考归来路过花林时,见有一户大户人家的小姐要对诗招亲,上联是:风虎旗、风虎旗,旗剪虎上升。但无人对的上,王安石看到后,马上就对出:走马灯、走马灯,灯熄马停步。这样,王安石就被招为贵胥,就在拜堂成亲时,京城里送来了皇榜,王安石考中了头名状元。这样一来,即是拜堂成亲,又是高中状元,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啊。

4:在南宋年间,金兵侵犯中原。宋高宗在逃难时,经过花林茅家桥一户人家门前,见一位年亲的女子正在屋檐下做针线。高宗皇帝就求她救救他,那女子便让高宗躲在了自家的箩筐底下,自家仍做针线。当追兵赶来后,就问那女子,有没有看到一个男子跑过。这女子就指了指前方说:有的,就往那跑去了。于是追兵就往那女子所指的方向追去。当追兵离开后,高宗就出来对那女子说:我乃当今皇上,你今天救了我,我要娶你做皇后,等明年的今天我就会来娶你。那女子就说,到那时你不认得我了怎么办?高宗就说,到那时,你就以摇手帕为凭证,我定会回来娶你。高宗离去后,那女子就将今天的事告诉了自家的姐妹,说自己要做皇后了。姐妹就对她说:伴君如伴虎,还是做百姓最自由。那女子就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到时候我不答应也不行的啊?众姐妹就想了办法,到时候,我们都摇手帕,那皇帝不就认不出来了吗? 到了第二年的这一天,高宗果然带着凤冠和随从来到了这户人家,结果见到许多女子都在摇手帕,皇帝辨认不出,结果娶亲未成,最后对大家说:以后凡是女子结婚,都要戴凤冠。于是就有了戴凤冠的习俗。

5:据说原花林水口有十个进士。有许多堂名:有胜元堂、九成堂、经量堂、鸿雅堂、怡德堂等。每堂都挂有一只匾牌,说明这是一户大户人家。在10个进士中,有个名叫施全的,他是岳飞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即副元帅。他也忠心报国为民除害。有一次为行刺秦桧失败反而被奸贼所害,死在了杭州众安桥。

6:据老人们回忆,在1956年的时候花林西堡村还有一座三大进深、六开间的庙。这座庙就叫“文四阁”,庙址四面环水绿树成荫,庙里有观音、如来等菩萨。第一大是正间,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因“文四阁”前面有条小河,使得不少善男信女渡河进香很不方便。数年后香客们捐资在小河上建造了一座小石桥。石桥正好与庙内观世音菩萨相望,故后小石桥命名为“观音桥”。

7:过去花林村小环桥有位老人生有三个女儿分别都嫁了人。有一天老人做寿,三个女婿分别向岳父拜寿。在拜寿时分别都要讲贺词。拜寿先由大女婿开始,向岳父拜过后,大女婿就说:“祝我岳父的寿延像路一样长”。接着二女婿拜过后就说:“祝我岳父的寿延像竹一样长。”最后轮到三女儿和他的呆头女婿了,拜过后,三女婿就说:“祝我岳父的寿延像我的生殖器一样长”。小女儿一听,非常惊慌,生怕父亲生气,赶忙就说:“路有缺口竹有节,传宗接代靠生殖”。父亲一听非常高兴,直夸小女婿说的好。

8:据历史记载,花林是明朝副使茅坤的故里。他的后代有不少在朝中当过官。他们死后也大多葬在花林一带。据老人们回忆,现在的新会、花林、西堡等村附近都有茅家的祖坟,故当地百姓就说,花林有72个毛家坟。

解放后,有农民开荒拆葬发现过大墓穴,里面的结构为拱形三合土,坚硬无比,外层青砖石灰砌成,牢固的很。

东堡村“芝麻树”的传说

“芝麻树”,初听似植物名,其实,乃人之“外号”,其人名叫朱岩斋,生于清“道光”、卒于“光绪”年间。朱岩斋,居于华河畔竹燕兜(今水口村月明自然村燕兜)。朱家世代勤于农耕,按分守己,至朱岩斋时,已是小康殷实人家,有家仆数人。 后来朱家的发迹,纯属偶然。一日,朱岩斋带家仆,摇农船,去湖城“扒垃圾”(积肥)。当“扒垃圾”至湖城衙内时,刚巧衙内正开堂审讯太平军头目,逼问其掠夺的金银财宝藏在何处。该头目在重刑前吃若不下,从实招出银两下沉在东堡庙总湾洋。这话刚好被一墙之隔在外“扒垃圾”的朱岩斋听了个正着,不由喜出望外。东堡总洋湾距离朱家不远,朱岩斋逐将船内垃圾扒至河内,摇着空船匆匆赶回家里带家什至总洋湾处,赶在官府前,下河把银子淘摸了起来。这批银子数目极大,朱家从此发迹。 朱家鼎盛时,置有田产三千余亩,房屋四大处,六开三进百余间。飞檐走角、雕梁画栋,廊柱粗大如抱,墙厚盈尺,楼板厚过五寸,上置方砖,可放石臼椿米。家雇仆从数十,有花园和书屋,号称“花花源居”和“竹林书屋”。 朱公好修行,善积德,据传东堡庙的“玉 皇阁”(解放后拆除)、双林镇的“东林塘桥”均系他捐资修缮和建造。朱家还开设“榨油坊”,方便四乡五邻,并在外开设“烟厂”,等等。

朱岩斋家,财势显赫,湖州城东无人不知。因朱家银子象芝麻树上的芝麻一样多得数不清,又因“朱”和“芝”是谐音,故称朱岩斋为“芝麻树”。“芝麻树”外号传至后来,人们倒忘了他的大名,竟以号传世。

朱公虽富甲乡里,但他一生俭朴,勤劳耕作,且常常扶危济贫,因而口碑极佳。朱公性格怪癖,举止异常,为人风趣,他那一桩桩怪端异举,被演绎成一个个风趣幽默的故事,流传至今。

2、“芝麻树”赴“会宴”

旧时,杭加湖一带流行一种“合会”的风俗。所谓“合会”,即数人各凑一份银两,聚在一起“议事会餐”,并每年轮流“做东”。 “会”有大有小,钱也有多有少,则看“合会”发起者的地位与身份不同而异。

当时,在德清新市镇上,有一个大财主要开个“银会”,银数一千两,邀请方圆数十里的其他7个财主参加。“芝麻树”有家财万贯,自然是被列为邀请之列 然而,“芝麻树”原一介村夫,又养成勤劳节俭的本色,平时最讨厌的是这些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但他又是很爱面子的人,生怕别人说他“小气”、“吝啬”,因而,也把这桩事答应下来了 转眼间已到了会宴的时候了。这一天阳光灿烂,天气很好。劳动惯了的“芝麻树”,顺便叫了数名家仆,摇了两只农船,边“赶会”边“扒垃圾”。到了新市镇上,“芝麻树”见时间尚早,就带家仆到乡下一个养牛场挑牛粪。牛粪可是种庄稼的好肥料,“芝麻树”干得很起劲。不知不觉,太阳已到了头顶,“芝麻树”才丢下担子,匆匆赶去。

再说,“赴会”的其他6个财主,都绸衫长袍打扮一新,早早来到新市镇上的大财主家,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他们左顾右盼不见“芝麻树”前来,正嘀嘀咕咕间,忽见闯进一个黑瘦矮小的庄稼汉:头戴破草帽,脚蹬沾着牛粪的草鞋,身上打着补丁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浑身散发出一种牛粪的臭气和膻味。财主们惊愕异常,不知来者何人。当弄清眼前这位庄稼汉就是大名鼎鼎的“芝麻树”时,个个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财主们自觉高贵上等之人,哪肯和“芝麻树”这样的人“合会”而同桌吃饭?一会儿功夫,一个个都借故偷偷溜走了。

“芝麻树”并不生气,且暗中窃喜,遂招呼随来的家仆,吃了一顿丰盛的“会酒”,虽然 被人连敲带榨,稀里糊涂丢下一千两银子,但他照乐不误,饭后又带家仆重新去挑牛粪了。

原来,“芝麻树”讨厌这种“劳民伤财”的“合会”做法,故意装出这种样子来吓退那些财主们。从此以后,倒真的没有人来邀请“芝麻树”参加“合会”了,他也落得“安耽”,省了这份闲心。

3、“芝麻树”苦心诫外甥

“芝麻树”有一个妹妹嫁在外乡,家里较穷,因此外甥时常来舅舅家,住上十天半月。但芝麻树总要叫他回家,好好劳动。因而外甥不喜欢这个“精明”、“吝啬”的舅舅。

斗转星移,年复一年。外甥逐渐长大成人。并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这一年冬天,母亲让儿子到舅舅家去借五十两银子,准备像模像样地为儿子操办婚事。外甥知道舅舅脾气古怪,不愿去。无奈母亲逼着,又想自己结婚借钱,谅舅舅也不会让他难堪,遂换上新衣服去了。

到了舅舅家,“芝麻树”刚刚下地回来,穿着有补丁的衣服,仍然一副黑黑瘦瘦的样子。外甥道明来意,“芝麻树”沉吟不语,只是烟斗里装“老烟”,“吧嗒”“吧嗒”地吸了起来。许久,他对呆立一旁的外甥说:“你家里穷,更要节俭,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你回去告诉你母亲,风光一时,辛苦一生,就让她省着点吧。” 外甥一听,气得说不出话来,连顿饭都没有吃,头也不回地走了。到了家里,他如此这般对母亲说了,母亲也很气愤,责怪亲兄无情无意,心想:到时候看你有什么脸到我家喝喜酒!转眼佳期已到,外甥家喜气洋洋。“芝麻树”也全家人来了。妹妹还在生哥哥的气,一副不高兴的样子,外甥见舅舅也不理不睬。“芝麻树”心中有数,自不计较。一会儿拜过天地,一对新人向舅舅、舅妈行礼,“芝麻树”慢慢从怀里掏出“见面礼”:整整一百两。一对新人顿时傻了眼。 原来,湖俗有一个规矩:借钱要还,而“见面礼”可多可少,并不要偿还。再说,婚前借钱会浪费,故而“芝麻树”婚后赠礼,这也是他借机帮助外甥的一片良苦用心。婚后,“芝麻树”又帮助一对新人购田产,告诫他们靠劳动好好过日子。 4、“芝麻树”与佃农 村中有一佃农,租种“芝麻树”3亩田。但这位佃农是好吃懒做的人,三年来未交一颗租粮,且背粮上街换钱沽酒喝了。“芝麻树”很生气,他平生讨厌好逸恶劳之人,因而,决心教训一下这位佃农。 这天,“芝麻树”到佃农家收租粮,一问佃农又上街卖米喝酒了,于是“芝麻树”就坐在佃农家的阶沿石上等他。 天傍黑,佃农才醉熏熏地回来,见“芝麻树”在家里等他,就知道事情不妙,赶忙陪起了笑脸。“芝麻树”板着脸,要他交清三年租粮。 “寅吃卯粮”的佃家,那里能交得出3年的租粮?只好忙陪不是。“芝麻树”狠狠教训他一顿,气呼呼地走了。

次年,又是青黄不接之时,佃农家里断粮三日了。家中妻哭儿叫,佃农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思来想去,没有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到“芝麻树”家去借粮了。 “芝麻树”倒是不计前嫌,笑脸相迎。不过,“芝麻树”立有规矩:凡借粮者,必先吃稀粥一碗,胖蚕豆一碟。 佃农见“稀粥”能照见人影,脸露不悦,又不便发作。虽然,肚子饿得仿佛有“青蛙”在叫,但他还是穷装斯文,慢慢喝粥,慢慢吃着“胖蚕豆“,又慢慢地吐出蚕豆壳…… “芝麻树”看在眼里,脸上笑意渐渐地消失了。等佃农把粥喝完,当即正色道:粮是不借的,你把吃剩的蚕豆壳用纸包了,给妻儿去充饥吧!”佃农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又气又恼,只得愤愤回家。

原来,“芝麻树”这立下“凡借粮者必先赏稀粥一碗、胖蚕豆一碟”的规矩是因为在“暗察”借粮者是否爱惜粮食,如果嫌弃喝稀粥或“胖蚕豆”出壳,想必是一个不爱惜粮食的人,对此,“芝麻树”是深恶痛绝的,粮自然也就借不到了。不过,“芝麻树”毕竟是软心肠的人,事后,“芝麻树”亲自把粮送上门,拉着佃农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穷只能救一时,岂可帮一世?今后我的3亩田归你了,好好持家过日子吧!”佃农既感动又惭愧,从此他改邪归正,成了一名勤俭持家热爱劳动的人。

5、“芝麻树”智诳木行主

“芝麻树”一生不喝酒,不赌博,但他热衷于置田产,造房子。有一年,他要大建房屋,需要很多木材。于是,带家仆到嘉兴新镇上买木材。 到了木行,“芝麻树”挑挑拣拣,不是说木头小,就嫌木头不直,一副很不中意的样子。木行里管帐的老先生,看他穿得跟穷人一样,又半天都不能买成,就走过来“撵”他:“看你这副样子,也买不起几根木头,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了,走,走,走……”“芝麻树”一听,心里很生气,知他是一个“狗眼看人低”的家伙,就跟他争执了起来。 这时木行老板踱着方步出来了,见是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穷人跟管帐争吵,就问管帐是怎么回事?管帐先生就把事情添油加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板。 老板听了后,不无讥讽地对“芝麻树”说:“你要买木头,就全部买走,我收一半价,还把木头送到你家门口。否则,你赶快给我滚……” “芝麻树”正愁无法把大量木头运回家,见如此说,就来个“将计就计”,但嘴里还是淡淡地说: “空口无凭,只怕老板的话不当真。”木行老板说:“我可以画押,但如果你买不起,又怎么办呢?”“芝麻树”说:“我随老板处置。” 木行老板存心要戏弄戏弄这个“可恶”的穷人,当即叫“管帐”取来纸笔,写纸画押,交于“芝麻树”。 “芝麻树”见计已成,当即唤来家仆,到船里捧来几坛白花花的银子。木行老板一时呆若木鸡,瞪着这个黑瘦的“穷人”,惊得张大了嘴巴,许久合不拢。 木行老板又画押在先,又见来者不善,自不敢反悔,只好乖乖地把木材绑了“木排”送上门来。“芝麻树”也是厚道之人,并没有趁机“斩”他,付清了木材应付的全部银子。据说,“木排”足有五六里路长,从燕兜“芝麻树”家门口,一直排到了洪塘的横塘洋。随后,“芝麻树”放出话:谁家要木头,尽管拿,只不过不要在夜里偷偷摸摸,免得不小心掉入河里……6、“芝麻树”开仓赈灾民 有一年,杭嘉湖地区大旱,烈日炎炎,焦禾遍地,粮食所收无几。许多灾民挖野菜,摘树叶,剥树皮,聊以充饥果腹,还不时有饥饿昏死在路旁的。 “芝麻树”家田广粮多,有丰足的储粮。粮价日日暴涨。当时,几个“米行”的黑心老板,到“芝麻树”家高价收购粮食,准备积货居奇,暴利抛售。但“芝麻树”一口回绝,颗粒未卖。灾情越来越重,到“芝麻树”家借粮的人也越来越多。此时,“芝麻树”早已破了借粮者先赏稀粥一碗,胖蚕豆一碟的规矩,凡来借粮者都奉送大米五斗,纹银二两。人们闻“芝麻树”慈善厚道,方圆十几里外的人也赶来借粮。后来,实在招架不住了,“芝麻树”就想出一个办法:购买数十只可放水十多担的大缸,烧粥盛在缸内,一人一大勺,每天供应数百灾民。 这样过了一月余,灾民天天来吃。当灾情过去,“芝麻树”家用来做粮仓的十八间厢屋里的大米,也全部赈光了。

事后,人们都盛传“芝麻树”真是一个大好人呢!

民间故事千佛山(练市民间传说故事)(12)

新会村传说

1:在新会村徐洪佛音桥的东北角,有一座大坟,叫白月坟。这个大坟由三个小坟和九眼桩组成,相传此地风水极好,地下卧有一条地龙,是活龙之地。有一次人们请一位盲人来算命,有人把掉在粪坑里的鸡给他吃,当盲人得知自己吃的是粪鸡,心里非常生气,觉得要破掉白月坟的风水,就对人们说,如要风水好,就必须在白月坟周围开三条小河。当地群众信以为真,就动手开河。刚开始时,白天刚挖好,一到晚上就自动填满了,后来这个盲人就对村民说,开挖到傍晚时,只要将锄头、铁锹垦在泥里,到第二天泥土就不会再填满了。到了第二天一看,泥土是没再填满了,但是地上却又一大滩血,原来是泥龙被垦死了。这样,白月坟的风水也就被破坏掉了。 2:传说古时候有个梁王,他的女儿(公主)长的十分美貌。可惜他的妻子早死,为了超度亡魂,梁王请来和尚拜綵(一种祭祀活动)。根据习惯,公主要跪在佛前祷告。当念经开始后,老和尚看到公主如此美貌,就有点心不在焉,一边念经,一边不住的盯着公主看,并想入非非,至于口中还在念什么,就谁也不知道了。于是就有了“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说法。

3:花林新会油车环桥是一座中等的拱桥,坐落在新会村南王和北王相隔的河面上,全长有30多米,建造于明朝年间。

油车桥是一座石头结构的环桥。原从花林小环桥到油车桥是一个南北走向的集镇,后因有人打死了上面来的官差,为逃避官府的追查,在一夜之间,集镇上的人全逃到了现在的新市镇,从此这个镇就绝灭了。因在油车桥西侧有许多油车,从事油菜籽加工榨油,后人们在地下还挖出不少油缸,故此桥命名为油车环桥。

4:过去在徐洪村的罗家坝有户姓罗的人家,他家有两兄弟,一次去杭州扒垃圾(捡废品),把船停在一户大户人家面前。这户人家有个三小姐,因与长工相好怀孕,她的父亲就要将她赶出家门,但她的母亲疼爱她,就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先离开。后来,三小姐就准备跟着罗家兄弟回徐洪,并将一部分贵重物品放在船上,对罗家兄弟说:“你们先等我一下,我再去拿点东西”。哪知罗家兄弟起了贪心,当三小姐拿了东西再回来时,船早已开走了。三小姐悲痛欲绝,将随后带来的金银首饰藏在桥口的石缝里,一气之下投河自尽了。

一年后,罗家坝的另一户人家去杭州扒垃圾,船也是停在三小姐家门口。三小姐的鬼魂得知情况后,就随着船来到了罗家坝。当罗家兄弟见到三小姐的鬼魂后,吓的毛骨悚然,最后都被吓死了。

莲墩村 传说

1:小时候夏天在河里游泳,看到河滩上的堂子菩萨晃着脑袋看着我,心里真有点发慌。后来听人说,堂子菩萨原是个落水鬼。他总想讨替代,自己好上岸,免得常年在水里受苦。落水鬼后来结识了一个捉鱼的好朋友,晚上落水鬼帮渔夫捉鱼,渔夫请他喝酒聊天,两人忘记了是人鬼之别。

在数年时间里,落水鬼三次讨替代都被渔夫阻止,这样实际上是救了三条人命,积了功德。当地城隍菩萨念他有好生之德,封他为堂子菩萨,在河滩上建亭居住,保护一方水路平安。落水鬼上任后,渔夫来看他,落水鬼侧过头来迎他,所有堂子菩萨的泥塑神像是晃着头的。

2;清朝的弘历即乾隆皇帝,生于公元1711年,猝于1799年,享年89岁。乾隆皇帝比较风流,经常四处云游。有一次江南巡游,路过一个莲墩村的小个村庄,总人家不到十户,他抬头望去,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自己家门前扫地,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示富,下联是: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是:孤人在此。乾隆皇帝站在门前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这位老奶奶,老奶奶说,我生了十个女儿,过去女儿称千金,十个女儿加起来不就成了万金?我们地方的风俗不可以找女婿,十个女儿全部要嫁出去,女婿只能称半子,十个女婿就是五个儿子,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孤寡老人,乾隆皇帝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对联的含义。当即揖银在此村上建在了一座宝塔以敬老人,后来历战乱尽苍桑宝塔毁坏,人们把(洋河塔)叫别成了洋河滩!

庄稼村传说

1:练市西北面有座定泉桥,桥西面有只定桥庙,庙里供着个七老爷。 据说几百年前七老爷三兄弟,老五、老六、老七都是从伍之人,一次在练市一带和叛军作战中,三兄弟都战死了。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练市东面凤凰桥为老五建了庙,在练市立马村为老六建了庙,在练市北面定泉桥为老七建了庙。老七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所有每年七月初七都会举行庙会,热闹非凡。

2:坤山有个顾鼎臣,做到朝中阁老,脸上有十八点麻子,而且点点起沿。

庄介村有个村妇叫翠娥,家里很穷,口渴了只喝白开水。一天顾鼎臣路过翠娥家,时值盛夏,天气炎热,顾老口渴得很,见前面有户人家,命轿夫停轿,向村妇讨口茶喝。翠娥见此人半老年纪,像做官之人,但家里没有茶叶怎么办。翠娥急中生智,把吃剩下的锅巴用刀刮下来,加水烧开,并反复过滤,最后才端出去给顾老喝。顾老见不是茶水,先泯了一小口,觉得香气喷鼻很是爽口,就问翠娥这是什么茶。翠娥随口说:这是八宝玲珑五香茶。顾老见翠娥聪明伶俐很是喜欢,就收翠娥为义女,后人传为佳话。

3:过去练市镇庄介村有两个好朋友老张和老李,有一天要比谁的胆子大。怎么比呢?老张说:定泉桥有个会馆,里面停放着许多死人的棺材,你如果今天晚上到每只棺材的前面放一个馒头,放完算你胆大。

二更天,老李提着一篮馒头,摸着黑,按顺序一只一只棺材放。眼看只有两只棺材了,老李想胜券在握了。就在放最后第二只棺材的时候,突然从棺材里伸出一只手来,说:我还要一个。老沈惊叫一声:“真有鬼啊!”丢了篮子慌忙逃回了家。其实那只棺材里躲的就是老张,看来还是老张胆子比较大,因为老张深信这世上根本就没有鬼。

钟家墩传说

1:相传钟家墩村地心里有一位王大伯,年纪已接近花甲,自己力不从心。想把这个家托付给儿子来管理,但有三个儿子,叫谁来管理呢?于是就想出了个办法,叫三个儿子对对子,父亲出示了“快”字由三个儿子来对。大儿子先说:“用火烧眉毛,阿爸爹骑马到余姚,阿爸的眉毛还没有焦”。二儿子说“用金箍棒沉碗,阿爸爹骑马到北京,回转金箍棒还没有沉”。小儿子说“阿妈娘放个屁,阿爸爹骑马东京去,阿爸爹回转,阿妈娘肛门还没有闭”。评论结果小儿子胜。 接下去三个媳妇进行比试,题目由王大娘出对子。王大娘出示了“圆、缺角、东飘西散、滑塌精光”几个字由三个媳妇来对。

大媳妇说:“八月中秋月亮圆,初三月亮缺只角,冬天下雪东飘西散,明天日出白雪滑塌精光”。 二媳妇说:“八个人坐一桌团团圆圆,有一日公婆去世一个就缺只角,三兄弟分家东飘西散,不小心家里失火,烧的滑塌精光”。

小媳妇说:“中秋月饼圆又圆,咬掉一口缺只角,月饼捏散东飘西散,月饼吃到嘴里滑塌精光”。评论结果小媳妇胜,最终小儿子选上了当家人。

2:清朝的弘历即乾隆皇帝,生于公元1711年,猝于1799年,享年89岁。乾隆皇帝比较风流,经常四处云游。有一次江南巡游,路过钟家墩村俞家埭,总人家不到十户,他抬头望去,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自己家门前扫地,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示富,下联是: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是:孤人在此。乾隆皇帝站在门前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这位老奶奶,老奶奶说,我生了十个女儿,过去女儿称千金,十个女儿加起来不就成了万金?我们地方的风俗不可以找女婿,十个女儿全部要嫁出去,女婿只能称半子,十个女婿就是五个儿子,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孤寡老人。乾隆皇帝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对联的含义。

3: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是思宗朱由检,曾用年号:崇祯。传说马腰沈家就是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沈阁老之家。

1644年的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走投无路,他虽调集督师李建泰、苏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入京师解围,但都无济于事,眼看就要破城,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有些大臣劝他开城门投降,有些大臣劝他逃跑,急得心中没有了主意,当时三阁阁老都在场(马腰沈阁老、海宁陈阁老、辑里村的温阁老)帮他出了阁主意,不开城、不投降、找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三个阁老告别皇上先躲起来,叫皇上处理好家务后再来。三阁老躲在那里等皇上的到来,前后两次敲门都不见皇上的到来,第三次来敲门的是皇帝,里面三个阁老听到有人敲门,认为不是皇上,门不开,当时沈阁老还讲了一句,就算皇帝老子来了我们也不开,他认为第三次敲门的还不是皇帝。不多时,起义军破城,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好登上万岁山,即煤山(今景山)吊死。后来有人追究谁说皇帝老子来了也不开门的话,其中两位阁老都说此话是沈阁老所说的,结果沈阁老被崇祯帝的亲族推出午门斩首。明朝的那些大学士听说了这件事,都愤愤不平,认为沈阁老是忠臣,不应该杀,等沈家来人收思尸时不见了人头,故后来用金子做了个假头葬入坟墓。请人选了块风水宝地进行厚葬。为了防止后人盗墓,同时在不同地点建立72个马腰坟,以假乱真。

4:前面讲到为了厚葬沈阁老,沈家请了全国名气较大的风水先生到处选墓地,最后选中了我家门前的那块地,墓地选定后,接着是买地建墓。沈家在这里没有一寸土地,虽买了一部分,但不能满足墓地的规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虽你用重金购买,好多农民还是不同意。那怎么办呢?当时沈家有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已经买进的土地上请戏班子做戏,白天做,晚上做,连日过夜做,并且叫人裹无数的粽子挂在桑树上让看戏的人吃,连续做了几个月的戏,反正饿了有粽子吃,忘了种田,误了农时,田地荒芜,后来只好把田地卖给了沈家。沈家达到目的,除了建墓地的土地外,把其余的土地又重新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故沈家在这里有了几百亩的租地。

5: 在钟家墩村徐家角买墓地准备建马腰坟,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动土。风水先生看了这块墓地后便双目失明,故风水先生与沈家有约定,我双目失明后要替我养老送终,并且每天要吃一只鸡,沈家满口同意。根据墓地的要求在东南两侧要挖两只兜浜,东面的银龙兜,西面的金龙兜。东面的银龙兜挖土比较顺利,一挖便成;但西面的金龙兜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今天挖去旧土,晚上长出新土,挖了数天毫无结果。有一天,沈家的一个丫环给风水先生送来了一大碗汤,汤里面有一只热气腾腾的鸡,丫环等风水先生吃好饭后,便开口了:“先生,今天鸡肉的味道鲜不鲜啊?”先生说:“鲜.”丫环笑了,风水先生觉得莫名其妙,认为丫环的笑必有原因,就问丫环了:“你为什么笑?”丫环把实情悄悄的告诉了风水先生。她说:“今天从街上买来的鸡绑的不牢,逃到了粪坑里,我们把它捞起来清洗一下就烧给你吃了。”风水先生听后,暗暗一想,没过几天沈家就毁约变卦,不知道今后会怎么样呢?于是决定破掉风水,逃之夭夭。吃过中饭不久,风水先生对那民工说:“今天收工后,你们不要把劳动工具带回家,把铁钯、铁撬求在泥里,民工听了风水先生的话收工时没有把工具带回家。天亮不久,民工照常出工,一到工地,大家都发呆了,满地都是血水,那条金龙被扎死了,民工急忙跑来找风水先生,哪里还有风水先生啊,他早已逃掉了。听传说,金龙一死,风水先生的眼睛就复明了。

6:传说钟家墩村石匠斗自然村住着一户大人家,主人名叫马卯香,现在荃西完小的地方就是马卯香家的遗址。有一天,他去苏州办事,偶尔路过一家大商店,碗、盆、壶齐全,有很多是名货,江南景德镇出产的。马卯香走进这家商店,东瞧瞧,西看看,拿在手里大半天时间,准备挑几样带回家中,挑了又挑,花去了大半天时间,店里的伙计等的不耐烦了,就冒失的说了一句“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算了”马卯香听了伙计的这一番话,气的火冒三丈,对伙计说“把你店的老板叫出来”于是伙计把老板叫了出来,马卯香指着老板说“我把你店里所有的碗都买了,但有个条件,把所有的碗都敲碎,剩下碗底给我铺成一条街,这就是苏州碗大街的由来。

7:传钟家墩村石匠斗田心里有个叫徐炳光的聪明人,自己写了一份状书告到吴兴县衙门,说自己家的粮食被盗,那个县令问他有多少大米,徐炳光把稻谷已磨成米,砻糠还在。二石砻糠=一石米,只要算砻糠,不需要算米(家里已经准备好几百石砻糠)。县令又问他状子是谁写的?徐炳光说是他自己写的。状子文字写得滴水不漏,县令有点不相信,叫他重写一份。徐炳光说:“哪有站着写,要重写,你的位子让给我坐,县令无奈只好站起来,把位子让给了徐炳光。状子写完后,县令看了一遍,确定是他写的,随口骂了一句“真是只恶犬”。徐炳光马上回答:“贼不到,狗不叫”。那县令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想出了一条毒计,他通知全县各粮站不收徐炳光的赋税(稻谷),误时了判他刑罚,抓他的小辫子。有一次徐炳光来到桐乡异地去购货,发现桐乡县的县令由人抬着去庙里进香(每月的初一、月半都去烧香),徐炳光眼前一亮,办法有了。他看到轿子越抬越近,只差几步远,他立刻对着轿子小便,轿夫们停下轿子向县令报告,前面有人胆敢对着老爷你小便,县令命令轿夫对他责打二十大板,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徐炳光说:“官急不如尿急,熬不住了,只好随地小便,今天我被你们打了,但我有一个请求,我有一批稻谷想缴给你县。”那县令说:“你是吴兴县的人,应该把稻谷缴到吴兴县去。”徐炳光接着说:“既然路管路,桥管桥,那为何你桐乡县令痛打吴兴百姓,我有错,应该由吴兴县令来处理,今天你错打了吴兴百姓,那只好委托你把我的稻谷代缴到吴兴县去,桐乡县令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徐炳光的请求,吴兴县令苦笑着说:“这个徐炳光比泥鳅还滑!”

朱家兜传说

1:据说,一百多年前来了兄弟两人在此定居,靠耕种度日,几十年后发展到几十人,他们姓朱,这里有个斗,就叫朱家斗。到解放前已发展到一百多人共有十房,有的种田,有的做生意,有的做了官。八房中有个叫朱吉郎的,解放前是蒋介石身边得人,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吉郎是台湾基隆市市长,但家里杳无音讯。

2:小时候听大人说,练市西面的洋山圩南面,祥洪桥北面,有一长形如龙的地块,南端形似龙头。明朝军师刘伯温会看风水,一次沿运河南上途径练市,忽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大惊。立即来到泥龙地面,查看良久,沉思:若不破掉风水,不久将改朝换代。他雇来农民,用锄头等铁器将泥龙的颈部截断。奇怪的是第二天泥龙的颈部又变的完整无缺,一连几次都是如此。刘伯温沉思:泥龙不破,日后泥龙复活,我朝江山休矣。 为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他命人把所有铁器深深钉入泥龙颈部,不准拔出来。第二天,河水变成了血水,泥龙被钉死了,但还着大口,故称“龙口”。

白水河村传说

1:听老人说,在很早以前我们这里(白水河)一带没有人家,只有一条河。

一天一只渔船停在河边生了一个儿子,两口子高兴的很,决定在此定居。这里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水,故叫白水河。后来了夫妻俩又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儿子长大后在此开荒种地,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后来三兄弟成了家也分了家,叫一房门、二房门、三房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变成了白水河村。过去的三房门据说就是现在的南、中、北三白水河。

李家兜传说

1:李家兜姚介堂太君庙有个太君菩萨,太君菩萨原是三姐妹,靠贩卖丝绸为生。三姐妹为人乐善好施,深得村民爱戴。后来在贩卖丝绸途中被强盗所害,附近村民知恩图报,建了一座庙宇,尊她为太君娘娘。此后,哪家生有子女都要拜太君,如三朝太君、满月太君、周岁太君,到十六岁摆罗汉酒也要拜太君,届时上香点烛,素食三果,跪拜太君,望太君娘娘保护孩子一生平安。

悦新村传说

1:悦新村有个地方叫老坟浜,解放后还有遗址,地下有砖做的水井。相传,当地人们为了争夺这里的水面积,有人想出了一个馊主意,把铁秤砣放在烧沸的油锅里,谁能用手把它捞起来,这里的河面积就归谁。有个老太太真的用手伸到油锅里把秤砣捞了起来,不过由于手伤势严重,最终老太太还是死了,人们就给她做了一个坟,之后此地便叫成了老坟浜。

金塔村 传说

1:相传含山的南半山是属于仰介兜的仰大姆家所有。每年清明节,仰家人都要向在含山摆摊的人收钱,把收来的钱放在狄塔庙里,作为公家开支。仰家是一家大户人家,仰老太死后,后辈为纪念老人,在含山塘桥上撒素(白花或白的布条),凡见到有船经过此桥,就撒下去,由船上带到各地。传说南至杭州,北至苏州。后来传到京城里,皇帝知道了说:“从无仰官”。从此仰家人里没人再做大官,因为仰家人办葬礼排场太大。

2:金塔村桥东仰介里有一户大人家,小姐要嫁人时,男方(新郎)开浪船到女方家迎亲。因船上的链条是金子做的,差人上岸后并不把链条带上,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不把链子带上呢?那差人就说:“金链条一定要带在金狮子上。”于是仰家人就捧出了一只金狮子放在地上,那差人就把链条带在了金狮子上。当迎亲船开走的时候,男方把金狮子丢在了河里,从此以后,仰介里大户就开始败落了。

西堡村 传说

1:西堡村境内有三条平行的由西向东流的河道,分别是南孝思、中孝思和北孝思。三条孝思港南北两岸均有农户居住,他们大多靠耕耘田地为生。因历代统治者腐败昏庸、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盗贼四起,更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据传有一天深夜,有四个盗贼闯入一户农家持刀进行抢劫,将稍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后在变卖过程中被官府发现缉拿。在审讯过程中,其中有一人交代他们都是西堡孝思港的人,县衙便派差人到西堡核查,但衙役走遍了三条孝思港,问遍了当地的百姓,均不知道有此四人。但是在审讯过程中,县衙大人一听完四人的交代,就脱口说出:三条孝思笔立直,不做强盗就做贼。这句顺口溜被当时听审的百姓听去,并被广为流传,给孝思港的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现在该是弄清楚这句顺口溜的时候了。

2:八十年代末,西堡完小在建造校舍挖掘泥土时,挖出了几个用石灰石精雕而成的石人石马。经不少村民分析,建造完小的地方,原先很有可能是72个茅家坟中的其中几个,而这些石人石马则是坟墓旁的装饰品。

杨树河村 传说

1:有一天,荃仁杨树河村施家浜有一户人家的三个女婿到岳父母家做客。大女婿先到,丈母娘烧了碗蛋汤端出来给女婿吃。刚烧好盛到碗里,第二个女婿也来了,本来给大女婿吃,成双富贵,现在两个女婿都来了,两个蛋只能各分一个了。刚分好,第三个女婿也到了,这可叫丈母娘为难了,急得没了主意,还是岳父有办法,他慢条斯理地说:“们三个都坐起来。”三个女婿围绕八仙桌坐了下来,岳父开口说道:“今天你们三个都来了,我们也好久没有见面了,今天我想出个题目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没有长进,谁回答得最好,这碗蛋汤就给谁吃。”岳父出的题目很简单,一共只有四个字“老、小、苦、好”你们围绕这四个字说一句话,谁说的最好就是谁赢了。 大女婿先说:“丈人丈母顶老,外甥男女顶小,领大来最苦,将来有一官半职顶好。” 二女婿说:“门前那棵香樟树现在已经变老,种时顶小,长大管理顶苦,现在做两只棺材正好。” 三女婿说:“老母鸡顶老,养出来的小鸡顶小,领大来顶苦,两个鸡蛋让我吃了顶好。”最后这两个鸡蛋就给三女婿吃掉了。

大虹桥村 传说

1:大虹桥旁有一座庙叫虹桥庙,庙里住着一位教私塾的刘先生,因为他每天看书,故晚上总是睡得很晚。有一天晚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那只狐狸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突然闯进了刘先生的房间,刘先生突然感觉到有种不好的预兆,好端端关上的门,一位姑娘怎么会进来,刘先生对这位不速之客不予理睬,一声不吭,继续聚精会神的看书。过了好长时间,那位姑娘开口了,先生早点安歇吧,刘先生当作没听见,催了多遍,刘先生还是不理睬,再等下去,天快要亮了,那位姑娘只好离去,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

有一天,刘先生正在吃中饭,突然来了一位讨饭的老婆婆,老婆婆说:“先生我肚子很饿,想同先生讨一碗饭吃”。刘先生把剩下的一碗饭给了她,老婆婆吃完饭后,便悄悄地对刘先生说:“我有一句话想告诉先生。”刘先生说:“你讲,我听”。老婆婆说:“先生我问你,一连有好几个晚上有位漂亮的姑娘到你房间里来是不是?”刘先生说:“老婆婆你怎么会知道呢?”那位老婆婆说:“先生,我实话告诉你,来的那位姑娘是只千年修成的狐狸精,听说吃了你的肉就可以成仙,我也不是人,是一只鲇鱼精,那只狐狸精不但要吃你的肉,还要吃我,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今天晚上如果她再来,她催你早睡,你就对她说,姑娘你先睡,我等会就来。等那位姑娘睡着后,口中会喷出一粒红丹,你张开嘴把它吞下去,如果她叫你,你千万不能张开口。到了晚上,那位姑娘真的又来了,这一次刘先生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等那位姑娘进了他的房间,刘先生便客气地说:“姑娘,请坐。”那位姑娘暗暗一想“先生的心被我打动了”,坐了一段时间,那位姑娘便开口了,先生早点睡吧。刘先生说:“好,你先睡,我等会就来。”过了没多久,那姑娘便呼呼的睡着了,果真是老婆婆所说的一样,那位姑娘口中喷出一粒红丹,在床里不住的飘动,刘先生照老婆婆的办法,张开嘴把那粒红丹吞了下去,紧紧的闭着嘴。姑娘醒后不停地叫刘先生,刘先生紧闭嘴巴,死死不开口。 眼看天快要亮了,那位姑娘知道自己完了,她只好对刘先生说:“我死了,请你把我葬在大虹桥庙,庙后塘岸边一块地势很低的湿地上,天亮后,刘先生请人帮忙,按照姑娘的遗嘱给他做了一座坟,并栽上了藤条。我小时候真的见过那座坟,但奇怪的是,任凭洪水再大,也淹没不了那座坟。

严家圩村 传说

1:荃仁严家圩村撑港桥灌水兜住着一农户名叫阿巧,常年以种田为生。他每亩单产总要比别人高,主要原因是他家有一只农船,长期捻河泥作肥料。时间过的很快,没多少年阿巧大伯年纪已经偏大,捻泥这农活干起来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有一天阿巧大伯把儿子阿大叫到跟前,对着儿子说:阿爸年纪大了,捻河泥这活是快干不动了,以后就由你来干。儿子答应了阿爸的要求,但他从来都没捻过河泥,什么技巧啊、地点啊都不知道。阿巧大伯就对他一一讲解,并对他说:最肥的河泥是市河里开茶馆店旁边的泥,因为茶馆店常年将茶脚倒在河里,这些泥就肥了。

第二天一早,阿大独自一人摇着船捻泥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茶馆店,就开始捻泥了。茶馆店老板有一独生女儿名叫秀英,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绣花,忽然听到河边有扑通扑通的声音,打开窗一看,只见一位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在河里捻泥。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小伙子,看呆了,一见钟情,心里便爱上了这个小伙子。她干脆停下了手中的活,把剪刀放在窗沿上,不小心身子碰了一下,剪刀掉到河里去了。秀英就啊的叫了一声,阿大见姑娘的剪刀掉进河里,便很客气的对她说:姑娘不要慌,我帮你捞。阿大用捻泥的工具对准剪刀掉下去的位置一次一次的捻,捻到第三次,剪刀就被捻上来了。那姑娘喜出望外,可这剪刀怎么还给姑娘呢?阿大想出了办法,把剪刀放在捻泥的竹竿的最上端,然用用竹竿递了过去。姑娘终于拿到了剪刀,心里很高兴,于是用做花的红丝线系在竹竿上以示谢意。

阿大回到家,这天晚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眼前姑娘的身影总不停的在眼前浮现。第二天,阿大没有起床,阿巧大伯不见儿子,就到他房间去看他。只见儿子像生病了似的躺在床上,心里慌了,马上去叫来了阿大的娘舅。舅舅见外甥没什么病,就问他:昨天你捻泥见到了什么吗?阿大说出了心里话,把昨天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讲给了舅舅听,并求舅舅帮助去说媒。舅舅和阿巧大伯商量后决定去试试,没等几天阿大的舅舅还真的去了。 阿大的舅舅找到了茶馆店,见到了茶馆老板说明了来因。茶馆店老板一听是乡下人,便一口回绝。阿大的舅舅正要起身往外走的时候,秀英姑娘冲出房门猛喊了一声,你不同意,我同意。秀英爸对女儿说:农民要种田、养蚕很辛苦的,这是终生大事,不能马虎啊。秀英说:我不怕苦,我一定要嫁过去。秀英爸没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亲事。舅舅回去后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外甥,阿大听后喜出望外,立即选了黄道吉日把秀英取了过来。刚进门小俩口和和睦睦,但不知道何故,小俩口吵架了,从此秀英搬到娘家住了。但奇怪的是,天热不走,天冷了反而走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