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随着时间流逝,朱高煦越来越骄纵,竟然私自选拔各卫健士为其爪牙,潜图变逆。儿子的野心和行为,早已被朱棣察觉。为了防止意外,朱棣把高煦改封青州,并饬令就国。但高煦奏请留侍父亲左右,借故不走,朱棣不准。对此高煦加速私下招募壮土、兵员多达3000多人,心存不轨。更令朱棣难以容忍的是,朱高煦无法无天,终日逐鹰纵犬残害百姓。兵马指挥徐野驴实在看不下去,擒治其爪牙,朱高煦竟到官署亲索,与徐野驴语言不合,竟将徐野驴铁瓜锤死。一天朱棣命令太子偕朱高煦及太孙朱瞻基,拜谒朱元璋陵墓。太子高炽因脚部有疾,步履蹒跚,虽有两个太监搀扶,还常失足。朱高煦就在后面讥讽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话音刚落,太孙朱瞻基立即接道:“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闻言,回顾此人,原是太孙朱瞻基,不禁失色,然而他并未引以为戒。朱棣也认为二子高煦似有自己的气质和风度,有意立他为储君。但兵部尚书金忠等朝臣坚决反对。金忠与姚广孝一起参与策划了“

--@也谈明成祖朱棣其人之三

正当朱棣苦心孤诣加紧治理国家的时候,与封建王朝如影随形的储君之争,又在朱棣治身边开始了。

按封建立储制度,朱棣即位,便应确定储君。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又为徐皇后所生,理应立为太子。但其弟朱高煦自视从战有功,潜图夺嫡,暗中活动淇国公邱福、附马王宁,鼓动他们向其父朱棣说情,恳请立自己为太子。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1)

明成祖朱棣画像

朱棣也认为二子高煦似有自己的气质和风度,有意立他为储君。但兵部尚书金忠等朝臣坚决反对。金忠与姚广孝一起参与策划了“靖难”起兵,与姚广孝同成为朱棣倚重的核心幕僚。他援引古今帝王废嫡立庶引起的种种祸端,慷慨陈词,说得朱棣开始动摇。当时还未迁都北京,但北平已改称北京并设顺天府,朱棣命朱高炽北上居守,履行储君权力。朱高煦见朱高炽远离父亲身边,便借机四处游说,拉拢亲信,加快了夺嫡步伐。

大臣金忠见形势不利于朱高炽,便动员内阁首辅解缙、文渊阁大学士黄淮等朝内重臣,共做朱棣工作。朱棣只好于永乐二年册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而且朱高煦的封国远在云南。野心勃勃的朱高煦自然心中不满,于是逗留南京不肯就藩,并且要求父亲给自己增加两护卫军队。

朱高煦身高7尺有余,善骑射,传两腋有龙鳞数片,以此自负,常对左右密语,“如我英武,难道不配做秦王李世民吗?”他特地作诗:“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申生是春秋时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的晋国太子。齐姜死后,晋献公纳宠妃骊姬为夫人,将骊姬生子奚齐定为太子,继而大肆诋毁申生,申生自缢而死。王祥是三国曹魏和西晋大臣,侍奉后母朱氏极孝,为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朱高煦通过二人的故事,借以表达自己对不被立为太子的不满。

一天朱棣命令太子偕朱高煦及太孙朱瞻基,拜谒朱元璋陵墓。太子高炽因脚部有疾,步履蹒跚,虽有两个太监搀扶,还常失足。朱高煦就在后面讥讽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话音刚落,太孙朱瞻基立即接道:“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闻言,回顾此人,原是太孙朱瞻基,不禁失色,然而他并未引以为戒。

随着时间流逝,朱高煦越来越骄纵,竟然私自选拔各卫健士为其爪牙,潜图变逆。儿子的野心和行为,早已被朱棣察觉。为了防止意外,朱棣把高煦改封青州,并饬令就国。但高煦奏请留侍父亲左右,借故不走,朱棣不准。对此高煦加速私下招募壮土、兵员多达3000多人,心存不轨。更令朱棣难以容忍的是,朱高煦无法无天,终日逐鹰纵犬残害百姓。兵马指挥徐野驴实在看不下去,擒治其爪牙,朱高煦竟到官署亲索,与徐野驴语言不合,竟将徐野驴铁瓜锤死。

不久,朱棣又访得高煦私造兵器,蓄养亡命,并打造漆皮船,演习水战等不法行动,遂召高煦进京,面诘其事,高煦无可抵赖。朱棣下令褫夺冠服,囚于西华门,准备废为蔗人。后经太子朱高炽含泪求情,朱棣才削除他两护卫军队,诛其左右数人,改封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并勒令即日前行。朱高煦只得拜别出京,但其夺嫡野心并未泯灭,终于在朱瞻基即位的宣德元年举兵“靖难”,被活活烧死在铜缸之下。

朱棣是继其父亲朱元璋之后,明朝又一位有作为的帝王。 他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除了胸怀大志,深谋远虑外,用人知人善任,广纳贤才是一个重要原因。朱棣所用之人不分三教九流,家庭出身,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一些幼年家贫,自学成才的人,相继成为朱棣的核心臣僚。

朱棣用人最精彩的一笔是重用僧人姚广孝。姚广孝不仅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在此后朱棣的全部政治生涯中,都有姚广孝的影子存在,君臣合作共事长达二十多年,这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

朱棣靖难起事后, 率兵离开北平袭取大宁,南军主帅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当时北平不仅兵力不足,而且缺乏守将。在北京保卫战中,王妃徐仪华是事实上的指挥官,而姚广孝则是事实上的参谋。他们共同指挥将士和城中百姓守卫城池,击退了南军的进攻,坚持到朱棣从大宁胜利归来。

建文二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终未破城。姚广孝让人及时传信给朱棣:“将士已经疲惫,还是班师为上。”朱棣于是退回北平,避免了更大损失。

在得知南京城内空虚后,朱棣当时并未打算立即挥师南下,而是准备稍事休整后再发兵,但姚广孝认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力劝朱棣火速进军。后来,姚广孝又对朱棣及时提醒:“不要计较沿途城市得失,应当一鼓作气直取京师。朱棣采纳他的建议,避开东济南,在淝水、灵璧等地击溃南军后,迅速渡江入京。姚广孝没有专门研修过军事,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略家家。

朱棣即位后,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朱棣希望姚广孝蓄发还俗,但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概不接受,仍居住寺庙中,上朝时换上朝服,退朝后仍穿僧衣,被称“黑衣宰相”。

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作为储君的老师,姚广孝尽心竭力,是他们受益匪浅,后来都成为除明有为君主。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庆寿寺。朱棣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朱棣入主南京后,有人说建文帝扮成僧人逃走,溥洽知道此事,还有人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朱棣因此禁锢溥洽,下狱已有十余年。听到姚广孝要求,朱棣马上下令将他释放。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官职。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2)

姚广孝画像

对于姚广孝的扮演的历史角色,世人一直难以理解。其实,姚广孝是个旷世奇才。他少年天资聪颖,但不追求荣华富贵,14岁便出家为僧;他精通三教,但不拘泥于一教之言;他见识卓著,知识渊博,但不追逐仕途;他怀有济世救民之心,但却跻身寺庙伺机而动。早年他游览河南嵩山寺,相士袁珙对他道:“你是个奇特僧人!眼眶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姚广孝不以为意。

有一次,姚广孝途经丹徒北固山时,赋诗缅怀古贤,以抒志向:“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宗泐听后道:“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姚广孝笑而不语。

对于姚广孝的评价,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族明臣张廷玉说:“帝(朱棣)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永乐重臣金忠是朱棣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金忠宁波府人。早年进入北平,参谋“靖难之役”,屡献良策。金忠早年家道中落,备历生活艰辛。但他自小博览史籍,熟读兵法

,自学成才。洪武二十四年,进入北平燕王府当卫兵,后转任长史文书。洪武三十二年,随燕王朱棣“靖难”。与举荐人姚广孝一道,同为朱棣“靖难”的主要谋划者。后随军征伐,赞理军务,运筹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谋士。

永乐元年九月,金忠入朝议储。时邱福等“靖难”元勋以次子朱高煦扈从功高,欲拥立其为储,独金忠以为嫡长不可废,在朱棣面前历数历史上废长立幼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事既定,朱棣授其嘉议大夫。金忠是明成祖朱棣无话不谈的心腹重臣,重大国事决策,朱棣多听取金忠建议,参与裁决。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3)

少师金忠画像

永乐十二年,朱高煦等人诽谤东宫“引驾迟缓,奏书不当”,朱棣将东宫辅臣悉数投入大牢,惟金忠不问,命金忠密查太子不轨之事。金忠跪倒朱棣面前顿首流泪,直陈太子清白,高煦无中生有,以大义诚信悟主,使太子得以未废,许多东宫辅臣得以保全。金忠为官清廉,死时没有什么积蓄,朱棣命有司治丧,为其建坟,建祠堂,复其韩岭老家。金忠去世时,上至明成祖朱棣、太子朱高炽,下至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均深悼之。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追赠荣禄大夫、少师,谥号忠襄。

夏原吉是建文旧臣,湖广长沙府人,早年丧父母,随养母刻苦读书,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太祖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任内为官清明,百姓悦服。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与吏部尚书蹇义并称为“蹇夏”。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4)

夏元吉画像

永乐元年,夏元吉主持治水并掌管财政。朱棣对夏原吉的信任和重用超越前朝,夏原吉在永乐年间政治活动十分丰富,其仕途政绩绝大部分在永乐年间取得。起初,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夏原吉为建文旧臣,不可大用。但明成祖朱棣认为“夏某太祖之臣也,彼忠于太祖,故忠于建文,又岂不忠于朕哉。”夏原吉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后,提出三十多项建议,简便而容易遵守。浙西发大水,有关官员治理得不得力,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理,夏原吉动用十几万民工,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经划,盛夏也不张伞盖,治水终获成功。

永乐二年,夏元吉奉命治理江浙水患,连续在工地长达近一年,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利。永乐三年,夏原吉刚回京,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成祖命原吉率人前往赈济。姚广孝从浙西回来,称赞夏原吉说:“他真有上古仁爱之心。”

夏原吉代理户部事期间,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均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一天,成祖问天下钱粮情况,夏原吉回答详尽,更朱棣受器重。

当时,战争刚刚结束,成祖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不久又发兵八十万对安南问罪,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在北京建造宫室。供应转输的财物数额巨大,皆由户部度支。夏原吉尽心筹划,保证了国家各项开支。

永乐十八年,北京宫室建成,成祖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夏原吉首先想到的是:“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蠲棉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永乐十九年冬,成祖决定大举远征沙漠,夏原吉大概当时看到朱棣心情不错,便畅所欲言:皇上“连年出兵,多无功而返,军马储备已损失十之八九,加上灾荒不断,现在已经内外交困。况且圣体欠安,需要调养,请遣将出征,自己不要御驾亲征了。”夏元吉所言虽然句句实情,而且为朱棣身体着想,其情可嘉。不过,朱棣虽然是位明君,但明君也是君,君王金口玉言,口含天宪,定于一尊属于正常,并且还喜欢臣下恭维逢迎,歌功颂德。而广开言路,除弊纳谏,从谏如流则是例外。作为一心报国为民的夏元吉,则过于天真,这次犯颜直谏,彻底揭了朱棣的伤疤,逆了朱棣的龙鳞,朱棣毫不犹豫地将他投入了监狱,而且一投就是三年。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再次北征鞑靼,大军到达榆木川,走到生命尽头的朱棣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朱棣驾崩的消息送达北京宫庭,太子跑到关押夏原吉的地方,哭着告诉了他。夏原吉哭倒在地,许久不能起来。太子下令让他出狱,商议丧礼事宜,又问赦免诏书该写些什么。夏原吉回答说,要赈济饥民,减免赋役,罢停下西洋,以及向云南、交趾各道采办金银之举,太子全部采纳。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历史影响巨大。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共计七次。使团正使是人所共知的郑和。郑和是朱棣在长期征战中发现和培养的又一个重要人才。

永乐盛世背后的大管家(永乐盛世如何打造)(5)

站在宝船上的郑和画像

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普宁县)回族人,原姓马。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派沐英出兵平定西南。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至军营。郑和辗转入宫做太监后,不久被分到北平服侍燕王朱棣。自北平“靖难”到南京夺取帝位,郑和一直跟随朱棣,屡立奇功,后被朱棣赐姓郑,升为内官太監。由于郑和原信仰伊斯兰教,后又信奉佛教,成为佛门弟子。佛家以佛、法、僧为三宝,故史称郑和为“三宝太监”,郑和对朱棣忠心耿耿。

郑和祖父、父亲都是虔诚的穆斯林,曾先后赴麦家朝圣,对西洋风土人情所知甚多。郑和继承父、祖遗风,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富有外交才能和牺牲精神。他接受朱棣任命后,在朱棣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复杂细致地出访筹备工作。郑和先后派人到南京、江苏、福建、江西、湖广等地督造各类船只,同时,从各地征调大批航海专业人员,组成一支庞大的远航队伍。

永乐三年七月,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中国优质产品和充足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2艘宝船,700艘马船,240艘粮船,300艘坐船和180艘战船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启航。首先到福建长乐,然后借助海上信风,由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洋,驰向浩翰的南海。

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是以国家之力,由官方主办的外交活动,由于耗资巨大,无法长期持续下去,没有成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进而形成近百年后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但郑和下西洋却提高了大明朝在亚洲等周边国家的威望,极大增加了中外物资交流。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纷纷来中国访问,要求建立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业去的侨民迅速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朱棣创造的“永乐盛世”的伟大壮举之一。郑和之名同这场盛举紧密联系在一起,长久为人津津乐道。

北部少数民族的骚扰乃至入侵,是长期困扰中国历代王朝的重大边患。元朝灭亡后,蒙元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逃往漠北,于洪武三年死于应昌(今内蒙多伦县东北)。此后,蒙古贵族内部分裂成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之间经常仇杀,并时常南下侵扰明朝边境。

为了彻底解除蒙元残部的不断入侵和频繁袭扰,朱棣一生五次远征漠北。

永乐七年四月,朱棣遣都督指挥金塔卜歹、给事中郭骥带着织锦文绮彩币等往抚。瓦剌部接受招抚,朱棣即敕封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突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顺王。而势力强大的鞑靼部族可汗本雅失里不仅拒不归俯,还杀了使臣郭骥,发兵进攻明朝边境。

朱棣决心用武力彻底解除边患。于是他调兵遣将,亲拟作战计划。然而由于靖难的将领多已凋零,在选择北征将领时,朱棣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选,于是选了年近70的老将、淇国公邱福。佩征虏大将军印,率十万精骑北征鞑靼。

由于邱福跟随朱棣征战多年,朱棣深知这名老将的不足,所以在出发前再三叮嘱。告诫他道:“兵事须慎重。军队到达开平以北后,即便看不到敌军踪迹,也应做好时时临敌的准备,相机进止,不可固执己见。如果一战未捷,那就等下一仗。”临行前,朱棣又对丘福反复叮咛:“慎则胜,不慎则败,宜整肃队伍,观察将士动静,广画筹策,以取全胜。”大军出发后,成祖又连下诏令,反复提醒丘福,让他不要轻信敌军容易击败的言论,……兹以阵图示尔,大要如此。若遇敌应变之方,当临时自筹无执一也’”。

对于邱福的叮嘱和告诫,朱棣近乎苦口婆心。但邱福一到塞外大漠,这些叮嘱都被大风一吹而空。邱福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恶讯传到京师,朱棣震怒,对用人不当追悔莫及,追夺邱福的封爵,决意立即选练兵马,来春亲征。

永乐八年春,朱棣率师亲征鞑靼。他督师50万出塞。五月,人马行至胪朐河,哨马略黄峡获敌数人。朱棣料知去敌不远,遂下令渡河前进,本雅失里不敢接战,北逃斡难河。明军奋追不停,遂大战于斡难河畔,明军大败敌众,敌酋本雅失里丢弃辎重牲畜,仅带七骑渡河而逃。

这时正是漠北盛署,兵行沙漠挥汗如雨,明军只好日宿夜行。朱棣六月盛夏率兵赶到飞云壑,侦悉鞑靼部臣阿鲁台住处,遣使持敕谕降。阿鲁台假装投降,暗率精兵杀来。朱棣闻报阿鲁台来降,登高东望,只见数里之外,千军万马飞驰而至。他顿生疑心:阿鲁台既言来降,为何又带此重兵呢?必然有炸,便命将士严阵以待。当阿鲁台赶到阵前,果然不出所料。朱棣命令铳矢齐发,正好射中阿鲁台的马头。阿鲁台翻落马,待他被部将扶起,兵马已经大乱,只好易马携家属远逃。

朱棣首次北征鞑靼告捷后,又先后于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四次亲征漠北。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谍报蒙古阿鲁台又犯大同,朱棣不顾年迈,再次亲征阿鲁台。大军日夜谦程,来到顯宁,放眼百里不见敌人踪影。朱棣方知边报不实。对于师出无功,朱棣很是踌躇。张辅见此情景说:“若陛下一定要擒拿敌酋,请拨给一个月的军粮,率骑深入,定不虚此行。”朱棣权衡厉害回道:“大军出塞,人马已经疲劳得很,塞北早寒,一旦遇上风雪,恐怕难觅归途。于是下令班师回京。

金秋七月,大军行至清水源,朱棣见路旁有一石崖陡峭数十丈,便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纪功,“使万世后知朕过此。”刻石铭功后,朱棣突感身体不适,回到帐幕凭几而坐,问内侍海寿:“计算一下路程,何时可以到达北京?”海寿回答:“八月中即可回到北京。”朱棣又吩咐杨荣说:“东宫涉历已久,政务已熟,归京之后。军国重事,该全交他裁决。我惟好生渡过晚年,享些安闲余福罢了.”

古人寿命相较现代人明显要短。65岁的朱棣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人。出征塞外,路途遥远,气候恶劣,即使年轻力壮的将士,长时间的征战之苦都往往力有不逮。朱棣不顾朝臣力谏,亲自帅兵出征,显示了一代君王强烈的家国情怀,但年龄却不饶人。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公元1424年),朱棣率师达到今内蒙古马珠穆沁附近的榆木川时,已经不能支持。他知道自己不会再亲理朝政了,便召英国公张辅入内,嘱咐后命:传位太子朱高炽,丧礼一律照父亲朱元璋的遗制办理,言毕与世长辞。

噩耗降临,随朱棣出征的太师张辅,文渊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含泪议定,不泄露皇帝驾崩消息。内臣马云与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暂殓成祖。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太子闻报,含恸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棺,举丧如仪。一代天骄告别人间,入眠于长陵。

朱棣在位历22年,庙号太宗。至嘉靖十七年(1539)改庙号成祖。纵观朱棣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其文治武功并不亚于唐太宗李世民,他开创的“永乐盛世”,也不亚于“贞观之治”,但他的历史地位,几百年来并未得到充分认可。具有封建正统观念的文人学者,始终把他的帝位获得视为“篡逆”。实际上,若论“篡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其手段远比朱棣恶劣,但世人一直将其视为有道明君,个中原因令人费解。有人说,这与清王朝长期贬低、抹黑大明王朝有关!是也非也?还需专家学者予以深入研究。(全文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