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妈妈叫孩子去上学,孩子说先出去玩几天。医生说是焦虑症和轻微抑郁症。这位妈妈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分享活动,经常与任课老师长谈。自然,各种课外班报得满满的。显然这不是一个顶级聪明的女孩,她的成绩有一大半是全天候妈妈的功劳。进入初三,女孩学崩了,考试退到年级70多名。国庆后孩子几乎不来学校了,“就是不想上学”。

山西有个妈妈自杀了,为女儿学习的事自杀了。

这个女孩呢,据初中校长说,“某小学的第二名,有个很了得的妈妈”。

但是老师观察,“基础的确很扎实,学习习惯也很好,但思维并不灵活,离我想象中的优秀生还有些距离”。

女孩的妈妈的确“很了得”,抓得异常紧,作业交上来老师发现妈妈已经先批改过了。

这位妈妈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分享活动,经常与任课老师长谈。自然,各种课外班报得满满的。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1)

显然这不是一个顶级聪明的女孩,她的成绩有一大半是全天候妈妈的功劳。

进入初三,女孩学崩了,考试退到年级70多名。国庆后孩子几乎不来学校了,“就是不想上学”。

医生说是焦虑症和轻微抑郁症。

妈妈叫孩子去上学,孩子说先出去玩几天。

玩完回来,孩子依然拒绝上学,这时候妈妈崩溃了。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总之有天晚上妈妈和孩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第二天早晨5点,妈妈跳楼自杀。

逼死孩子发生过很多起,逼死妈妈好像还是第一例。

当然,这位妈妈应该是自己把自己逼死的。焦虑和抑郁在妈妈和和孩子之间反复碰撞、放大,直到有一天,啪,弦断了。

编者注:本案例来自篱笆论坛一位班主任的发帖,暂时没有查到新闻报道,但是这个故事中妈妈的鸡血焦虑和孩子产生的逆反抑郁,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过。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2)

说北京考大学容易恐怕真的是老黄历了。

一方面985、211录取比例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新的京二代成长起来,竞争力惊人——不,某种意义上应该说是作为“京一代”的妈妈们竞争心惊人,坚信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当初她们就是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姿态杀进北京,将来孩子比自己差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北京海淀区又是这种极致竞争的高地,我怀着羡慕嫉妒恨的心情称为“鸡血大海淀”。

经常看见有人转发海淀家长(妈妈)们的鸡血大乱斗,晒娃基本上需要智商140起步,才能保证隆隆碾过一众不服不忿的围观者。

要知道,140的智商,在人群里是前1%了。

我也算名校毕业,前几年在网上自己找题暗戳戳测过一回智商,颇为窃喜过一阵。

但是说实话,跟海淀妈妈晒娃的“起步价”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鸡血大海淀就是这么哄抬物价的。

你以为你能进前10%就很不错,no no no,在大海淀你得进前1%!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3)

为什么必须是1%?因为这是北大清华在京招生的录取比例!

每年只有1%的北京考生能够走进北大清华,而在有些妈妈和“鸡娃”的概念里,考不上北大清华就是失败!

不是明摆着吗,绝大多数娃是考不进北大清华的。

不,太多人坚信自己娃应该是那1%,不管娃是什么娃、苗是什么苗,以五百强CEO的毅力和执行力,十几年如一日地推动make child great的伟大工程。既然妈妈们once过,娃们必须again。

能不焦虑吗,能不抑郁吗。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4)

当下中国人,我总结信仰一种“1%主义”。

无论什么事,你只有进入前1%,才算成功。前10%很不错吧,10个人里你赢了9个,不可以。

前50%,想都不要想,没出息啊你!

你必须杀到前1%——我不知道全世界还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有进取心的。

有人讽刺知乎上“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年薪百万”的梗,的确在知乎上“年薪百万是个什么体验”简直不是“月经贴”而是日更贴了。

当然年薪百万远远不止1%了,可能得千分之一,问题是年薪百万的家伙们哪有闲工夫上知乎装逼啊。为什么一帮“韭菜”要假冒年薪百万呢?

大家知道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们很焦虑,当然据说程序员已经是超过金融界的第一年薪,但是更焦虑了。

35岁怕失去晋升机会,40岁怕裁员,45岁简直天就压在没剩几根头发的脑袋顶了。有一次我问行业的技术大佬,程序员过了40岁怎么办啊?老兄皱着眉头想了好几秒钟说,如果你做到前1%……

是的,1%,这是硬线……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5)

在人生的起步阶段,1%是成功线;来到人生的下半场,1%就变成了生存线。

全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气氛,这么残酷。

我觉得这里边可能有两种因素。

一个是前些年的哄抬,满眼都是几十亿身家、几十套房,要么就是一路名校到公务员、名企大厂,人们的口味被无限抬高了,看不见更看不上身边平凡庸常的众生,至少那种日子是完全不值得过的。

如果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我猜1%固然值得追求,但随波逐流也能水涨船高,前10%甚至50%也未必完全无法接受,中产阶级嘛,走遍全世界也可以抬头挺胸。

问题是世道变了啊,人们不再相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那就必须在有限的蛋糕里切走尽量大的一块,前10%是不可以的,必须前1%!

这就来到第二个因素,世道艰难,我们必须给自己挖出足够宽的护城河。

足够宽是多宽?据我目测,1%!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6)

护城河本来是企业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层出不穷的创新中(未必领衔创新的一定是你),甚至在黑天鹅事件中,企业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资源储备、足够的战略纵深,去应对自身无法把握的局面。

其实对一个人也完全一样,考大学,你是前1%进北大清华,还是前10%进强211(北京的情况),护城河的宽度绝对是天壤之别。

北大清华热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不知道30万年薪还招的到招不到,但如果你是北京工业大学(还不错的211),8000月薪起步应该可以烧香了。

再说头发越来越少的程序员……

算了我还是不说了吧,我可不想被程序员组团来打。

反正1%、10%、50%自己去琢磨吧。

14岁女孩自杀教育篇(一个妈妈自杀了)(7)

仿佛每个人都在拼命给自己挖洞,挖得越深,可能在未来的核大战甚至核冬天里边幸存的机会越大。

至于洞要挖多深,可能你需要比99%的人挖得深,才会多少得到一点安慰。

这就是我们的处境,1%主义,一个冬天的童话。


来源:腰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