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 里每个人的结局(甄嬛传里每朵花的出现)
甄嬛传 里每个人的结局(甄嬛传里每朵花的出现)甄嬛刚一入宫便得到了来自皇后娘娘的关爱。当时皇后见皇上喜欢甄嬛,便将其分配到了里皇上近的承乾宫,但是华妃对此表示不爽,悄悄给她换到了又偏又小还不太吉利的碎玉轩。既然海棠说完了,那再来说说甄嬛传里其他的花。比如弹琴时的甄嬛,非常美丽动人,富有仙气。比如害羞时的甄嬛,令人怜爱。比如甄嬛有想和皇帝情长到老的凡俗心意。
文|少年常乐游
上次说到《甄嬛传》里的很多花背后都有隐晦的事情,其中比较经典的场面便是甄嬛给安陵容插上的那朵海棠花,也正是因为那朵海棠花,使得皇帝一下子注意到安陵容,安陵容最终得以入选。
其实海棠暗喻的人并非安陵容,而是给她插上这朵花的甄嬛。
因为历代诗人的赞美,使得海棠花具备了三个特质:有仙气,令人怜爱,还有非常可爱的生活气息,而甄嬛妥妥得具备了这三条气质。
比如弹琴时的甄嬛,非常美丽动人,富有仙气。
比如害羞时的甄嬛,令人怜爱。
比如甄嬛有想和皇帝情长到老的凡俗心意。
既然海棠说完了,那再来说说甄嬛传里其他的花。
桂花甄嬛刚一入宫便得到了来自皇后娘娘的关爱。当时皇后见皇上喜欢甄嬛,便将其分配到了里皇上近的承乾宫,但是华妃对此表示不爽,悄悄给她换到了又偏又小还不太吉利的碎玉轩。
皇后知道后也无可奈何,毕竟谁让华妃得宠,谁让华妃也跟着协理六宫呢,只得遣人给还不知情的甄嬛送去一盆桂花。
甄嬛到后,宫女给她解释皇后娘娘送来金桂,是以示新贵入主,后宫吉庆。
那么桂花添贵气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其一,很明显是因为桂和贵谐音;其二,桂花是金色的,非常吉利。
传说在月宫里种了一棵桂树,所以如果有人去考试,大家就会祝他蟾宫折桂。意思是指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而折桂的意思便是指考中功名后沾染的贵气。
但是相对来说,其实民间更常用桂花表示“贵”的意思。
而在古代,诗人们也很喜欢将桂花入诗,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屈原。屈原在《离骚》中提到过很多有香味的花,比如兰桂荷等。但凡是屈原喜欢过的花,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形象都会特别好。
毕竟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的作家,大家对他的文化情感是十分认同的。所以桂花在文人圈里表达一种君子的气度和追求。
另外,桂花还有一种隐逸的感觉,原因是传统的自然界的桂花树不会长在人特别多特别热闹的地方,一般会长在深山中,岩石边,而这些地方又是很有对山林追求的感觉,所以会有隐逸的意味。比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沈眉庄第一次侍寝后,皇上见她喜欢菊花,便让花房给她送了很多菊花,那是甄嬛传里第一次出现菊花。
沈眉庄在闺中读了很多诗词,当时便吟了郑思肖的《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文人圈有两个人对菊花意象的影响很深,一个是屈原,屈原写过菊花,所以菊花体现了君子的品格。“宁可枝头抱香死”“耐得住寂寞”“享得住长久”都是君子风格那一块的。
另外一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隐士陶渊明。最经典的一句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有隐士的感觉的。这一点在甄嬛传里也有体现。
菊花除了在文人圈里代表君子气节和隐逸,在民间多用于敬老。
另外菊花还有一个极个别的例子,在甄嬛传中也用到了。
“秋来百花杀尽”这个说法的典故出自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黄巢科举考试失利后写下的咏物诗。虽然考试不中,黄巢却豪情倍增,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到此,《甄嬛传》里重要的花便简单地梳理完了,不得不说,《甄嬛传》将一些文化常识也运用得淋漓尽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欢迎关注我@少年常乐游,从影视入手,讲些有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