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清代的黄元吉在《道德经》注解中说“修身之道,惟善是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道在内而不在外,修在己而不在人。”老子用“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来举例说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道理。善人遇事能反躬自省,以修身克己为功夫,不去计较他人的好恶,只修诸己,不责于人,只管去施,不求于报,人心至善,天心眷顾,看似从他人这里失去了,但是天也就是大道会给他更多的回报给补回来。这就是施恩不图报,只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理。天道无亲,天理大道,自然规律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就像第五章中“天地不仁”句子的意思相同。天理大道就像圣人之道,给予而不索取,亲善而不扰害,经常会亲近善良的人。类似于《尚书》中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企业和员工之间也往往会有类似的问题。企业认为你的薪水是我给你发的,我对你是有恩的,因此你就必须听我的,努力工作是你的本分,批评你甚至开除你都是应该的。而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

和大怨,必有余怨。是说和解大的深重的怨恨,必然不能尽释,会留有余怨。憨山大师说“恩生于怨,怨生于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施恩惠的一方有“心”,总想着对方来回报自己,也就是咱老百姓说的施恩图报,报不致,则怨生。所以庄子说“贼莫大于德有心”。古代诸侯国之间有了怨恨,有实力、有威望的君主就会举行会盟,来调和君主之间的恩怨。怨恨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可是企图回报的一方依然会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对方的回报,回报不来,怨恨也就来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2)

企业同供应商合作,如果摆不正位置,认为是自己有恩于供应商,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自然也会受到供应商的怨恨。生意场上是平等合作,共处共赢的关系,而不是狭隘的依附关系。

现在常常认为顾客就是上帝,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作为企业就应该把消费者伺候的服服帖帖,不能让消费者有不满意的地方。消费者也往往持有这样的心态,觉得我给你钱,你没有让我满意,我就应该毫不客气的批评你,投诉你。

企业和员工之间也往往会有类似的问题。企业认为你的薪水是我给你发的,我对你是有恩的,因此你就必须听我的,努力工作是你的本分,批评你甚至开除你都是应该的。而员工则认为我拿你的工资,给你干活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企业凭什么想训就训?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都是“施恩图报”的心态,常常责人而不自责。老子认为,以德报怨也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3)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因此圣人拿着借据而不向欠债者讨债,有德司契,有德行的人就像是持有借据的人那样的宽裕,不会索取什么。无德司彻,无德的人就像是掌管税收的人,苛取百姓。

天道无亲,天理大道,自然规律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就像第五章中“天地不仁”句子的意思相同。天理大道就像圣人之道,给予而不索取,亲善而不扰害,经常会亲近善良的人。类似于《尚书》中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意思是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4)

清代的黄元吉在《道德经》注解中说“修身之道,惟善是宝。为善之道,自治为先。”“道在内而不在外,修在己而不在人。”老子用“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来举例说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道理。善人遇事能反躬自省,以修身克己为功夫,不去计较他人的好恶,只修诸己,不责于人,只管去施,不求于报,人心至善,天心眷顾,看似从他人这里失去了,但是天也就是大道会给他更多的回报给补回来。这就是施恩不图报,只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理。

天道无亲但常与善人比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

这章给我们的商业启示就是要只管自己去发光,去践行企业的使命,追寻企业的梦想之光。自修于己,不责于人。不要陷在问题的沼泽,不要过于关注所谓“问题的灰暗”,因为在有光的世界里,黑暗自然就不存在。


如果您正好读了这篇小文,如果您正好也喜欢道德经,喜欢传统文化,可以关注执要读书,留意《商话道德经》后续系列短文,也可以留言交流,切磋之中有所进步,则于我幸甚,诚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