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报告(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报告)
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报告(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报告)作为享誉世界的战略家、军事家、毛主席一生指挥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独具慧眼的中原突围、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每一次,他的大决策都是对的。中越之间,最终还是因西沙问题,走到了不得不动武的地步。这几个字后,跟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近一个时期以来,南越军队在西沙永乐群岛海域侵犯我国主权的事件愈演愈烈……主席看了一下送报人,上面赫然签着两个熟悉的名字:周恩来、叶剑英。这2位共同签名,其实就意味着事情已经到了外交层面无法解决的状态。但凡外交上有任何办法,周恩来都不太可能签这样的文件。
1974年1月的一天,北京。
和往常一样,毛主席前一天晚上又工作到深夜。这一天,他上午10点左右起床。走进办公区,他看见桌子上多了一份报告。
会在主席熟睡之时递进中南海的报告,其紧急程度可想而知。细细读了一遍报告,主席的目光停留在最后6个字上。
这6个字是:保卫西沙群岛。
这几个字后,跟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报告中还有这样一句:
近一个时期以来,南越军队在西沙永乐群岛海域侵犯我国主权的事件愈演愈烈……
主席看了一下送报人,上面赫然签着两个熟悉的名字:周恩来、叶剑英。这2位共同签名,其实就意味着事情已经到了外交层面无法解决的状态。但凡外交上有任何办法,周恩来都不太可能签这样的文件。
中越之间,最终还是因西沙问题,走到了不得不动武的地步。
作为享誉世界的战略家、军事家、毛主席一生指挥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独具慧眼的中原突围、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每一次,他的大决策都是对的。
到看到这份“保卫西沙群岛”的报告时,毛主席已经是81岁。这几年,他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太好。更令人伤怀的是,匆匆的岁月,带走了很多他当年的老战友、老伙计:
罗荣桓元帅,1963年12月16日离去;
贺龙元帅,1969年6月9日离去;
陈毅元帅,1972年1月6日离去;
而朱德元帅、刘伯承元帅等人,身体亦已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沙这一仗,打还是不打?81岁的毛主席陷入了沉思。
没过多久,毛主席最终还是拿起了笔,郑重地签下了两个字:同意!
一场保护领土主权的海战,拉开帷幕……
西沙海战,到如今已是48年。之所以会想到介绍它,是因为近期在和一些年轻的朋友交谈时,发现他们甚至不知道有过这段历史。笔者深知一文很难把这场伟大的海战说清楚,只愿能让这些年轻的朋友知道有这么一件事。
可能有些网友会觉得内容有些枯燥,但笔者想说的是:这是毛主席生前亲自决策的,最后一战。也是对新中国来说,极为重要的一战。
一:南越,哪来的胆子?西沙群岛,在哪儿?
西沙群岛距离海南岛约300多公里,与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一起,组成了我国南海的四大群岛。它由宣德、永乐两个岛群和其他岛礁共同组成。
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渔民便最早发现了这里。而且,从那时候开始,民间渔民们便在这里经营着捕鱼业。因此,从那时候开始,这里便是我们的领土。
到了宋朝时期,我国开始对西沙群岛进行有效管辖。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郑和更曾在西沙群岛立石、竖旗。此后,郑和还曾对群岛逐一命名。到现在,这些名字仍被使用着。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都是没有任何争议点的。
遗憾的是到了近代,由于我国积弱,西沙群岛便先后被日本人、法国人占领。二战结束后,日本人将其交还中国。但此后,法国人又趁我国内战之机,侵占了部分岛屿。
1955年,法国殖民者从这些岛屿内撤退后,被法国殖民过的南越当局,便以殖民者继承人的身份,妄图占领西沙群岛。这是何道理?
此后,从1956年到上世纪70年代,南越当局频频骚扰我渔民的正常作业,并派兵侵占了珊瑚岛等岛屿。他们抓我渔民,强迫渔民承认西沙群岛是南越的领土。1973年12月,南越还在第3次海洋国际法大会之际,继续得寸进尺。期间,周总理曾多次发出外交声明,他们都没听进去。
那么,“小小的”南越当局,为何有胆量敢这么做?毫无疑问,他们此举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其一,从内部来讲。
当时南越在和北越的争斗中,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在北部陆地战场上,更是节节退败。尴尬之际,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也为了给自己挽回面子,南越高层认为在这时候对外挑起事端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他们认为这么做,既能为自己积累人气,又能趁机将北越置于不利境地。
其二,从外部来看。
多年来,美帝一直是支持南越政权的。无奈,南越自己不得人心,作战能力也不太行,因此美国有意从越南抽身,打算战略性放弃对南越政权的支持。这一点,南越高层们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于是,在这个时候,南越便企图通过把中国拉入战局的方式,逼美国继续支持自己。
当然,除了这两点外,还有其它重要因素:
比如当时中国海军确实还不够强大,咱们有困难,他们才敢在这时候动手,这是事实;
再比如,西沙群岛虽然生存条件比较差,但物产极为丰饶,海底还蕴藏着巨量石油和天然气。同时,西沙群岛还是海上交通的战略要冲。
总之,此次挑衅中国,南越绝不是一时拍脑壳的冲动举动,他们是打好了如意算盘,有备而来。而且,南越高层既然敢这么做,也是做好了军事上的一系列准备的。
二:81岁的主席,是如何判断形势的?在军事决策上,毛主席一向是很有想法的。
昔日决策抗美援朝时,这一点就已经得到了体现。当时,多名将军对是否要抗美援朝持不同意见,毛主席则提出了“三把尖刀”的说法,他认为美帝:
“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其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正是这一想法,让毛主席做出了平生最艰难的决定:出兵朝鲜。关键时候能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毛主席冷静思考的结果。
而西沙群岛的情况,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牵动着毛主席的心。并且,他早就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安排。
早在1960年,毛主席就批示了围绕西沙群岛的建设规划问题,在永兴岛建立海军据点的计划,也早就确定了下来:先建营房、仓库、码头、雷达站;再正式成立海军巡防区。可以说,这一切都显示出毛主席对西沙的重视。
除此之外,支持毛主席在那份报告诉签下“同意”二字的,还有哪些因素呢?他深思的,有哪些问题呢?
其一,毛主席对当时的国际形势 ,有一个客观的分析。
在任何时候,毛主席分析军事问题,都是有大格局的。这一次面对南越,他敏锐地发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就已经开始表现出不愿意继续使美国陷入越南战场的态度。说到底,美国人想收缩战线了,他们在越南耗不起了。
而此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美关系的慢慢解冻,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的访华,都让毛主席意识到:美国人不太可能为了扶持南越政权,而轻易地得罪中国。事实上,南越此时已经快成为美国人的弃子。只不过他们自己,还在做着天真的“美梦”而已。
其二,毛主席对越南国内的情况,也有一个合理的判断。
早在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就提出过:“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一想法,后来也被概括成: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放在南越问题上时,毛主席对于这样一个政权在战略上是藐视的,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南越政府的本质。这一政权代表的是上层利益,缺乏底层人民的支持。这样的政权,使再多伎俩,也很难长久。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毛主席签下了“同意”二字。有了他的点头,中国人民海军第一场对外战争,迅速进入准备阶段。
三:老帅叶剑英!毛主席的批示结果出来后,首先行动起来的是周总理。在这里跟大家强调一点:很多人认为周总理更擅长外交,但事实上无论是在国际问题上,还是在国内的大小事务中,周总理往往是具体事务的牵头人。这些具体事务,也包括军事行动。
这段时间周总理的身体情况,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早在1972年,他就已经被查出癌症。此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于国内外事务,很多同志都让他不必事事躬亲,只是他实在做不到。
到了1974年1月,他的身体已经处于相当虚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为解决西沙问题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
其一,亲自打电话给作战部,仔细询问了西沙群岛的情况。所谓“仔细”,指的是他甚至已经问到了关于如何构筑工事这一具体问题。“仔细”成这样,一直是周总理的办事风格。
其二,亲笔修改作战部代军委起草的、批复广州军区关于调动使用兵力的方案。像这样级别的批复方案,周总理是必须亲自过目的。
这些都做完后,深夜,周总理又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也就是指挥小组,其中包括:邓小平、陈锡联等。而指挥小组的负责人,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人:叶剑英元帅!
这一年,老帅叶剑英已是77岁了。
建国后的这些年里,叶剑英元帅都在忙着什么呢?因为能文能武,再加上军事素养极高,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叶剑英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哪里需要,他就被用到哪里。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他主政广州,搞经济是一把好手的他,一下子“盘活”了广州;
1950年,他主持制定解放海南岛战役,期间他的坐镇给了前方将士们极大的信心。5月份,海南岛顺利解放;
1954年,他被调回到北京,在军委工作,主持全军军事训练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956年后,想办法办好军事院校和军事科学研究院,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至于出了哪些成果,篇幅太短,写不完;
1973年8月,他当选为副主席。
国有一帅,如有一宝。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叶帅很低调,却从未真正离开过军队。周总理和毛主席都深知:主持这样一场重要的海战,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帅坐镇。再加上与其他几位健在的老帅相比,当时叶帅的身体相对来说确实是要好一些的。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个担子自然得落到了他的身上。
叶剑英接到军令,是在凌晨时分。这些天,一直在密切关注西沙形势的他还没有入睡,周总理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叶剑英拿起电话,听到了周总理熟悉的声音:“由你负责,到总参谋部指挥作战!”接着,周总理提出了领导小组的名单。多年的老搭档了,叶帅和周总理之间早已有了一种默契。一句话,一个命令,他们就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军令如山!
第二天早上7点多钟,叶剑英第一个到达总参作战指挥室。当他正在听关人员汇报时,邓小平等人陆续赶到。昔日的老战友们在这样的年龄,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再见。
此后,一道道命令,从这个指挥室被发往广州军区和海上指挥所。就在老百姓刚刚起床,迎接新的一天;就在学生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时,这个小小的指挥室,成了最忙碌的地方。
上午10时22分,南越军舰向我方编队发起炮击,情况很快被传到了指挥室。叶剑英一面问战况,一面命令我海上编队:“狠狠地打,坚决消灭敌人!”
事实上,当时南越海军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其参战舰艇最大吨位达到了1770吨,最小的也有650吨。而我国参战舰艇编队的4艘舰艇,最大的才570吨,最小的只有300吨,总吨位加起来不敌人家最大的一艘。
在这种情况下,戎马几十年的叶剑英在电话里,反复提起这样几个字眼:不怕死、灵活、机动……
有了这样的指示,我海上编队打得确实漂亮:
首先,咱们发挥舰小灵活的特点,将敌舰割裂冲散,然后捉对攻击;
其次,咱们的战士们确实是英勇的,冒着敌舰的强大火力,我舰全速冲入敌阵。最近时,我们从2000多米一直逼进到几十米。这样的距离,敌舰的优势很难再发挥。
一个多小时后,敌军多舰被击伤。丢下受重创的10号舰,向东南和西北方向溃逃。当天叶剑英一直守在指挥室,他没时间吃饭,警卫们只能拿来几块饼干给他垫一垫。
期间,他研究作战方案、看情报,已久不作战的老帅,让身旁的年轻将士们见识到了老一辈军事家的实力。从南海舰队16艘舰艇的派遣,到广州军区4个步兵连的抵达,叶帅的指挥和安排无一不具前瞻性。
20日凌晨两点多,见一切都已有了把握,叶帅果断向前线部队发出命令:坚决收复甘泉、珊瑚、金银三岛:
9 时 40 分,甘泉岛上南越国旗消失,升起了五星红旗;
11 时 20 分,珊瑚岛升起了五星红旗;
14 时 40 分,金银岛守军被全歼。
至此,西沙群岛回归祖国怀抱。
此后,惨败的南越当局为了挽回面子,曾一度调动飞机和军舰,准备报复。对此,我方一面让外交部发出警告,一面命令驻守南疆的陆、海、空三军,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最后,南越不敢再轻举妄动。
尾声:1974年的西沙海战,是毛主席生前决策的最后一战,也是77岁的叶帅亲自指挥的一战。作为以小舰胜大舰的经典战例,它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战略遗产,更一举解决了我国海疆的隐患,使我国在南海中部获得了一个稳固的立足点。
如今,48年过去了,仍有不少军迷在讨论:在当时的装备情况下,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81岁的毛主席那天上午为何就敢签下“同意”二字?他为何那么自信?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相信他的老战友们,他相信他那些兵……
西沙海战,该被更多中国人的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