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194课:说文解字第217课 细说 歸
说文解字第194课:说文解字第217课 细说 歸(2)通“愧”。惭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歸,假借为媿(愧)。”《战国策·秦策一》:“面目黧黑,状有歸色。”高诱注称:“歸,当作愧。愧,惭也。”(二)ku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1)通“馈”。赠送,给予。《广雅·释诂三》:“歸,遗也。”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歸,假借为馈。”比如《左传·闵公二年》:“歸归乘马。”杜预注称:“歸,遗也。”赠送给戴公驾车的马匹。(珠算)(12)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比如:表扬归表扬,可就是突击任务没分配给我们。又比如:说归说,做归做。此外,还用作姓氏,《通志》有载。
(韩非子像)
(10)称赞。比如曹植《名都篇》:“观者咸称善,众工歸我妍。”又比如《抱朴子·外篇·审举》:“亲族称其孝友,帮闾歸其信义。”都是用的这个意义。
(11)珠算中称一位除数中的除法。如:九归口诀。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佛像)皆以高之尺寸,照行七坐五涅槃三归之,歸后以自乘。”引申为计算;结算。比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歸不出一个清账。”
(珠算)
(12)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比如:表扬归表扬,可就是突击任务没分配给我们。又比如:说归说,做归做。
此外,还用作姓氏,《通志》有载。
(二)ku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1)通“馈”。赠送,给予。《广雅·释诂三》:“歸,遗也。”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歸,假借为馈。”比如《左传·闵公二年》:“歸归乘马。”杜预注称:“歸,遗也。”赠送给戴公驾车的马匹。
(2)通“愧”。惭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歸,假借为媿(愧)。”《战国策·秦策一》:“面目黧黑,状有歸色。”高诱注称:“歸,当作愧。愧,惭也。”
(三)kuí。用作古人名、国名也作“夔”。《水经注·江水二》“(秭归)县故歸乡。《地理志》曰:‘歸,子国也。’”夔州在古时也叫“歸”,歸读夔音。这也是它为什么又叫秭归的原因。
(现在的夔州)
“歸”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歸”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1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