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范增不死项羽会赢吗(为何项羽不听范增之谋)
如果范增不死项羽会赢吗(为何项羽不听范增之谋)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反秦斗争陷于低潮。以项梁、刘邦为首的楚地义军在薛地相会商讨大局,范增前往投奔,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范增的前半生记载很少,他一出场就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司马迁只是简单描述说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好出奇计。对于刘邦的说法,前面的部分我是深刻认同的,若无这三个人相助,刘邦是很难得到天下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我是非常不赞同的。范增之所以不受项羽所重用,只因为他所效忠的另有其人。为何这么说?这还要从范增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说起。
当年,刘邦打败项羽得到天下后,曾和自己的手下聊起自己能得天下的原因。
其手下都是纷纷奉承刘邦说他雄才伟略,赏罚分明,所以众人乐意为他效力。而项羽则妒贤嫉能,抠门小气,不舍得赏赐有功之人,所以失了心。
当时刘邦却不这么认为,对众人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于刘邦的说法,前面的部分我是深刻认同的,若无这三个人相助,刘邦是很难得到天下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我是非常不赞同的。
范增之所以不受项羽所重用,只因为他所效忠的另有其人。
为何这么说?这还要从范增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说起。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范增的前半生记载很少,他一出场就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司马迁只是简单描述说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好出奇计。
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反秦斗争陷于低潮。以项梁、刘邦为首的楚地义军在薛地相会商讨大局,范增前往投奔,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范增在见到项梁后,首先分析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他看来陈胜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其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王,无法充分调动楚国的反抗力量。
因为,秦朝消灭六国的时候,楚国被灭得最冤枉,最委屈,所以楚人对秦的仇恨也是最深,所以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接着,他告诉项梁其之所以能被受到楚地各起义军的拥护,就在于其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子,而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
所以,他建议项梁扶立原先楚王的后裔,以此树立大义的名分。而项梁也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
范增的这个复立楚王之后的建议在反秦的初级阶段,为项梁所领导的故楚集团的反秦力量扩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个计策简直就是顾头不顾腚,只看眼前不考虑未来。范增在建议项梁拥立之初就应该考虑到,一旦反秦胜利后,怎么安置楚怀王?
清代学者王鸣盛就曾有言
“方项梁起江东,渡江而西,并诸侯连战胜,及陈涉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此时天下之望己系于项梁,若不立楚怀王孙心,即其后破死于章邯之手,而项羽收其余烬,大可以治天下,范增首倡议立怀王,其后步步为其掣肘,使沛公入关,羽得负约名,杀之江中,得弑主名。増计最拙,得误项氏,且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
算是彻底否定了范增给项梁建议立楚怀王的计谋,他认为秦朝暴虐无道,反秦诛暴,是大势
所趋,项梁完全可以自己干,并不需要再立楚怀王,来作为反秦的标志。
若是如此即便项梁战死,项羽也能继承项梁的势力,统一整个天下。而拥立楚怀王之后,楚怀王也并非等闲之辈,项梁死后便夺取了项羽的兵权,并不许项羽西行攻秦。
还让刘邦制约项羽,这些都触动了项羽的逆鳞,以致最后项羽在称霸诸侯后暗杀楚怀王,反而使得项羽背负了种种骂名。
之所以如此,只因为范增为楚人,作为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他必然更认可原先楚王之后的正统地位。
他相助项梁并非是为了项氏,而是为了推翻秦朝统治,复兴楚国。所以其才会建议拥立熊心为楚王,因为在他看来项氏只能是楚国复国的助力,而不能成为新的楚王。
而且,在项梁战死后,楚怀王立马发动政变夺权成功,成为真正的楚王,这里面估计范增也出力不少,不然为何在后来的援赵大军中,范增被封为末将,成为第三号领袖。
也正因为如此,项羽从此开始对范增不再信任,因为他知道范增效忠的是楚怀王而非是是效忠项氏,所以无论范增给他什么建议他都要再三思虑。
关于范增建议项梁拥立楚怀王之计暂且算是有利有弊,但是范增在鸿门宴上力劝项羽刺杀刘邦可谓是个名副其实的昏招。甚至我觉得其有些包藏祸心。
首先,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可不是诸侯联军,真正属于他的嫡系的估计也就七八万,而且因为巨鹿之战损失颇大。
而刘邦的十万大军可是名副其实的刘家军,只听从刘邦一个人的号令,真正打起来谁胜谁负还说不定。
尤其是刘邦可是立下了先入关中灭秦的大功,当时”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可谓是人尽皆知,要是在宴席上了杀了刘邦,这联军的人心可就散了。
项羽不是政治白痴,他怎么可能接受范增的建议,所以说范增的的计策完全是个昏招,这样的昏招真不应该出自范增这样的人手中。
按照我的分析,原因只有两个,要么范增名不副实,要么就是范增包藏祸心,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高一些。
按照之前的分析,范增效忠的是楚怀王,而项羽和刘邦正是楚怀王名下的两大军事集团,而且很明显,随着刘邦入主关中,其野心也在迅速增长。
眼见两大军事集团都要脱离楚怀王的统治,范增才会使出这种二桃杀三士的把戏,意图为楚怀王清除这两个叛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小人之心了,但是按照范增的智商确实不应该出这么个昏招!
无论是其名不副实还是包藏祸心,反正在项羽眼里范增都不再是可靠之人!从此以后,项羽必然是对范增怀有戒备之心。
也正因为如此,范增的计策必然不会被项羽完全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