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离间之计而不再用范增(好奇计的亚父)
项羽离间之计而不再用范增(好奇计的亚父)说完陈胜失败的原因,再顺便提一下包括刘邦、英布在内的归附项梁的首领,这帮首领中没有任何一个想着要复立楚国或拥立楚国王室后裔,如果他们有这心思,早就提出来了,还需要范增来提吗?最后在于陈胜的政治、谋略、军事水平都不行,跟强大的秦国抗衡,自然就失败了。首先是没有拥立六国之后分散秦军的注意力和火力,此所谓谋略上缺乏大局观。其次在于陈胜不识人不会用人,吴广才能不及中人,却被陈胜封为假王且给予极大的军事指挥权,周文自言知兵便给大将军印,结果搞出个赵括第二。再次在于陈胜不智,不知什么意见为对什么意见为错,陈馀献上的正确意见陈胜不采纳,别人献上的谗言陈胜倒听了进去。
范增绝对是楚汉争霸中最被高估的谋臣。
他虽然“好奇计”,但实际上却从来都没有任何真正见效的“奇计”,跟张良、陈平、韩信等人根本就不能比。
且看范增出山后的第一计,即“拥立楚怀王”。且不说此计的结果导致了楚国的内斗,单说范增提出此计的论据:陈胜失败的原因是没拥立楚国之后、众将士归附项梁乃是期盼项梁拥立楚国之后,两个论据,一个都不成立。
陈胜之所以失败,有三点原因。
首先是没有拥立六国之后分散秦军的注意力和火力,此所谓谋略上缺乏大局观。
其次在于陈胜不识人不会用人,吴广才能不及中人,却被陈胜封为假王且给予极大的军事指挥权,周文自言知兵便给大将军印,结果搞出个赵括第二。
再次在于陈胜不智,不知什么意见为对什么意见为错,陈馀献上的正确意见陈胜不采纳,别人献上的谗言陈胜倒听了进去。
最后在于陈胜的政治、谋略、军事水平都不行,跟强大的秦国抗衡,自然就失败了。
说完陈胜失败的原因,再顺便提一下包括刘邦、英布在内的归附项梁的首领,这帮首领中没有任何一个想着要复立楚国或拥立楚国王室后裔,如果他们有这心思,早就提出来了,还需要范增来提吗?
综上,可以证明,范增失察且自以为是,难怪项羽不怎么使用他的计策。
范增的第二计是鸿门宴上暗杀刘邦,倒果为因地来看,此计甚妙,但如果范增真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就能捞到什么便宜吗?未必!
杀了刘邦一个,沛公军中就不能重新推举一个刘邦的替代品出来吗?其他的诸侯是否会跟项羽同心同德呢?而且,项羽当时缺粮,若是打起持久战来,没粮的项羽能干过粮草充沛的沛公军吗?须知,沛公军的后盾是关中啊。
你项羽杀了跟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的沛公,关中人民会支持你项羽吗?显然不能!沛公军有了关中人民的支持,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兵马和粮草,就跟后来的楚汉相争一样,项羽应付得过来吗?
如此来看,鸿门宴上杀刘邦绝非什么奇计,实乃顾头不顾腚的烂计一条。
范增搞的第三计是咸阳分封。
咸阳分封有三层考虑,一是给将军们封王,使项羽的自号西楚霸王合乎法理;二是打散各国,割大弱强,为项羽将来各个击破奠定基础;三是对付刘邦。
然而,范增对付刘邦的方法非常不智。
把刘邦封到巴蜀,结果刘邦手握秦帝国的绝密资料并且受到过秦国故民的拥戴,刘邦很快就还定三秦,成了刘邦曾经希望的真正的关中王。
把刘邦的军队裁到三万,刘邦确实裁军了,但裁的只是一批意志不坚定的分子,意志坚定的全带到巴蜀去了,刘邦虽然表面上把汉军的数量做到了三万,但又在汉军编制之外搞出了一个“楚及诸侯慕从者”,这批人也多达数万,其中,韩王信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也就是说,范增想到的两个计策,都被刘邦轻松化解了。
如果范增和项羽把刘邦封到别地呢?比如封到楚国去,毕竟“先入关者为王”也可以解释为“先入关者可以封为王”而不一定是封为关中王啊。
仅此三计,就能看出来,范增其实不中,谋略水平挺一般的。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