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5.《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迷惘、孤独与悲观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成为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3.《永别了,武

他一生中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迷恋战争,但战争却令他迷惘。他要求自己做一个硬汉,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却又时时感到脆弱,竟然在62岁时用猎枪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有文学是他永恒的爱人,一生的追求,他就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记者欧内斯特·海明威,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以下收录了这位作家的十几部代表作品:

1.《老人与海》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使他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3.《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2)

该作讲述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通过描述二人的爱情,作品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

4.《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3)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迷惘、孤独与悲观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成为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5.《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4)

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途中汽车抛锚,皮肤被刺划破,染上坏疽病。他和他的情人在等待一架飞机来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小说围绕“死亡”和“即将死亡”来写,但根本的主题是哈里回到过去,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历程回顾。哈里热爱这个世界。他有很多经历。跟不同女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经历,他都想写下来但却没来得及写。他最终没有能达到心中的目标。死前,他悔恨至极。故事的结尾,他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6.《非洲的青山》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5)

1933年11月到1934年2月,海明威携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和好友卡尔等一同前往东非的肯尼亚去打猎。回来后,海明威表示要写一部“绝对真实的书”,与“虚构的作品媲美”,于是就有了这部《非洲的青山》。海明威以惊人的记忆,精湛的笔法,再现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猎经过,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与动物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聆听到非洲独有的狮吼捻叫;同时,海明威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与卡尔竞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好胜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现了男子汉的坦诚。作者通过大段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非洲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的种种观察和体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其内心当中对大自然和淳朴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和向往。经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人们往往迷失于很多物质需要当中,而在自然风光当中,能更好地展现人类内心的真实追求和人类对自然景物的向往。

7.《有钱人和没钱人》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6)

本书分为《春》、《秋》、《冬》三部分,形象地表现了哈里·摩根这个“个人主义者”失败的一生。 在《春》里,摩根从事出租钓鱼船的行当,迫于生计,为他人运送“活货”(偷渡者),为求自保,不惜以身试法,惹上了人命官司。在《秋》中摩根从事走私烈酒的买卖,过着在“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到了《冬》,摩根已经山穷水尽,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甚至同意接受把一伙抢劫银行的古巴恐怖分子运回古巴的提议。虽然他在游艇上干掉了那伙恐怖分子,但是自己也中了枪弹,不幸身亡。这是海明威的一部引起评论家强烈争议的作品。

8.《春潮》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7)

美国青年作家斯克利普斯·奥尼尔的妻子女儿相继出走,他本人雪夜离家去找工作,在小饭馆中邂逅中年女招待、爱好文学的英国人黛安娜,两人一拍即合,闪电结婚,而他也因此在城中水泵厂当上了记件工。不料小饭馆里接替黛安娜的女招待曼迪一肚子文坛掌故,且能说会道,迷倒了斯克利普斯。与斯克利普斯同厂的工人瑜珈・约翰逊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巴黎有过一段“艳遇”,结果中了“仙人跳”,从此不想找女人。然而,一个一丝不挂的印第安女人闯进了小饭馆,被人撵走,在街头茫然徘徊的瑜珈竟跟随着她,把衣服一件件脱掉,和她并肩走入夜色中……冬春之交,密执安州的北国山城发生了一系列奇事,构成了海明威早期中篇小说《春潮》妙趣横生的核心情节。

9.《流动的飨宴》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8)

《海明威全集:流动的飨宴》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最后一部作品。在《海明威全集:流动的飨宴》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年一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10.《第五纵队 西班牙大地》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9)

剧本《第五纵队》以马德里保卫战为背景当时西班牙一叛军将领扬言有四个纵队围攻马德里,同时城内有一批同情者将配合部队里应外合,他名之为第五纵队。主人公美国记者帮助西班牙政府军做肃反工作,潜入敌方侦察哨,捉拿间谍归案。他的女友是个有点玩世不恭的美国大学生,到西班牙恶报以道战况。剧中还有德国反法西斯斗士、西班牙政府保卫局的领导及一个黑种妓女等登场,在佛罗里达旅馆内上演一幕幕活生生的戏剧。《第五纵队》是海明威一生创作中所写的唯一的剧本,这部戏剧具有很强的自传性,男主角罗林兹就是以海明威为原型创造的。

11.《午后之死》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0)

《午后之死》是海明威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短片小说,是一篇相当长的论西班牙斗牛的文章。小说以西班牙斗牛文化为背景,讲述了斗牛文化的起源和斗牛场面的残忍血腥。在书中他对斗牛做了极为详尽而深入的介绍和论述,指出斗牛士在斗牛场上的生死表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午后之死》中通过对斗牛运动的介绍,阐述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书中,他除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上自由灵活的运用,还增加了名词术语注解、新闻采访等,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现象:跨文体写作。

12.《岛在湾流中》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1)

此书讲述了画家托马斯历经坎坷,先后有过两次婚变,婚后所生三子均归前妻抚养。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常常陪孩子出海钓鱼。父子之间感表深厚。不幸的是两个儿子死于车祸,仅剩的一个儿子又有二次大战中牺牲。最后,托马斯决定入下画笔,抛却个人悲欢,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

13.《伊甸园》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2)

美国青年作家戴维在20年代中和妻子凯瑟琳从巴黎到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度蜜月,沉醉在浪漫的性爱生 活中。戴维想继续写作。妻子却只想及时行乐,找发型师把头发铰短,甚至在结识外国姑娘玛丽塔后,怂恿丈夫爱她。三人投入了危险的性爱游戏中。但“好景”不长,因玛丽塔支持戴维写作。凯瑟琳由妒生恨,把他的手稿付之一炬后留信出走。戴维在玛丽塔的呵护下,文思泉涌,把最喜爱的一个短篇一字不错地重写出来,又回到了“伊甸园”中。这是海明威1961年自杀后出版的遗作,虽然写于晚年身体日渐衰退的时期,但全书焕发着如火如荼的生命力与爱情,是一部难得的青春小说。

14.《危险的夏天》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3)

海明威对西班牙斗牛有特别的爱好。1959年他再次去西班牙,回国后应《生活》杂志约稿所投去的稿子经过编辑的合理删节,保留下最精彩的部分,于是便有了这本《危险的夏天》。书中有海明威回忆他与西班牙一些老朋友的友谊,有对于两位正非常走红的年轻斗牛士英勇气概和高超技巧的赞扬,有对于西班牙斗牛非常内行和生动的描写,以及这位著名作家对死亡全神贯注的研究。

15.《渡河入林》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4)

这是海明威于1949年去意大利旅行和打猎回国之后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坎特威尔上校躲在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全书描写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主人公在战后不久去意大利的福萨尔塔重访他当年作战负伤的地点,去威尼斯游玩,与朋友们一起打野鸭子,并着重描写了他与美丽的意在利姑娘蕾纳塔之间毫无功利目的纯真爱情,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前途的关心,以及对人生的价值、爱情与死亡的思考。本书书名取自美国内战时期南军将领托马斯·杰克逊临死前所说的话,表现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也名括他本人--视死如归的坚强性格。

16.《曙光示真》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收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15)

本书描写的是海明威于1953-1954年第二次(偕同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什)去非洲游猎的经历。他们夫妇俩与跟随他们一起作为他们助手的几个当地人追猎一头作恶多端的凶悍狮子,途中还射猎一些瞪羚、豹子、沙鸡等动物,反映了作家对憨、忠诚的非洲土著居民的纯真友好的感表,也反映了玛丽学习射、锻炼勇气的积极态度,以及他们伉俪这一段生活的欢乐气氛。书中还写到海明威在当地的一位名叫黛芭的女朋友,玛丽甚至称她是丈夫的“未婚妻”,这位姑娘与海明威相当要好,但她并没有影响他们夫妇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一种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精神。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他不仅被视为一位开创一代文风的新颖的作家,更被世界范围的文青们奉为文化偶像,他的作品即使放在现在也熠熠生辉,非常值得一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