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在什么时间段发病率高(所有人5月11日拨96811专家告诉你中风那些事儿)
中风在什么时间段发病率高(所有人5月11日拨96811专家告诉你中风那些事儿)中风以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让大众对其产生恐惧。中风,在民间的说法 ,在医生的专业术语中,称为“卒中”。通常在听到医生说出“卒中”二字时,家属和患者本人都很恐惧,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它到底是什么病?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卒中协会贵州省分会常委,贵州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贵阳市医学会第九届神经外科分科学会常委。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0余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型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治,各类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的显微手术治疗 ,以及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外血管狭窄,急性脑梗塞的再通治疗。患者“闻”中风色变
时间:5月11日(本周四)15:00-16:00
电话:0851-96811
本期出场专家:向欣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卒中协会贵州省分会常委,贵州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贵阳市医学会第九届神经外科分科学会常委。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0余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型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治,各类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的显微手术治疗 ,以及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外血管狭窄,急性脑梗塞的再通治疗。
患者“闻”中风色变
它到底是什么病?
中风以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让大众对其产生恐惧。中风,在民间的说法 ,在医生的专业术语中,称为“卒中”。通常在听到医生说出“卒中”二字时,家属和患者本人都很恐惧,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向欣介绍,卒中,就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破裂,产生一系列后果的神经科急危重症。向主任表示,该病以中老年为主,但近年来调查研究发现,卒中出现了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的卒中患者,多数有数年的高血压史。由于血压控制不佳导致血管硬化,最终使得年纪轻轻就发生脑出血、脑梗塞。”向主任表示,尽管卒中的发病人群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脑卒中这个“杀手”,已经悄然接近年轻人群。
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卒中每年新发病例为250万,每12秒就有一个新发病例。此外,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致残、致死原因,是欧美国家的4-5倍,日本的3.5倍。
哪些“导火索”会导致突发卒中?
家属如何快速识别?
既然卒中这么可怕,那到底有哪些“导火索”,会导致突发卒中呢?哪些原因是无法控制的,哪些原因又是可以控制、预防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爱健康》周刊特别邀请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向欣博士做客本报“贵州名医热线”第52期, 在线解答广大市民关于卒中的各种疑问。向主任特别提醒,发生过中风或脑出血、脑栓塞的患者,再次中风的风险是常人的几倍,而每次中风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对此,向主任提醒,就医“黄金时间”和治疗方式很重要。“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卒中发作后就必须马上识别并送医。”向主任表示,卒中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时机,正常的脑组织在缺血5分钟后即开始有脑细胞死亡。但是,在及时、正确的救治下,仍然有相当部分的神经功能可能得以保存。“黄金时间”内,如果闭塞的血管得不到有效复通,意味着病人失去了保存神经功能的宝贵机会。所以,病人家属发现病情,就需要立刻送医,要求患者家属具备必要的救治常识。对此,向主任也将在做客“贵州名医热线”时教大家详细识别。
卒中如何治疗?
及时送医还要选对治疗方式
据向主任介绍,对于卒中患者的治疗只有一个原则: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及早发现,尽快送医,早救援一分钟,就可以多挽救200万个脑细胞。贵医大附院神经外科每年都会接诊很多脑卒中病人,医院还专门配备了脑卒中急救车和绿色通道。但是,有非常多的病人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重残或者死亡。
另外,就算是就医及时,进行规范和有效的治疗也很重要。向主任告诉记者,在他的病人中,有的家属很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却因为一些医院缺乏相关的治疗手段而耽误治疗时间,悔恨终生。
那么,面对卒中的患者,医院应该如何治疗呢?哪种治疗手段是最有效的呢?为什么有的患者明明及时送医却还是错过治疗的机会呢?5月11日,向主任将向大家进行相关治疗手段的知识科普,帮助广大“卒中”患者了解卒中的治疗。
同时,《贵州都市报》新媒体还将在直播间同步直播本次“贵州名医热线”,市民可以在腾讯新闻直播频道、今日头条直播频道以及天天快报直播频道同步观看,还可以在网上留言,实时与专家交流,专家将“面对面”对读者的问题进行解答,机会难得。
欢迎按时拨打热线:0851-96811,与专家交流健康问题。
(本报记者 罗欢)(贵州都市报全媒体编辑 张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