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三十六计(东方战狼兵法概述)
姜子牙的三十六计(东方战狼兵法概述)二、施展反间计,分化瓦解商朝统治集团。纣王当初囚禁文王于羑里,经文王部属献犬马声色而得释,已见纣王骄奢淫逸之状与夏桀相埒。治乱之机,在于用人。纣王沉迷于个人享受,且有刚愎自用、忠言逆耳,结果,比干被杀、微子潜逃、箕子投周,贤臣退,小人进,大厦将轻。虽史无详载,从后世兴衰之规律也可窥知,太公之谋必施展于朝歌。一、首先强化本军队的战术水平,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讲就是发展“非对称”军事战略。“战车”在太公的主持下成为周军冲锋陷阵的开路先锋,亦如二战时期出现的坦克军团。当四五百辆“战车”面对商朝步兵部队时,己方横冲直撞,敌方大惊失色,立即土崩瓦解。太公以无钩鱼竿起于渭河之滨,佐文王兴国建业。《六韬》一书世传为太公所作,虽经考据应成书于战国后期,但由太公的事迹不难看出此书能够反映太公的大部分思想。太公所指导的那场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22年,古战场在商朝王城外的一片平原,世称“牧野之战”,一战而胜,
唐肃宗在颜真卿的建议下,册封古往今来历朝名将,列于榜首者为周朝开国元勋姜尚。有关姜太公的传说多来自神怪类小说《封神演义》,在真实的历史中,姜子牙有何事功于世呢?
姜太公像
周朝是中华民族实现大一统的奠基期,也是中华文化的形成期。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楷模,尽管后世称“圣人无常师”,实际上孔子所在乱世,他想寻名师也寻不到,总之,孔子所宣扬的礼乐之教,师承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周朝的政治规模,被视为治国巨擘第一人。
“文武成宣”四王之所以开辟周朝八百年大业,除周公辅佐治国之外,功劳至伟之开国建国者便是姜太公。太公之学为后世管仲、孙武等效仿,世称兵家之祖。
太公以无钩鱼竿起于渭河之滨,佐文王兴国建业。《六韬》一书世传为太公所作,虽经考据应成书于战国后期,但由太公的事迹不难看出此书能够反映太公的大部分思想。太公所指导的那场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122年,古战场在商朝王城外的一片平原,世称“牧野之战”,一战而胜,摧毁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开启中华民族新时代。此战的准备期、实施期及战后部署期均可见姜太公“谋略作战”的思想。
《武经七书》之《六韬》
战前,虽然文王在太公辅佐下,开疆辟土,以致“天下三分有其二”,但是,商王朝历经六百年的基业仍难以撼动,当时的兵力对比大致是:周有甲兵五万,商之兵力号称七十万。太公如何应对呢?
一、首先强化本军队的战术水平,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讲就是发展“非对称”军事战略。“战车”在太公的主持下成为周军冲锋陷阵的开路先锋,亦如二战时期出现的坦克军团。当四五百辆“战车”面对商朝步兵部队时,己方横冲直撞,敌方大惊失色,立即土崩瓦解。
二、施展反间计,分化瓦解商朝统治集团。纣王当初囚禁文王于羑里,经文王部属献犬马声色而得释,已见纣王骄奢淫逸之状与夏桀相埒。治乱之机,在于用人。纣王沉迷于个人享受,且有刚愎自用、忠言逆耳,结果,比干被杀、微子潜逃、箕子投周,贤臣退,小人进,大厦将轻。虽史无详载,从后世兴衰之规律也可窥知,太公之谋必施展于朝歌。
三、以“吊民伐罪”之名联合诸侯。相对力量弱于敌手时,必须发动同仇敌忾者,众志成城,一致对外。彼时,纣王横征暴敛,以大欺小,众诸侯苦商久矣。因时乘势,武王振臂一挥,众家诸侯团结在周王左右。孟津观兵后,太公见商朝“既有天殃,又见人祸”,力主兴兵,而成大业。事后大封八百诸侯,中国历史自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历史一大转折。
于是,周武王以共主身份率各路大军齐集牧野大平原。而此时,商纣王仓促应战,以所谓七十万之乌合之众面对周王。太公所见,对手军容不整,似有囚徒、难民在列,知其士气低落,遂于中军挥鞭直指:中军,战车冲出,势不可挡,左右两军扇形展开,一拥而上。商军丢魂落魄,一败涂地。商王走鹿台自焚而亡。
“开仓放粮,出榜安民”之战后举措也许就始于牧野之战。武王既以“救民”为号召,便在“诛其首恶”后,与民安定。同时,“以夷制夷”,命纣王之子武庚统领商之遗民——商人本为古之东夷部落,周为夏族一支——以求战后和平之效。
种种措施可见,此一战,岂非一场战役之简单,其策划已久,涉足政治、战略战术等领域广阔,非圣人不可为之。
兵者,国之大事。非孙武始有此见地,实出于太公之肇端,而经五百年历史实践教训,至春秋末期终为孙子一语概括。
太公功在当时,而其利在千秋!故,唐肃宗在封历代名将时,特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坐享武成王庙中央,其他七十四员上将军列于太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