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巷出过哪些名人(依运河而建的常州青果巷走出的名人)
杭州古巷出过哪些名人(依运河而建的常州青果巷走出的名人)枕河而居的时光,对于从青果巷走出的名人,也是萦绕心头的那抹乡愁。“他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蒋先生说,“他的木材当年就是沿着运河运到远方的。”吕旗大对青果巷有份依恋,他说,在这里已经住了70多年了,恐怕是离不开了。从喧嚣的和平北路拐进青果巷,似乎就安静下来。这是一条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青果巷依运河而建。有些房子推开窗,就是运河。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基本相同的生活形态:前门逛街,后门浣洗,出行多乘船。蒋先生说,当年,长约一公里的青果巷,码头就达到了上百个。在青果巷的尽头,90岁的吕旗大独自一人坐在巷子内。任凭几辆电瓶车呼啸而过,眼皮都不曾抬一下。
常州:依运河而建的青果巷走出的名人依运河而建的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清乾隆年间,临靠运河的青果巷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们在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常州方言“千”、“青”难辨,才有了现在的“青果巷”。
陪同我的学生家长蒋先生正好是历史学家,又是老常州人。他说,“青果巷凝聚了数千年常州古迹的精华和人物精英,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
青果巷的居民枕河而居
从喧嚣的和平北路拐进青果巷,似乎就安静下来。这是一条悠长而又寂寥的小巷。
青果巷依运河而建。有些房子推开窗,就是运河。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基本相同的生活形态:前门逛街,后门浣洗,出行多乘船。蒋先生说,当年,长约一公里的青果巷,码头就达到了上百个。
在青果巷的尽头,90岁的吕旗大独自一人坐在巷子内。任凭几辆电瓶车呼啸而过,眼皮都不曾抬一下。
“他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蒋先生说,“他的木材当年就是沿着运河运到远方的。”吕旗大对青果巷有份依恋,他说,在这里已经住了70多年了,恐怕是离不开了。
枕河而居的时光,对于从青果巷走出的名人,也是萦绕心头的那抹乡愁。
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曾回忆道:“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我大概三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
青果巷曾是大户人家聚居地
青果巷是常州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常州城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唐家”即毗陵唐氏。明朝时,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极一时。
不过,这个时间去青果巷,显然有些晚了。据当地媒体记载,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已于2012年启动,“建成后的青果巷,将成为形态、文态、业态、生态高度融合的常州文化名片。”
走在巷子内,多数房子大门紧锁,人去楼空。有些地方已经架起了脚手架,尘土飞扬。蒋先生说:“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已经搬走了。”好在巷子里还保留着一些文化遗存,老旧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已斑驳、残破,但仍能一窥昔日的风貌。
青果巷68弄,这是有着一条备弄的老房子。悠长的备弄,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两人交会时,其中一人还得侧身而过。神奇的是,即便是艳阳高照,弄内依然是黑漆漆的。
蒋先生说:“这才是真正的常州大户人家的房子。”据说,苏南旧时的大户人家,往往会在厅堂楼阁边上开辟一条长弄,弄堂狭长,从入门第一进贯穿到最后一进院落,这狭弄就是备弄。“备弄有防火的作用。当然,也供女眷和家里的佣人出入。”
走几步就能看到名人故居题额
沿着青果巷往深处走,沿街能看到“瞿秋白故居”、“赵元任故居”、“周有光故居”、“李伯元故居”等题额。
蒋先生说,曾有一位名人后代,站在青果巷感慨:“这里每一户人家的背后,或许都出过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蒋先生更愿意称青果巷为常州的“文化之根”。
67岁的赵与康是赵元任的族人。晌午时分,他坐在家门口,悠闲地喝着普洱茶。青果巷8号、9号就是他的家。“以前赵家房子大着呢,足足有4000多平方米,后来就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了。”赵与康还告诉我“赵元任在青果巷住了10多年,去美国之后,两度回国,都曾到过青果巷。”
这么多年,赵与康一直守着老宅子,“赵家很多后人都在国外,我希望他们回来时还能找到根。”
读一读瞿秋白
瞿秋白就出生在青果巷,因为是“名人”,当地政府专门设立了瞿秋白纪念馆。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同志书写。纪念馆分为纪念馆和故居两个部分。
瞿秋白纪念馆为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馆门两侧的墙壁上对称地各装镶一方铜雕。右边为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为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
两方铜雕定位准确,寓意深长。展览大厅有瞿秋白生平事迹的照片、文字、实物雕像和一些专题陈列。
瞿秋白故居原为瞿氏私家祠堂,黑漆大门两边各立抱鼓石一尊,上刻三狮戏球的浮雕。大门上方赫然高悬“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
故居分东西两院,各分四进,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墙,有廊道门扇相互连通。西院为正屋,原为供祭用的厅堂,庄严而神秘,现辟为多功能厅。
祠堂第二进,在“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我们读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与纪念馆厅内的铜雕相比,虽然同出于雕塑家童太刚之手,但风格是迥然不同的。
东院为厢房,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此处。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悉依当时格式征购或仿制,并照原样陈列的。
绕过屏风,第三进便是祠堂的主厅。出客厅,可见天井。四周回廊楹格,天空日光云影。中间有石栏古井一眼,深邃如镜。后面的一间是瞿秋白的卧室兼书房。瞿秋白喜欢音乐尤爱吹箫,细心的游客会注意到:窗棂边还挂着一支铜箫。静心听之,或许还能听见那凄婉幽扬的箫声呢!
中国的革命既有井冈山、遵义和延安的“小米加步枪”,也有战斗在上海等白区的文化战线上的惨烈斗争。到故居读一读瞿秋白,很有好处。
《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
赵先生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一个书香、官宦之家,著名诗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赵翼(乾隆进士)就是他的六世祖。
他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可谓夫唱妇随,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很有天赋。他对于音乐有相当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专攻过和声学,也专攻过作曲法,毕生都与钢琴为伍,他教过音乐或音乐欣赏课。
他为同时代的诗人谱曲: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徐志摩《海韵》,刘大白《卖布谣》,胡适《他》,陶行知《小先生歌》,施谊《西洋境歌》。他是当今中国的舒伯特,因为他的音乐细腻,注重音乐表现手段。
“五四”运动以前,赵先生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他共写了约近百首歌曲,一首合唱曲和一些钢琴小品等。
在差不多四十年的时间里,以他二十年代所写的作品,给当时的文化界、音乐界影响最大、也最能代表他前期音乐创作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
在三十年代他所写的作品中,以《西洋镜歌》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我是北方人》等较突出。四十年代后他的音乐创作中以歌曲《老天爷》在当时的群众音乐活动中有不小的影响。
赵先生在音乐思想上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他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工作,曾深入各地城镇考察和记录方言语言等,并对我国历代有关声韵的文献也有研究,因此,在对人民的现实生活、对我国民间语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对我国各地音韵上的特点等方面,他比当时其他的专业音乐家有更深的理解。
他非常注意民族语言音调同歌曲音调的结合,善于吸收传统音乐中的营养,能够在民族风格上有所探求以及能够以大胆创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创作。
他在《新歌诗集》的“自序”第三段“国乐跟西乐”中列举了自己所观察到的中国音乐的一些具体特征,用来说明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中,除了存在与世界音乐相共同的一些特点以外,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值得加以保存与发展的。
他主张尽管是歌曲创作,也不可太多依赖歌词,音乐本身应该充分显示其表现能力;他主张接受西方作曲技法,使之与中国的音乐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广义的中国气派;整个二十世纪都在追求世界主义、人类主义,作曲家在此基础上追求某个局部的民族风格。
因此,赵元任先生在本民族里是先知者。他提倡建立中国风格和声技巧研究;他在《新歌诗集》的“自序”第四段“本集的音乐”中,提出了如何来创造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的具体建议。
他指出:应该大胆探索“中国化”的和声,应该注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中国派”曲调的特点以及应该按照中国语言在声韵上的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
在该文的第五段“尾声”中,他对西方大批学者希望把中国保留在中世纪的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环境,即以“博物院中国”的观念来看待所谓“中国风味”的论调进行了批评。
对于和声的运用,他已开始注意它们在色彩上的不同功能,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调性布局和移调来表现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作于1926年,初刊于1928年出版的《新歌诗集》。它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人解放的潮流中,对执着而纯正的爱情的热情歌唱,被传诵一时。
赵元任先生以优美隽永的音乐,通过对春夏秋冬各种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表现年轻人在热恋中呈现万物有灵的浪漫色彩。歌曲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上主题乐句“教我如何不想他”采用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加以变化,从而使作品的民族风味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青果巷住的名人太多了,据不完全统计还有:抗元名将刘师勇、明代文豪唐荆川、清代书画家钱维诚、恽鸿仪、汤贻汾,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民初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模范缙绅汪作黼、故宫博物院开创者吴瀛、剧作家吴祖光、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七君子之一史良、民族工业开创者刘国钧……。
读者有机会去常州不妨逛一下。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