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Trip 采用的蓝牙版本没有新如自家的 TWS 产品,而是停留在 5.0 版本,这与它的发布时间已有一段有关。不过在这段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得益于 CSR8670 方案足够优秀,Trip 的连接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都属于千元内蓝牙头戴耳机的佼佼者地位。多点连接的切换过程比较迅速。延迟方面,在以 aptx 编解码协议链接标准测试设备三星 Galaxy S20 时,流媒体视频等环境延迟非常低。音游等场景,还是建议插线使用。机身所有的按键以及充电口全部集成在右端,左端仅保留了 3.5mm 插孔供有线模式使用。值得一提的是,Trip 的操作逻辑和常规思路不太一样。降噪按钮被做成拨杆形式单独放置于右腔体靠上的位置,而开关环境音的操作则基于右腔体的触摸面板。环境音模式的开关优先级要高于降噪开关,在开启环境音模式状态下必须关闭后才能选择是否开启降噪。从好的角度上来说,这把误操作的问题可以说是很好地解决了,不

KT MARK: IV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Headband Medium Level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1)

在过去的几个月内,TDS Studio 介绍过数款价格定位在千元内的降噪头戴耳机产品,可以这么说,中低价位的降噪头戴水准已经有了普遍的提高,比起之前的情况是要有着更加优秀的综合能力。但说实话,对于降噪性能有所需求而又对于入耳形态有所排斥的人群,在当下这个热浪席卷全国的时候,很难找到一款戴出去不过分闷热的轻量化降噪头戴耳机产品。前不久,233621 品牌托人来问对于旗下哪款产品颇感兴趣,可以提供体验机会,于是我选择了这款之前便看过有人拆解的 Trip,正好符合我正在寻找的条件。

包装主材料为薄瓦楞纸,内部进行也是相同材料进行分格和固定,正面采用大量色块,整体看上去很简洁。收纳袋被叠成很小的状态和配件均塞在靠下的格中,而耳机外部包了一层直筒型的塑料,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多余的包装材料,看上去有种“环保”的感觉……配件包括 3.5mm to 3.5mm 对录线、USB-C to USB-A 充电线。收纳袋非常简单,大小刚刚可以装得下 Trip 本体。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2)

从包装就能看得出来,Trip 这个产品整体都遵循着一个“轻量化”的设计目标,本体更是如此。Trip 整机裸重仅为 222g,框架为铝镁合金材质,而腔体主要为塑料。在默认放置的状态下,头梁模块和金属框架贴合比较紧密,但是在拉开之后,便可以看到头梁垫和头梁框架并未做成一体化。在实际佩戴的时候,这种设计在框架不过分变形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做到不错的贴合度,头压也不会偏大,可以说是不错的想法。头梁衬垫回弹相对较快,而耳罩则回弹相对较慢。

Trip 的耳罩使用了透气性较好的海绵,外面罩了一层蛋白皮,耳压很轻微。大小可以保证大部分人的耳朵被良好包裹,但是包裹的闷热感相较于同类产品要低很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相对设计紧凑,在部分人群佩戴好后转头时可能会有轻微的气压泄漏情况,就像 AirPods Max 那样——同样透气性好、同样转头时可能气压泄漏。如果针对于头骨耳廓部分靠下处那个凹陷区进行专门适配的话,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比较好的解决,同时也不会影响到透气性。Trip 的腔体与框架链接的地方有一圈明显的开孔,也与整体的气压平衡设计可能有一定关系。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3)

我手上的 Trip 为天鹅灰配色,实际观感看上去偏白,蓝色的连接线与耳罩左右标识设计给整体设计加入了一些撞色元素,看上去更像是个面向年轻化群体的设计。Trip 可以平铺折叠,也可以被内折至较小的收纳形态,转动关节应该使用了垫圈,转动过程中并未出现令人不适的异响。头梁可延伸长度两边各有三公分左右。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4)

机身所有的按键以及充电口全部集成在右端,左端仅保留了 3.5mm 插孔供有线模式使用。值得一提的是,Trip 的操作逻辑和常规思路不太一样。降噪按钮被做成拨杆形式单独放置于右腔体靠上的位置,而开关环境音的操作则基于右腔体的触摸面板。环境音模式的开关优先级要高于降噪开关,在开启环境音模式状态下必须关闭后才能选择是否开启降噪。从好的角度上来说,这把误操作的问题可以说是很好地解决了,不过也确实需要一定的学习适应。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5)

Trip 采用的蓝牙版本没有新如自家的 TWS 产品,而是停留在 5.0 版本,这与它的发布时间已有一段有关。不过在这段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得益于 CSR8670 方案足够优秀,Trip 的连接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都属于千元内蓝牙头戴耳机的佼佼者地位。多点连接的切换过程比较迅速。延迟方面,在以 aptx 编解码协议链接标准测试设备三星 Galaxy S20 时,流媒体视频等环境延迟非常低。音游等场景,还是建议插线使用。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6)

说到插线,在插线状态下,Trip 无论是否开机通电都可以正常使用。声音层面上,开机状态下的 Trip 会使用机内 DSP,声音风格和无线 aptx 状态下保持高度一致,且最大音量都有被控制的情况。而关机后,Trip 的声音风格会有轻微变化,不过整体方向仍然与 aptx 下保持了大体一致。我个人会更加喜欢 Trip 在有线 关机状态下的声音,总体更加饱满,也能听出来单元潜力还是比较高的。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7)

降噪方面,作为一款双模主动降噪产品,Trip 的标称降噪深度峰值为 -35dB。Trip 搭载的降噪芯片是索尼的 CXD3775,实际体验下来,作为一款定价千元内的降噪头戴,Trip 的降噪深度表现算差强人意。在规律的机械噪音环境下,可以明显感知到噪音削减。不过,降噪所覆盖的频宽表现只能说比较一般了,相较于较新的降噪算法开始对于人声的中下盘起作用,Trip 作为一款方案不算与时俱进的产品,在这方面与当下的旗舰产品还有差距。Trip 的优势点更多地在于开启主动降噪之后极其轻微的耳压感以及接下来的重头戏——环境音。

环境音模式下,Trip 的体验是相当自然的,在千元内的降噪头戴里属于相当出色的水平。虽然能够感知到中上盘一些频段会有轻微突出,但是自然度与实际交流过程中的可用性,Trip 是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的。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8)

通话方面,Trip 支持高通的 cVc 通话降噪,实际的表现还不错。总的来说,Trip 的降噪综合性能虽然比当下旗舰级型号有些差距,但是在自身价位段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尤其是耳压感和环境音可用性,是两个加分项。

续航方面,Trip 经过3小时完整充电可以续航20小时,表现中规中矩。

Trip 搭载了一对直径为 40mm 的动圈单元,振膜材料等信息未知,不过就如我上文所述,单元本身的潜力还不错。有线关机状态也比较好推,大部分小尾巴就可以轻松驱动。无线状态下,支持编解码协议为 SBC/AAC/APTX,以下的主观听感评价部分将全部基于 aptx 进行。

低频量略偏少,下潜还可以,厚度略偏薄,有一定的氛围烘托。Trip 并不突出低频的速度感,收放速度相对不算快,收得也不算非常干净。由于整个中下盘不算饱满的原因,这倒没有产生对于中频的污染。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过份前倾的问题,结像大小也略偏小,整体略靠后。

中频,人声总体厚度也不算厚,不过口型还原还不错。Trip 的人声偏向不算明显,不过音色渲染还是可感知的,在中上盘比较明显,整体听上去有轻微年轻化的趋势。我个人在这段时间的聆听过程中更多地使用 Trip 听女声为主。男声的线条感有些许不自然,这也与整个中下盘的调性有关。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9)

乐器方面,Trip 的弦乐表现总体算是比较出色的,拨拉弦细节保留得不错,不过乐器质感表现会有点“薄脆感”。大提琴形体感表现一般。金属管乐器表现中规中矩,气势感不突出。木管乐器表现总体还不错,基音准确度还不错,泛音量不算多,会有一点发紧。打击乐器刺激程度不高,听上去不会扎耳朵。

高频亮度适中,延伸表现符合价位表现。整体听上去有着不错的透明度,线条不算突出,没有让人不适的尖峰突出。

Trip 的声场规模并没有很夸张,不过很自然,声音的“高度感”不错。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突出,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中规中矩。解析能力还不错,且没有突出“解析感”来引起更多的不自然感。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10)

有线状态下,人声的饱满程度、乐器质感表现、泛音量感、低频的层次感、动态表现均有显著的提升,听上去算法痕迹更少一些。

总的来说,尽管 Trip 并非今年的新品,但仍然在自己的价位上能够立得住。保持了相当不错的功能与声音平衡,插线模式的声音提升、信号稳定性、环境音可用性都是值得着重提到的亮点。尽管过去相当时间,Trip 的轻量化设计,在同类产品力仍然是比较少见的,整体的设计也更加适合稍闷热的环境里持续佩戴使用。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July 2022

欢迎在全网各平台搜索订阅 TDS Studio 的产出内容。

头戴式蓝牙耳机主动降噪推荐(TDSAudio-)(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