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143讲(说文解字道)
说文解字143讲(说文解字道)在道家看来善恶、美丑、是非、正邪一系列对立的概念,都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或好坏之分。只是人类出于自身的利益给自然界进行了人为的设定,产生了这些概念。这法就是效法,依顺。人生活在地球之上,阳光、空气、水,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而地球是浩渺宇宙中的适宜生物生存的一个行星,它也必须遵守宇宙运行法则。诸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之类。而这个宇宙的法则就是道,而道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其实,还有个帝道的说法,就是回溯三皇五帝时期那样的美好时代,儒家一向有厚古薄今的传统。话说当年商鞅见到21岁的秦孝公时,前两次,商鞅谈到帝道和王道时,孝公哈欠连天,老是想瞌睡。后来两次,商鞅谈到霸道,孝公非常感兴趣,一连谈了好几天。就这样,当即敲定由商鞅主持变法。而商鞅变法,也拉开秦国富强称霸的序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最终强大的秦朝没能如他料想的传至万世,到了他儿子胡亥就亡国了。看
“道”在中国文化中,或者在中国哲学史中,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字眼。你看:《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论语》中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连做盗贼,也会“盗亦有道”!道在古人看来,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字。
下。而又变成了寸,又和寸的字符含义是一致的,这个字后来就变成了導,就是导(今简体字)的繁体。導本义就是引导,指用手在前面引导,可以认为導是導的加旁(讹变)的繁化字。
正如本文开头说的“道”是中古文化的一个关键词,往大处说,就是大自然运动的规律。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话可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的,天地的道理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把这道理告诉别人,也是白说,因为人很难做到。第二层意思是说,我们学习,的确要向老师学,听别人给我们讲,但是这毕竟是第二手知识,道听途说而来。真正的天地知道,只能由我们从大自然中自己直接领悟了。
如此说来,是不是有一种顿悟的神秘主色彩。儒家特别提倡王道,而反对霸道。孟子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霸道就是以武力夺天下,如春秋五霸。王道就是以仁德服天下。
其实,还有个帝道的说法,就是回溯三皇五帝时期那样的美好时代,儒家一向有厚古薄今的传统。话说当年商鞅见到21岁的秦孝公时,前两次,商鞅谈到帝道和王道时,孝公哈欠连天,老是想瞌睡。后来两次,商鞅谈到霸道,孝公非常感兴趣,一连谈了好几天。就这样,当即敲定由商鞅主持变法。而商鞅变法,也拉开秦国富强称霸的序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最终强大的秦朝没能如他料想的传至万世,到了他儿子胡亥就亡国了。看起来,霸道可以用于在列国中称雄,如果国家统一了,不行王道那就不行了。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在“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中就有《中庸》一书,这书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取,单独作注的。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法就是效法,依顺。人生活在地球之上,阳光、空气、水,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而地球是浩渺宇宙中的适宜生物生存的一个行星,它也必须遵守宇宙运行法则。诸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之类。而这个宇宙的法则就是道,而道就是它本来的样子。
在道家看来善恶、美丑、是非、正邪一系列对立的概念,都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或好坏之分。只是人类出于自身的利益给自然界进行了人为的设定,产生了这些概念。
而由于语言的迷障,人们往往趋好避坏,只看到人生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生命中必然存在的挫折乃至失败。这都不是客观认识世界乃至自己的正确方式,换句话说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从反方面推演,《道德经》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或曰上帝之手。一就相当于宇宙爆炸的奇点,二就是阴阳,三就是天地人,万物就是自然界中的芸芸众生。道是什么,老子也不清楚“强字之曰道”,用语言去表达宇宙本身,捉襟见肘,老子也颇有些“不立文字,见心明性”的禅宗味道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道还是一个行政区划单位。重点说一下比较典型的唐朝。唐朝行政区划采用“道州县”三级制,唐朝的道以监察为目的,先设十道,后设十五道,各道的长官由中央临时任命,先称十道巡察使,后称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置采访使,并无长期设置的长官,实际到后期采访使多由节度使等掌控,这样节度使专权集军、民、财政三权于一身,终酿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之祸。
道本义是道路,又引申为途径、方法。又可引申为通道。又引申为宇宙的本源,再引申为法则、规律,再引申为道理。引申为正义,再引申为主张、学说。再引申为好的治国措施。
再引申为述说。具体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引申图示: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例句。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道:道路。
2.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道:在路上。名词作状语。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道:说。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道:好的治国措施。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道:方法。
6.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
道:正义。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道:道理。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正义。
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道:道理。
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道:好的治国措施。
1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道:学说,主张。
12.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传》)
道:通道。
13.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学》)
道:自然的规律,法则。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道:道理。
1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师说》)
道:儒家的道统,指治国平天下等内容。
1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道:从师的风尚。
17.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道:说。
18.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
道:理想。
19.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道:规律。
20.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愚溪诗序》)
道:好的治理状态。
21.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_》)
道:原则。
2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