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外听开往春天的地铁(开往春天的地铁)

老外听开往春天的地铁(开往春天的地铁)老阿姨说,特大暴雨那天,她在地铁口避雨,是一个便衣警察搀扶着她把她送回了家,她说,地铁开通了,自己可以在这里遇见帮助过自己的人。那个人,她记得很清楚,国字脸,高鼻梁,三十七八岁的样子,总是说说笑笑,温和可亲。一个多月来,她一直想寻找他,可他一直没有出现。老阿姨有点失望地叹了口气,很快,又微笑起来,说,终于又可以摆夜摊了,老伴把午饭晚饭送到我手里。在地铁口,看来往人群,看富于生机活力的年轻人,有一种力量在感染我。更重要的,我希望找到那个便衣警察。因为儿女生活在郑州,老阿姨和老伴儿退休后便从老家来到郑州,投奔儿女。70岁,本是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可这位老阿姨不服老,每天在地铁口手工缝制鞋垫现场卖。她身体硬朗,除了周六周日和极端天气,每天都在这里卖鞋垫,一卖就是三四年。老阿姨每天上午9时左右开始在地铁口缝制鞋垫,直到傍晚6时以后才收摊儿回家,而老伴儿在家负责一日三餐。老阿姨身旁几个袋子里除了做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外听开往春天的地铁(开往春天的地铁)(1)

河南郑州特大洪水52天后,郑州地铁终于开启运行模式。孩子上学需要坐一站地铁,从东大街站到紫荆山站。听说地铁马上要开通,孩子欢喜得手舞足蹈起来,那种喜悦和欢娱,对她来说是好久没有的体验了。

舞蹈

一早,地铁口附近的公园,呈现一片热闹的景象。老年人早早地来到公园跳舞。在拆墙透绿的城市公园里,流行起老年人迪斯科舞。很多初学者,随意扭动身肢,肆意夸张的面部表情,看呆了不少人。各种乐器都有,人们围成一圈在演奏。一个60岁左右的大妈,戴着墨绿色墨镜,右手拿着话筒,面带微笑,给大家唱《天路》。她的表情又亲切又热情,旋律把握得当,抑扬顿挫,高音拉长,声线飘扬圆润。她一边唱歌,一边和着乐曲转动身体,与观众进行目光上的交流。表演很受欢迎,围观的人水泄不通。老人们认真地唱歌,专注地演奏,没有一点马虎和敷衍。还有很多才艺爆表的老年人,聚在一起或唱戏、或打鼓、或聊天,每一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位近70岁的郑州大爷装备齐全,坐在公园的花池旁,打打音乐,吼两嗓子。坐在一旁的人赞美有加。一男一女跳起拉丁舞,坐在我身边的老人讲,跳舞的男一号,已经77岁了,他穿着黑色的板裤,上面是白色衬衣和黑色马甲,锃亮的皮鞋,头发梳理得干干净净,脖子上还有一个红色的领花;大妈看上去也很年轻,脖子上围着粉红的纱巾,穿着红色的毛衣,毛线裙,轻盈雅致。他们在音乐声中陶醉起来,舞姿灵活柔美。旁边有很多环卫工人在歇脚,穿着红黄的马甲,时不时拍手叫好。

鞋垫

一号线人民路站C口处,一位古稀老人,趁着夜色,开启地摊生活。她瘦瘦高高的,头发差不多都白了,戴着老花镜,正在一针一针地缝鞋垫。虽然她是在卖鞋垫,却不见她吆喝一声,只是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破旧的三轮车上,摆满了各式鞋垫,白色和军绿色多一些。鞋垫大小号都有,上面还绣有各式花儿和福字样。老阿姨说,想送给消防战士或者人民警察。那天是消防人员和人民警察背着自己的孙女,逃脱了洪水的袭击,送到地铁出口。小孙女和奶奶决定手工制作鞋垫,送给地铁上那些救援的人员。

路边的人三三两两围了过来,老阿姨亲切地说,如果是消防人员和人民警察,不收分文。但路过的人都给了票子,直接放在车上。小孙女大约已经是高中生了,在一旁羞涩地看着奶奶,手里拿着一本书。一位穿戴整齐的年轻人放下10元钱,取了一双鞋垫,老奶奶追过去要退钱,可年轻人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为儿女生活在郑州,老阿姨和老伴儿退休后便从老家来到郑州,投奔儿女。70岁,本是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可这位老阿姨不服老,每天在地铁口手工缝制鞋垫现场卖。她身体硬朗,除了周六周日和极端天气,每天都在这里卖鞋垫,一卖就是三四年。老阿姨每天上午9时左右开始在地铁口缝制鞋垫,直到傍晚6时以后才收摊儿回家,而老伴儿在家负责一日三餐。老阿姨身旁几个袋子里除了做鞋垫的针线布料,就是老伴儿给她带的午饭。她所卖鞋垫从小孩到成人有20多款,每天卖10至20副不等,能赚到几十元钱。到这里买鞋垫的绝大多数是回头客。

老阿姨说,特大暴雨那天,她在地铁口避雨,是一个便衣警察搀扶着她把她送回了家,她说,地铁开通了,自己可以在这里遇见帮助过自己的人。那个人,她记得很清楚,国字脸,高鼻梁,三十七八岁的样子,总是说说笑笑,温和可亲。一个多月来,她一直想寻找他,可他一直没有出现。老阿姨有点失望地叹了口气,很快,又微笑起来,说,终于又可以摆夜摊了,老伴把午饭晚饭送到我手里。在地铁口,看来往人群,看富于生机活力的年轻人,有一种力量在感染我。更重要的,我希望找到那个便衣警察。

天不早了,我也该下班回家。站口的安检人员已经拉了卷帘门。隔着夜色往外看,往日此时地铁人流正值高峰。人们或背着挎包,或掂着笔记本电脑,匆匆地向外面走,赶路回家。一个小伙子手机滑落,另一个小伙子追赶大老远送过去;一个叔叔没有戴口罩,人群中有人说,给你。夜色朦胧,老叔叔和老阿姨在高峰期过后,收摊回家,老阿姨坐着车后面,老叔叔胳膊向前倾斜着,双腿在吃力地蹬着。

烩面

堂食“解封”和地铁即将开启的好消息,让餐饮业人员激动不已。人民路站附近的一家烩面馆,服务员一早在主管带领下,唱起消毒歌,领班给一排排间距队列的服务员用酒精消毒手,现场演示戴口罩。很多服务员都是女性,她们化着淡妆,整理工作服,脸上露出微笑,心里美美的,有活干就有饭吃了。

当天不少餐饮店打扫店内卫生,整理桌椅,做一些堂食前的准备。这家烩面馆在疫情防控期间提供外卖服务,通常是用餐桌堵住门口,将做好的餐食送给门口的顾客与外卖员。恢复堂食后,疫情防控并没有放松。刚过中午12点已有人在排队,工作人员戴了口罩,在门口用电子体温计对来人测温,体温正常方可进店。店主管介绍,之前都是乘地铁的人来这里吃,因为这里没有停车位。地铁停运后,顾客减少了一半,靠零星的外卖单子维持着门面。地铁马上就要开通,主管通知全体员工到位,提前准备食材,并全方位消毒打扫卫生。老板下令,自己先庆祝一下,于是熬制了新鲜的牛肉汤和羊肉汤,为他们共同度过困难期干杯。

这家店位于闹市,主打的就是烩面,来吃的基本都是回头客。一碗烩面端上来,瞬间就让人有了底气,有肉有菜有汤,也就十几块钱。特别是在凉凉的初秋,一碗下肚驱走寒意带来温暖,解馋又舒服。

这样的餐厅,很多时候也是我解馋的快餐店。一来二往,主管也认识我了,每一次都是亲切如故。来的多是回头客。也有顾客是从附近医院跑出来解馋的,太想这碗烩面了。这家的烩面分为4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肉上。优质烩面放的是羊肉,还有三鲜烩面、腱子烩面、滋补烩面。烩面好不好吃,面条很重要。机器压出的面条虽规整,但总感觉少了几分滋味。这家烩面都是纯手工,面片在师傅手里上下飞舞,看得人眼花缭乱。一碗好吃的烩面,汤和面的作用同样重要。在熬汤方面师傅有秘方,骨头砸碎了放锅里煮,里面的骨髓更容易煮出来,汤汁喝起来鲜美不腻,回味无穷。作为汤底的羊肉汤熬制到接近于奶白色,上面漂着一些滚动的油花,这样的羊肉汤喝起来浓厚鲜美却没有膻味,手工烩面筋道有嚼劲,炖煮的羊肉粒肥瘦相间,软烂适中,木耳、千张、粉条、青菜,该有的配料一个都不少,店家还贴心地送上一小碟香菜和糖蒜。凉菜的品种足有三十多种。想多尝几种凉菜,可以选择拼盘。酱花生配辣椒圈,红油耳丝配凉拌牛肉,有荤有素,配着烩面吃刚刚好。

主管担心开通地铁后,又出现如之前的顾客等待现象,特意在门口加放桌子凳子,在前台备有口罩以便顾客使用。中午,主管领着员工为庆祝地铁开通会餐,地铁口飘来阵阵羊肉汤的香气,路上来往的人停下脚步拍照发朋友圈。据老板介绍,暴雨以来,生意不好,我们和员工们一起担起“店荣我荣店耻我耻”的理念,没有拖欠员工工资,并及时关心员工的衣食住行。我们和员工一起抱团取暖,度过困难时期。

我在地铁口巡逻,大老远看见他们的员工在清理大门口的泥土,几位年轻姑娘穿着工作服,喜笑颜开,你一言我一语,追逐着跑跑跳跳。时不时有外卖小哥来取餐,服务员们一起上阵,打包、给料。

天很快黑了,我下警务室更换衣服,忽然闻到烩面馆散发的香气,眼前仿佛如以前一样出现一碗白汤羊肉烩面,上面漂着枸杞和羊肉片,桌子上有两小碟糖蒜和香菜,总感觉有一种熟悉的问候,在耳畔回响着。我知道,那是服务员们贴心的问候,他们如一个小家庭,在暴雨来临时,拥挤在餐厅避雨,老板想法子提供给员工休息和吃喝,他们风雨同舟,扛了过来。

我好像如过去一样在列车里听乘客议论纷纷,说自己是吃客,走去人民路吃烩面,那声音,如同回家,充满温馨。宾客如织,花儿和舞蹈,成了地铁口附近公园的风景,让那些乘坐地铁的人赏心悦目,保养精神情绪。经过52天的艰苦奋战,终于重新开启一座城市的地下速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