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华四十句及解析(论语开篇三句话)
论语精华四十句及解析(论语开篇三句话)如果你不能理解“为什么古人对道德修养如此重视”的话,你了解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明白了,礼乐制是周文化的集中体现,相传周朝的“礼乐制”是周公制定的,礼的规范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作为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礼制”,其重要的作用可见一斑。甚至五六百年以后的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乐之事,仍然赞赏不绝!因此,任何一切关乎人们道德风尚和礼仪的行为,已经上升至国家管理的层面。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礼,即礼所涵盖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礼仪规范、修养修为等极为重视。违背了礼,就是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是要受到刑罚的。举个被大家严重误解的例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念二声;表示修为、修养、德行;为己,表示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德行,整句应当理解为:人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德行,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大家可能很难认同《论语》能够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其内容是否太过于浅显?是否会觉得内容牵强?又或者
不论《论语》还是《道德经》,又或者其它诸多经典,它们的开篇,绝对是一整本书的书眼,是整本书的开明宗义,如果开篇部分理解错误,那对整本书的理解就会存在偏差。
论语开篇前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让我们先来看看常规的解释:
学习并且时时温习这些知识,难道不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大家可能很难认同《论语》能够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其内容是否太过于浅显?是否会觉得内容牵强?又或者认为这只是一些心灵鸡汤?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说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上面的解释和原意天壤之别。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汉字在其上千年的发展的过程中,意思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按照今天的字词意思进行理解,就会觉得有些牵强附会,甚至解释出来的意思和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甲骨文
举个被大家严重误解的例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念二声;表示修为、修养、德行;为己,表示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德行,整句应当理解为:人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德行,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如果你不能理解“为什么古人对道德修养如此重视”的话,你了解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明白了,礼乐制是周文化的集中体现,相传周朝的“礼乐制”是周公制定的,礼的规范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作为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礼制”,其重要的作用可见一斑。甚至五六百年以后的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乐之事,仍然赞赏不绝!因此,任何一切关乎人们道德风尚和礼仪的行为,已经上升至国家管理的层面。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对于礼,即礼所涵盖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礼仪规范、修养修为等极为重视。违背了礼,就是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是要受到刑罚的。
言归正传,我们研究孔子的《论语》之前,就必须首先了解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愿景,终极目标,那就是做君子,成圣人,然后行圣人之道,打造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今天,我冒昧用的八个字概括孔子一生:求知(智)、育人、践行、使命。孔子一生心系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智慧,培养弟子,传承衣钵,穷其一生践行他们的理想,为天下和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巨匠,他的思想已经传承了2500多年,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教化着我们。如果我们对于《论语》理解错误,其实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希望接下来的分享,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迪,也希望以此契机,让大家能够重新理解认识论语。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学问。该句中指学问和学说。
而:连词,无实际意义;
时:应该理解为当下。
习:不能理解为学习,古意是,幼鸟反复地练习飞翔,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
说通悦,表示喜悦。
综合起来该句解读应为:(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如果自己的学说或者学问能够被当下的社会所接纳并实践,这是多么值得高兴啊!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通友,古时“有”常被通假为“友”,可理解为朋友。但要注意,古人同门为友,同类同志才为朋,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三观一致,志趣相投才为“朋”,因此,朋比友更为深刻,朋比友更进一步。在说文解字中,朋被解释为,凤凰飞,群鸟从之。放在本句中,颇有”有凤来仪”的味道。
来,归来,归顺的意思。这里指很多人慕名孔子的学识,而投奔他求取学问。
乐读yue,欢喜快活的意思。
综合起来,这句应解读为:志同道合的人们,从遥远偏僻的地方汇聚于此,(一起探讨学问,行圣人之道),这也让人欢喜快乐啊!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人们,泛指当时的社会
知,知道、认可。
愠,怨气,怒气。
当下社会如果不认可我不接纳我,我也没有任何的怨气,这不也是真正的君子吗?
这样解释符合语言逻辑,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我把这个逻辑套用在今天的职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如果我的能力和管理理念,能够得到老板的认可并施行,那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即使老板不认可我,但是同事们认可我,大家主动来向我求教,相互探讨学习,不也值得高兴吗?如果老板和同事们都不接受我,我不会怨恨他们,我不也是正人君子嘛?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君王
其实,上面举的这个例子,很符合孔子的人生经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其学说虽没被各国接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保持内心的平和,教书育人,心系天下奋斗终身。正是孔子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向世人诠释了他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