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评价一下辛弃疾的一生的诗句(男儿到死心如铁)

评价一下辛弃疾的一生的诗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张安国的部下不少是义军旧部,所以当场就有上万人起来反正。于是,辛弃疾等押着张安国,率领这上万人马,迅即掉头南下,一路上战胜金兵的围追堵截,终于回到了南宋统治区。这时辛弃疾才二十三岁。苦心经营起来的抗金武装竟毁于一旦,辛弃疾只觉得怒火中烧,说,“我因主帅的命令,归附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这怎么回报?”他约集了当地统制王世隆和义军马全福等五十人,前往济州袭击金营。到了济州,他们设计把张安国诱出官街,趁他不备,捆缚在马上。同时向其部下声言,朝廷十万大军随后即到。义军在发展。而辛弃疾却忧虑地看到,义军人数虽然有二十多万,但由于是孤军作战,又缺少训练,一旦与骁勇善战的金朝军队铁骑进行大战,势必难以取胜。因此辛弃疾劝导耿京,归附南宋政权,以便与官军遥相配合,协同作战。耿京米纲这一建议,下令由辛弃疾陪同义军中名列第二的贾瑞,前仕的宋朝廷联络。1162年正月中旬,贾瑞辛弃疾等人到达建康(今南京)。不但会见

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31年)的一天,在郓州通往金朝军营的山路上,只见两团黄尘滚滚向前。一匹马载着个和尚模样的人,在前面飞奔;后面,一位英俊的年轻人策马紧追。终于追上了。被追者慌了手脚,满脸堆笑地对来者说:“我兄貌似青兕,力能杀人,还望看在往日情份,饶我一回。”年轻人毫不理会,怒睁双目,挥剑新对方于马下。这个年轻人,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评价一下辛弃疾的一生的诗句(男儿到死心如铁)(1)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公元1140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当时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早已沦陷于金朝军队的铁蹄之下。保留着奴隶制的金朝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种族歧视政策,任意占夺田宅,横征暴敛,甚至有的穷苦汉族百姓在菜园拔棵葱,也被斩首示众。辛弃疾从小就痛恨这种野蛮的民族掠夺。为了投身于来的统一祖国的大业,在祖父辛赞的教育下,辛弃疾動奋读书,刻苦锻炼体魄。

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四十万南进,中原地区的英雄豪杰趁机“屯聚纷起“进行反抗。弃疾便在此时组织起两千多人的队伍,参加耿京领导的以山东郓州为中心根据地的农民抗金义军。因为他是义军中仅有的一个负有文名的人,所以被任为掌书记,掌管全军书撤文件和印信。随后,听说济南附近有个相识的僧人义端,也聚众千人起事辛弃疾赶去动员,使他们归属了耿京。

不料,一天晚上,义端从辛弃疾处偷走耿京的大印,往金朝军营的方向逃跑了。耿京闻讯大怒,要办辛弃疾的罪。辛弃疾遂向耿京请求,以三天为限,拿下义端的首级。果然,他在半路上截杀义端,夺回了印信。辛弃疾以自己的英勇行动,在义军中赢得了威望。

义军在发展。而辛弃疾却忧虑地看到,义军人数虽然有二十多万,但由于是孤军作战,又缺少训练,一旦与骁勇善战的金朝军队铁骑进行大战,势必难以取胜。因此辛弃疾劝导耿京,归附南宋政权,以便与官军遥相配合,协同作战。耿京米纲这一建议,下令由辛弃疾陪同义军中名列第二的贾瑞,前仕的宋朝廷联络。

1162年正月中旬,贾瑞辛弃疾等人到达建康(今南京)。不但会见了将相大臣和正在建康检阅军队的宋高宗赵构,也“即日引见”,听诵奏表。一切安接治的事都顺利完成。南宋朝延正式任命耿京为“天平车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分别授以官职。

就在贾瑞、辛弃疾等人领受了朝廷的意旨返回山东途中,行至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在敌人的诱降政策挑动下,义军中发生了晔变。小头目张安国伙同邵进,杀死了义军头领耿京。经此事变,义军已大部溃散,一部分被张安国等劫持着投向金朝。此刻张安国已受任金朝的济州(今山东巨野)知州。

苦心经营起来的抗金武装竟毁于一旦,辛弃疾只觉得怒火中烧,说,“我因主帅的命令,归附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这怎么回报?”他约集了当地统制王世隆和义军马全福等五十人,前往济州袭击金营。到了济州,他们设计把张安国诱出官街,趁他不备,捆缚在马上。同时向其部下声言,朝廷十万大军随后即到。

张安国的部下不少是义军旧部,所以当场就有上万人起来反正。于是,辛弃疾等押着张安国,率领这上万人马,迅即掉头南下,一路上战胜金兵的围追堵截,终于回到了南宋统治区。这时辛弃疾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晚年曾作《鹧鸪天》词:“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艱,汉箭朝飞金仆姑。”咏唱的正是自己年轻时代举起抗金义旗,身穿锦绣铠甲,率领上万兵马渡江南归,金兵刀剑乱舞,义军箭射如雨的战斗经历。

辛弃疾抱着抗金的理想南归,但南归后的种种事实却是那样地不如意。他多么向往继续跃马横刀于疆场,运筹策刘于帷幄啊!可是,南宋朝廷从来就是害怕抗金义兵的,辛弃疾先是被解除了武装,授为右承务郎,后改差江阴(今江苏常州)签判。他部众万余人,只被当作南下的流民而散置在淮南各州具当中。

更令人沮丧的是,随着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北伐战事因将领不和、轻敌冒进而在符离(今安徽宿县一带)一战兵败,次年南宋与金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从此,朝廷试图北伐恢复中原的锐气消失殆尽,偏安求和的投降声浪甚嚣尘上。为了冲破这种死寂的局面,辛弃疾于1165年问宋孝宗赵脊进奏《美芹十论》,又于1170 年向宰相虞允文献上《九议》。他大声疾呼:“一败便沮成事”,不能一次战败就抛弃整个北伐抗金的宏伟事业。还用大量历史和现实的依据,驳斥主和派所谓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了南宋应如何充实力量,完成恢复中原的具体规划。然而,所有这些披肝沥胆之言,振聋发聩之论,终因人微言轻而被当权者弃置一边。

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请缨无路。辛弃疾茫然、痛苦,无限悲愤。“愤怒出诗人”,慷慨激越的辛词,正是这种愤怒的艺术结晶。

评价一下辛弃疾的一生的诗句(男儿到死心如铁)(2)

1168年(乾道四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建康是南宋的重要战略据点,这里既有行宫留守,也设有军马钱粮总领所。负荷一路军民财赋的大官员既都集于此地,一个小小的通判当然就没有资格参预军政大计,而必不可少的工作,倒是参加大官员们的游从宴会、酬答唱和之类。这给予辛弃疾一个发抒其歌词创作才能的机会,开始了词(长短句)的大量创作的阶段。不过,他不是象当时一般士大夫那样,把词的创作当作百无聊赖的心绪的发泄手段,而是作为他内心熔岩般奔腾的爱国热情的宣泄。他慨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痛惜“南共北,正分裂”。

1169年在建康留守史致道的宴席上,他慷慨赋《满江红》词,用“女娲补天”典故,来表达自己恢复故土的决心:“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1177年(淳熙四年)在湖北任安抚使时,送一个姓王的友人赴汉水流域任职,他又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词,用汉朝飞将军李广的业绩来策励友人:“汉水东流,都洗净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敵金城雷贯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我,传遗业。”希望这位友人不要安于富贵享乐的生活。

然而,冷酷的现实,却时时给他胸中的烈火浇上一杯杯冷水。还在1175年路过江西造口(今江西万安西南)时,他曾一字一泪地写下了《菩萨蛮》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鸥浴鸪。

他从波涛滚滚的赣江水,想到中原同胞的无尽泪水。他渴望抗战大业也将象滔滔江水一样逾越障碍,往东流去。可是,现实的处境却使他十分苦恼,南宋统治者满足于偏安一隅的局面,眼前的情景正象山中的鹧鸪叫声一样,是“行不得也”。这是对南宋小朝廷妥协投降政策的尖锐批评,也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的深沉表露。

辛词笔力雄健,风格多样,在词的革新运动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尤不可磨灭的是,辛词一扫历来文人词抽写艳情的格调,而回响起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作为一个爱国志士,辛弃疾决不甘于吟诗作词为业。当条件不许可时,他只得坐而论道;当机会来临时,他更善于起而行道。1172年(乾道八年)他出任靠近江淮前线的安徽滁州知州时,为了使这个迹近废墟的军事要地面目改观,他花了不到一年的功夫,从减免税款、鼓励农商等方面加以整伤,结果颇见成效。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建立湖南飞虎军的业绩。

1179年(淳熙六年)秋,辛弃疾被任为湖南潭州的知州,兼荆湖南路的安抚使,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从抗金斗争的实践中,他痛感要克敌制胜,没有一支兵精将良的军队是不行的。而当时湖南地区的军队,与南宋其它地区的军队一样,其风习与纪律已败坏不堪;节制和统帅等事权不统一,大部分士兵被统兵将校私自占用,或营建第舍,或搞投机贩运,简直不成其为武装部队了。为此,辛弃疾在做了各方面的整顿工作,安定了社会秩序之后,第二年便向朝廷建议,要创立一支精干的部队——湖南“飞虎军”。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

接到批准的诏令,辛弃疾马上着手招兵、买马、修建营栅。然而,困难也接陲而来。辛弃疾为了防止主和派作梗,防止夜长梦多,限期要把飞虎军营栅在一个月内修成,但时值连绵秋雨,使得所需要的二十万片瓦无法烧制。他当机立断,下令长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在两日内供送二十片瓦,付价一百文。于是,所需的瓦片,在两天内果然凑足。

麻烦的事情随之又发生了:当辛弃疾筹措屋瓦,以及置办飞虎军经费等消息传到南宋京城后,枢密院中的反对者竟好似抓住了什么把柄,在宋孝宗面前劾奏辛弃疾聚敛民财,同时由枢密院下令要辛弃疾把建置工作停止下来。胆识双全的辛弃疾,接到了命令,却把命令秘而不宣,若无其事;日夜督责监办人员,以最快速度迅速完成各项工作。到一切完工后,才上章开陈一切经营过程、费用来历,并把飞虎军营栅绘图缴进,这样反对者硬栽的罪名便不攻自破。

招募来的人马经过严格的教骑习战,操练技勇,很快组建成军,其素质是沿江各地方军队中最上等的。这不仅对湖南境内的安定起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的三十多年内,飞虎军一直是沿长江的一支雄壮的国防力量。金兵畏惮地称它为“虎儿军”。

评价一下辛弃疾的一生的诗句(男儿到死心如铁)(3)

好景不长,那班主和派大员是容不得辛弃疾有所作为的。只要他有一点点抗金的行动和要求,就会遭致无数的诽谤和弹劾。1181年(淳熙八年),辛弃疾终于被加以“奸贪凶暴” “凭陵上司” “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而罢免。从此,他开始了在江西上饶,铅山等地长达二十年的隐退生活。

淳朴的乡居生活,虽说也给词人以快感,“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但更多的却是悲愤,是忧愁。悲的是自己壮怀激烈却无从发挥;愁的是统一中原大业实在渺茫无着。他在这时所作的《丑奴儿》词中写道:“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人心中的悲和愁,已到无法述说,难以名状的地步了。

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鹅湖之会,使词人得到了集中地发泄心胸的机会。鹅湖山,是辛弃疾居住地铅山县境内最负盛名的山。山下有鹅湖寺,寺前长松夹道,郁郁葱葱。当辛弃疾的多年至交陈亮,从远道应邀来访时,两位爱国词人就在这里促膝谈心,畅叙抗金北伐的抱负。这时辛弃疾正在病中,但他也顾不得了,兴高采烈地与陈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两个人几年来都曾屡受打击,各有其抑郁情怀,在此时此地,才都痛痛快快地抒发出来。陈亮逗留了十天,临别时依依不舍。就在陈亮走后的第二天,辛弃疾又乘马跟踪追去,想再度挽留。追到上饶的鹭鸶林,由于雪深泥滑,再也前进不得,辛弃疾才怅然而归。后来两位挚友在书信、诗文中,都对这次会晤经久不忘,并互赠《贺新郎》词相勉励。辛弃疾的一首《贺新郎》词是这样写的: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全词悲中有愤,意气昂扬。陈亮的和词,也慷慨激昂,铿然作响。他用“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等词句,表达自己的爱国激情,渴望能象“据地一呼”的战将那样,驰骋万里,钢臂铁骨,挥舞刀枪,大显神威。鹅湖之会及其赠答的著名词章,为南宋抗金史写下了一曲壮美之歌。

辛弃疾从1181年罢职,之后漫长的二十年岁月里除一度出任福建地方的提刑和安抚使外。他几乎完全做升小用。直到1203年(嘉泰三年),朝廷发动抗金的北伐战争,需要起用一些负有时誉的人物。由此,才任命辛弃疾为浙江东路安抚使,第二年又改任为镇江知府。

评价一下辛弃疾的一生的诗句(男儿到死心如铁)(4)

这时的辛弃疾,已是六十四岁的老翁了。但他不顾年高体弱,欣然赴命。他到镇江上任之后,立即布置了军事进取的准备工作:先派遣人员深入金朝占领区,侦察兵马数目、屯成地点,将帅姓名、帑禀位置等,又赶做军装一万套,要在沿边各地招募士兵。同时,他从敌我双方实情出发,反复陈明自己的主张:既看到金朝必乱必亡;又要慎重对金用兵,不可草率出征。在镇江知府任上作的《永遇乐》词,就表达了这种主张。他僮憬着能象历史上的英雄如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那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多又告诚不要象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元年的北伐那样,没有做好准备就盲目轻进,结果失败。可惜,这些切中时弊的告诚,韩胃等权臣没有采纳。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尚不满十五个月,一切军事设施还未落实,又被诬为“好色贪财”而罢免了。不久,朝廷开始了轻率的北伐,以惨败告终。

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烧到了尽头。1207年(开禧三年)初,辛弃疾又被请到临安担任短时期的兵部侍郎,因老病交加,旋即告退。同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临终前,还连呼数声“杀贼”,显示出词人的心始终没有离开抗金的战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