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禁捕能不能钓鱼(洪泽湖的罚单)
洪泽湖禁捕能不能钓鱼(洪泽湖的罚单)洪泽湖的历史捕捞产量同样是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就没那么幸运了。在1949年,四大家鱼在洪泽湖总渔获物中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是绝对的优势种,而且规格普遍都很大。到了1982年,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重就下降到了34.9%,规格也逐渐向小型化方向演变。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洪泽湖区先后修建了二河闸、三河闸、高良涧船闸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阻断了鳗鲡和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的入湖通道,导致野生的种群资源“断崖式下跌”。另外,由于闸坝修建,洪泽湖的水位由之前的12.5米提升到了13.5米,一些鱼类因无法适应水流、水文条件的变化而惨遭淘汰。幸运的是,刀鲚、大银鱼等5种鱼类由于被长期封锁在湖泊中,成功适应了湖泊的封闭环境,生态习性也由原来的洄游型转变成了定居型。2019年5月,洪泽湖渔民开始捕捞银鱼
洪泽湖是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同时也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以盛产优质的淡水鱼而闻名。据资料记载,迄今为止在洪泽湖中发现的鱼类共有88种,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然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30年里洪泽湖的鱼类资源已经明显减少,2014年能捕到的鱼类只有41种。与此同时,淮河上游的水质污染也成为了洪泽湖的一个“病灶”,亟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洪泽湖与淮河卫星地图
从2020年开始,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正式收回了洪泽湖渔民的捕捞权,捕捞许可证也已被悉数注销。事实上,禁渔措施只是资源保护的一个方面,如果想更加精准地“对症下药”,还要从洪泽湖的渔业开发历史说起。
四大家鱼“没落”,刀鲚和银鱼“上位”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洪泽湖区先后修建了二河闸、三河闸、高良涧船闸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阻断了鳗鲡和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的入湖通道,导致野生的种群资源“断崖式下跌”。
另外,由于闸坝修建,洪泽湖的水位由之前的12.5米提升到了13.5米,一些鱼类因无法适应水流、水文条件的变化而惨遭淘汰。幸运的是,刀鲚、大银鱼等5种鱼类由于被长期封锁在湖泊中,成功适应了湖泊的封闭环境,生态习性也由原来的洄游型转变成了定居型。
2019年5月,洪泽湖渔民开始捕捞银鱼
同样是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就没那么幸运了。在1949年,四大家鱼在洪泽湖总渔获物中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是绝对的优势种,而且规格普遍都很大。到了1982年,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重就下降到了34.9%,规格也逐渐向小型化方向演变。
洪泽湖的历史捕捞产量
对很多传统渔民来说,四大家鱼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资源衰退、体型变小都直接影响到了渔民的经济收入。为了保住渔民的“饭碗”,当地渔业部门放流了大量的青草鲢鳙鱼苗,这才阻止了家鱼资源的衰退趋势。
另外,鳗鲡虽然也是洄游性鱼类,但是由于苗种稀缺、人工繁殖技术也还没有突破,因此无法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人为“补救”。随着野生群体越来越少,目前在洪泽湖流域已经很难再看到野生的鳗鲡了。
鳗鲡(Anguilla japonica)
值得警惕的是,洪泽湖中体型更小、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刀鲚却越来越多,其比重从1949年的1%逐渐增加到了现阶段的52%。另外,大银鱼、乔氏新银鱼、陈氏短吻银鱼也悄然“上位”,资源量逐年增加。
无论是刀鲚还是银鱼,都属于小型鱼类,寿命短,繁殖快。小型鱼类数量的增加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意味着渔业资源遭到了过度开发,是长年累月的酷渔滥捕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刀鲚成为洪泽湖最主要的渔获物
天然的“聚宝盆”,为何会陷入困境?洪泽湖是一个天然的“聚宝盆”,也是远近闻名的“国民鱼塘”。在2010年,洪泽湖的捕捞产量达到了2.7万吨,这也是历年来的的最高捕捞纪录。然而,湖区的大部分产量都是由刀鲚贡献的,而刀鲚的经济价值很低,因此整体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刀鲚在当地是一种不值钱的杂鱼,往往被养殖户低价买走,用来养殖大闸蟹,也有人将其打成鱼粉,做成饲料。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刀鲚的占比甚至高达88%,成了湖中最主要的优势种,而在呼伦湖,刀鲚的占比也高达83%。在某种程度上,鱼种的单一化已经成为众多湖泊的一个“共病”。
2018年,洪泽湖毛刀鱼满仓
洪泽湖的鱼类越来越少,这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除了上面提到过的闸坝修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量的围湖造田和围网养殖导致洪泽湖浅滩水域的水生植物被破坏,而这些水生植物恰恰是定居性鱼类重要的产卵场所。由于产卵场被破坏,鲫鱼、鲤鱼等经济鱼类的繁殖率会明显下降,自然种群的恢复能力也严重退化。
其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淮河流域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放到河流中,这些受污染的水体直接影响着洪泽湖的生态健康。
2019年淮河流域水质状况,IV类水占比为35.2%
比如在2018年8月,淮河流域突降暴雨,上游被迫开闸放水,平时积蓄的污水和雨水一起倾泻而下,最终导致洪泽湖部分水域水体发臭,大量鱼虾死亡,很多养殖户也因此损失惨重。
此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洪泽湖渔民经常使用的渔具有拖网、兜网、流刺网、虾网、网簖等等,各种渔具的网目大小不一,对鱼类的规格几乎没有选择性。因此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全都会被一网打尽。
洪泽湖渔民用密网捕捞鱼虾
虽然现在洪泽湖已经全面禁渔,但是非法捕捞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在夜间电鱼、偷捕,这种现象急需引起渔政管理部门的注意。
洪泽湖的威胁:外来物种入侵和水质污染洪泽湖面临的困境有很多,有些负面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比如闸坝的修建),另外一些负面影响则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得到了很好的消除(比如十年禁渔政策的落地就很好地阻止了过度捕捞现象)。然而,新时期的洪泽湖依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急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比较突出的两点就是外来物种入侵和水质污染。
外来物种的入侵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罗非鱼、加州鲈、埃及塘鲺等外来鱼种,在珠江流域还引发了不小的物种生存危机。对于洪泽湖,研究人员在2019年也发现了新的外来物种:匙吻鲟。
匙吻鲟
匙吻鲟又叫鸭嘴鱼,原本是产自美国密西西北河流域的一种滤食性鱼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美国本土消费者的欢迎。匙吻鲟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广温性鱼类,自然寿命能达到20年以上,成年个体能长到60公斤,体长超过1.8米,是典型的大型淡水鱼。
在1988年,湖北省水产局从美国引进了3000尾匙吻鲟的鱼苗并进行人工养殖。之后,原国家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联合攻克了匙吻鲟的人工繁殖技术。由于国内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这种鱼很快就从湖北省推广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而作为水产养殖大省的江苏省,自然也是引入了匙吻鲟。
人工混养的匙吻鲟
科研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洪泽湖中的匙吻鲟数量并不多,大概率是从淮河上游的养殖池塘里逃逸出来的。匙吻鲟在进入洪泽湖后,能够通过繁殖、扩散形成稳定的种群,有可能会给土著鱼种带来竞争压力和负面影响。对于匙吻鲟等外来鱼种的繁殖规模,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监测,以便及时止损。
除了外来物种,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隐患就是水质污染。洪泽湖的平均水深只有1.9米,属于浅水湖泊,湖水对污染物的调控能力相对较低,水质很容易受到淮河上游人为活动的影响。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显示,从2003~2019年,洪泽湖连续17年都属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众所周知,湖泊的富营养化污染往往会导致大规模的“水华”发生,这一点在洪泽湖的东部水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洪泽湖的围网养殖是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的其中一个原因
近年来,洪泽湖东部的“水华”发生范围越来越大,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给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另外,洪泽湖还是周边居民生活及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担负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任务,水质的恶化无疑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总之,无论是外来入侵物种还是水质污染,这两点都需要重点防范(具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对于洪泽湖的生态治理成果,我们一起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