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北漂人的心都是这样的感受(北漂的经历让我明白)
有多少北漂人的心都是这样的感受(北漂的经历让我明白)我这样短暂的驻足者 也许称得上幸运。在北京世俗地走一遭后 确证了我不属于北京的事实。不曾有过北京梦 也没有梦碎的落差 反倒是那种现实感 以残酷的形式让我明白 在漂流之旅里 我这种循规蹈矩而非野心家、冒险者的人生 该安放在哪里。三年“北漂”之旅 给我的最大启示 恰恰就是“现实”二字。在这里 我学会了现实地看待婚姻 现实地看待事业 现实地看待房产。你可以说这种现实感很物质 但不能说它值得鄙视。清华的毕业生讲 “房子不是最重要的 爱才是” 他没有意识到 在快速贬值的金钱面前 普通人抵御风险、防止阶层下滑的工具 除了房子 已寥寥无它。我特别赞同专栏作者刘远举的看法 北京是冒险家的乐园。的确 放眼世界 在任何一个繁华之都 过世俗安稳的日子 几乎都不可能。北京的城市结构里 资源都极具流动性 就好像在房价飞涨的时刻 人们看房、买房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一个互联网巨头 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诞生 产业的迭代 创业的
对成为“北漂”一员这个事实 我至今都感到恍惚。2014年赴京前 北京于我 更像是一种“远方”。在公共话语里 它是权力和资本的汇聚地 却也挤满了辛酸。在一个个抒情的北漂故事里 那种呼之欲出的挣扎 我并没有想过去拥有它。
因为机缘巧合 还是来了。但从一开始 我就把它设定为镀金之旅的驿站 不过 随后的经历告诉我 这种设定本身就是多余的。即便我想停留 面对以房产证为象征的资本准入门槛 我这种农村出身的年轻人 在残酷的筛选机制之下 早晚也会被淘汰出局。所以 离开反而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丢掉“成为北京人”的念想后 来和去 没有了任何包袱。
当然 我理解那些想要在此扎根的“北漂”者。成为北京人 或者说成为一个有北京房产的外省人 其背后 是北京机遇之城的事实。这里有拥堵的交通 拥挤的地铁 以及全国前列的雾霾指数 但与此同时 这里也有最繁华的CBD 最庞大的创客群体 最成熟的互联网产业 最齐全的娱乐设施。你向往它的好 但不要忘了 它的不好 同样是活力的象征。而且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北京还将是顶尖的一线城市 它依然是那些外来者的梦想孵化器。
不过 我想提醒“北漂”者 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是 这种孵化梦想的程序 是以10年左右为周期存在的。因为对于没有本地户口的外省人而言 在北京 人生同样如小城镇那样 可以一眼望到头。在10年周期里 从毕业到事业有成 结婚生子 只要你逃避不了这种常规化的人生设定 那么就像我的前同事们一样 苦恼会接踵而至:你将为子女的就学发愁 为在北京购置房产而发愁 为摇不到车牌号而发愁……
我特别赞同专栏作者刘远举的看法 北京是冒险家的乐园。的确 放眼世界 在任何一个繁华之都 过世俗安稳的日子 几乎都不可能。北京的城市结构里 资源都极具流动性 就好像在房价飞涨的时刻 人们看房、买房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一个互联网巨头 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诞生 产业的迭代 创业的周期 被不断地压缩。资本永远在与时间赛跑 而这种快节奏的运转速率 往往会把人深度卷入其中。想要不被淘汰出局 只有跟着它一起快起来。
所以 如果你是“北漂”者 而你又奢望一种慢下来的生活 那北京多半会让你失望。
正是基于这点 对于“北漂” 我向来不太认可那种过载的抒情。因为你必须意识到 北漂 等于参与一场所有人都想取胜的竞价 既然是竞价 说白了 价高者得就是最大的规则。撇开政策的区隔 这里面无所谓谁更值得同情。成功者通常是那些抗风险能力更高 代价支付能力更强 以及 对北京生存法则有着更清醒认知的人。
三年“北漂”之旅 给我的最大启示 恰恰就是“现实”二字。在这里 我学会了现实地看待婚姻 现实地看待事业 现实地看待房产。你可以说这种现实感很物质 但不能说它值得鄙视。清华的毕业生讲 “房子不是最重要的 爱才是” 他没有意识到 在快速贬值的金钱面前 普通人抵御风险、防止阶层下滑的工具 除了房子 已寥寥无它。
我这样短暂的驻足者 也许称得上幸运。在北京世俗地走一遭后 确证了我不属于北京的事实。不曾有过北京梦 也没有梦碎的落差 反倒是那种现实感 以残酷的形式让我明白 在漂流之旅里 我这种循规蹈矩而非野心家、冒险者的人生 该安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