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兴盛于宋、元、明等朝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置于枣核上,轻轻一拨,两颗鲜枣相互绕转,形似推磨。还有一种叫“竹马”的玩具,它是民间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民间也叫“跑马灯”“活马”或“竹马灯”。竹马用竹篾扎成,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涂上桐油。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上画奔驰状的马腿。竹马戏砖雕 山西博物院藏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清)
春光正好,
刚刚放学归来的孩童,
相约三五好友,迎风奔跑,
看着手中的风筝越飞越高,
这是多么开心和惬意啊!
今天,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
在没有手机、电脑、游戏机的年代,
古代的孩子们会玩些什么呢?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2)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
熟成的大枣滚落在地上,
孩童拾起,拿来旋转戏耍。
这就是宋代流行的“推枣磨”
取鲜枣三枚、细竹篾一根,
将一枣横切去半,露出坚硬的枣核,
再用三根竹签将其鼎足而立;
细长的竹篾两端各安鲜枣一枚,

再置于枣核上,
轻轻一拨,两颗鲜枣相互绕转,

形似推磨。
还有一种叫“竹马”的玩具,
它是民间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民间也叫“跑马灯”“活马”或“竹马灯”。
竹马用竹篾扎成,外糊数层厚纸,
彩绘后涂上桐油。
马脖系铃铛,下用白布围裙,
上画奔驰状的马腿。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3)


竹马戏砖雕 山西博物院藏

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兴盛于宋、元、明等朝代。

现藏于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
身着圆领宽袖罗衫,

左脚着靴,右脚光脚,双手抱鞠,
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宋代蹴鞠文物。
除宋代彩绘童子抱鞠俑外,
故宫博物院藏宋磁州窑蹴鞠瓷枕,
河南博物院藏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等文物,
皆表现了宋代儿童蹴鞠的情形。
宋人普遍将蹴鞠视为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成长的家庭和私塾教育中,

会鼓励和支持儿童蹴鞠踢球。
除此以外,斗蟋蟀、九连环、华容道等,

都是古代孩子常玩的小游戏,
很多游戏甚至流传至今。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4)

宋代彩绘抱鞠童子俑 成都体育博物馆藏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5)


孩童们的可爱淘气、天真烂漫,

是古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孩童们嬉戏玩耍的画面被称作“婴戏图”,
在两宋以至明清的陶瓷绘画上很是常见,
展现的多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和民俗风情,
常见的场景有放风筝、斗蟋蟀、捕蝴蝶、习武、打陀螺、放炮竹、蹴鞠等,
散发着天真活泼的生活气息。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6)


清乾隆粉彩婴戏瓶 故宫博物院藏

成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代定窑白瓷孩儿枕。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
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
成博展出的定窑白瓷孩儿枕,

出土于成都地区,
下部为一个侧卧在榻上的男孩,
左手枕着头,右手自然搭在胸前,头朝上,
身着花肚兜,双脚相叠,正呼呼大睡,
其上支出一小截做枕面。
瓷的材质能让使用者感到清凉舒适、宜于入眠,
古人还对它寄托了美好的期许。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7)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8)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河北博物馆藏

以儿童为题材的文物滥觞于唐代晚期,
到宋代大量出现,
元明时期趋向繁荣,
清代至民国则品种更加丰富。
这些来自不同朝代的“萌娃”出现在不同的文物载体上,
观之也能感受到愉悦。
镇江博物馆宋代儿童泥塑像,

五个“孩童”或趴倒或站立或蹲坐,
聪敏机智、活泼可爱,

充满了孩子的稚气。
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清代乾隆官窑粉彩婴戏纹尊。
尊身的主题纹饰从一个童子增加到一群。
画面中,他们身处山水园林之中,

几人一组,
或读书、或看戏、或嬉戏,
或手拿一些道具,

象征“加官进爵”“五子登科”等吉祥寓意。

博物精选(博物集古今记自古以来)(9)


“六一”国际儿童节,

让成年人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

重拾久违的童年感动。
尽管时光变迁,稚气不在,
但保持童真与好奇,
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
今天的你,无论几岁,
都可以少一点顾虑,多一点勇气,
一往无前,活出可爱的自己。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段祯 海报设计/制作 吴雅婷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鹃 图片 成都博物馆、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山西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提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