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藏经洞之劫这段故事的开头,要从藏经洞说起。王翰写敦煌,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而王维写敦煌,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而,敦煌其实还有另一面,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

作者:方君翊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2)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那么敦煌的历史,必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往今来,敦煌的壁画、飞天与佛陀,驼铃、烽烟与边关,胡马、羌笛和夜光杯,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千古绝句。

王之焕写敦煌,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写敦煌,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而王维写敦煌,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3)

然而,敦煌其实还有另一面,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

这段故事的开头,要从藏经洞说起。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4)

藏经洞之劫

1900年的一个夏日,云游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像往常一样,坐在石窟的甬道内接待香客,兼收布施。

王圆箓此人,本是乱世中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出生于1849年,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的生活很贫苦,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是常态。

为了谋生,在清光绪初,王圆箓还曾进入了甘肃酒泉的巡防营为兵,离军后受戒入道,四海云游。

许是略感疲乏,王道士转过身,在洞窟的北壁上,磕了磕烟锅头,但却奇怪的发现,墙壁内部似乎有空洞回音。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5)

图 | 王道士

难道洞窟一墙之隔处,还有密室?

这激起了王圆箓的好奇心。

于是当晚,他叫上同伴一道,凿穿了洞窟的墙壁。

王圆箓没想到的是,这一凿,凿开了尘封多年的浩浩敦煌往事。

那是一个面积不足7平方米的小小耳室,里面却赫然堆满了各种公元4至11世纪的古代遗书及其他文物,足足有六万余件。

这就是后来编号为敦煌第17号窟的“藏经洞”。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6)

图 | 洪辩供养像及身后的近事女与比丘尼

甫一出世,石破天惊。

藏经洞的发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敦煌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汉唐以来,丝绸之路无论分为南北二道,还是南中北三道,总是从敦煌的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或由敦煌进入汉地。

因此,了解古时敦煌的汉文化是如何发展、绵延与传承,以及与西域文化进行了何种交流、融合与影响,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

而敦煌藏经洞,在宋、西夏之际,便被妥善地封闭掩藏起来,沉寂近千年的同时,却也逃过了沧海桑田的磨砺,方能在无意间,带着完整的浩瀚藏书,重见天日。

在藏经洞出土的浩瀚文物中,不但有大量的宗教典籍,还包括了官府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7)

除此之外,洞内还保留了大量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粉本等举世罕见的珍稀文物。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8)

图 | 藏经洞出土绢画

这些价值惊人的文献,为研究世界中古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相当于把一部“中古史的百科全书”,直接摆在了希望窥得历史一隅的人们面前。

藏经洞文物意义之重大,让其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道,被并称为20世纪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但价值连城的文物,吸引来的不仅是潜心研究的朝圣者,还有因嗅到“血腥味”而蜂拥而至的贪婪“豺狼”。

1900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就在藏经洞被发现的同一时期,八国联军侵华。

王朝崩塌,国家沦陷。敦煌藏经洞内的珍稀文物,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仅以四块马蹄银,也就是大约白银二百两哄骗王圆箓,获取经卷、印本、古籍二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

带着这些宝物回国的斯坦因,一跃成为了爵士。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9)

图 | 考察探险中的斯坦因

一传十,十传百,远东“探险家”满载而归、加官进爵的故事开始流行,而这也成为了藏经洞浩劫的开始。无数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从此流落天涯。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白银五百两,获取写本、印本、文书、绢画等六千卷。

1912年,日本大谷探险队吉川小一郎,用白银三百五十两,获取写经数百余,带走莫高窟塑像两尊。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累计掠走敦煌文物一万多件。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至莫高窟,在藏经洞文书已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用化学胶水剥取壁画二十余幅。

……

回望历史,字字泣血。

直到今日,敦煌遗书仍分散保存于不同国家的三十余个博物馆和图书馆中,至今留在中国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

陈寅恪先生曾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时间的车轮滚滚碾过,但敦煌藏经洞文物大量流失这一巨大劫难,依旧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令人痛心遗憾的一段历史之一。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0)

一册酒破历,半卷辛酸史

在命途多舛的敦煌遗书中,国家一级文物——《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仿佛浓缩了藏经洞内大量珍贵文物的跌宕命运。

归义军是什么?

这是一个存续于晚唐、五代十国、北宋初年的敦煌当地割据政权。

他们一方面遥尊中原王朝为正统,另一方面又维持着自己对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的实际统治。

“开于阗,锦绫家家总满。奉献生龙及玉椀,将来百姓看。”便是在归义军政府在敦煌打通了和于阗国的商路以后,百姓为其写的颂歌。

而当时的敦煌,是东西方往来的重要窗口,经济繁荣,熙熙攘攘,端的是一个“宝马雕车香满路”。

于是,归义军衙府为了内政外交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用于接待的衙署宴设司、柴场司等,便于接待前往敦煌的各国使节。

而破历,则是古代对于支出记录的一种说法。所以《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便是归义军衙府一本关于酒水的公费支出账簿。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1)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2)

图12 | 归义军衙府酒账单

这本酒帐中的记载,总共有213笔,时间跨度约为半年。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历史意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大。

小小一张《酒破历》,表面上是对公务用酒的记录,但从诸多关于敦煌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细节中,却直接反应了唐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荣昌盛。

而在更深层处,《酒破历》的存在,甚至映射出了古代政权为了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进行的制度建设与尝试。

但是,这卷珍贵的古册,命运却极为坎坷。

在兵荒马乱、战火连天的年代,于敦煌藏经洞中重见天日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一分为三、分崩离析。

首段,被保存在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得以留存故里。

中段,却在辗转间流落到了日本,被青山杉雨先生收藏。青山杉雨去世以后,其子青山庆示先生,于1997年将8件敦煌文献捐献给敦煌研究院,其中便包含了《酒破历》中的一段。

而尾段,仍被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一册酒破历,半卷辛酸史。倘若文物真的有灵,是否也会日日夜夜眺望东方?

直到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法国国家图书馆向我国提供了《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尾段的电子版,让三段文书,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拼合到了一起。

终于,我们得以看到这卷沧桑古籍的全貌。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3)

“穿越”历史,大梦敦煌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只是6万余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一件。

小小一册《酒破历》,便映射了敦煌归义军政府在当时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乃至统治的脉络。知微见著,我们不难想象,大量藏经洞文物身上寄托和铺陈的,又会是怎样令人心驰神往的华夏历史?

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再见敦煌藏经洞中其他浩瀚文物的风姿,是所有了解这段沧桑历史的人们的共同期待。

但如今藏经洞内的许多珍贵文物,因为历史原因,流散到了世界各地,大部分人都难以窥见其真貌。同时,由于这些文物大多是文本性的内容,大众也较难直接通过古人经卷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而文物的数字化,则无疑为大众“近距离接触”文物,更直观了解文物提供了新的可能。

不久前,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就合作成立了“数字敦煌✖腾讯互娱 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将运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和游戏技术,助力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创新探索。

在近日的腾讯游戏发布会上,技术实验室也进一步介绍了将用游戏技术助力数字文保的合作项目:“数字藏经洞”

技术实验室将通过激光扫描、照片重建技术,同时结合游戏引擎的PCG技术和PBR技术,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在线上构建数字藏经洞,实现物理场景的数字化高保真复现,再现当年藏经洞万卷藏书的盛况景象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4)

图 | 数字藏经洞产品概念示意

在此基础上,还将以文物为载体,搭建数字互动的文化场景,重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时空情景,逐步构建出藏经洞的“数字文化世界”,生动展现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古史。

前面我们提到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就将是首个数字藏经洞里被讲述的文物故事。

另外,在云游戏技术的加持下,大家将来想要体验这一切,只需点开手机上的小程序,就可以“穿越”千年,经历一场“大梦敦煌”。

未来,数字藏经洞将有望成为打开敦煌文物世界的重要科技窗口,透过它,大家可以沉浸式感受藏经洞文物的丰富细节,感受敦煌文化的浩瀚之美。

在数字藏经洞里,大家还可能看到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5)

图 | 伽瑶

伽瑶的原型,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神鸟“迦陵频伽”;她的服装纹饰及配色等设计灵感,则来自《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供养人,以及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菩萨。

基于游戏引擎的实时驱动技术管线,结合动作捕捉、全实时驱动加渲染、真实毛发与实时布料解算、面部驱动底层算法优化等多领域技术,伽瑶不仅能实时做出表情,连头发、衣服、配饰,都能像现实中一样随风而动。

未来,伽瑶将作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以展览虚拟直播、丝路文化科普、IP创新跨界合作等方式与大众见面,带领着观众一起,品味璀璨生辉的敦煌文化。

从数字藏经洞到虚拟人伽瑶,是敦煌文化的延续,也是新时代对文物保护与传承更新的注解和尝试。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1:1复现文物,更需要将文物中所传达的精神含义、民族内核,对公众进行准确的传达。

通过这些新技术、新方式,无疑能让更多的普通人,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到敦煌乃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形成“宣传——重视——保护”的良性循环。

泱泱华夏文明,浩浩中华精神,正是靠着这样代代相传的信念,才能如同生生不息的川流一般,源远流长。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6)

数字文保,薪火相传

数据显示,我国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共766722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国。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难以亲身亲眼欣赏其万一。

但游戏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为我们了解这些珍贵文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当千年文物遇上前沿数字技术,大家不仅可以数字世界中观赏被还原出来的文物古迹;还能和文化遗产“近距离互动”,通过放大、缩小各种角度,甚至是“对话”古人,沉浸式感受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除了数字藏经洞和虚拟人伽瑶,在不久前,腾讯还把喜峰口长城“搬”到了“云游长城”小程序上,打造毫米级高精度还原的数字长城,让大家以互动体验的方式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和长城修缮知识;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7)

北京中轴线也将通过游戏技术,打造一个可以沉浸体验的数字中轴,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营城理念及高超绝妙的建筑设计与营造水平……

历史上真实的浩劫现状(一场关于6万余件无价之宝的百年浩劫)(18)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前沿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中华文明在新时代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资料来源:

1、东方文化杂志,《丝绸之路上的敦煌》

2、新浪新闻,《敦煌藏经洞:传奇还在继续》

3、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

4、知网文化,《一千多年前的公务用酒账单》

5、游戏智库,《游戏技术能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到什么程度?》

6、兰州晚报,《灵动可爱!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正式亮相》

7、观察者网,《游戏,正开启文物数字化保护新征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