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濒危植物有哪些(濒危学科博士历时3年为)

濒危植物有哪些(濒危学科博士历时3年为)“这似乎与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的一样呀!”周厚林以为又发现了“青龙藤”的一个新分布点。2021年4月13日,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厚林、重庆自然博物馆陈锋两位植物分类学研究者正在进行野外植物本底资源调查。远远看见坎边悬挂着一种正在开花的藤本植物,茎叶翠绿,走近一看,光滑的叶片相对而生。随着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调查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新物种不断被发现。■ 初识很普通,多次“错过”它三峡白前,茎干细长,像藤一样攀附生长,初见时,它似乎很普通,与周围的草叶没什么不同,很容易被忽视。

濒危植物有哪些(濒危学科博士历时3年为)(1)

张彩飞博士展示三峡白前的标本。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刘克取 摄

濒危植物有哪些(濒危学科博士历时3年为)(2)

□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刘克取

“三峡地区发现新物种!”近来,由武汉、重庆植物学者联手发现的植物新物种三峡白前引发广泛关注。11月2日,记者了解到,研究者排查了近百种植物,历时3年,经过形态鉴定、基因分析等才最终确定这种新物种。

随着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调查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新物种不断被发现。

■ 初识很普通,多次“错过”它

三峡白前,茎干细长,像藤一样攀附生长,初见时,它似乎很普通,与周围的草叶没什么不同,很容易被忽视。

2021年4月13日,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厚林、重庆自然博物馆陈锋两位植物分类学研究者正在进行野外植物本底资源调查。远远看见坎边悬挂着一种正在开花的藤本植物,茎叶翠绿,走近一看,光滑的叶片相对而生。

“这似乎与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的一样呀!”周厚林以为又发现了“青龙藤”的一个新分布点。

2020年5月和8月,周厚林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时便发现了相似植物,将照片上传到中国植物图像库,当时鉴定为“青龙藤”。

更早在2019年5月,周厚林曾在重庆奉节县野外调查时首次拍到照片,但他当时并未特别留意。

第一次看到这种植物的陈锋仍觉得新奇,怀揣着好奇和探究,他将图片发送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张彩飞博士鉴定,张彩飞致力于研究夹竹桃科分类多年。

收到图片后,张彩飞立刻翻出《中国植物志》进行检索与形态比对,他手上的这本《中国植物志》是1977年出版的,书角已经磨得泛白。张彩飞用手指着植物志中的形态图,比对着照片,一项一项地分辨。“当时我没有鉴定出来,感觉有点特别。”张彩飞便请陈锋寄一些新鲜材料过来,让他“当面瞧瞧”。

三天后,通过快递,新植物跋山涉水从重庆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物种鉴定之路由此开启。

■ 相似而又不同,拨开迷雾鉴新种

2021年4月16日,张彩飞带着神秘植物走进办公室。拆开层层包装,他便迫不及待地伸手摸了摸植物的叶子,薄革质,很光滑。紧接着,他拇指和食指发力,将叶片从中间掐断,水液状的透明乳汁从叶茎涌出,“符合夹竹桃科广义白前属植物的基本特征”。

仔细查看花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张彩飞发现,花冠呈黄绿色,花冠裂片沿着顺时针方向扭曲,从上向下俯视时宛如一颗海星,而花内部附生的冠状物,看起来“肉嘟嘟”的。这些特征都与白前属中原娃儿藤属植物十分相似。

从新鲜材料上,张彩飞发现了一个照片里没有看到的细节——新植物的新叶子和老叶子长在同一根茎干上,新叶子长在高处,小而泛紫,老叶子长在低处,大而深绿,正在开花的枝条下方还有去年的果荚,里面还有尚未散播出去成熟的种子。很显然,这是一株常绿的藤本植物。

通常来说,原娃儿藤属当年生的植株在当年开花结果后便会死去,然后长出新的枝叶,不会出现一个枝条上既有去年的叶子,也有今年的叶子。这一特征与原娃儿藤属植物特征存在出入,却与原秦岭藤属很多物种一致,比如三峡地区分布的青龙藤和宽叶秦岭藤。

它是什么物种?是与原秦岭藤属接近还是与原娃儿藤属更接近?疑问从张彩飞心头冒出,得不到答案便不罢休。

■ 命名为“三峡白前”,评为“易危”物种

一般来说,当存在至少两到三个间断性的形态差异,才能将新物种与已知植物区分开来。

何为间断性差异?张彩飞举了个例子说:“人和马是两个独立不同的物种,但自然界存在‘人头马身’或‘马头人身’这种中间类型的生物,那人和马便应该就是同一个物种了。植物界也是如此。”因此,通过植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的“天然缺口”,植物学家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群。

为了验证新植物与已知植物之间是否存在间断性差异,张彩飞与课题组的学生查阅了目前国内已知的所有约90种白前属物种的标本。

根据《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记录,中国共有359家标本馆。目前国内很多植物标本馆实现了数字化,即标本拍照上传到“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等标本平台,进入相关网站便可检索,但缺点是无法看清植物的细微结构。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张彩飞和学生们尽可能地前往各地标本馆查阅标本。2021年4月,张彩飞和学生们前往位于广州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将馆内所有的白前属标本都查阅了一遍。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白前属标本,是植物分类研究的胜地。之后,张彩飞又继续前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等多家植物标本馆继续查阅相关标本。

翻阅植物志、比较标本与照片、查阅国内外关于新物种的文献……半年后,张彩飞发现它与已知的原娃儿藤属、原秦岭藤属物种都存在多个形态特征上明显的间断性差异,确定它为科学界一尚未被命名的新物种。

以原秦岭藤属中的青龙藤为例,新物种与青龙藤的叶柄长度存在差异,新物种的叶柄长5至16毫米,青龙藤的叶柄长2至3毫米,长度差异存在间断。

形态对比取得突破的同时,来自基因组的数据也提供支持。2021年5月,张彩飞通过测序获取了新植物约10G的基因组原始数据,从中拼接出叶绿体基因组和核糖体DNA序列,用两套数据独立开展分析。结果均显示,新物种定位在白前属内,并与青龙藤等原秦岭藤属物种亲缘关系最近。由于新物种与青龙藤存在间断性差异,张彩飞最终确定它是一个特别的白前属植物新种。

2022年9月,研究论文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上正式发表,新物种被命名为“三峡白前”。

根据已有的野外调查证据,三峡白前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是三峡地区特有的新物种,目前被评为“易危”物种。“这也是被命名为三峡白前的原因。”张彩飞说。

■ 生态环境恢复是发现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物种数目在200个左右,约占世界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物种的大约十分之一。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周厚林表示,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接连发现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近年来,减少人为干预,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使很多地区的自然植被逐渐得到恢复,原本处于濒危状态的一些物种得以恢复种群,从而更容易被研究者发现。“生态恢复了,植物的生长空间更加广阔,研究人员自然更容易在野外发现它们了。”周厚林说。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学科带头人胡光万研究员认为,新物种的发现既是国家植被与环境向好发展的重要证明,也是保护和维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新物种的发现有力地增强生态环境稳定性与平衡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育。”自三峡大坝竣工后,三峡库区发现植物新物种37个,是三峡库区生态修复的良好证明。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目前从事植物分类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可能已不足百人。植物分类学俨然成了“濒危学科”。

张彩飞时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植物分类既不是发明创造,也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发现新物种的意义在哪里?

他说,植物分类学看似是一个简单给植物命名的传统学科,其实是一个不断有新发现、修正旧观点的综合性学科,它是所有其他植物学研究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了一个植物的‘身份信息’,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和其他相关研究才有推进的可能。”张彩飞眼神坚定。

来源: 长江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