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话配音(黔西北记忆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语)
黔西话配音(黔西北记忆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语)云贵川在理论上本应是一个方言区,但仍有差异,且韵味各自不同。而就是一个局部地区,山前山后,河岸两边,乡音也未必一致。不过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个电视连续剧里,倒是士兵们各说各的方言,而团长又是个全才,五花八门的方言他都通吃,这更是打趣!据说当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有一位贵州织金的老乡去找他,他说他是丁宝桢的老乡,没人理睬,这织金老乡一着急,就随口整出一句织金方言来:太“脏倒”(不实在或靠不住之意)!丁宝桢一听,口音怎就那么亲切,说倒还真是老乡,快快请他进来一见。然而在前些年,一边在老百姓中推广普通话,而另一边却在某些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又只允许大人物才有资格说方言,这真是打趣。毕节铁匠街旧照片(图源网络)
常听毕节人说:你不要给我皮皮翻翻嘞。这属于方言土语,也叫乡音,它应该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标识,一抹乡愁。
老公园桥
前几年有一位新疆人,叫阿里木,维吾尔族。因在乌蒙山区烤羊肉串十多年,就学会了不少地道的毕节方言。比如说:“你还不甩我的烟子!”这话是你还不买我的账之意,而用阿里木夹带新疆风味的口音说出来,尾音里似乎在随着那烤羊肉串的烟子飘呀飘的,就特别有意思。
阿里木在毕节街头卖烤羊肉串(2010年12月1日 摄 图片来源: 新华社)。
据说当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有一位贵州织金的老乡去找他,他说他是丁宝桢的老乡,没人理睬,这织金老乡一着急,就随口整出一句织金方言来:太“脏倒”(不实在或靠不住之意)!丁宝桢一听,口音怎就那么亲切,说倒还真是老乡,快快请他进来一见。
然而在前些年,一边在老百姓中推广普通话,而另一边却在某些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又只允许大人物才有资格说方言,这真是打趣。
毕节铁匠街旧照片(图源网络)
不过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个电视连续剧里,倒是士兵们各说各的方言,而团长又是个全才,五花八门的方言他都通吃,这更是打趣!
云贵川在理论上本应是一个方言区,但仍有差异,且韵味各自不同。而就是一个局部地区,山前山后,河岸两边,乡音也未必一致。
据说在四川不能随便说“锤子”,在云南不能随便借“家私”用;而在贵州毕节,说“你家屋头”“漂拖鞋”“失大火”“涨大水”“冒青烟”,就有骂人之意。
同样是找女朋友,贵阳人说“刷马子”,威宁人说“拿五儿”,那个“拿”字真是凭地粗犷豪放了!
毕节城区旧照片(图源网络)
本人是威宁那一方人,但因多年在外东奔西跑,许多方音都丢失了。不过记得小时候,人们有几个形容:忙得扯火闪(现闪电),资(意为怄气)得咬牛,笑得板砖,闲得抓痒,都是形容某一方面的极至。
同样是说吃饭,就有搞、干、摔、攒等说法。还说连眼睛都攒得绿瞎瞎(像猫三一样),问为何不说白瞪瞪呢?答日:白瞪瞪的,那不是连人都克(死)了!
记得说“攒”的这个人,是学校做饭的师傅,据传他经常打婆娘,可有一次他却很认真地对校长说,他要好好给娃儿他妈做件“的确凉”衣服,做条“卡基布”的裤子,这下还感动了校长,说这人还懂事了!谁知他话锋一转,说道:唉!只可惜这婆娘,下细(仔细)一看,烂眼巴叉的,不配收拾!
昔日五龙桥
威宁人把厉害称为“雄战”,把能人称为“很人”,把无能叫“白求拉拉”,把嗓门大称作“渣声卖气”,把妖精八怪称作“日眉翻眼”,把吝啬或小器叫做“兔”或“兔眉日眼”。因此,如果有人夸你面相“眉毛像兔儿,眼睛像太阳”,这就是骂你“兔眉日眼”的意思了。小心上当!
曾有个笑话,说一位外地记者在威宁采访时到一家馆子吃饭,听说“淡汤”,还以为是鸡蛋汤,谁知却是“玻璃汤”。又听主人家说:拿勺子来!(其它地方把勺子叫瓢儿,威宁话的勺子发音很像索子) 这一下子就把记者吓跑了!主人家又疾呼:客人都跑了 还不快撒!“撒”是猛追之意,可在威宁话里听起来像是“杀",这下更是把那个记者吓得半死,一溜烟跑得没有了影踪!
四小狮子口
毕节人直到今天仍然爱将“菜刀”说成“白(bai)刀”,于是有段子曰:白(伯 bo)娘,我来借你家白刀去切点白菜,搅一锅菜姑奶(稀饭)吃。
毕节人还爱将“没有”说成“咪有”、“不嘚”,将“还是”说成“哈是”;于是有两个人猜拳,碰巧出现这两个人都连续猜零的情况时,一个说:“咪有”“咪有”,“哈是”“咪有”;另外一个说:“不嘚”“不嘚”,“哈是”“不嘚”。
1986年的倒天河(图源网络)
毕节人说他们为“拉(读平声)们”,打麻将摸牌胡牌时常说:“摸拉打拉又胡拉”。如若不小心“点炮”,则“克宽倒喽”。
毕节人爱将“去”说成“克”,问“你要走哪逮克?”,答“我克阿逮看家私有哪样卖嘞”。
双井寺
毕节人有时还嘲笑大方人,说大方人连“拉们”都读不准,整成了“哒们”。而有些大方人则“红黄不分”,把“红”读成“黄”,把“光”又读成了“宫”。
又有一个笑话,大方一姓黄的局长一天空闲串门,碰巧遇见妇联的一批女同志正在烧洋芋(土豆)吃,且都在拿小刀刮皮。她们就开起了那位黄姓局长的玩笑,说:红(黄)局长,来吃洋芋了!黄姓局长开始说不吃了,但其后发现她们是在燃(戏弄)他,就回敬道:原来你们都是刮宫(光)了才吃啊!
今日毕节山城
贵阳人爱说“下雨”为“下已”,且要说成“下已噢”,以显示自己是土著的贵阳人!称自家父亲为“老者”,且说话爱带“阿儿(那个之意)”。有一次人们就开一个贵阳人的玩笑,故意问道:你家老者这几天到哪里去了?那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阿儿上街噢!
五龙桥(摄于1985年 图源网络)
在毕节话里,“皮皮翻翻”是形容一个人十分饶舌,有“唠唠叨叨”的意思。 “皮皮翻翻”在毕节有时也简称为“皮翻”,关于“皮翻”一词,在毕节有这样一个最为经典的故事:一帮年轻人周末在家中聚会打麻将,母亲在旁边指手画脚(毕节人叫“报点”),女儿实在忍无可忍,就说“我家老妈太皮翻得很!”。这位母亲忙问她家的姑娘:“皮翻”是什么意思?女儿急中生智地回答道:妈,“皮翻”就是“长得漂亮”。这位母亲不无自豪地说:我现在都不算“皮翻”喽,我年轻的时候更“皮翻”!
毕节话,豆是好玩!
文/刘群峰 绘画:吴长敏 孙智军
编 辑:吴春妹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黔西北记忆》更多链接
-
《黔西北记忆》栏目开篇语
-
黔西北记忆 ① 美丽毕节我的家
-
黔西北记忆②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
黔西北记忆③毕节古人类的足迹
-
黔西北记忆④毕节的来源及建制沿革
-
黔西北记忆 ⑤ 水西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
黔西北记忆 ⑥ “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
黔西北记忆 ⑦ 革命老区黔西北
-
黔西北记忆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书”——《西南彝志》
-
黔西北记忆⑨ 享誉全国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
黔西北记忆 ⑩ 黔西北苗族迁徙路线图
-
黔西北记忆 ⑪ 黔西北苗族与蚩尤
-
黔西北记忆⑫黔西北苗族的传统节日
-
黔西北记忆⑬ 猪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义的根据地
-
黔西北记忆 ⑭ 毕节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
黔西北记忆 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黔西北记忆 ⑯ 毕节一中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⑰ 毕节彝学研究院
-
黔西北记忆⑱毕节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⑲ 毕节“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⑳ 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
黔西北记忆 ㉑ 乌江源头在毕节
-
黔西北记忆 ㉒ 毕节摄影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㉓ 毕节公路交通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㉔ 磅礴乌蒙万里路
-
黔西北记忆 ㉕ 毕节飞雄机场建设始末
看完记得
转发给身边人
点亮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