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大陆地壳的迅速生长发生在地球历史的早期,随后地壳物质通过地幔或在地壳内形成再循环;Windley、Veizer、Reymer和Schubert等对大陆生长速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提出了五种模式:③由于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使地壳元素重新分布。 地壳的净生长只应包括来自地幔增加到地壳中的新物质,而不包括再循环的物质。岩石圈生长的主要机制包括岩浆加入地壳、地壳岩石的相互逆冲和堆积、地体或微大陆碰撞而导致的汇聚拼合以及沉积棱柱体焊接到大陆边缘上等等。
一、地壳的生长
地壳的生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①从地幔带来新的物质;
②经循环进入地幔的地壳物质重新加入地壳;
③由于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使地壳元素重新分布。
地壳的净生长只应包括来自地幔增加到地壳中的新物质,而不包括再循环的物质。
岩石圈生长的主要机制包括岩浆加入地壳、地壳岩石的相互逆冲和堆积、地体或微大陆碰撞而导致的汇聚拼合以及沉积棱柱体焊接到大陆边缘上等等。
Windley、Veizer、Reymer和Schubert等对大陆生长速度进行了探讨,主要提出了五种模式:
1、大陆地壳的迅速生长发生在地球历史的早期,随后地壳物质通过地幔或在地壳内形成再循环;
2、大陆地壳的形成随时间作指数增加;
3、大陆地壳的生长与地壳的再循环呈线性关系;
4、地球分异的早期,大陆地壳迅速增长,古太古
代陆壳进入了缓慢的线性增长期;
5、大陆地壳主要在新太古代迅速增长,基本上构
成现今陆壳的主体,元古宙后才大大降低了增
长的速率。
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都是极限的情况,最近愈来愈多的研究发现,大陆壳实际生长速度介于这二者之间。
地壳表面不断剥蚀,迫使地表高程降低,现今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75m,仅计算由河流带走的陆地剥蚀流失量,则只要1000万年,陆地就会被削平,沉沦于海平面之下。
地质历史表明,在一些高级变质的前寒武系地区,有证据证实,有15-30km的隆起剥蚀量,可是由于前述的地壳生长,大陆不断得到物质补给,才幸免于成为一片汪洋,可见剥蚀量和生长量是何等可观。大陆沉积物不断被搬运到海洋中,若要保持大陆体积不变或增长,就应该至少有等量的物质添加到大陆地壳中,方能构成海陆长期共存的格局。
二、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沉陷与隆起
海底磁异常条带、海洋古地理、微体化石、火山岩同位索年龄擒定所反映的洋盆下岩层的年龄分布规律,是随着远离大洋中脊而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再结合由反射地震和地震带的分析,基本上可查明洋壳相对于大陆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并借以重建南、北大西洋的扩张、阿尔卑斯—古地中海的闭合和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历史,现代应力测量、近期大地测量反映各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地体的漂移等等,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水平运动。
大洋岩石圈的垂直升降运动也引人注目,大洋中脊增生上隆并向两边迁移,海底地貌鲜明的变化,都是垂直运动的具体反映。
喜马拉雅造山带一般被认为是强烈垂直运动的典型实例,第四纪以来垂直升高二、三千米。其实是水平运动造成的垂向升高。陆内楔形岩席顺着逆冲面斜向滑移。喜马拉雅地区向南逆冲推覆,从l00万年前的每年12cm,到现今降为每年2cm。若以每年平均5cm计算,假设逆冲岩席与水平面呈5°交角,很容易计算出每年的平均增高量,除去剥蚀量后,这个数字虽十分微小,但l00万年累计结果就十分可观。
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水平挤压作用,其次才是由此触发的垂直升降,只是这种水平位移幅度远不如大洋地区。从阿尔卑斯和阿巴拉契亚等地区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大陆内的水平运动
地体运动、推覆构造和裂谷伸展都为大陆内的水平运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海陆沧桑变迁一般发生在陆缘附近,在大陆内部未曾发现过真正的深海沉积物,古地盾区似乎自前寒武纪以来就是大陆,说明大陆内没有发生过强烈的垂直振荡运动。
大量的水平剪切应力作用是造山带演化的基本特征,深地壳逆冲系统、伴随着结晶基底岩席的大规模迁移而导致了垂直矗覆。美国大陆反射地震指示了南阿巴拉契亚的薄皮构造、俄怀明州的大型逆俺断层,证明了大陆内确定存在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裂谷的水平扩张量总是大于垂直升降量,再次证明了水平运动的重要性。
岩石圈中除大幅度水平位移外,隆起与沉陷亦是十分醒目的,不仅控制了大洋盆地的发育,还控制了大陆地区的演化。垂直运动一方面造成了深陷的盆地,另一方面又形成相对的隆起,有时可看到由盆地转为隆起或相反情况的构造反转。
发生垂直运动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还是复合因素的产物。
现一般认为:
(1)沉积物对弹性岩石圈的挠曲载荷,引起下沉;
(2)来自地幔深处的局部热柱促使岩石圈加热和热膨胀,导致岩石圈上隆,随着地壳的侵蚀,被剥蚀岩石圈冷却和下沉;
(3)被动大陆边缘陆壳横向的伸展作用,使得大陆地壳的中部和下部向大洋地壳蠕动,从而造成以断层为界且与海岸平行的沉陷谷和地堑。
(4)地幔物质的贯入,致使地壳物质密度增大,地壳
质量增加;
(5)下地壳和上地幔相变,导致密度的变化;
(6)冰盖的溶化造成的地壳回跳。
这些因素是通过褶皱、逆冲叠覆、构造侵位、物质的横向流动、重力引张造成的地壳剥蚀和引张伸展作用等形式反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