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期刊名称的由来(eLife回应为何明年不再拒稿)
elife期刊名称的由来(eLife回应为何明年不再拒稿)近日,《The Scientist》杂志就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和他的期望进行了采访。eLife执行董事Damian Pattinson (DP)说: “这是一个与传统期刊系统截然不同的系统。”、 “这一切都是从基于同行评审决定你在哪里发表,转变为基于你发表的内容。”Science Open | 来源10月20日,同行评审期刊eLife宣布,它将废除长期以来接受或拒绝稿件的做法。去年,该杂志已开始专门审查已经作为预印本发表的论文。明年,eLife将发表所有进入同行评审提交的预印本,不管它们的质量如何,同时发布同行审稿人的评论,以及杂志本身的评估意见,详细说明审稿人和编辑对研究本身的看法,以及支持论文结论的证据力度。作者可以选择修改论文并重新提交,或者直接要求在eLife网站上按原样发表手稿。
编者按:
最近,学术出版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从2023年1月31日起,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eLife都不会作出接受/拒绝的决定,而是直接发布在其网站上。
近日,eLife杂志的执行董事在接受《The Scientist》采访时谈到了希望通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新出版模式实现什么目标,“这是一个机会,让每个人都摆脱对期刊名称的痴迷,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的,更适合互联网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Jef Akst | 撰文
Science Open | 来源
10月20日,同行评审期刊eLife宣布,它将废除长期以来接受或拒绝稿件的做法。去年,该杂志已开始专门审查已经作为预印本发表的论文。
明年,eLife将发表所有进入同行评审提交的预印本,不管它们的质量如何,同时发布同行审稿人的评论,以及杂志本身的评估意见,详细说明审稿人和编辑对研究本身的看法,以及支持论文结论的证据力度。作者可以选择修改论文并重新提交,或者直接要求在eLife网站上按原样发表手稿。
eLife执行董事Damian Pattinson (DP)说: “这是一个与传统期刊系统截然不同的系统。”、 “这一切都是从基于同行评审决定你在哪里发表,转变为基于你发表的内容。”
近日,《The Scientist》杂志就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和他的期望进行了采访。
问: 简单地描述一下新系统的工作原理。
DP: 对于我们审查的每一篇论文,我们都会在eLife网站上发布一份经过审查的预印本,即原始预印本的重印版,结合收到的同行评议意见和编辑评估——我们称之为“eLife评估”。
这是对该篇论文的简要评审,即给出了证据的强度和研究的意义. . . .而不是发表在eLife作为主要…质量指标,我们用一个更细致的指标来代替它,它主要关注实际研究本身,且突出论文本身的优势。
问: 当一篇被评审的论文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有缺陷,从而在旧的系统下可能被拒稿时,这些缺陷会被清楚地标注出来吗?
DP: 在评估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词汇来描述论文。在重要的领域,范围从“里程碑(landmark)”到……“微不足道的意义(very minimal significance)。’……然后,关于证据,我们有从“例外(exceptional)”开始,到“不完整(incomplete)”甚至“不充分(inadequate)”,我们会表明该方法不足以支持论文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如何突出我们认为有重大缺陷的论文。
eLife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问: 我的想法是,由eLife这样的同行评议期刊发表,人们可能不会把它视为预印本。如果你审阅了一份预印本,而你的同行评审员认为它不太好……你如何向读者暗示要谨慎行事?
DP: 部分原因是,我们在eLife网站上重新展示这些(预印本),我们确实觉得同行评审意见和内部编辑评估意见对于预印本的显示至关重要。我们把这些内容发布在我们的网站上,并且把这些评估意见放在文章的C位。
所以从本质上讲,读者首先看到的是摘要,然后在摘要的正下方的方框内是我们对这篇论文的看法,所以如果这篇文章有什么缺陷,在读者读完摘要时就会清晰地看到。
问: 现在所有eLife的文件都是这样处理的吗?
DP: 是的,从明年1月底开始。我们允许作者从现在开始选择加入,如果作者想要提前测试系统并以这种方式发布,那么他们现在就可以这样做,但我们将在1月31日进行全面的切换。[参见已经发布在eLife网站上的经审查的预印本示例。]
问: 请告诉我是什么推动了这一改变,以及你们希望从中看到什么。
DP: 我们想要利用研究生态系统中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围绕着人们发布预印本并尽早分享他们的工作。一旦这样的情况成为常态——我们确实觉得事情就是这样发展的——那么显而易见的,下一步就是探寻什么是最好的评审方式。
我认为没有人会声称,在当前这个已经可以很早就分享预印本的世界里,再去阅读多家不同期刊和在不同平台进行多轮审查的现行系统有任何意义。所以eLife模式是在表达,在这个研究成果早期共享的新世界里,同行评议应用的最佳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这个(新的)版本在这个可以分享预印本的世界上是最有意义的。
在生物医学领域,作者发表一篇文章时,对期刊名称(名刊)的痴迷真的必须要结束了,我们认为这正是一个这样做的好机会。因为当工作被提前分享时,它的评审方式可能会完全不同。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想说的是,用一个单一的期刊名称来决定论文的质量,或者决定研究的层次,是非常低效的。所以,恰恰相反,一个你真正评估并公开发表评审意见的模式——是一个更公平、更快、更平等的发布方式。
这确实像是出版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我们的确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让每个人都摆脱对期刊名称的痴迷,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的、更适合互联网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参考资料
Q&A: Why eLife Is Doing Away with Rejections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q-a-why-elife-is-doing-away-with-rejections-70667
注:本文转载自“Science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