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故里莲花湖(憨山老人自叙年谱16集)
张三丰故里莲花湖(憨山老人自叙年谱16集)接着来到了万历四年,也就是1576丙子年,德清三十一岁了,他开始研读《楞严经》。因为我们上集讲过,德清在去年冬天“经行”的时候,忽然入定了好久,那种“境界”简直不可思议。按照德清目前所掌握的佛学知识,并不能清楚解释他的那种状态,究竟是修行到了什么层次?后来洪恩禅师回到江南之后,果然不负德清所望。在无极大师去世后,他继承了衣钵,大力弘扬“华严”和“慈恩”两宗的教义,在江南一带的影响很大。不过洪恩成名之后,又发生了一些其他不顺之事,这些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表。德清又继续说道:江南一带的禅法,已经衰落很久了,幸亏有我们的恩师无极老人,他一直在那边不遗余力地传承讲解。但是,他老人家的年龄现在也很大了,座下十分需要几个得力的弟子,来继承他的事业。而洪恩师兄你又深得其真传,将来弘法的重担,我看非你莫属啊!师兄还是回去吧,多陪在师父他老人家的身边,也有个照顾,就不要再出去云游了。德清的言语很中肯,也说到
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德清实践了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并且在一次禅修中,亲自体证了大光明藏的境界。
到了这一年的夏天,德清的师兄雪浪洪恩禅师来了,洪恩禅师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他是德清小时候的好友。自从分手之后,他先去伏牛山住了一段时间,后来打听到德清在北京城,他就赶到北京去相会。可是当他来到北京的时候,德清却已经和妙峰禅师去了山西。于是洪恩又离开北京,赶到了五台山,师兄弟二人终于在法云庵相见了。真是久别重逢,又悲又喜。
洪恩看见德清的住处十分简陋,饮食也很清淡,每天仅吃一点小米和野菜的稀饭,与当初在南京时候的温饱生活,完全不同,他的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但为了支持德清,他表示愿意留下来,陪德清一起苦修。德清对洪恩师兄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他的特长不是苦修,于是就问他以后的志向如何?
洪恩说道:德清师弟,既然你如此精进刻苦,我当然也愿意留下来陪你苦修。德清笑了笑,说道:师兄啊!人各有志,也各有因缘。我观察师兄你的特长和缘分,并不在于参禅苦修,而在于说法弘道。洪恩一听,认可地点了点头,他确实是属于那种比较精通教义,并且善于登坛开讲的人。
德清又继续说道:江南一带的禅法,已经衰落很久了,幸亏有我们的恩师无极老人,他一直在那边不遗余力地传承讲解。但是,他老人家的年龄现在也很大了,座下十分需要几个得力的弟子,来继承他的事业。而洪恩师兄你又深得其真传,将来弘法的重担,我看非你莫属啊!师兄还是回去吧,多陪在师父他老人家的身边,也有个照顾,就不要再出去云游了。
德清的言语很中肯,也说到了洪恩的内心,并且给他指明了未来之路。洪恩禅师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他坚定了信心,准备返回南方去。五台山虽然是夏天,但是法云庵的夜里也是很冷的,再加上饮食不好。洪恩刚刚住了二天,身体就受不了,眼看就要生病,于是德清就不再挽留,让他赶快下山去,免得生出病来。洪恩明白师弟的好意,只得离去。临走的时候,二人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弟子福征在《年谱》中是这样补充的:“《浪公传》称:当日身觅憨师所在,历嵩少,伏牛,上五台龙门,得之冰雪堆中,腰包罨饭,誓共生死。师语之曰:“人各有志,亦各有缘,兄之缘,在行法以续慧命,不当终老枯寂。江南此道久湮,当上承无极本师法席,荷担瞩累,为人天眼目,庶不负出世因缘也。”浪公首肯,遂相与郑重而别。后杖锡三吴诸郡,说法三十年,大众围绕,东南讲席大盛。”
后来洪恩禅师回到江南之后,果然不负德清所望。在无极大师去世后,他继承了衣钵,大力弘扬“华严”和“慈恩”两宗的教义,在江南一带的影响很大。不过洪恩成名之后,又发生了一些其他不顺之事,这些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表。
接着来到了万历四年,也就是1576丙子年,德清三十一岁了,他开始研读《楞严经》。因为我们上集讲过,德清在去年冬天“经行”的时候,忽然入定了好久,那种“境界”简直不可思议。按照德清目前所掌握的佛学知识,并不能清楚解释他的那种状态,究竟是修行到了什么层次?
而妙峰禅师和大方住持等朋友,也不能给他一个比较准确的解释,要想在理论上认识清楚,就只能借助于佛教经典了。有一种说法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德清在少年时期,就曾经听闻过《楞严经》,但他对于经文的理解,当时并不明白。现在德清结合自己的实修经验,开始重新阅读这本经书。
经过认真地研究,他一共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其中的义理弄清楚了。他对自己身上发生的禅定境界,也有了清楚的认识。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德清的修行境界,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一个层次。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我想起了德清以前,曾经和洪恩师兄说过的一句话:“古德有言,自性宗通,再来回观文字,如同开门落臼耳”。意思是说:古代的大德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参禅,能参到自性融通的时候,再去回头阅读那些佛经文字,就好像是开门落臼一样,是很轻松自如的!憨山大师他这种不满足于理论,不满足于口头禅。而是从小就注重实修实证,要用自己一生的生命去体验佛法,确实令人赞叹。
《年谱》原文写道:“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就在德清开始研读《楞严经》的时候,这年的三月份,莲池大师来到了五台山游访,顺路拜会了德清,双方交谈得很愉快。提起莲池大师,修净土的朋友们大多熟悉,他是杭州仁和县人,比德清大11岁,生于1535年。俗家姓沈,名袾宏,字佛慧,别号是莲池。因为他晚年居住在云栖寺,所以后世常称他为“云栖袾宏”,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他们并称为是明代的“四大高僧”。莲池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后世又尊他为“莲宗第八代祖师”。
莲池大师这次来拜访德清,受到了热情挽留,居住了有十来天的时间。《年谱》原文写道:春三月,莲池师游五台,过访,留旬日,夜对谈心甚契。莲池大师虽然是修净土的,但他也是融合禅净二宗的。而且德清一向也与念佛有缘,两个人谈论起佛法,可谓是很契合,相谈甚欢。
莲池在隆庆年间的时候,就曾经游览过五台山,并且参拜感应得到了文殊菩萨的放光。这次算故地重游。后来憨山大师到了晚年,也曾经与莲池的弟子们多有交往,并且撰写过《莲池大师塔铭》,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等于是二人结缘。莲池大师写的《七笔勾》对于修道者,很有意义。
接下来,时间到了初秋七月,前面我们讲过的,曾经派差役护送过德清和妙峰来五台山的,那个平阳太守叫做胡顺庵。他现在已经转任了,担任晋北的“雁平兵备”一职,在上任的途中路过五台山,他就特意上山来看望一下老朋友。
这时候山下的天气,暑气还没有完全消退,真是“秋老虎”炎热无比。但是来到山上以后,温度却大有不同,胡顺庵和他的部下们,居然可以在山涧之中,敲取冰块来饮用解暑,就如同现在的冰镇饮料,这也算是一件奇特景象。
胡大人来到法云庵后,德清也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就把自己的一些日常饮食拿了出来,比如杂粮窝头和一些野菜什么的。胡顺庵一看,想不到山上的修行生活,过得如此清苦,德清和尚真不愧是一个“苦行僧”。
他就感慨地赞叹道:德清禅师这里真是别有天地啊!我来到此地,仿佛世俗的杂念,也变得如冰一样清凉,真想也跟着你一起修行好了!二人哈哈大笑,话虽如此,胡大人又怎么真的会来呢?
《年谱》原文写道:“夏七月,平阳太守胡公,转雁平兵备,入山相访,静室中,唯餐燕麦鍡鑸野菜虀耳。时下方正酷热,骖从到山磵中敲冰嚼之。公见曰:别是一世界也。吾到此,世念如此冰耳。”
随后胡顺庵等人做了短暂的停留,又给德清供养了一些钱米,就下山赴任去了。这年冬天的十月,德清的好友,塔院寺的住持和尚大方却出事了,他被人诬告要吃官司。而帮助他的人正是德清,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下次再聊,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