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田园综合体规划方案(乡村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方案实例)
山区田园综合体规划方案(乡村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方案实例)芳村产业发展战略:以二产带动一产的发展,即用加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置业,在乡村产业发展到一定的基础上,根据方村的地理条件和人居条件,按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对方村居住和文化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逐步达到宜居目标。乡村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是:立足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链,通过构建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强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突出农业多功能创新运营路径,带动周边生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要建设以村产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村产业合作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与加工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引入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推动本村走向富裕、宜居、文明的康庄大道,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并带动周边村屯的发展。
基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用好国家各项政策和资源,懂得借助外力不拘一格发展产业。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要建设以村产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村产业合作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与加工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引入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推动本村走向富裕、宜居、文明的康庄大道,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并带动周边村屯的发展。
乡村田园综合体愿景
乡村自然条件
芳村距市区约60公里,距县城约50公里,距镇街10公里,距离高速出口仅3公里,交通非常便利。芳村是一个行政村,下辖3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67户2918人,村中大部分青壮年长期都在城里务工(约1800人),留在村中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党支部是芳村的领导核心,有党员人数43人,村两委成员5人,定工干部4人,半定工干部1人。
当地实景
芳村土地总面积13310亩,耕地面积4871亩,其中水田2259亩,旱地2612亩;非耕地面积8439亩,其中林地面积2593亩,水域(水库/山塘)面积167亩。耕地大部分为沙质土壤,其土质松软,含富硒等多种元素,种植的红薯香甜软糯,品质上乘,是当地“大蕃薯”的主要产地。2018年该村红薯种植示范基地种植红薯100亩 带领全村种植红薯400亩,产量约1000多吨,生薯销售500多吨。
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构想
乡村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是:立足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链,通过构建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强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突出农业多功能创新运营路径,带动周边生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要建设以村产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村产业合作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与加工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引入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推动本村走向富裕、宜居、文明的康庄大道,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并带动周边村屯的发展。
芳村产业发展战略:以二产带动一产的发展,即用加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置业,在乡村产业发展到一定的基础上,根据方村的地理条件和人居条件,按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对方村居住和文化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逐步达到宜居目标。
芳村田园综合体总体战略规划分三步走:兴产——置业——宜居。兴产,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培育适合芳村发展的主导产业。
乡村产业发展与田园综合体建设
兴产,因地制宜,建立种养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第一阶段,根据其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特色美食,田地以种植红薯、紫苏、生姜为主,林地以种植毛竹为主,养殖以土猪、养鱼为主;加工业将围绕这些产业而建立,同时辐射周边几个村。
置业,在乡村产业发展到一定的基础上,根据方村的地理条件和人居条件,按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对方村居住和文化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逐步达到宜居目标。
宜居,乡村产业发展和村落建设达到田园综合体的基本要求时,适当引入农旅产业,建设宜居的休闲设施,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
因地制宜,建立种养加工循环经济
当前,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第一阶段,根据其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特色美食,田地以种植红薯、紫苏、生姜为主,林地以种植毛竹为主,养殖以土猪、养鱼为主;加工业将围绕这些产业而建立,同时辐射周边几个村。
乡村种养加工循环经济示意图
通过建立种养加工循环经济模式,消除加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将加工业的废弃物变成肥料和农药,从减少种植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实现绿色种植;将种植业的废弃物(如藤蔓枝叶)变成养殖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实现绿色养殖。种养加工循环经济不仅能清除污染,还能形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从而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
创建加工产业园,带动一产发展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位于二级公路边上的枫桥岭,这里交通便利,向东距高速路口约3公里,距镇中心约10公里;向西距市区约60公里。加工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00亩,其中林地面积77亩、荒地面积23亩。加工产业园区不仅加工本地的农产品,还能辐射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工产业园将建设红薯加工厂、净菜加工厂、山茶油加工厂、杂粮加工厂、蛋品加工厂,配套冷库、仓库、停车场,以及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还要建立污水处理站、废弃物再利用的肥料加工厂。
1.红薯干加工厂
年加工能力为10000吨生鲜红薯,产出3600吨红薯干产品,预计年产值达4300元。原料来源,方村5000吨,周边村5000吨。产品可批发行销广州、深圳等地,或作为伴手礼产品在市区高铁站、机场等地的商场出售。红薯干加工占地约15亩,建厂房7200m2,分为预处理车间、烘烤车间、包装车间和成品仓库。预计总投资935万元,其中厂房730万元,加工设备205万元。
2.净菜加工厂
净菜加工以加工生产鱼生配料为主。鱼生配料有鱼腥草、柠檬、紫苏叶、薄荷叶、海草、生姜丝、红萝卜丝、酸橘、大蒜、酸姜、瓜英等20多种,均适合做净菜加工。另外,加工本村产的竹笋成酸笋,可配套柳州螺丝粉产业。鱼生配料主要加工原料来自本村及周边村种植的紫苏、薄荷叶、生姜、柠檬、红萝卜、瓜英、大头菜、竹笋等农产品,日加工能力为30吨,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元。净菜加工占地15亩,建厂房1500m2,分为预处理车间、淹制车间、分选处理车间、包装车间和冷库。预计总投资525万元,其中厂房315万元,加工设备210万元。
3.杂粮加工厂
该村此前已经成功引进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红薯、玉米等杂粮粉丝,延伸红薯、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将其引入园区,发挥产业园带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4.配套基础设施
配套基础设施总投资870万元:
土地平整110亩,包括园区道路、停车场,预计投资420万元。
仓库(公用),占地6亩,4000平方米,预计投资70万元。
冷库(公用),占地5亩,3000平方米,预计投资120万元。
供电2000KVA,预计投资110万元,含线路扩容。
供水2000立方/天,预计投资120万元,镇水厂加大供水管径。
供热10吨燃煤锅炉,预计投资60万元,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来确定。
公共用房面积400平方米,预计投资60万元。
5.废物综合利用
农产品加工的废物综合利用是乡村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污水处理站和肥料加工厂构成了加工产业园废弃物再利用的体系。
污水处理站收集加工园区企业排放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占地面积10亩,总投资350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500-2000吨。处理后的污水不直接排放,而是泵送村里几处水域,与农田林地的灌溉结合,从而解决方村沙土壤缺水的问题。
肥料加工厂收集加工、养殖、种植的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占地面积15亩,总投资300万元,日处理固废能力为100吨,生产有机肥料60吨,基本上能满足芳村及周边村的肥料需求。
围绕红薯和鱼生配料加工,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
芳村现有耕地面积4871亩,其中水田2259亩,畬地2612亩;芳村土地属丘陵,地形复杂,不宜大面积改土耕作,宜采用垂直分布式耕种方式,芳村种植垂直分布如下图所示:
垂直分布式耕种方式示意图
1.紫苏种植
紫苏是一种拥有奇特香味的植物,人们多用紫苏叶作为调味品,鱼生重要的配料,近年来我国南部地区及日韩等国对紫苏的需求增加。紫苏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紫苏叶的价值最高。紫苏一亩年产3000公斤叶子,经过净菜加工,出口到日韩等地,每公斤紫苏叶能卖到35元。每亩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年纯利润可达到5万元。
当地的砂质土壤非常适合紫苏种植,利用沟边湿润的土地种植紫苏、香菜,根据地形图估算方村沟边田地面积为150亩,年产紫苏90万斤,与净菜加工一起可实现年收益900万元。
2.生姜种植
当地农田是以沙壤土透气排水性较强,靠水的边坡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生姜的生长。一亩地的生姜产量可以达到6000--8000斤,产量比较稳定。根据地形图估算方村适合种植生姜的边坡、洼地的田地面积为500亩,可年产生姜300万斤。经过净菜加工,成为鱼生配料或出口,实现年收益可达1200万元。
3.红薯种植
红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红薯其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宜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土质良好、灌排能力强的地块。
当地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红薯种植,根据地形图估算适合种植红薯缓坡和坡顶平地的耕地面积为4250亩,可年产红薯1600万斤以上。经过深加工,可获得640万斤红薯干,年收益可达3840万元。
红薯种植过程产生的根、茎、叶是优良的饲料,经过初加工之后成为特色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有助于降低饲养成本,突出绿色养殖的特征。
围绕生鱼片和绿色食材,发展特色养殖业
芳村现有林地面积2593亩,按照林下经济的政策可用于养殖的土地约120亩,芳村应利用种植和加工的副产品发展特色养殖业。
1.水域养鱼
当地167亩水域面积除了养鸭之外也可以养鱼,但由于芳村砂质土壤特性,需要对两座水库和3处山塘的水域进行防渗漏处理,方能进行规模化养鱼。假定防渗漏处理能满足养殖要求,可在水库养殖用于鱼生加工的青竹、赤眼等品种鱼类。需要投入300万元进行治理,年养殖30万斤鱼,实现年收益300万元。
2.土猪养殖
芳村历来有养殖本地土猪(黑猪)的传统,2018年还成立了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红薯根、茎、叶及其他加工废弃物(如红薯块、菜叶等)作为主要饲料养殖土猪,不仅能消化废弃物减轻环境负担,还能降低饲养成本,突出绿色养殖的特征。
芳村红薯种植过程中需要不断翻剪红薯藤,4250亩红薯种植面积产出红薯藤近3.2亿斤,可供2.1万头存栏生猪食用。考虑养殖风险,应分散为5-10个中等规模养殖场。年出栏土生猪3万头,实现收益7200万元。
毛竹种植与林地保护
芳村现有林地面积2593亩除去130亩养殖用土地,还有2463亩,林地以含砂质红土为主,适合种植毛竹。
毛竹是中国栽培悠久、面积最广、经济价值也最高的竹种。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
方村林地毛竹种植布局示意图
毛竹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造林五到十年后,就可年年砍伐利用。一株毛竹从出笋到成竹只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当年即可砍作造纸原料。若作竹材原料,也只需三至六年的加固生长就可砍伐利用。经营好的竹林,除竹笋等竹副产品外,每亩可年产竹材1500-2000公斤。
目前,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山顶保留了大量松树林和蕨类植物,可在山腰以下种植毛竹。根据地形图估算方村适合种植毛竹的林地面积约1500亩,可产毛竹3000吨,竹笋600吨。
毛竹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池畔、溪涧、山坡、石迹、天井、景门,以及室内盆栽观赏。常与松、梅共植,被誉为“岁寒三友”。在村落中种植毛竹改善居住环境,为田园综合体建设宜居设施打下良好基础。
充分发挥科技在振兴乡村产业的支撑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助力。原小学旧址建立村产业研发中心,并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1.修缮废弃的教学楼为科研楼,其中修建实验室、资料室、培训教室,修复校园内的操场和活动场地用做实验、培训的场所。
2.利用学校的林地周边田地修建科研基础设施,包括育种田地、繁育场所、培养间、温室大棚、化验室、气象站等。
3.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院所引进新品种、改良品种、申报研究课题。
4.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驻产业研发中心。
村产业研发中心初期投资150万,其中50万元用于修善科研楼,50万元修建科研基础设施,50万购买实验设备仪器。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的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招商引资,用好国家政策。
2.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培训提高群众的参与水平
3.科学规划,引入第三方参与规划、申报、建设、培训、招商、融资和营运
4.多方筹集资金,充分利用好国家地方的产业扶持资金,吸引各方资金参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
5.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各方人才。
田园综合体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有效补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欧美、日本的美丽小镇,经历了百年的积淀。中国的乡村现代化,在现在的物质和文化的现实差距下,由乡村自行发展,要想呈现好的发展局面,有很大的局限。由于不具备人才、资金、组织模式等良好的发展因子,所以非常多的乡村社会在无序、无力和分散的思想下,在竭泽而渔中走向凋敝。在当前环境下,以该村为示范点,用十年八年或更多的时间,让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机会参与,联合政府和村民组织,以整体规划、开发、运营的方式推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乡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