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其实,这样的看法已经误解了王阳明。王阳明年轻时代,无所不学,他“学有五变”,辞章、骑射、释老、养生,那样都通,绝非轻视外在的知识。倘若一个人关注道德良知,而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显然是有德无才,没法信任工作。这些王阳明怎能不知?但是,凡事都有轻重主次,“心即理”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而非细枝末节。聚焦于一点就是,如果只讲修心,只讲道德修养,那么心学功夫里到底有没有外在知识的一席之地呢?难道只要修心,知识就会不求自得吗?常人的观点大都是这样:岩石上的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无论你见与不见,都在那里,与你的心有何关系?但王阳明却说,你未看此花时,它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它的颜色便一时“明亮起来”了。以此推断,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看法,确有高妙之处。一切外在的事物,若不经过人的“感知”,尽管存在,但“毫无意义”。但是,心学强调的是“向内用功”,似乎只要一个人抓住自己的“良知良能”

王阳明:心外无物与反智主义

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心外无物”。一般而言,心外无物也就是“心外无理”,这个“理”与程朱理学中的“天理”是接轨的。因为宋明时代的理学家最关心的是人类的道德生活,按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无须外求。通俗地讲,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王阳明说得比较抽象,叫做“心即理”。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1)

这样的观点很难让人明白,他的弟子曾记载“岩中之花”的解说,一直流传: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常人的观点大都是这样:岩石上的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无论你见与不见,都在那里,与你的心有何关系?但王阳明却说,你未看此花时,它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它的颜色便一时“明亮起来”了。以此推断,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2)

王阳明的看法,确有高妙之处。一切外在的事物,若不经过人的“感知”,尽管存在,但“毫无意义”。但是,心学强调的是“向内用功”,似乎只要一个人抓住自己的“良知良能”,一切问题便临刃而解,这样会导致“反智主义”。

王阳明的学生就有这种担忧。顾东桥就说,“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如果只从事修心的功夫,最终会导致对外部知识的遗漏。郑朝朔甚至直接当着阳明的面说:“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3)

聚焦于一点就是,如果只讲修心,只讲道德修养,那么心学功夫里到底有没有外在知识的一席之地呢?难道只要修心,知识就会不求自得吗?

其实,这样的看法已经误解了王阳明。王阳明年轻时代,无所不学,他“学有五变”,辞章、骑射、释老、养生,那样都通,绝非轻视外在的知识。倘若一个人关注道德良知,而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显然是有德无才,没法信任工作。这些王阳明怎能不知?但是,凡事都有轻重主次,“心即理”强调的是抓主要矛盾,而非细枝末节。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4)

他与黄诚甫的问答就能佐证这一观点。黄诚甫以《论语》中“颜渊问为邦”的故事展开,颜渊问孔子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全是具体的操作,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等等。但孔子为什么从来不提“心即理”这类原则呢?

王阳明回答说,孔子、颜回本来已经体会到圣人的境界了,既然都明白了,就不必多言,要说的当然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见,心与物之间,仍然有本有末,心是本,物是末。心学并不反对对外在事物的探究。

王阳明真正的智者都不当聪明人(刘立夫王阳明)(5)

王阳明的时代,科技的力量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在阳明看来,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对宇宙规律的了解,皆非重要,真正值得人下功夫去学习的是道德心性功夫。即便如此,他也承认,修心养性、静坐参悟,虽然能解决道德修养、人生境界问题,但是解决不了知识的匮乏。我们今天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比王阳明更明白外在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含量。但若以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即理”为轻视知识、技术,那一定是误读了王阳明,西方人将其归为“反智主义”。其实,心学不是反智主义,恰恰相反,科技越是发达,人心越需要回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