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者,……也”,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或单用“者”、“也”,或“者也”在句尾连用。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文言句式

知识精讲

高考《考试手册》规定:“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古今汉语的句式基本相同,我们特别要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如“……者,……也”,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或单用“者”、“也”,或“者也”在句尾连用。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2)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4)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5)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7)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8)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9)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2)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2.被动句。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施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3)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用“为”、“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的施动者),或以“……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4)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施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与吴质书》)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5)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6)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省略现象,但古代汉语中更常见。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7)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陈涉世家》)

(4)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5)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4.倒装句。所谓倒装句是相对现代汉语说的。

(1)主语后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8)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相当多见。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19)

“沛公安在?”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20)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面。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21)

“唯利是图。”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愚公移山》)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2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言文常用句型解析(文言文基础知识)(2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二、固定句式

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即固定的文言句式。这种固定格式用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或少有的。了解一些固定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其中“亦”无实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庸……乎”、“宁……乎”、“独……乎”(邪、哉)、“岂……乎(哉)”。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乎”、“得无……乎”(耶)。表示委婉的测度语气,也有反诘语气,可译为“莫非……吧”、“恐怕……吧”。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奈……何”、“如……何”、“若……何”。用来询问办法,可译为“对(把)……怎么样”、“把……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晋文)公曰:‘若楚惠(楚国从前的恩惠)何?’”(《晋楚城濮之战》)

5.“如何”、“奈何”、“若何”、“何如”、“何若”。可译为“怎么办”、“为什么”、“怎么样”。如:“今日之事如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阿房宫赋》)

6.“何……为”。表示反问(“为”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做什么呢”、“为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7.“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之”是提宾标志词。表示反问或疑问,可译为“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8.“孰与”。表示比较性疑问,可译为“和……相比,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9.“其……乎”(与、也、邪、矣、哉)。表示推测、祈使、反问、感叹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莫非)……吧”、“还是……吧”、“难道……吗”、“真……啊”。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0.“有所”、“无所”。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可译为:“有……的”、“没有……的”。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11.“有以”、“无以”。表目的、企图,可译为“有可以用来……的”、“没有可以用来……的”、“有什么办法用来……的”、“没有什么办法用来……的”。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劝学》)

12.“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吾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抑”。可译为“是……,还是……”、“或者”。如:“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14.“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如:“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15.“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如:“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16.“有……者”。可译为“有个……人”。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17.“与其……孰若(无宁)……”。可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不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8.“安能”、“何能”、“何得”。可译为“怎么能”。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断句标点

标点文言文的一般步骤是:一读、二断、三标点。

1.通读全文,识字明义。上海语文高考《考试手册》中写道:“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实际上就是指阅读的文言文所涉及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大多是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过的。

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中记述的大致内容。如记叙文,要弄清文中所讲的事、人,采用了什么方式,事件的结局是怎样的,等等。议论文则首先要找寻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以及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断句必须建立在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

2.掌握规律,先易后难。对文言文断句,还要根据文言文的行文特点,遵循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1)根据对话、引文的标志断句。文言文中表示人物对话起始的标志,多用“曰”、“云”、“言”、“问”,利用这些标志,注意标志前说话人的省略,即使是对话比较多的文字,断句也不十分难。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的特点,也有助于断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有“其……乎”这个固定句式,应该表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者,……也”是判断句的固定形式,因此“者”后用逗号,“也”后用句号。

(3)根据常见虚词的位置和作用断句。常用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盖、惟、故(所以)、岂、然而、若夫等;常见于句末的虚词有:也、矣、焉、乎、哉、欤、耶、夫、之、而已等。这些虚词的前面或后面应当断句。

(4)根据文言文修辞特点断句。文言文讲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根据这些特点来断句,往往断开一处,就可以连续断开多处。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

3.抓住难点,反复推敲。在全文断开的基础上,再根据文句的特点,认真揣摩语气,加上标点符号。此后,还要边读边检查。检查加上去的标点符号同句意、语气是否一致;检查标点符号使用得是否正确;检查标点符号书写得是否规范。对疑难的句子,要反复加以推敲,必要时还得用几种不同的标点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点法。

四、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是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翻译时要遵守“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行文畅通,“雅”就是要求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2.文言文翻译原则。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字句逐一翻译,翻译时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与原文一致,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译;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意译,就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也可以适当采用与原文不尽相同的表达方法。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时。②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③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直译是翻译的主体,意译是直译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两字。

3.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文言文句子常用的方法有:留、换、删、补、调。

(1)留,就是“保留法”。翻译文言文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①古代的名号和称谓。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时,“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这些时间、人名、地名可予以保留。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天地、风雨、年月,翻译时这些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予以保留。

(2)换,就是“替换法”。主要是替换那些不宜对译的文言词语,比如文言中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词语。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是“天地四方”,即“上下东西南北”,翻译可译为“天下”。全句译为“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着整个天下”。

(3)删,就是删除法。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连词、语气词等只起陪衬作用的词。如:“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翻译时留正删偏,保留“死”。

“夫战,勇气也。”翻译时删去发语词“夫”。

(4)补,就是增补法。增加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使之符合语法规范。常用的增补法有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或语句。需注意的是,在翻译时,增补的成分或句子要加括号。如:“欲呼张良与俱去。”译为“(项伯)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又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译为“(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美哉,中国!”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句意不清、不通。

(2)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容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关键词,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例题精选

(一)(2002年全国高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分析】 第1题中的关键词是“其”,表揣测。 第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

【参考答案】 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二)(2004年全国高考题·重庆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分析】 第1题有几个关键词,“义”,名词作状语,要翻译成“按道义”;“公”,第二人称,“你”;“等”,表复数;“公等”可以翻译成“你们”;“妻子”,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指“妻子、儿女”。第2题“公逸感端之节”为被动句式;“亦固守”是省略句,“固守”后面省略了宾语“杞州”,翻译时要把这个宾语补充出来,并用括号以示区别。 第3题有几个关键词:“比”:“到……时”;“下”:“部下”;“在”:“存在”,这里指“活着”。

【参考答案】 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而感动,也坚守(杞州)。3.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三)(2009年上海高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分析】 第1题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同时“疾”、“摄”解释为嫉恨,传唤,分别是通假和古今异义的用法。第2题,主语的省略,以及“比”、“谒”、“引”是关键词。

【参考答案】 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四)(2010年上海高考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分析】 第1题中“不使”之后省略了宾语欧阳公,同时,“出”是使动用法,“讽”是古今异义。第2题前半句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桂阳民,倒装句法,“狱”是实词,案件,属于初中实词掌握范畴。

【参考答案】

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迁移训练

1.指出下列语句的语法现象。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非死,则徙尔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13)臣诚恐见欺于王 (1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5)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16)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8)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9)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2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2)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2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2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譬之若良医,病变而药不变。(《察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文言语段添加标点符号。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断句。

(1)下面的文字共有三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2)下面的句子共有三个分句,请依次写出前两个分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5.选择题。

(1)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徒见欺 B.府吏见叮咛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2)与“不敢与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D.将以有为也

(3)(1997年上海高考卷)与“未之识”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5)(2001年上海高考卷)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文段。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注】 绮乌,城名。封人,管理边疆城镇的官吏。

7.(2011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 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末举于乡,长 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 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 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 军事 赞:辅佐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②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