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由于当时的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所以看上去格外壮观。朱元璋灭元时,是徐达带兵打破的大都城,由于北部居民稀少、地势空旷,在防守时无可依托,因此徐达便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等于把北城墙向南移了;到永乐迁都时,在大都城的基础上营建新的城池,只不过把土墙改为用砖、十一座城门改为九座、南侧城墙也向外推进了一里半左右,同时皇城的位置也向东南偏移了,虽然皇城属于新建,但城内大体格局并未作出巨大改变。到了嘉靖年间,又在南侧加筑了外城,开七门,至此才形成我们常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老北京。而元大都仅剩遗址,如今现存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等,被开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且有海棠花溪、蓟门烟树等景观。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1)

曾几何时,人们变得越来越“怀旧”,仿佛什么东西都要找找“老”的痕迹,说起北京也总爱加个老字:老北京话、老北京城、老北京小吃、老北京胡同……就连咱这公众号,都叫“老”北京四九城儿。那么老北京要老到什么时候才算老呢(怎么跟绕口令儿似的)?按照拍宝节目鉴定文物的规矩,够民国、换句话说解放以前的,就算老的。其实我们常说的老北京这个那个的,大概齐也是这概念,基本上是指解放前的。不过也分是什么东西,有些东西即使是解放后出现的,甚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被划归到“老的”行列。不过说到老北京城,那就比较明确了,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垣。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2)

明清北京城的建筑之初,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但是严格说来,明初建设的北京城算老吗?应该不算吧!起码儿不算太老。因为北京号称六朝古都,明清不过是最后两朝而已。哪六朝?打头儿那个离我们太远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北京又叫燕京便是源于此,后来不就改成啤酒了吗?甭翻史书查具体年代了,掰着手指头也能算个大概齐,燕离咱们怎么也得两三千年了吧?所以那时的北京、老倒是真老,不过科技还没发达到穿越时空的地步,谁也回不去看看它到底什么样儿。接下来五个朝代就是连续的了:辽金元明清。由于辽金是与宋朝同时代的,并非大一统的朝代,而且也不是汉族建立的政权,一般被视为“非正统”的朝代(尽管版图可能比宋还大,尽管元清也不是汉族政权、不过元清倒是实现了一统江山)。加上辽金时期由于朝代的更替,北京的城池或拆或焚,总之毁得差不多了,而且城址也不在一个地方,因此我们也无法知道它的样子。所以要说“老”北京,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元大都说起呢?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3)

有人说了:元大都不是也就剩遗址了吗?不是也没留下吗?情况还真不一样,毕竟不管是燕还是辽金,与后来的北京城关联并不大(也不能说一点儿没有),而我们常说的老北京城(明清北京城),实际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也就是说元大都奠定了老北京的格局。元朝的“创始人”是成吉思汗(当时还不叫元),但是成吉思汗未能灭宋。到元朝一统的时候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托雷第四子:忽必烈(庙号元世祖)掌权。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忽必烈下诏将燕京改为中都(北京在金代称中都,金亡后称燕京);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12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的国号正式出现;次年二月(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宣布在北京建都(之前忽必烈在元上都“办公”、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但由于地理位置太靠北,不利于控制中原)。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4)

元大都之称即源自汉语,也源自畏兀儿语的Khanbaliq,即汗之城的意思,汉语音译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马可·波罗游记》里就这样称呼北京,只是拼法不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汗八里(音译)并非蒙古人的叫法,他们只说“大都”、“上都”,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个蒙语词汇,大概齐是突厥语和伊朗语各分支语言人群所使用的,甚至到了明朝,北京已经叫北京,他们却还在称汗八里。元大都营建时,金中都故城尚存,只是由于战乱已经破败(成吉思汗破金时连拆带烧),于是迁都后的忽必烈,住在金代离宫——大宁宫内,也就是现在的北海公园。其实早在至元四年(1267年),大都城的兴建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工程总负责人正是提议迁都的刘秉忠,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郭守敬担任都水监(西郊水源以及通惠河都是他的“业绩”)。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5)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与此同时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营建以及人口迁入工作至此基本完毕,工程历时二十多年才算完成;此后元朝虽有孔庙、国子监等增建工程,但总体布局没有变动。建成后的元大都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这是元史记载,大概合28.6公里),高约10至12米,基宽20至24米,顶宽10至15米,为夯土筑成;城墙外有护城河,四周共开十一座城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的“三头六臂两足”,所以说我们常常提起的“北京是哪吒城”,到底指明朝还是元朝呢?至此有点儿说不清了吧?不过无所谓,反正都是传说或后人附会的,也不必深究。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6)

十一座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南垣正中为丽正门,取《周易》“日月丽乎天”之意;东为文明门,取“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西为顺承门,取“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坤为西南方位)。东垣正中为崇仁门,取东方属春、属仁之义;南为齐化门,合《说卦传》“齐乎巽,巽东南也”之义;北为光熙门,取“艮(东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垣正中为和义门,取西方属秋、属义之理;南为平则门,北为肃清门。北垣东为安贞门,取“乾上坎下……安贞吉”之意;西为健德门,取“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之意。城池的核心为皇城,位于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中心之阁以南,依什刹海水系而建;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有个成语叫“祸起萧墙”,便与此建筑有关。皇城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相传今北京故宫内之断虹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听着以上这些名字,您是不是觉得格外熟悉,因为很多明清时期都在沿用,甚至有的延续到现在。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7)

皇城南面和东南为官署区,北面的积水潭一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这种布局符合了《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相关记载;元大都的建设理念,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规制,这是因为忽必烈非常愿意接受汉化。元朝起,北京城内实行坊制,城内共分五十坊,大体都按照方形来设计;坊内有街、有巷、有胡同,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街道几乎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民居形成的胡同有序的与街道相通,呈棋盘或称鱼骨状排列,至今这种城市肌理保存最完好的是被称为“南锣”的南锣鼓巷片儿区。用北京话说:元大都建得十分“四至”,大的方形套着一个个小的方形,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整体像一个大棋盘。甭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到了现在,都说北京的道路方向正,且互有畅通,谁又敢说北京城今日之格局不是延续了元大都的风格?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8)

由于当时的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所以看上去格外壮观。朱元璋灭元时,是徐达带兵打破的大都城,由于北部居民稀少、地势空旷,在防守时无可依托,因此徐达便在城中偏北部增建一道土垣,等于把北城墙向南移了;到永乐迁都时,在大都城的基础上营建新的城池,只不过把土墙改为用砖、十一座城门改为九座、南侧城墙也向外推进了一里半左右,同时皇城的位置也向东南偏移了,虽然皇城属于新建,但城内大体格局并未作出巨大改变。到了嘉靖年间,又在南侧加筑了外城,开七门,至此才形成我们常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老北京。而元大都仅剩遗址,如今现存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等,被开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且有海棠花溪、蓟门烟树等景观。

老时候的老北京是怎么样的(说说真正的老北京)(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