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Peirce 补充说,这种方法和经济性在研究中是最好的,但在尝试任何理论时并没有完全的罪过,因为通过试验采用的调查可以不受阻碍和不气馁地进行,并且“一个不可原谅的罪行”是反对真理的哲学障碍。进步,“所有时代的形而上学家都表明自己最沉迷于这种罪行”。皮尔斯在许多著作中都认为逻辑先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宗教的和物理的)。在他的“FRL”[First Rule of Logic](1899 年)中,Peirce 指出,第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唯一的”理性规则是,要学习,一个人需要渴望学习,并且渴望学习满足于人们倾向于思考的东西。[120]所以,第一条规则是,想知道。皮尔斯继续探讨研究实践和理论塑造中的一个关键主题:对于皮尔斯来说,第一哲学,他也称为 cenoscope,不如数学基础,但比特殊科学(自然和心灵)更基础。它研究一般的积极现象,任何人在任何醒着的时刻都可以得到的现象,而不是通过诉诸特殊

前文请看https://m.toutiao.com/is/L2CD5PM/?=TOP10 哲学家只识亚柏?带你看看现代的10位哲学大师 - 今日头条

5.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1)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1839年9月10日-1914年4月19日),美国最具独创性的哲学家之一,物理学家,数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不仅在对实用主义思潮的贡献上,在形式逻辑、或然性理论、归纳理论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在有关数字的基础的一般领域中都从事了开创性的研究。同时,皮尔士还就形而上学、信息理论和范畴理论进行过有创造性的探索。甚至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思想理论

皮尔士的哲学包括(见下文相关部分)一个普遍的三类系统:相信真理是不变的,既独立于实际意见(易错论)又可发现(没有激进的怀疑论),逻辑作为符号的形式符号学,论据,以及探究的方式——包括哲学实用主义(他创立)、批判的常识主义和科学方法——以及形而上学:经院现实主义,例如约翰·邓斯·斯科特斯( John Duns Scotus)、对上帝的信仰、自由,以及至少一种减弱的不朽、客观唯心主义,以及对连续性和绝对机会、机械必要性和创造性爱的现实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易错论和实用主义似乎分别在其他人的作品中有点像怀疑论和实证主义。然而,对于皮尔士来说,易错论与反怀疑主义相平衡,是相信绝对机会和连续性的现实的基础,而实用主义则致力于反唯名论相信普遍的现实(CP 5.453 –57)。

对于皮尔斯来说,第一哲学,他也称为 cenoscope,不如数学基础,但比特殊科学(自然和心灵)更基础。它研究一般的积极现象,任何人在任何醒着的时刻都可以得到的现象,而不是通过诉诸特殊经验来解决问题。他将这种哲学分为(1)现象学(他也称为显像术或分类学),(2)规范科学(美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以及(3)形而上学;下面按顺序讨论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皮尔士认为逻辑本身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于美学和伦理学的规范科学,比形而上学更基础,并且是“设计研究方法的艺术”。更一般地,作为推论,“逻辑植根于社会原则”,因为推论依赖于一种立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立场是无限的。皮尔士称(没有贬低的意思)“逻辑数学”,其中大部分是在当前研究和应用中被简单地称为“逻辑”的东西。他在(哲学)逻辑和逻辑数学方面都很有成果,这与他的工作和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皮尔士认为逻辑是形式符号学的:对最广泛意义上的符号的形式研究,不仅包括人工的、语言的或符号的符号,还包括表象或索引的符号,如反应。皮尔士认为,“如果不是完全由符号组成的话,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符号”,以及它们的表征和推理关系。他认为,由于所有思想都需要时间,因此所有思想都存在于符号和符号过程(“符号化”)中,例如探究过程。他分逻辑成:(1)思辨语法,或 stechiology,关于符号如何有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有哪些类型的符号,它们如何组合,以及一些符号如何体现或合并其他符号;(2) 对推理方式的逻辑批评,或逻辑本身;(3) 思辨的或普遍的修辞,或方法论,探究的哲学理论,包括实用主义。

在他的“FRL”[First Rule of Logic](1899 年)中,Peirce 指出,第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唯一的”理性规则是,要学习,一个人需要渴望学习,并且渴望学习满足于人们倾向于思考的东西。[120]所以,第一条规则是,想知道。皮尔斯继续探讨研究实践和理论塑造中的一个关键主题:

Peirce 补充说,这种方法和经济性在研究中是最好的,但在尝试任何理论时并没有完全的罪过,因为通过试验采用的调查可以不受阻碍和不气馁地进行,并且“一个不可原谅的罪行”是反对真理的哲学障碍。进步,“所有时代的形而上学家都表明自己最沉迷于这种罪行”。皮尔斯在许多著作中都认为逻辑先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宗教的和物理的)。

他继续列出了四个常见的探究障碍: (1) 绝对确定性的断言;(2) 坚持认为某事是绝对不可知的;(3) 坚持认为某事是绝对不可解释的,因为它绝对是基本的或终极的;(4) 认为完全准确是可能的,尤其是在完全排除不寻常和反常现象的情况下。拒绝绝对的理论确定性是易错论的核心,皮尔斯将其展开为拒绝设置任何列出的障碍。Peirce 在其他地方认为(1897 年)逻辑对易错论的预设最终导致机会和连续性是非常真实的观点(tychism和synechism)。

第一条逻辑规则涉及头脑在进行理性和逻辑方面的预设;假设,例如,真理和真实不取决于你或我对它们的看法,而是取决于表象关系,并且存在于足够远的调查中(见下文)。他将这样的想法描述为集体的希望,在特定情况下,人们无法认真怀疑。

皮尔士金句

信念的本质是习惯的建立;不同的信念因它们产生的不同的行动方式而不同。

每个新概念首先在判断中浮现在脑海中。

不好的推理和好的推理都是可能的;这个事实是逻辑实践方面的基础。

确实,普遍性是现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没有任何规律性的纯粹个人存在或现实而言,任何都是无效的。混沌是纯粹的虚无。

品质是能够完全体现的东西。除非通过确定习惯,否则法律永远无法体现在其作为法律的性质中。质量是某事可能或可能曾经的样子。法律是无尽的未来必须继续存在的方式。

怀疑是一种不安和不满足的状态,我们努力从中解放自己,进入信念状态;而后者是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状态,我们不希望避免或改变对其他任何事物的信念。

不可能不嫉妒能够摒弃理性的人,尽管我们知道它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时,科学家们会觉得,哲学家们不太关心找出事实是什么,而是关心什么信念最符合他们的系统。

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进化都是从模糊到确定的。

4.马丁·海德格尔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2)

马丁·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思想理论

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海德格尔提出了Dasein(此在)的基本问题,“此在总是我的存在”Dasein指人的存在,海德格尔为了避免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占优和人的对象化(笛卡尔式思考)而选用此词。

之后便马上提出此在总是“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详细讨论了世界与世界的各个环节。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它并不是可以供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我们总是属于世界。并讨论了笛卡尔的存在论,提出了用具和世内存在者,详细了讨论了人们对于物的用具性把握。

此在的展开样式则分为:情绪,言谈,领会。此在被抛之于世界,并总是非本真的沉沦与世界,在沉沦中与他人共在,依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众人的概念,我们总与其他人一起存在,并且在这种一起中参与大众的一切,然后丢失自己,被抛地筹划自身,接着就是沉沦的样式:闲言.好奇.两可。

尽管此在总是非本真的存在,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畏”这一情绪,使得本真成为可能,畏没有具体对象,而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此在的基本存在即为——操心。畏袭来,此在出离自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畏在畏之中,它是无而且在无何有之乡,此在害怕沉沦,并有了本真状态。畏使此在看到了自身的终极——死。海德格尔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它是时间的到时并且无法被经验,他使得此在谋划自身——向死而生,此时出现了“良知”呼唤此在。此在在这种良知中见到了本真能在的生存结构。

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则讨论时间问题,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来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让人迷惑的概念“人即时间”这主要体现在领会.沉沦等时间性的讨论,在这里,也引导出了海德格尔的历史观念。

海德格尔金句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人活在自我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思的任务将是放下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当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

人道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处于“存在的遗忘”中,人何以为人的本质也是被遗忘的。

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有担当,才有自由。

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存在是该存在者能够对其它存在者实施影响或相互影响的本源,也是能被其它有意识本事存在者感知认识确定利用的本源。

最不抱期望的时刻,痛苦常是意外的宽慰。

人是身不由己来到世间、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

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即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

3.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犹太人,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思想理论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那就是沉默。

何谓沉默?就是指对眼前的事物,或者心中所想,闭口不言,把言语滞留在心里而不表达出来。

在哪些环境下会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

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

再比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

这类与实际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学家们称作“神秘事物”。在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说,既然无法言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

维特根斯坦金句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我们会想到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变,即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甚至几乎没有想到过。下决心去采取这样一个步骤,这对我们来说是太难了。

对某人谈他不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哪怕你告诉他,他也照样不能够理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你所爱的人身上。)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哲学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

假如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人的爱,那么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购买它的话,那么任何一点牺牲都是巨大了。

怀疑出现在信念之后。

除了自然,不要把他人的例子当作你的指南。

生活难以应付这个事实说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适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适应生活的模式,疑难问题就随之消失。

2.伯特兰·罗素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4)

伯特兰·罗素(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思想理论

罗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却使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罗素坚持个人的基本自由不应受到侵犯。他认为,实践中的个人学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除了经过应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应接受处罚;另一方面,应当有一个范围,在这中间个人的活动不受政府控制。这个范围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还包括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承认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意见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国家安全为先决条件。至于经济上的经营自由,罗素是在一定范围内赞成的,他反对经济权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国家手里(斯大林模式)还是集中在卡特尔手里(帝国主义),同时,他希望对私人财产的所有和使用实行严格的限制。他不是不同意一个人应该享有他自己的成果这一原则,但他认为继承财产是没有道理的,甚至在不依赖继承的财产这种罕见的情况下,他也反对大企业的私人所有制和土地的私人所有制。

正是由于罗素的主张对自由的限制,他甚至把自己说成是社会主义者。他早期的两部严肃的政治理论著作分别于1916年和1918年出版的《社会重建原则》和《自由之路》。在这些书中,罗素提倡一种基尔特社会主义,这种体系有一个要求,即工人管理工业,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罗素认为,国家权力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恶,应该被限制,他还把“国家权力过大”看作“现代世界不幸的根源”。《社会重建原则》是罗素为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和平而撰写的政治理论著作。他在该书中企图创立一种政治哲学,以提供一种比较好的政治模型。在《自由之路》中,罗素则纲要似地论述了他所主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制度。他相信“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建议,而且是一种能得到自由的制度,但又没有在完全无政府主义政体下所最可怕的经常诉诸暴力的现象”。

作为一位哲学家,罗素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主要贡献在数理逻辑方面,由此出发建立了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位逻辑学家,罗素在数学逻辑方面具有巨大的贡献,他和怀特海共同写就了《数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础,他所提出的“罗素悖论”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他所主张的逻辑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历史的发展。

在《悠闲颂》(1935)中,罗素比凯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总是一味赞扬节俭反对消费的传统经济学家挑战。他写道:“只要一个人把他的收入用于消费,那么他也就是把面包送到别人嘴里。......从这个观点来看,真正的恶棍乃是节俭的人。”他认为“节俭这可恶的罪行”是能够导致失业的。罗素说,如果节俭者使用手里的钱,哪怕是用于饮酒,赌博或者拿来请客招待朋友,那都是极好的事。那些经济学教授们,把罗素的这一观点轻率地说成是一位偏离本行的哲学家所犯的可笑错误,对之根本不予理睬。而自凯恩斯的《利息、就业和货币通论》(1936)发表后,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众所公认的经济学说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他写过几十篇历史论文和散布历史专著,这三部是:《自由和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政策》和《西方哲学史》。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学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作者的历史眼光不亚于作者的哲学见解。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读书界的畅销书,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是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学道路。

罗素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指出:“教育应该培养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种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他主张的教育方法,应“减少很快的讲授而多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不应当要求教师发表千篇一律的意见,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教师各抒己见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他指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此外,他认为青年人的性教育在教育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他指出:“在青年人性问题上所采取的传统做法会使人变得愚蠢、虚伪和胆怯,而且还会使相当多的人患精神病或类似的疾病。性的好奇心与其他各种好奇心一样,一旦得到满足,很快就会消失。因此,防止青年人为性问题所纠缠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按其所求,告诉他们关于性的一切事情。”关于教育,他于1926年著了《论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一书。但是,罗素未能为他们的孩子找到一所符合他理论的学校,于是他着手创办了一所学校,招收了20多个孩子。这个学校以进步路线为指导,而不是以放任自流为指导。但由于吸收的儿童中有问题的太多,而且未能做到自由与权威的平衡,学校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

罗素金句

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民主,就是挑选那个受批评的人的过程。

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需的,也是他的学生所应获得的。在低年级,对学生的爱是最重要的爱;到高年级,热爱所传授的知识,就逐渐成为必要。

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不要害怕怀有怪念头,因为现在人们接受的所有的观念都曾经是怪念头。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嗜好和一时的爱好不是基本的快乐之源,而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是把不堪正视的痛苦暂时忘记的一条途径。

人是轻信的动物,必须得相信点什么。如果这种信仰没有什么好的依据,糟糕的依据也能对付。

我们不能从使每个人具有诗人的气质的观点来制订我们的教育,但是有些特性是普温需要的,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智慧。

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喝醉是暂时性的自杀。

很多人可以勇敢的死去,但是却没有勇气说他为之而死的原因没有意义,甚至连这样想一想的勇气也没有。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

1.卡尔·马克思

世界公认的10大哲学家(哲学家只识亚柏)(5)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思想理论

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有计划的劳动生产,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论。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黑格尔辩证论的影响,一同认为万物皆由演变而成。但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论点,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论点。

两个论点差异在于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看法即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意识归根到底是物质的产物,自然界的产物。唯心论者反之。唯心论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换句话说,人的意识决定对物质的看法与解释,人因为意识的改变,改变对物质的定义;而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在周遭所遇到的事物,决定人对物质的定义,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恩格斯所叙述的假性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中,这种意识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质因素交错成型的产品。久之便成为社会意识,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但意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演变而改变,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的变化中持续的演化著。就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论与自己的唯物论做了扬弃,而成就了独出一格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信总有一天,但绝不会是遥遥无期,也绝不会是不负责任的随意与偶然或者应付,而是在人类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经过其自身可以预见的长度的时间的演变,人类必将因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彻底解放,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而人类的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全人类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劳动力。但马克思认为此一观点被资本主义给扭曲,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架构下,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消耗性的日用品,传统的商人借由转手买卖赚取商品的差价,而资本家却是靠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方式,来发财致富的。而财富在私人手中的积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便形成资本。劳动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资本需要增值,就必须吸取活劳动,而使劳动者始终生活在只能维持自身生命的再生产的水平,是吸取活劳动的前提。因此,根据马克思的结论,劳工的待遇自然不是资本家所会关心的事。马克思也不否认,到当时为止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具生产力的社会结构。但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资本家为了生产力与利润,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源用于科技的研发,而劳工的价值也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日后,劳工势必日用品化,进而异化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他意识到此一现象是一种阶段性的演变,资本主义会物极必反,无产阶级会因为自身的解放,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就跟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样。而劳动阶级也会成为主角,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

基于对于资本主义的种种客观科学分析,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应当团结,一同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紧密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需要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党代表着组织、领导和宣传作用。从阶级及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统治阶级需要以强制性的方法来统治被统治阶级以便维持自身的生存。而这些强制性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榨取和剥夺之工具。统治阶级为把阶级关系维持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秩序和范围之内,就形成国家和法律。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的解放,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革命,以消灭包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旧有价值,消灭阶级,即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消灭自身,消灭剥削,迈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旧的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卡尔·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在性别层面,男女不平等的意识影响着两性关系,以一套机制作用于女性,蒙蔽妇女主体性意识,桎梏着妇女的发展。[15]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相当于无产阶级,阶级同构着性别。所以在家庭中,以生理为划分标准的劳动分工异化为社会性的性别劳动分工,男性掌握社会生产资料,女性成为自然生产的附庸。家庭劳动异化,妇女被否定而无法自由全面的发展,[15]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妇女解放,从而做出妇女自由全面发展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标准的重要研判。妇女自由全面发展包括四个方面:妇女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性平等的关系还给妇女,妇女作为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妇女整体素质的发展,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妇女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妇女能力是妇女改造世界与创造生活的能力,即劳动能力;妇女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金句

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人类的辩证法到了释迦牟尼佛时才真正成熟。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