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阳明心学跟传习录有什么区别(传习录阳明心学能解决哪些人生问题)

阳明心学跟传习录有什么区别(传习录阳明心学能解决哪些人生问题)这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理学认为,知先于行,当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先研究它的道理,总结出真理,然后再去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心学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行先于之人最初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需要先有行动才能总结对事物的认知。你想要做一件事,你不要多想,想来想去,做研究、考察,评估,预判,但就是不去做,心学告诉你,别多想,直接去实践,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空谈道理毫无益处。再比如登一座大山,上面雾气朦胧,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全貌如何,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如果你不去登山,那你永远不知道山上的风景。心学的核心思想有三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对我们当代人最实践意义的就是“知行合一”,他认为要探求事物的真理首先要向内求,也就是向自己的心去找答案,所谓“心外无物”,这是前提,然后带着这颗心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总结规律,找到真理,这叫“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可分开,知是

阳明心学跟传习录有什么区别(传习录阳明心学能解决哪些人生问题)(1)

当今社会有一种普遍的焦虑

随着家族本位社会的解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家族邻里的熟人社会,转变为以利益合作为基础的陌生社会,人的价值评价系统变为以赚钱多少为唯一评价标准。虽然现在国民收入提高了,但中国人却面临着普遍的焦虑。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真正纯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一切以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为前提。结婚看对方能给多少彩礼,交友看对方有多少人脉,为争夺遗产,弟弟把哥哥告上法庭。

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一切变得以效率为基础,没完没了的工作、加班、汇报,每个人像是效率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没日没夜的不停运转,我们几乎忘记自己还是个人,是一个有心的人,在精心装饰的外表下,精神世界无比空虚。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心灵无家,灵魂无处安放。

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如何解决这些焦虑,也许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传统经典中,从古人的智慧中去寻找心的居所。

阳明心学跟传习录有什么区别(传习录阳明心学能解决哪些人生问题)(2)

阳明心学能解决哪些人生问题?

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他真名叫王守仁,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儿,叫杨明子,然后就都管他叫王阳明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大名鼎鼎的阳明心学。这个心学不是心理学,更不是心脏学,并且和二者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心学究竟是什么呢?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

心学的核心思想有三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对我们当代人最实践意义的就是“知行合一”,他认为要探求事物的真理首先要向内求,也就是向自己的心去找答案,所谓“心外无物”,这是前提,然后带着这颗心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总结规律,找到真理,这叫“知行合一”,知与行不可分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这和理学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先实践再认识,还是先认识再实践。我们用做菜来打个比方,假设人类第一次学习炒菜,理学认为做菜的第一步是要先研究菜。可以问其它人有没有做过这道菜,这个菜应该和哪种菜一起炒会更好吃,菜需要切多大的块儿,什么时候放油,什么时候放肉,调料的比例是多少,应该炒多久等等。总之要先把所有环节都弄明白,然后才能开始动手做。

和理学不同,心学认为,炒一道好菜的真理不在于先研究怎么炒的理论和知识,或只看菜谱是学不会的,要直接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比如第一次做完发现忘了放花生,第二次又忘了放盐,多做几次就能总结出炒一道好的菜谱了。心学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前人的理论不是定就是对的,你应该去自己实践,然后总结,自己去找到炒一道好菜的真理。

阳明心学跟传习录有什么区别(传习录阳明心学能解决哪些人生问题)(3)

再比如登一座大山,上面雾气朦胧,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全貌如何,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如果你不去登山,那你永远不知道山上的风景。

这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理学认为,知先于行,当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先研究它的道理,总结出真理,然后再去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心学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行先于之人最初是什么都不知道的,需要先有行动才能总结对事物的认知。你想要做一件事,你不要多想,想来想去,做研究、考察,评估,预判,但就是不去做,心学告诉你,别多想,直接去实践,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空谈道理毫无益处。

王阳明曾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传习录下》)


大概意思是,学问是一点点增加的,今天有一点领悟,明天又有一点领悟。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去成长,就像是浇水一样。树木刚开始长出嫩芽的时候,浇一杯水,长成大树的时候浇一桶水。上来就浇一桶水,只能把种子淹死,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塌下心来扎根,不要急功近利。

王阳明曾经有个朋友,脾气不好,修养极差,王阳明耐心地开导他,他连连说,知道错了。但是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还是没控制住情绪。发完牢骚后,朋友很不好意思地跟王阳明道歉。王阳明却说,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差,现在却知道跟我道歉了。这就是进步,王阳明就这样一点点,把朋友的坏脾气矫正过来了。不求一蹴而就,不要急于求成,一点点改变。


然而,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都推崇理学呢?因为理学是统治哲学,理学认为,人是先对事物有了认知才会有行动的。那么这个认知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说,很多事情是有圣人告诉我们的。比如孔夫子说这件事得这么干,不这样不行,其它人你们不要多想,只有按照孔夫子,按照圣人先贤的教导去做事,才是正确的。其本质都是统治者在构建一种意识形态,约束人的行为,控制人的思想了。


于是王阳明说了,凭什么圣人先贤说的道理就一定对呢?王阳明觉得,没有永远的圣人,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指导,一切都要自己去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含义并不复杂,就是要求我们既懂得学习,同时也愿意躬身实践。

阿里的马X作为中国最早开拓电子商务的企业家,创造了众多奇迹。在他年少时学习外语,既没有音视频,也没有网络,他自己跑到西湖边,拉着老外练外语,没有机会找机会练,所以他不做老师这么多年,外语依然非常流利,这就是事上练。而且马云自己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等你自己做了几年,也许就明白该怎么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怎么去管理,怎么识人用人,这都得磨练,多年后才明白。你需要的不是指导,需要的是实干。所以这也验证了王阳明所鼓励地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理论指导也没关系,只要大方向没毛病,你尽管去做。事上练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遇到一个问题就总结一个经验,然后你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最后达到知行合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