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败落的暗示(脂批鹡鸰之悲棠棣之威)
贾府败落的暗示(脂批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其全诗是这样的: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闲聊,说到荣国府里一件奇事——贾政和王夫人生下的公子因衔玉而诞,取名宝玉,说的话也很奇怪:“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贾雨村说金陵甄家也有一个这样的公子,也说过这样的话:“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此处有脂砚斋的一处眉批:
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其意思是《红楼梦》的作者是因为有感于“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创作《红楼梦》这部“为闺阁昭传”的传世佳作的。
脂批所说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什么意思呢?其出处是《诗经 小雅 棠棣》一诗,是一首关于兄弟亲情的诗。
1 “鹡鸰之悲, 棠棣之威”释义其全诗是这样的: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此诗开头以“棠棣之华”起兴,引出兄弟亲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颜氏家训》书中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意思是,兄弟之间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情,比夫妇之间的关系更要密切。
第二段的意思是遭遇死亡威胁的时候,自己的兄弟是最为关心的。即便是死了埋在荒郊野外,兄弟也会来寻找你的遗骨。
第三段以鹡鸰作比,说当你像鹡鸰一样被困在原野的时候,你的兄弟会来解救你的急难。这时候,即便有良朋好友,怕也无济于事。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脂批所说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实际上是从《诗经 棠棣》一诗中概括出来的,其意指兄弟之间的急难之义。
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就像诗的第四段所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兄弟可以在家里面打架,但当遇到外侮的时候,兄弟就会联合起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可是当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下来的时候,“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兄弟之间的关系反而连普通朋友也不如了。
正是因为这样,诗的第六段和第七段热烈地呼吁:“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希望兄弟之间能祥和、欢乐、敦厚。
回到《红楼梦》中来,看看荣国府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兄弟关系。
在荣国府第三代爷们中,贾赦为长子,贾政为次子。贾赦袭了祖上的爵位,贾政蒙皇上对父亲贾代善的体恤,额外给了他一个官职。按照通常情况,贾赦应该住在荣国府的正房,荣国府的财政大权也应该由贾赦掌管。但实际情况是,贾政住在正房,贾赦住在偏院;荣国府的管家人是王夫人和王熙凤,贾琏、王熙凤虽然是长房的儿子、儿媳,却和贾政、王夫人、贾母等人住得比较近,关系也更亲密。看起来,贾母不大待见贾赦和邢夫人。
这样的格局是何时形成的?什么原因形成的?小说没有直接交待。
但从小说的情节可以看出,贾政和王夫人为人比较守规矩,而贾赦则经常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邢夫人对贾赦所做之事无论怎样出圈,则无不随声附和,比如贾赦要讨贾母的大丫环鸳鸯做妾一事,惹得很多人不自在,而贾赦和邢夫人却毫无觉察、执意行事,最后搞得自己无比尴尬。
贾赦有两件事做得极其危险,荣国府被抄家可能与贾赦所做之事有极大关联。
第一件事,强夺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石呆子的扇子比较名贵和稀有,自己看得也比较宝贝,他对想出大价钱买他扇子的贾琏说一千两银子买一把他也不卖,想买他的扇子除非先要他的命。贾赦得不到扇子,就勾结贾雨村以拖欠官银的罪名把石呆子抓了起来,扇子被抄走,贾赦不费一钱占有了石呆子的扇子。至于石呆子是死是活,他可不放在心上。
第二件事,与平安州节度使来往密切。贾赦曾两次委派贾琏去平安州办事,并因贾琏事情办得好将秋桐赏给贾琏为妾。这说明贾赦并没有一味地待在家里和小老婆喝酒,他也在寻找出人头地的途径,只不过他做的事有可能触犯朝廷的禁忌。
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贾赦办事依然十分任性,不计后果,这也许是他为人处事的一贯作风,这也许是贾母不待见他的原因,怎么就不能让人省点心呢?
可是贾赦和邢夫人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只是埋怨贾母偏心,对贾政和王夫人、甚至贾琏和王熙凤多有不忿之词,逮住机会就会给他们制造难堪。
小说第75回,在中秋节的家宴上,贾赦似乎漫不经心地讲了一个笑话: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却搞得贾母半天才接茬说:"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邢夫人在大观园中偶遇傻大姐,看到傻大姐捡了一个绣春囊。邢夫人将绣春囊交给了王夫人,搞得王夫人很难堪,王夫人在盛怒之下,指使王熙凤带管家婆子抄捡大观园,在大观园中引起轩然大波,致使司棋被撵出后撞墙而死、晴雯连病带气蒙冤而亡、芳官等人出家,正所谓"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探春一针见血地指出:
"像我们这样的大族人家,从外面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疆’,只有从内部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贾母有没有偏心呢?确实是偏了那么一点。但贾母为什么偏心呢?手心手背都是肉呀,难道不是因为贾赦仗着自己长子的地位,太胡作非为了,成了糊不上墙的烂泥巴。
贾宝玉是王夫人所生,贾政的嫡子;贾环是赵姨娘所生,贾政的庶子。
很明显,贾宝玉被贾母及荣国府的上上下下当成了宝贝疙瘩,而贾环就被有意无意地冷落了。
贾环在"倒三不着两"的赵姨娘的熏染下,把自己的哥哥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且不说贾环故意将蜡油撒在宝玉的脸上,且不说因贾环在贾政面前诬陷贾宝玉"逼淫母婢"致使贾宝玉被打得不能动弹,单单赵姨娘对马道婆说的那些话就可以看出母子二人对贾宝玉、王熙凤的恨意之深和怨恨他们的原因:
“罢,罢,再别说起。如今就是个样儿,我们娘儿们跟的上这屋里那一个儿!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他还是小孩子家,长的得人意儿,大人偏疼他些也还罢了,我只不伏这个主儿。”
“提起这个主儿,这一分家私要不都叫他搬送到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
这股恨意差点要了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命。
正象探春所感叹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结语"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手足兄弟的急难之义呀!
"兄弟之俱,和乐且湛",对祥和、欢乐、敦厚的兄弟之情的热切期盼呀!
然而"兄弟阋于墙",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会这样?
世袭的爵位,偌大的家私,有无继承权的差别太大了,人性经不起这样的诱惑和考验。
"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长子十分不成器怎么办?如果长子还算说得过去,被其他儿子嫉妒、陷害又当如何?
只有这样的社会和制度消失了,兄弟们拥有相同的权力和义务,兄弟才能成为真正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