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桂家族变迁(陈昌学和陆云庄的老邻居们)
陈振桂家族变迁(陈昌学和陆云庄的老邻居们)重访嘉宾10月底,记者陪同当年曾在这里插队的陈昌学一道重回黔江,感受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里发生的巨变。金溪镇清水村,扶贫工作队员在检查羊肚菌生长情况。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龙帆摄/视觉重庆)核心提示黔江区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986年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于2017年成功摘掉贫困帽。截至2019年底,黔江区累计实现11580户、44683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5%。
十月二十七日,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公路四通八达,村民们住上了漂亮的新楼房。
1970年,陈昌学(左一)与当时清水村的知青合影。(受访者供图)
10月27日,金溪镇清水村,杨昌全带陈昌学(左)去陆云庄。
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曾启文漂亮的新房。
金溪镇清水村,扶贫工作队员在检查羊肚菌生长情况。特约摄影 杨敏/视觉重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龙帆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986年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于2017年成功摘掉贫困帽。截至2019年底,黔江区累计实现11580户、44683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5%。
10月底,记者陪同当年曾在这里插队的陈昌学一道重回黔江,感受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里发生的巨变。
重访嘉宾
陈昌学,重庆有色金属研究所退休干部,1969年至1971年在黔江区金溪公社清水生产队(现金溪镇清水村)插队。
10月27日中午,金色的阳光穿透雾霭,烘得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暖洋洋的。
车刚停稳,71岁的陈昌学就急不可待地跳下去。身后,老伴连呼“慢点,慢点”。
这天,陈昌学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外套,斜挎着棕色休闲包。51年前寒气最彻骨的正月,他裹着厚厚的军绿色棉袄,斜挎着军绿色的帆布包,第一次走进这个武陵山腹地的土家山寨插队。
“听说这几年清水村变化有点大。”一路上,两鬓已斑白的陈昌学反复念着,“不晓得变成啥样了”。
曾队长的小楼房
清水村以纵贯全村的清水溪而得名。溪河两岸,梯田一溜排开。梯田的尽头,山峰如翠屏,其中一块凸出的山崖上,状如宝塔般的巨石直插云霄。
“这个‘宝塔’,点儿都没变。”陈昌学唏嘘,“51年了,都没变——哟,陆云庄啷个变矮了。”
宝塔下,就是陈昌学插队时住过的陆云庄,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原为土司所建。
当年,当地大多是土墙房、片石砌的干打垒,而陆云庄这幢以粗壮柏木为柱、嵌有雕花木窗的连排房,是方圆十里有名的“豪宅”,解放后分给了几户贫下中农住。1969年初,生产队又腾了几间出来给陈昌学他们住。
“坝坝的草都长这么高了!”走进有些荒芜的老宅院子,陈昌学沉默了。
“如今大家都建起了新房,陆云庄就显得不起眼了。”当年的老邻居杨昌全赶过来,和陈昌学亲热地握手。
他指着不远处一幢三层高的楼房说:“看嘛,那是我两个儿子修的。走,我带你去看更漂亮的……这家人你也认识。”
在离陆云庄100多米的溪岸边,有一幢漂亮的小楼房:鹅黄色的外墙、朱红色的大门、石膏质感的栏杆,颇为气派。院坝周围,大小盆栽高低错落,火红的山茶开得灼眼。
堂屋门口,坐着一位头包白帕的精瘦老人,正有些茫然地看着面前的“陌生人”。
“看你还认得到不?”杨昌全将陈昌学拉过去。
“这是曾队长嘛,当年他对我们关照得很,我不得搞忘。”陈昌学一下子认出了自己插队时的生产队长曾书楼。
曾书楼已91岁高龄,陈昌学凑过去扯着嗓子吼了半天,老人才认出了眼前这个古稀老人是当年来插队的精壮小伙。“这是昌学得嘛。”老人紧紧拉住陈昌学的手。
“我们2016年才把这个房子修好。”曾书楼的幺儿曾启文热情地端来条凳和茶水。
曾启文说,一开始决定修房子时,家里还发生了争论:屋基与公路隔条清水溪,要么花5万元运费请骡马绕道驮过来,要么花15万元自己先修座桥。
“人不能只算眼前账,还要看长远的方便。”一家人最终选择了自己修桥。经过半年的奋战,这座只有十来米长的小桥通车,拉水泥、砖石的货车可以直接开进屋基院坝。
两年后,小楼也竣工了,成为那时当地新修民房的“标杆”。
“这几年公路通组到户,修房子再不用这样折腾了。”清水村村支书朱科海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以来,全村新修、扩建和硬化公路24.8公里,还新修了一座公路桥。有39户139人到公路沿线建起了新房,还有60户村民实施了C、D级危房改造。
现在,村里的房子多是楼房,高的有三四层。在这些新房的映衬下,原来的“豪宅”陆云庄,就“变矮”了,当年住在陆云庄的村民,也都搬进了新房。
陈华东家的剩菜剩饭
“看你还认得我不?”一位年龄与陈昌学相仿的大伯突然窜出来,从背后猛拍陈昌学的肩。看到陈昌学吓了一大跳,大伯开心得像个孩子:“我叫你以前老在晚上装猫叫来吓我!”
“我年轻时调皮,给你们惹了不少麻烦。”陈昌学转身,抡起拳头亲昵地打在老邻居陈华东身上。
二十多年前,陈华东开了个打米房,用糠和自己种的红薯喂猪,算是村里的殷实户。
在他家宽大的厨房一角,摆着一张外接了烟囱的桌子,既能围坐吃饭,又能烤火。
“也,你屋头吃的花样还多嘛!”看到桌上摆着中午没吃完的菜,有蒜苗和豆腐炒的回锅肉、土豆肉丝、炒青菜,还有两碗饺子,陈昌学打趣道。
“没办法,我妈牙不好,要吃肥的;侄女怕胖,要吃瘦的;孙娃子饭吃伤了,闹着要吃饺子。只好样样都整点。”陈华东一边收拾桌子一边感慨,“现在想吃啥就弄啥。换作以前,过年都吃不上一顿白米饭。”
“记得我原来经常来你屋蹭饭。”
“你们才来的时候不会做饭,前一个月都是吃‘百家饭’。”陈华东抹着桌子说,“碰上哪家摆席就是‘打牙祭’!”
陈昌学想起第一次在村里坐席时,自己闹的笑话。
“当时不懂‘行情’,以为要菜上齐了才动筷。”陈昌学说,没想到上来一碗,乡亲们就飞快地把筷子戳过去,他还没反应过来,一碗肉就整没了。
席间,大家边吃边用筷子敲桌子,“嗒嗒嗒”的敲筷声此起彼伏。
“我们以为敲筷子是少数民族风俗,就跟着使劲敲。”说起往事,陈昌学拍着腿大笑,“后来才晓得,这是粮食不够,主人家就把包谷面混着大米煮,乡亲们在夹菜前要先把筷子上的包谷面抖掉。”
“现在已经没得人把包谷面和红薯、洋芋当饭吃了。”陈华东说,现在大家头痛的是经常剩饭菜。为此,他又买了个一人多高的大冰箱,旧冰箱也没扔,专门用来冻肉。
去年,陈华东家又新添了张大圆桌。中间有电热灶可以烫火锅,周边还有一圈可以转动的玻璃菜台。“全家老少十几个人都坐得下,想吃啥都有。”陈华东还不忘打趣陈昌学,“找时间我也给你做一桌,饭里混点包谷面,让你边敲筷子边打‘牙祭’。”
这话刚落,屋里顿时一片欢笑。
陈许仙的“跑山鸡”
“咕咕咕,快来吃……”在陈华东家附近,82岁的杨光碧一边唤着散放在田边、竹林里的黄麻土鸡,一边撒着谷粒。
“还记得我不,杨嬢?我是原来住过陆云庄的陈昌学啊!”
杨光碧端详半天,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记性不好,记不得了!”
“记性不好没得关系。我看您老身体还是硬朗,这就好。”陈昌学走进院坝。
“我以前听老人们说过你,没想到今天能见到。”正在门口逗奶娃的陈许仙热情地接话,她是杨光碧的孙女。
陈许仙家以前因残致贫,村里给她家确定了脱贫产业:陈许仙丈夫在接受培训后到工地当上钢筋工,每月收入六七千元;公公到搬家公司上班,每月也有3000多元;家里的一部分土地流转给桑蚕大户何丽霞,每年有1000多元租金。
陈许仙自己则利用田边地角和奶奶一起养鸡、带娃,“我现在养了五六十只跑山鸡。鸡自己到处找吃的,每年春秋两季还有兽医人员上门打针。点都不麻烦。”
“卖鸡更简单。”杨光碧插话说,根本不用自己背去市场,附近的乡亲和城里人直接上门就买光了,一只两公斤重的跑山鸡可以卖100元。
“现在农村基本上没有闲耍人。在外的务工,在家的发展产业。”金溪镇宣传委员余赋说。
“这样好,大家都有忙头,也都有奔头!”陈昌学话锋一转,“现在应该没有人把上头的补贴一拿,就到金溪场上打酒吃肉了吧。”
杨昌全和陈华东一听,就猜出陈昌学说的是老邻居陈青龙。
陈青龙是个残疾人,也是当年公社的困难户,有时干部上门慰问,给他几元钱或几尺布票,他转身就去打酒吃肉。大家都拿他没法。
“但陈青龙后来变化很大。”杨昌全说,陆云庄被鉴定为危房后,陈青龙住进了由政府支持修建起来的砖房,还自力更生栽桑养蚕,加上低保,生活没问题。
“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强健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是我们脱贫攻坚的重点。”余赋说,这就得让贫困户都至少有一项能依靠的产业。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中,清水村已发展起蚕桑1104亩、猕猴桃等特色水果760亩、羊肚菌等蔬菜390亩,养殖中蜂300多桶、土鸡6200只,每家每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清水村已整村脱贫,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有1.3万元哩!”余赋说。
清水村的绿水青山
两山相夹的清水溪边,一对夫妇正趁着晴好天气栽青菜。
“陶昌元,你看哪个来了?”杨昌全老远就招呼。
男人直起身,和陈昌学对视半天,“嗐,这是陈昌学!”
“你是杨主任的儿子陶昌元?”陈昌学在自己胸前比划了一下,“我离开清水时,你才这么高!”
陶昌元的母亲叫杨光淑,51年前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对陈昌学关照颇多。
当时,村里要组织人把树林开垦成耕地,陈昌学也跟着上山挖地。一场暴雨后,之前砍过树的地方开始掉碎石,大伙没在意,继续加油干。突然,山体滑坡,一块脸盆大的落石滚落,砸在陈昌学腰部,他当时便晕了过去。
村里让陈昌学休息三天,杨光淑就每天为他煮面条送到床边。“每次,里面都摊着一个荷包蛋。那个年代,每天一个鸡蛋啊,啥子概念?那几顿面的香味,我到死都记得。”陈昌学神色变得黯然,“只是,杨主任离世时,我都没能送她一程。”
那时,大家农闲时都要上山砍柴烧火做饭,陈昌学每天都要背两架约100公斤的柴回去。
“一开始,最近的林子离坝上要走半个多小时。后来树砍多了,林子缩小,砍柴的地方就越来越远。”陈昌学伸出的双手上,还隐隐留有当年砍柴受伤的疤痕。
然而,现在的清水村,到处都是树林,当年滑坡的地方也被松林覆盖。就连当时陆云庄背后山坡上留给知青的菜地,都变成了一片翠绿的竹林。
“以前一下大雨山上就塌方,可今年夏天下这么大的雨都没事,全靠那些树。”陶昌元曾在一家水泥厂干了二十多年,随着当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厂子关停了,他便进城当了园林工人,从天天和粉尘噪音打交道,变成天天栽花种树,每月还有两千多元的收入。
朱科海告诉记者,目前全村3900多亩耕地中,已有800多亩实现了退耕还林,栽种的桑树、脆红李等千多亩经济作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这几年,到村里发展绿色农业的老板也多了,有想来种羊肚菌的,还有准备来发展辣椒产业的,我们还要做大村里的绿色产业。脱贫只是第一步,大伙儿现在都在使劲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哩。”记者 周立 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