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实际上,晒衣服还有一点攀比的味道,豪门富户喜欢把自己家的好衣服拿出来晒给邻居们看,阮咸晒大裤衩子,可能是想恶心恶心他们。衣赐履说:古人在七月七日有晒东西的习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意思是,七月七日,晒晒衣服晒晒书,不生虫子。阮家是个大家族,居所连成一片,中间横着一条马路,阮咸和阮籍住在马路南边,其他阮家人都住在马路北边。史称,北阮富,南阮穷。即是说除了阮籍、阮咸是穷鬼之外,其他阮家人都很有钱。每年七月七日,路北边的阮家人晒出各种衣服,都是锦绣绸缎,灿烂夺目。而路南边的阮咸则在庭院中立起一根竹竿,竹竿上挑起一条大裤衩子。有人就问阮咸,你这在搞什么东西?阮咸说,你看人家都晒衣服,我也配合一下嘛!【阮咸:我也配合一下!】

衣赐履说:继续讲竹林七贤,这一回,我们来点才艺展示:一个弹琵琶的,一个解读《庄子》的,还有一个把喝大酒喝成行为艺术的。

音乐大咖阮咸

上一回,我们讲了,阮籍对儿子阮浑说,阿浑啊,阮咸已经跟我们混到一起了,你不能再这样了!

阮籍说的阮咸,是他的侄子。阮咸放任旷达,不拘小节,跟着叔父阮籍为竹林之游,常被礼法之士所讥讽。

阮家是个大家族,居所连成一片,中间横着一条马路,阮咸和阮籍住在马路南边,其他阮家人都住在马路北边。史称,北阮富,南阮穷。即是说除了阮籍、阮咸是穷鬼之外,其他阮家人都很有钱。

每年七月七日,路北边的阮家人晒出各种衣服,都是锦绣绸缎,灿烂夺目。而路南边的阮咸则在庭院中立起一根竹竿,竹竿上挑起一条大裤衩子。有人就问阮咸,你这在搞什么东西?阮咸说,你看人家都晒衣服,我也配合一下嘛!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1)

【阮咸:我也配合一下!】

衣赐履说:古人在七月七日有晒东西的习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意思是,七月七日,晒晒衣服晒晒书,不生虫子。

实际上,晒衣服还有一点攀比的味道,豪门富户喜欢把自己家的好衣服拿出来晒给邻居们看,阮咸晒大裤衩子,可能是想恶心恶心他们。

赶这个话头儿,讲个好玩儿的小故事。《世说新语》载,东晋时,有一年七月七日,大中午的,暴晒。有个叫郝隆的家伙,就跟大太阳底下躺着,还专门儿把衣服撩开,露出肚皮。有人问,兄弟,你干嘛呢?郝隆翻了个白眼,说,晒书呢。

这哥们儿的意思是,我这一肚皮,里面全是书!呵呵。

成语“郝隆晒书”即来源于此,形容一个人倍儿有学问。

阮咸做到散骑侍郎。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此时正好做干部推荐选拔工作,就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阮咸说:

阮咸这个人,很忠贞,而且没有贪欲,他善于分辨人的清浊,并且很讲原则。如果他担任选举人才之职,一定能干得很出色。

但司马炎认为阮咸就是个酒腻子,言谈虚浮,不干正事儿,就没有采纳山涛的建议。

阮咸虽然官做得寡淡,不过,生活却过得有声有色。

据说,阮咸在母亲的丧期,纵情越礼。阮咸一向喜欢姑姑的一个婢女,姑姑要回夫家,本来说好了把婢女送给阮咸,但不晓得为什么,婢女还是跟着姑姑走了。阮咸当时正在接待客人,听说婢女竟然走了,立即借客人的马一路狂追,然后,与婢女共骑一马回来了,时人都认为,阮咸真是个下流胚。

衣赐履说:阮咸的举动,在当时人看来,必然是离经叛道,为士大夫所不容。那么,礼法之士就不干龌龊事儿吗?也未见得。《晋书·王沈传》载:

王沈的儿子叫王浚,王浚的老娘姓赵。赵姑娘是好人家的孩子(良家女),家里贫贱,“出入沈家,遂生浚”。赵家的好姑娘去了王沈家几次,于是,就生了王浚。王沈根本不承认王浚这个儿子,但是,又没生出别的儿子来。王浚十五岁时,王沈死了,亲戚们共同决定,由王浚作为王沈的后嗣,官拜驸马都尉。

这个王沈,前面我们讲过,是魏朝司空王昶的侄子,魏帝曹髦要找司马昭拼命,就是王沈去向司马昭告的密。王沈不但做到了晋朝的骠骑将军,而且司马炎后来在宗庙中祭祀十二个功臣,王沈就位列其中。据说,王沈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于当世

看哈,以孝义著称于世的王沈,跟老婆没生出儿子,就跟赵家的姑娘搞破鞋,搞破鞋就搞吧,但既不纳赵姑娘为小妾,还非要说赵姑娘是“良家女”,生了儿子就生了吧,偏偏还不承认。我说老王啊,这就是你们儒家士大夫做的事儿啊!一直到他死后,再由亲戚们来决定王浚的身份,估计也都是商量好的。

阮咸,敢爱敢恨。王沈,敢做敢生不敢认。这就是狂士阮咸和礼法之士王沈的区别。阮咸真,王沈伪;阮咸当不了官;王沈则官运亨通。

阮氏家族的人都能喝酒,阮咸一旦参加族人的聚会,大家就不用酒杯喝了,而是用大酒瓮装酒,大家围坐一圈,开怀畅饮。说是有一次,有一群猪晚饭后散步,溜达过来,围着酒瓮也喝上了,阮咸毫不介意,凑上去,和猪们一道喝起来。

衣赐履说:与猪共饮,是否属实,大家自行判断。

阮咸不怎么与外人交往,只与亲朋知己弹琴唱歌饮酒作乐而已。阮咸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是当时的音乐大咖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2)

中书监荀勖(读如序)有时与阮咸讨论音律问题,越讨论越感觉自己赶不上阮咸,十分不爽,想了个辙,把阮咸外放为始平郡(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太守。

《世说新语》的说法略有不同。说是荀勖精通音律,善于辨别乐音正误,时人认为,荀勖对音律是“暗解”(能够领会,但说不出道理)。每到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大殿上演奏音乐,都由荀勖亲自调整五音,无不和谐。但阮咸对音乐的鉴赏则更为卓越,时人认为他是“神解”(融会贯通的领会)。汉末以来,天下纷乱,朝廷的雅乐早已亡失。荀勖重新制作正音的律管,但因古今尺寸长短不同,而导致音调与古律有所偏差。阮咸认为荀勖所作新律音调比标准音高了一点点,这样乐曲就略显悲伤,不适合朝廷集会演奏。

但是,阮咸知道音律有问题又不说,估计那个比鬼还精的荀勖,从阮咸那种“我知道你错了但我就是不说”的表情里给看出来了,心头不爽,就把阮咸外放了。后来,有一个老农民在地里干活,挖出一把玉尺,是周代时的标准尺。荀勖试着用这把尺子来校对自己所调试的各种乐器的律管,发现,那些管子都比标准尺短了一粒黄米的长度,于是乎,不得不叹服,阮咸对于音律果然是“神解”啊!

衣赐履说:古代把一百粒黍(黄米)排列起来的长度作为一尺,用这个标准尺寸来制作律管,进而确定音调的高低。

阮咸后来死在官任上。他的两个儿子阮瞻、阮孚,都比阮咸混得好,仕途都还算顺畅,只是寿命都不长,阮瞻三十岁去世;阮孚官至镇南将军、广州刺史,假节,还没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

庄子达人向秀

向秀 字子期,河内怀县(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有悟性,有远见,很小时就为山涛所知。向秀特别喜欢老庄之学。历代才子们虽然都读《庄子》,都讨论《庄子》,但真没几个能读懂庄子的。

向秀为《庄子》注解,阐释其意蕴,解读其奇趣,带动了玄学之风。到了晋惠帝司马衷时代,有个叫郭象的家伙又对《庄子》加以注释并推广(此时向秀已去世),于是乎,儒家、墨家的学说没落,而道家之言昌盛。

最初,向秀向嵇康表示,打算给《庄子》作注。

嵇康说,这书还用注释?注了之后才会妨碍人们阅读时的快感诶。

等到注释完成之后,向秀拿给嵇康看,说,哥啊,我注的《庄子》比没注过的,是不是强了那么一点点呢?

向秀还经常与嵇康辩论养生之道,针对嵇康的观点不断发起诘问,为的就是激发出嵇康的高妙之论。

关于向秀注《庄子》,《世说新语》上还有不同说法。

最初,给《庄子》作注的有好几十个人,但都不能了解庄子的本意。向秀就参考过去的注解,加以阐发,号称“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即是说,把庄子思想,解释得玄妙无比。但是,《秋水》《至乐》二篇,还没注完,向秀就去世了。向秀的儿子还很小,不能完成父业,但留下了一个副本。

大约在同时代稍后,有个叫郭象的,对《庄子》也很有研究,此人虽然人品低劣,但也很有才气。他见向秀对《庄子》的注解并没有广为流传,就山寨过来为己所用。郭象补注了《秋水》《至乐》二篇,更换《马蹄》一篇,其余篇目,只是修改个别字句而已。后来,向秀注的《庄子》副本被发现了,因此后世有向秀、郭象两个版本的注解,其中内容大部分是一样的。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3)

衣赐履说:向秀、郭象都给《庄子》作过注,但现存的只有郭注本。

嵇康除了码字弹琴之外,还打得一手好铁,向秀经常给嵇康打下手,两人叮叮当当,相对欣然,旁若无人。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4)

【打铁的是嵇康,拉风箱的是向秀,骑马这位,据说是钟会】

嵇康被司马昭下令诛杀之后,向秀应本郡征召,做了上计吏,入京汇报工作。

司马昭见到他,说,听说先生有箕山之志,为何到此啊?

向秀说,巢父、许由是孤高傲世的人,得不到尧帝的认可,根本不值得称道。

司马昭十分高兴。

衣赐履说: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尧时巢父、许由在箕山隐居。这里说箕山之志,是指归隐之志,司马昭认为向秀没有做官的想法,因有此问。

向秀后来做散骑侍郎,又转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只是给自己找了个饭碗而已(容迹而已)。后来死于官位。

向秀有两个儿子,向纯、向悌,史上没有记录。

衣赐履说:向秀生于公元227年,死于公元272年。他注解《庄子》时,当在嵇康去世之前。嵇康去世于公元263年或之前,也即,向秀注《庄子》是在二十六七岁的样子。此前,向秀虽然学问已经很大,但并没有官场经验,因此,我个人认为,他只能注《庄子》,注不了《老子》。注《庄子》需要的是汪洋恣意的想像力,但注《老子》,只有想像力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政治斗争的鲜活经验。

学界认为,嵇康被司马昭诛杀之后,向秀为了保全自身,不得不向司马氏低头而做官。我认为大约不错,向秀认识到,《庄子》注得再牛,也当不得一顿饱饭;名声再大,也挡不住一柄屠刀;做个“容迹”之官,既可保生存,也可保生活,于是,服了。

绝世酒鬼刘伶

刘伶字伯伦,是沛国人。史称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彼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公分多一点,身长六尺,基本上不到一米四。刘伶身高不到一米四,长得还倍儿难看,讲真,想走仕途,恐怕不容易。

刘伶本人对自己的外形并不介意,每日里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而且,这家伙相当有才,脑袋瓜里成天琢磨的都是宇宙万物的规律。

刘伶平日沉默寡言,并不随意与人交往。

刘伶经常乘一架鹿拉的车,带一壶酒,到处瞎逛。车后跟着一个仆人,仆人肩上扛一把铁锹,刘伶没事儿就叮嘱仆人说,我死在哪,你就跟边儿上挖个坑把我埋了。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5)

就这么驾着鹿车到处跑,有一次碰到了阮籍和嵇康,一聊之下,发现是同道中人,于是共为竹林之游。

刘伶是个大酒鬼,名播古今,现在河北省有一款名酒,就叫刘伶醉,我没喝过,不知道味道如何,呵呵。

有一次,刘伶口渴,让老婆给拿酒来。老婆早就受不了他了,直接把酒倒了,把装酒的瓶瓶罐罐全都砸了,哭着对他说,老公啊,你喝得太多了,这不是养生之道啊,你得戒酒啊!

刘伶说,媳妇儿,你说得对,但是我不能自己说戒就戒,我得向鬼神发誓戒酒才行,你赶紧给我准备一桌酒肉,我立马设坛发誓戒酒。

老婆听他这么一说,大喜过望,一路小跑出去,买了一堆酒肉回来。刘伶在祭坛上摆好酒肉,一头磕下去,说: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读如程)。妇儿之言,慎不可听。

意思是说:

天生我刘伶,以酒得大名。喝一斛才行,五斗酒才醒。老婆说的话,千万不能听。

言罢,喝酒吃肉,没一会儿,又醉倒了。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6)

【刘伶:老婆的话不能听啊!】

衣赐履说:稍微解释一下,五斗解酲,这个酲,指的是头天喝大了,第二天醒过来,但还是有种难受的感觉。喜欢喝两杯的读者,应该都有过这种感觉。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是再喝上一点,行话叫“透一透”,有没有效,我也搞不清,但这个过程就叫解酲。刘伶一喝就是一斛,一斛是十斗,一斗是十升,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二百毫升,一斗约两升,一斛就是二十升。刘伶喝一场,要喝二十升酒,酒醒后头昏脑胀,得透一透,于是,又喝他个十升,一下子就来精神了,呵呵。

有一次,刘伶喝多了,跟人发生争执,对方撸起袖子就要揍他,刘伶那身材就跟没长成的小鸡子似的,哪敢跟人动手?他就故作镇静说,我这一身鸡肋,哪里受得住阁下一顿老拳?

对方大笑收手。

刘伶喝酒,喝出了行为艺术。据说他有一次跟家里喝大了,脱个光不溜子,有人看到了,就讽刺他。他说,我以天地为房子,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什么跑到我裤子里来了?

不管这故事真不真,反正很搞笑,很行为艺术,呵呵。

刘伶笔头子也很厉害,但这家伙每天喝得云里雾里,没把心思放在写文章上,只作了一篇《酒德颂》,是这么写的:

有一位大人先生,他把开天辟地至今当作早晨,把一万年当作一瞬间,太阳和月亮就是他的门窗,八荒就是他家的庭院走廊。他行无去向,居无定所,天空就是帷帐,大地就是坐席,完全随自己的心意。他停下来就开喝,出行时则携带酒菜,除了喝酒,啥也不管。有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听到我的事情,就开始说三道四,他们撸起袖子,绾起衣襟,怒目圆睁,咬牙切齿,嘚啵嘚啵,陈说礼法,没完没了,是是非非,纷纭蜂起。而大人先生此时正捧着酒瓮,倚着酒槽,举着酒杯,痛饮美酒,抖动胡须,叉着双腿,坐于酒曲酒糟之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不知何时就醉倒了,不知何时又醒来了。雷霆之声也听不到,泰山之形也看不见,酷暑严寒也不觉得,私利欲望也不在乎。俯瞰万物,不过是乱纷纷的浮萍,漂在江海之上。贵介公子和缙绅处士侍立于旁,就像是蜾蠃和螟蛉。

衣赐履说:螟蛉,是一种害虫。蜾蠃,读如果裸,是一种寄生蜂。腰细,体青黑色,长约半寸,以泥土筑巢于树枝或墙壁上,捕捉螟蛉等害虫,作为其幼虫的食物。《诗经·小雅·小宛》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捕捉螟蛉带回巢去,古人误以为蜾蠃收养螟蛉为子。因此以“螟蛉”或“螟蛉子”作义子的代称。

魏晋竹林七贤故事(竹林七贤之音乐大咖)(7)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一般认为,刘伶在《酒德颂》中,流露出了齐万物的思想,万物如萍之浮于江海,随波逐流,不值一提;同时也透露出他蔑视权贵、轻视世俗礼法的反叛精神。

刘伶本人,是不是那种旷世大才,不好说,但几斗酒下肚之后,他本人就变成了大人先生,世间的介贵公子和缙绅处士,就都成了蜾蠃和螟蛉。倒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讲真,我挺喜欢这个家伙。

刘伶曾做过建威参军。泰始初(泰始年号为公元265年—公元274年),朝廷组织臣僚对策,刘伶提倡无为而治。同僚们都因考核成绩优秀而升迁,只有刘伶因为无为之论而被罢官。

最后,刘伶以寿终,有没有子嗣,史书没有记录。

衣赐履说:阮咸、向秀、刘伶,官都做得虽然寡淡,但名气都很大。他们都有点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之感,从司马昭到司马炎,虽然未必看重他们,但也没有断绝他们的仕途,某种角度看,晋初的政治生态,似乎并不严酷。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做官的时间段,大约都是在司马昭诛杀了嵇康之后。挚友嵇康被司马昭诛杀之后,他们开始做司马昭的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下一回,我们讨论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

【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