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的三种智慧(论贾元春三教合一)
贾元春的三种智慧(论贾元春三教合一)像贾元春这样“仁义礼智信”俱全的人,当然堪称模范。只不过这是对于封建礼教而言的模范。而这封建礼教,正是数千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于是,以“贤孝才德”为核心的儒家妇女标杆——贾元春,就这样被立起来了。贾元春在红楼梦中以“贤孝才德”著称,被封为贤德妃。《红楼梦》对元春虽然正面描写并不多,但常从侧面渲染她的贤德。元春对父母亲孝顺,对夫家恪尽妇道,对下人仁德贤惠,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则礼数周全。人们谈论元春的时候,无不称颂她是一个模范的皇妃。贾元春作为贾府的大女儿,又身份尊崇,贵为“贤德妃”。她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大观园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尽管贾元春不是《红楼梦》主角,甚至着墨不算太多,但《红楼梦》“三教合一”思想却归于元春。 元春既是儒家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贾府与天子能够维持儒家阶级关系的关键人物;又是道家"荣华易尽 须要退步抽身"的命运预言者;同时她的命运也成为了佛教“无常”思想
“三教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也是构建“大同世界”的必要成分。应该说,研究讨论“三教合一”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三教合一”思想始于南北朝,至 明清成型。千百年来,儒、释、道这三种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思想,不断地在相互斗争、相互辩论,在斗争辩论中又渐渐融合,从而形成一股力量巨大的思想洪流。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正体现了这种三教合流归一的思想。而《红楼梦》中贾府大女儿贾元春的命运、人物设定,也与“三教合一”思想吻合。
《红楼梦》中的“三教合一”思想《红楼梦》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的文学地位甚至社会意义都毋庸赘述。在《红楼梦》中,“三教合一”思想体现得非常明显。代表着封建家长的贾家主人,始终坚守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不爱读儒家经典,不喜考科举的贾宝玉是社会的异类,被所有人口诛笔伐。而佛教理念体现得也不少,书中处处可见“苦集寂灭”的谶语禅机,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庄子《南华经》等道家祖经也多次被引用,如贾敬之流的炼丹修仙角色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这许多“三教”思想,总体上是呈现合流趋势的。《红楼梦》全书的主景贾府,内中包含代表儒家的贾氏宗祠、象征佛教思想的铁槛寺和代指道教的清虚观。这三个本应分置的建筑偏偏被放在了同一场景内,却并不显得格格不入。贾府的人们日常生活就在这三个地点不断穿梭来往,难免使人联想到三教的融合。
还有,《红楼梦》中曾多次出现僧道、僧儒、道儒等组合。儒释道三教的代表人物不断交流各自观点,同样反映了“三教合一”思想。
“三教合一”,归于元春贾元春作为贾府的大女儿,又身份尊崇,贵为“贤德妃”。她的命运关系到整个大观园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尽管贾元春不是《红楼梦》主角,甚至着墨不算太多,但《红楼梦》“三教合一”思想却归于元春。
元春既是儒家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贾府与天子能够维持儒家阶级关系的关键人物;又是道家"荣华易尽 须要退步抽身"的命运预言者;同时她的命运也成为了佛教“无常”思想的最佳诠释。可以说,贾元春的存在以及她的悲剧命运,本身就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最好证据。
1.“贤孝才德”的贤德妃
贾元春在红楼梦中以“贤孝才德”著称,被封为贤德妃。《红楼梦》对元春虽然正面描写并不多,但常从侧面渲染她的贤德。元春对父母亲孝顺,对夫家恪尽妇道,对下人仁德贤惠,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则礼数周全。人们谈论元春的时候,无不称颂她是一个模范的皇妃。
像贾元春这样“仁义礼智信”俱全的人,当然堪称模范。只不过这是对于封建礼教而言的模范。而这封建礼教,正是数千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于是,以“贤孝才德”为核心的儒家妇女标杆——贾元春,就这样被立起来了。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逞才藻”,也就是俗称的“元春省亲”一节,是元春在《红楼梦》中正式登场的章节,也是封建礼制得以最充分体现的章节。
尽管这时的贾元春已经贵为皇妃,但仍然不忘贾家女儿的身份,见到贾母和王夫人就要行家礼。虽然被阻止,但元春有此心,就已经是“孝”的体现了。毕竟,封建社会不同于现代,阶级是大于亲情的。有了皇上与臣子的阶级之分,即便元春是女儿,她的地位也要高于母亲和祖母。而且,这种阶级差异是很严格的,母亲和祖母甚至要参拜元春。
元春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坚守者,能够暂时忘记礼教,心中存有孝道,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但她始终还是儒家礼教的一份子,她就不得不接受母亲和祖母的参拜。元春能做的只有将她们扶起,“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这里三人的哭泣,也许不只是为了亲人难得相聚的感慨,还因为亲情被犹如鸿沟般的阶级差异所破坏。
这个时候,元春等人也许已经意识到了他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未必多么完美,甚至可以说是有缺陷的。于是,她们开始在佛道二途寻求方案。或者应该说,是作者曹雪芹在借笔下的人物,来寻求更完美的思想。
2.“退步抽身早”与道家思想
元春曾劝诫家人"荣华易尽 须要退步抽身早!"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奉劝人们积极入世,道家思想则是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消极出世。而“抽身退步”不正是一种消极出世的思想吗?另外,繁华易逝,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只不过是“虚无”的,这无疑也已经暗合道教的“虚无”思想。
贾元春虽然是贵妃,但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作为皇帝后宫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外表靓丽光鲜的深宫生活并不那么如意,元春早已感受到了寂寞与无奈。“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只不过“一入侯门深似海”,她的命运早已不由自己选择。
而面对贾家在政治权力斗争中处于劣势,元春尽管心中着急,但也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
面对命运的刁难,儒家思想的宗旨是迎难而上,用尽自己所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即便最终失败,即便明知做的是无用功,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而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则相反。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人应该尽量少去干预。
贾元春的命运、家庭的命运,渐渐都不由自己掌控。她的主导思想,也自然过渡到了道家思想。
3.“恨无常又到”与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的《恨无常》曲被公认代表十二金钗中的贾元春命运,曲中的“恨无常又到”则直接预示了元春的死亡。
“无常”原是佛教用语,指人世间的所有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后来,“无常”还产生了另外一种含义,即勾魂的使者。《红楼梦》用佛教用语“无常”来预示元春死亡的突然,使人产生生命无常之感。上一秒还拥有荣华富贵,下一秒就可能被“无常鬼”勾了魂。
另外,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空”,所有的繁华随着元春之死,都消失成空了。
“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因
儒、释、道三教的思想汇聚在贾元春的命运之上,正体现了“三教合一”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出现,源于明清时期三教归一的整体趋势。
明清时期,儒、释、道三教各自都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有非常完善的代表思想。而在数千年的交流碰撞下,又无可避免的走向融合。而《红楼梦》及贾元春,作为时代的产物,自然也就或有意、或无意的体现出“三教合一”思想了。
参考文献:
《红楼梦》